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_第1页
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_第2页
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_第3页
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_第4页
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同时还深刻地指出“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还是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问题】为什么把春秋战国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 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问题】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是什么?(经济、政治、阶层、思想文化、事件等),默,社会根源:社会大变革。 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衰落,礼崩乐坏,士阶层兴起。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发展。 3、私学兴起,由“学在官府”局面变为“学在民间”,文化下移,自然科学发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冷成金教授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则是最聪明的一页。”,仁、礼、中庸、为政以德、教育观,百家集大成者,创始人,集大成者,适应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需要,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孔子,圣人、创始人,孟子,仁政、先义后利、性善论,亚圣、孟子,荀子,天行有常、礼法并施、性恶论,老子,道、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齐物、逍遥、天人不相胜,文学、美学成就,韩非,法、术、势相结合, 严刑峻法;建立君主专制变法革新,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代表下层利益,孙膑,军事影响深远,战争规律、重视人的作用,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制,强调严刑峻法,“性本善”,“性本恶”(须礼法并施),制天命、人定胜天,顺自然、天与人“不相胜”,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注重道德学说、人伦关系的建构,注重自然哲学的建构,注重依法治国思想、集权体制的建构,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堂小练,(2013江苏高考)(12 分)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3分),仁的根本是孝悌。政治主张有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等。,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 分),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材料三:宣圣谕。 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冶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 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 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3 分),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支持并提倡;民众遵守。,(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3 分),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春秋时期:战国后期:秦朝: 汉武帝时: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宋明时期:明清时期:,孔子创儒学;,孟子、荀子;,焚书坑儒、遭受沉重打击;,经董仲舒改造,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儒、佛、道三教并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经世致用、工商皆本,默,二、儒学的发展历程,(一)汉代董仲舒新儒学,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都城)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而不得会聚。 后汉书食货志,z pn,黄老之学 休养生息、无为而治,董仲舒的儒学,不同于原始儒学,是一种新儒学。 材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同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一)汉代董仲舒新儒学,“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三纲五常”,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新儒学为汉武帝采纳,成为正统思想。,(一)汉代董仲舒新儒学,任何一种思想能否被统治阶级采纳,关键在于其是否适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1、基本内容,2、实质:,3、影响:,4、认识:,默,都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周代文献、当时天命观,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一个新的思想体系。,仁、礼、为政以德、仁政、民贵君轻、礼法并施,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不受重视,受到统治者重视,成为社会正统思想,VS,(一)汉代董仲舒新儒学,1、(2013福建文综)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课堂小练,A,2、(2014江苏高考)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B,3、(2014全国高考)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B,4、(2015徐州二模)有学者借用数据库方法,统计了两汉时期反映社会观念的一些关键词在汉代代表性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取前七位,按从多到少顺序排列:西汉是“道”“义”“礼”“平”“利”“法”“孝”,东汉是 “道”“平”“礼”“法”“义”“孝” “信”。这一现象说明两汉社会( ) A礼法并用教化为重 B道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信仰 C以孝选官保证了政府的人才需求 D公平观念导致功利思想消亡,A,5、(2015海门联考)1585年,万历皇帝步行十里祈雨。行礼结束后,皇帝发表训辞声称: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现在务必要改弦更张,斥退坏人,引用好人。万历皇帝的言行突出体现了( ) A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 B道家主张“天道自然” C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D王阳明的“知行合一”,C,6、(2015泰州二模)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向社会下层扩展 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D,7、(2016湖北联考)“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 ) 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B,材料一: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再一次进入了大割据时代乱世造成了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尖锐,整个社会的精神家园残败衰颓。统治集团纲纪荡然、政治腐败、道德沦丧;士大夫则寡廉鲜耻,以叛国投敌为常态。,五代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受到极大破坏,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需要一种新的思想体系稳定社会秩序。,(二)宋明理学,阅读材料,分析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材料二:唐代以来佛道盛行,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互争雄长,导致主张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严重动摇,传统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这种现状之下,朱熹,以及他的前辈周敦颐、程颢、程颐等人,在融汇佛家、道家思想的合理部分的基础上,致力于重建以儒家思想为主的,能为大一统国家提供强有力支撑、能够凝聚人心、受到广泛敬畏的精神家园。,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儒学受到冲击,面临着严峻挑战。 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阅读材料,分析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材料三: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社会风气及士人的道德尽败坏,故宋代统一后,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之颓风,君主大倡重视气节,及重文轻武之政策,理学中的修身思想正合于时势也。 材料四:唐末五代以来,社会动乱,累世经学之家遭受打击,而流落民间,而且部份大儒者亦为了逃避战乱,又无心政治,故纷纷逃入山林开馆受学。此等私人讲学所多重视者为修身之学,而少谈治世之学,并且重视发扬经义的研究,重视道德教育。,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私人教学之风盛。,阅读材料,分析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材料五:唐宋以前的书籍都由手抄,故流传不广,而至唐代已发展出雕版印刷术,至宋代毕升发明了活版印刷术,使到书籍流行更广。,:,印刷术的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条件。,阅读材料,分析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图中,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围坐,似乎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三教图(清)丁云鹏,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理学”的含义:,道教,佛教,儒教,“理学”的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二)宋明理学,材料一: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二:(理)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 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三: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问题】:以上材料反应了理学的哪些内容?,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法则、规律),(二)宋明理学,材料四:人伦者,天理也。 