第一章 分离与纯化概论.ppt_第1页
第一章 分离与纯化概论.ppt_第2页
第一章 分离与纯化概论.ppt_第3页
第一章 分离与纯化概论.ppt_第4页
第一章 分离与纯化概论.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离纯化工艺原理,讲授:谭朝阳邮箱:tomtzy123,第一章分离与纯化概论,第一节分离纯化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地位,如何获取某种生物药物的产品?,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菌种构建上游微生物发酵工程酶工程产物积累中游动植物细胞培养工程分离工程产物纯化下游,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DownstreamProcessing,下游加工过程:从发酵液、酶反应液、或动植物细胞培养液中分离、纯化生物产品的过程。,分离纯化方法复杂,技术要求高,成本昂贵下游加过程的成本:氨基酸:下游投资为发酵部分的1.5倍抗生素:下游投资为发酵部分的4倍基因工程药物(如重组蛋白质):占整个生产费用的80%-90%,第二节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特点,一、发酵液(培养液)是复杂的多相体系,含固体、液体、气体、胶状物质等,多组分的混合物。细胞:蛋白质、核酸、多糖、脂类等代谢产物:目标产物、中间产物、前体未用完的培养基预处理的添加物组分复杂(a大分子;b小分子;c可溶物;d不可溶物;e化学添加物,二、产物浓度很低,几种典型产品发酵液的浓度,(原因:a氧传递限制;b细胞量;c产物抑制,三、产物的稳定性差,(1)化学降解:温度、pH值、有机溶剂蛋白质:辅助因子、空间构型手性分子:外消旋(2)微生物降解:细胞中存在降解酶容易腐败、染菌、被微生物的活动分解或自身的酶所破坏,机械搅拌、空气、日光等对生物物质的活性都会发生影响。措施:低温、快速操作(时间短),pH适中、勤洗消毒(防止染菌污染)等,四、分批操作,生物变异性大,生物材料组分数量大,分离困难目标产物与杂质的理化性质如溶解度、相对分子量、等电点都十分相近,分离与纯化比较困难,五、终产品的质量要求很高,青霉素:青霉噻唑蛋白RIA值(放射免疫分析值)100(相当于1.5106)蛋白质药物:杂蛋白2%重组胰岛素:杂蛋白0.01%,收率低、成本高,稳定性差,收率低,损失大分离纯化方法复杂、昂贵下游加过程的成本:氨基酸:下游投资为发酵部分的1.5倍抗生素:下游投资为发酵部分的4倍基因工程药物(如重组蛋白质):占整个生产费用的80%90%,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特点,第三节传统生物产品的分离纯化方法,分离纯化可分四个阶段:1、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2、初步分离(提取)3、高度纯化(精制)4、成品加工,细胞回收技术:絮凝,离心,过滤,微过滤。细胞破碎技术:球磨,高压匀浆,化学破碎技术初步纯化技术:吸附剂,离子交换,沉淀(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等电点,沉淀剂),溶剂萃取,两水相萃取,超临界萃取,逆胶束萃取,膜分离技术高度纯化技术:各类层析,亲和,疏水,聚焦,离子交换,结晶成品加工:浓缩,除菌与热原,喷雾干燥,气流干燥,沸腾干燥,冷冻燥,分离纯化的一般工艺流程,单元操作,1、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发酵液预处理的目的在于改变发酵液的性质,以利于固液分离。降低发酵液的黏度:酸化、加热等凝聚和絮凝技术:聚结成较大颗粒,加速固液分离,固液分离,固液分离基本的单元操作:过滤和离心错流膜过滤技术:减少过滤介质阻力板框压滤机鼓式真空过滤机:较粗的真菌菌丝体倾析式离心机:含固体量较多的发酵液,细胞破碎和碎片分离,如产物在细胞内,还要进行细胞破碎高压匀浆器:利用液相剪切力与固定表面撞击所产生的力。高速球磨机:研磨实验室还可用化学、酶解、干燥等方法碎片分离:离心、双水相萃取,单元操作,2、初步分离(提取):除去与产物性质差异大的杂质,使产物浓度和质量提高。可选范围广:吸附、萃取、沉淀等3、高度纯化(精制):与(2)类似层析、电泳等4、成品加工:浓缩、结晶、干燥等,溶剂萃取法,目标产物不同的化学状态存在时,在水中及与水不互溶的溶剂中有不同的溶解度。青霉素在酸性下成游离酸,在醋酸丁酯中溶解度较大,使之从发酵液中转移到醋酸丁酯相中。在中性成盐的条件下,在水中溶解度大,再从醋酸丁酯中转移至水相。,离子交换分离法,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和目标产物之间的化学亲和力(电荷),有选择性地将产物吸附上去,然后改变条件将其洗脱下来,以达到浓缩和提纯目的。,吸附分离法,利用吸附剂与产物之间的分子引力将产物吸附在吸附剂上,再选用洗脱剂将其洗脱下来。活性炭、硅胶、氧化铝、大孔吸附树脂选择性较差、可逆性较差、劳动强度大,沉淀分离法,加入一些无机或有机离子或整个分子,能与目标产物形成不溶解的盐或复合物而自发酵液中沉淀出来。发酵单位越高,利用沉淀分离法越有利,因为收率越高(溶液中的残留量是一定的),化学萃取法,在液液萃取过程中常伴有化学反应,包括相内反应与相界面上的反应。