河南程氏外书卷七 材料五:“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六:理只是这一个,道理相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 朱子语类 【问题】:以上材料反应了理学的哪些内容?,天理的实质就是儒家道德规范,即“三纲五常”。,材料七: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之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弗知,则至于天理灭而不知反。 二程集 材料八:“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朱文公文集 材料九:“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问题】:以上材料反应了理学的哪些内容?,存天理,去人欲,材料十“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材料十一: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材料十二:“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礼记大学 【问题】:以上材料反应了理学的哪些内容?,求理的途径就是格物致知。,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起积极作用。,朱熹、程颐、程颢,陆九渊、王阳明,格物致知(外求),陆“发明本心”,王“致良知”(内省),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二)宋明理学,默,理(天理),心即理也,两者之间的关系:理学与心学不是继承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因此心学也是理学。心学和理学都是对儒学的更新与发展,都属于儒学范畴。,材料一:“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清戴震 材料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材料三:持敬之说,不必多言,但熟味整齐严肃,严威俨格,动容貌,整思虑,正衣冠,尊瞻视此等数语,而实加功焉。 朱子大全 【问题】:结合以上材料谈谈理学对后世的影响?,1、(2013全国高考)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C,课堂小练,2、(2013福建高考)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D,3、(2012全国高考)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提示】王阳明强调异业同心或同道说,即四民业不同但各自尽心于本业,则可以达到通道的境界,符合其“致良知”的心学思想,D,4、(2013湖南质检)鹅湖之会与陆九渊进行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在过分水岭有感中写道:“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了他与陆九渊既有分歧又有相通之处。这里的“合处同”是指两人() A对万物本原的看法相同 B对封建纲纪伦常的态度相同 C探求天理的途径相同 D认为人性良知的起源相同,B,5、(2009江苏高考)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D,6、(2013黑龙江二模)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对此,老秀才言:“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挡你?”女儿死后,老秀才却心痛不已,“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作者此作意在( ) A反映清代社会价值观的改变 B赞扬老秀才之女的道德坚守 C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 D批判老秀才为名节逼死女儿,C,7、(2013湖南一模)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B,8、(2013湖南一模)在中国古代史上,宋代以前,社会生活的舞台上能见到妇女的身影;宋代以后,妇女逐渐被边缘化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 B儒学是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C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 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C,9、(2013山西一模)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A,10、(2015北京高考)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 B C D,C,11、(2014全国高考)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D,12、(2015镇江二模)宋代张载等人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办“义仓”“义学”“义冢”等等。这一风气逐步盛行的原因是( ) A.重建上古宗法制度 B.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C.强化对户籍的管控 D.儒学深入社会生活,D,13、(2015泰州三模)南宋叶适认为认为“理学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强调“物之所在,道则在焉”,并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 A、以功利之学反对理学空谈 B、工商业是国家经济的根本 C、主张国家扶持商品经济的发展 D、用道家思想管理国家经济,A,14、(2016徐州模拟)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 A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C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B,批判程朱理学,否定“天理”的存在,否定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 ;批判儒学纲常伦理; 提倡个性自由和男女平等;否定孔子权威,破除对孔子的迷信。(并非批判孔子本人),1、明朝万历年间 “异端”李贽,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君主为天下之大害,主张限制君权、言论自由,主张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提倡工商皆本、经世致用,(三)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材料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说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转型?,小农经济为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传统思想文化的束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三)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1、(2011全国高考)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C,课堂小练,2、(2013山东高考)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C,3、(2010江苏高考)“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B,4、(2016江苏高考)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C,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在天道观上,儒家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同时又对神灵崇拜作淡化处理,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在历史观方面,它标榜“信而好古”,每每试图恢复“周公之礼”,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同时亦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变通修改。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纲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州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张岱年、方立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思考:儒学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探索:儒家学派的特征,材料一: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材料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吾得而食诸?” 【问】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他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二者关系如何?,“仁”:“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礼”:即“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周礼”的准则。二者互为表里。,材料三:孔子的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是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材料四: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怎样耕田种菜,孔子却认为学那些知识没有出息。,(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反映了孔子鄙视生产劳动。,【问题】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观及政治主张的不同点,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目的是什么?,材料一: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 材料四: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苟况苟子性恶,异:孟子:人性善;荀子:人性恶。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强调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 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材料一: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焚书何心隐论 材料二: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纲常礼教的道学先生,也不过是借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罢了。,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反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强调人正当的私欲。,材料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李贽焚书(2) 材料二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