络合反应阳离子交换反应离子缔合反应协同反应带同萃取反应,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在较高压力下,液相与气相的物理性质(如密度、黏度等)差别逐渐缩小,到某一点时(临界点)消失,合并为一相,称为超临界流体。超临界流体:密度大(同液体),扩散速度快(同气体),萃取能力强。常用二氧化碳作为萃取剂。夹带剂(极性溶剂)改善对极性物质的萃取能力。,膜分离法,利用一定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进行溶质的分离或浓缩。小于截留值的分子通过膜,大于截留值的分子不能通过膜。能耗少,无污染。缺点:浓差极化、膜的污染、寿命较短、通量低。,第四节现代生物药物的分离纯化,基因工程药物:多数通过重组微生物得到。动物细胞培养:单克隆抗体、疫苗、激素、免疫调节剂等特点:(1)有效成分含量低:550ug/ml(2)产品纯度要求很高:杂蛋白100ppm,传统生物产品与基因工程产品回收方法的比较,传统产品(1)小分子(少数工业用粗酶)(2)理化性质清楚(3)易于放大基因产品(1)大分子(2)胞内(3)不稳定(4)放大困难,一、初步分离方法,胞内产物:细胞破碎去核酸:聚乙烯亚胺沉淀蛋白质形成不溶解的包含体,先变性,再折叠成天然形式动物细胞培养:分泌在培养液中,不要破碎细胞,但浓度很稀,要浓缩。可采用膜浓缩或硫酸铵沉淀法浓缩。,(一)沉淀分离法,(1)盐析:高浓度盐破坏蛋白质分子水化层,使蛋白质沉淀。(2)加入有机溶剂:降低溶液的介电常数,使水分子溶解能力降低。(3)调pH至等电点:沉淀能力不强,可同时加入有机溶剂(4)加入非离子型聚合物:如聚乙二醇(PEG)(5)加入聚电解质:如聚丙烯酸,(二)双水相萃取,仅适用于蛋白质的分离。聚合物分子的不相容性,两种聚合物的水溶液可分为两相。如PEG与葡聚糖的水溶液,二、高度纯化方法,(一)色谱法:适合分离大分子物质色谱柱中形成固定相和移动相,物质在两相间分配情况不同,使得在柱中的运动速度不同而分离。,(二)结晶和重结晶,适用于小分子物质先决条件是:溶液达到过饱和可采用的方法:冷却、蒸发、加入反应剂、等电点、盐析、共沸蒸馏,三、成品加工,(一)浓缩薄膜蒸发(1min)离心薄膜蒸发器(110s):适用热敏性物质(二)无菌过滤和去热原:超滤(对小分子物质)阴离子交换(对大分子蛋白质)(三)干燥对热敏物质(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非蛋白类杂质的去除,(1)DNAA阴离子交换(pH4.0)B亲和层析(不被吸附)C疏水层析(2)热原(蛋白质溶液中的去热原)A生产过程无菌B所有层析介质无菌C所用溶液无菌D亲和层析(多粘菌素)(3)去病毒A加热(60C)B过滤C灭活剂,第五节下游加工过程的选择准则,高产率、低成本一、步骤尽量少每步回收率90%,共六步,则总收率只有0.9654%。基因工程蛋白质能达到3040%就很好了,二、采用步骤的次序要相对合理,沉淀:能大量处理物质,且受干扰影响小,放在工艺流程前段。离子交换:除去对后续分离产生影响的化合物亲和技术:常在流程后阶段,以避免因非专一作用引起亲和系统性能降低。凝胶过滤:容量较小,处理量少,最后一道处理中,进行脱盐等,三、其他考虑因素,(1)产品的规格:诊断用、口服药、注射药等(2)生产规模:决定所采用的方法,或增加多台设备(3)进料组成:胞内、胞外、可溶性、发酵液的浓度、黏度等(4)产品的形式:溶液、粉末、晶体形态(5)产品的稳定性,(6)物理性质:溶解度、分子电荷、分子大小、功能团、稳定性、挥发性目标成分与杂质之间的理化性质差异越大,其分离效果越好。(7)危害性:有机溶剂、重组DNA工程菌菌体的处理、处理用的化学品(8)废水:(9)分批或连续操作,分离纯化的目的,以最简单有效的技术,最少的步骤,最高的收率,最低的成本,生产合格产物。,分离纯化方法的选择依据,一、生物药物的理化性质极性还是非极性,极性化合物进一步确定其酸性、碱性或两性,以及酸碱性的强弱。在各种溶剂中的溶解度,pH、温度、其他盐类对其溶解度的影响等。二、生物药物的稳定性合适的pH和温度范围三、极性和溶解度新药物的极性确定:纸层析法和纸电泳法,纸层析法,滤纸为载体,吸附的水分是固定相,另一溶剂为移动相,使物质在两相间不断分配。极性物质在极性强的溶剂中Rf值较大非极性物质在非极性溶剂中Rf值较大利用八种溶剂系统的纸层析数据决定物质的极性和溶解性。pH-纸层析法研究物质的离解性能。,纸电泳法,判断物质的电离性质。不同的物质由于带电性质、电荷数量以及分子量大小不同,在一定时间内在电场作用下,移动的方向和距离是不同的。碱性物质:带正电荷,电泳时移向负极酸性物质:带负电荷,电泳时移向正极中性物质:电泳时不移动两性物质:移动方向与pH值有关,第六节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趋向,1、膜技术的推广使用:膜质量改进,膜装置性能改善,增加使用寿命,与亲和技术结合等2、亲和技术的推广使用:选择性好,降低价格,配基合成3、优质层析介质研究:发展高机械强度介质,大孔亲水介质,贯注层析介质4、下游技术与上游技术相结合:通过基因改造,改变性质,添加精氨酸残基等5、发酵与提取相结合:改进菌种,培养基与发酵条件,使用合成培养基等,本章要点,1、下游加工的基本概念及特点2、分离纯化的一般工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