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六七单元.ppt_第1页
八年级上六七单元.ppt_第2页
八年级上六七单元.ppt_第3页
八年级上六七单元.ppt_第4页
八年级上六七单元.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版必修八年级上第六七单元重点篇目解读表简阳市东溪镇初级中学毛卉,第六单元述要,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编为五课。前四篇是文言文游记。柳宗元笔下的石底小潭,苏轼眼中的庭院月色,袁宏道描绘的京郊初春,徐霞客脚下的恒山古道,都各有一番情趣。这些作品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心和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本单元选编的四篇游记,是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游记,让学生了解游记这种文章是古代就有的,只不过古代作者是用文言写的。游记的写法,古今也大致一样,都是记录游踪、描写景物、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品味这些诗文的优美意境,还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第五篇是诗词五首,选自唐、宋两代的五位名家,有古风,有律诗,还有词,展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古代作家的某种生活和思想感情,了解古典诗词的多种形式和风格,让学生在学习期间不断受到中华古代文化的熏陶,提高其文化素养。口语交际和写作,是本单元阅读教学内容的不同形式的延伸,应按要求完成,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单元能力目标训练:1、反复诵读四篇游记,背诵其中的小石潭记,背诵并用行楷默写五首诗词。2、了解四篇游记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四篇游记的特色发表自己的意见。3、记住诗文作者的名字和他们生活的朝代,并能够对他们进行简要的评价。4、能在写作实践中初步掌握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小石潭记,基础知识,注音篁(hung)竹清冽(li)坻(ch)屿(y)嵁(kn)翠蔓(mn)参差(cnc)俶(ch)尔翕(x)忽差(c)互悄怆(qiochung)幽邃(su)词语容易读错:坻(ch)参差(cnc)差(c)互幽邃(su)俶(ch)尔容易写错:清冽俶尔翕忽悄怆幽邃蒙络摇缀一词多义:从、清、而、以、为古今异义:去、布、久、小生词类活用:西、下、空、西南、斗、蛇、犬牙、凄、寒、乐难理解的词语:冽、可、邃,句子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修辞比喻:“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文体文学知识,1.简介作者柳宗元及写作背景。2.“记”这种体裁形式。,主要问题探究点,1.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先声夺人;动静结合;抓特点,用比喻;正面、侧面描写。)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文本段落阅读,文章14自然段、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伐竹取道”与上文的“隔篁竹”呼应,又为下文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埋下伏笔。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潭中鱼可百许、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随堂练笔,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与中考联系点,1、掌握文中词语的含义。(课后习题三)2、正确翻译文中的重要特殊句子。(文章第三自然段)3、体会作者情感。(乐忧),对应中考训练点,2011年,河南省的中考,就把课文14自然段与袁中道的游青溪记中的“青溪之跳珠溅雪可拊可餐。”进行对比阅读。,课后学习延伸点,1、背诵课文。2、同学们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教学引入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的作者柳宗元及背景资料2、积累文言词汇:以、为、清、可、冽、依、犬牙差互等。3、学习寓情于小石潭的写法过程与方法:利用工具书翻译文言文反复诵读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心境2、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学习重点:掌握重点实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写法教学引入点:美的景色就是一幅画,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下的注解和利用工具书预习课文,预习后画画,并给自己的画命名。(如果会画的同学不多,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流程述要,一、导入:请同学们交流自己对小石潭的总体印象,解释作画的依据,然后评价,评价画面的依据在课文。这样就大体把课文的内容整体把握了。二、走入小石潭记1、初读课文师范读,正音正字,用读带领学生感受景物的氛围。生自由读,读准字音,感受景物的氛围。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2)集体质疑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3、当堂检测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三、与柳宗元同游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可结合同学们作的画。)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四、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1、精读感悟,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悄怆幽邃”(由乐忧的情感变化)。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五、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受到什么启发?六、布置作业(二选一)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记承天寺夜游,基础知识,注音欣(xn)然遂(su)未寝(qn)藻荇(xng)竹柏(bi)词语容易读错:“遂”、“寝、”“藻”、“荇”、“柏”容易写错:“寝、”“藻”、“荇”一词多义:遂、盖古今异义:念、闲人、相与词类活用:步难理解的词语:念、寝、但、遂,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修辞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拟人:月色入户,文体文学常识,1、简介作者苏轼及其被贬的情况。2、简介张怀民。,主要问题探究点,1、引导学生着重理解第二段的描写,领会比喻在描写中的作用。2、品“闲人”情感。(1)“闲人”应该是指什么样的人?(2)课文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本文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态?(结合作者被贬情况。),文本段落阅读,第二自然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说一说这段“庭院月色”在写法上有什么可取之处?可以从修辞手法、景色的特点、描绘的画面、营造的意境、表现的心境等方面入手赏析。,随堂练笔,请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写一片断。(可在课后完成),与中考联系点,1、掌握文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2、正确翻译文中的重要特殊句子。3、体会作者情感。,对应中考训练点,2011年,山东临沂的中考,就把课文与袁宏道的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中的“然杭人游湖安可为俗士道哉!”进行对比阅读。,课后学习延伸点,阅读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文,比较该文与记承天寺夜游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教学引入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欣然、念、遂、相与、但、耳”等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反复朗读全文,理解作者壮志难酬、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3、学习作者抓住月色特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二、过程与方法读准字音、节奏疏通文意赏“庭院月色”品“闲人”情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逆境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第二段的描写,领会比喻在描写中的作用。难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教材切入点:在才俊辈出的宋代,有一个人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的诗忧国忧民如屈原,恬淡简朴如陶潜,任情挥洒如李白,寓意深厚如杜甫。他的散文气势充沛,行若流水,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佼佼者。他的词冲破了专写离愁别绪、男女恋情的狭窄题材,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他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苏轼有不少随笔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种心境。,教学流程述要,一、导入:简介作者导入。二、读准字音、节奏1、生自由读。2、师配乐范读,正音,正词。3、生领悟读,注意字音、节奏、速度、语气和感情。三、疏通文意生对照注释并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质疑,释疑)四、赏“庭院月色”1、苏轼为什么“欣然起行”?2、两个好朋友在庭院中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呢?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请用苏轼“写月不见月”的方法,描写一种景物或感受。五、品“闲人”情感1、苏轼为何自称“闲人”?(结合作者遭遇)2、作者的“闲”在文中哪些地方有所体现?(文中语言),3、苏轼的月下感叹,包含了哪些情感?请大家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六、结束课业1、请同学们一边回味文章主题,一边自由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全文。2、最后配乐齐读。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借庭院月色明、清、浓(比喻)景抒情闲人情感愤懑、自嘲、自解、自慰,第七单元述要,本单元五篇课文,有议论性的文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谈的是人生哲学;有记叙性的文字曹刿论战论战争得失,干将莫邪记述英雄复仇,崂山道士讽刺取巧学道;还有五首古代诗词。这些课文难易适度,可读性较强,对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增强他们热爱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意识,都有帮助。一篇议论性文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字虽短,但摆事实,讲道理,层次清楚,论证有力。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议论文知识,来帮助阅读。三篇记叙性的文字,故事性都很强。教师在教学时,可适时引导学生把掌握的有关记叙文阅读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文言记事文的阅读上,尽可能快地了解课文所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学生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后,在引导他们从多方面思考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五首古代诗词,体裁多样,有古风,有绝句,有律诗(七言),有散曲;内容涉及悯农、怀古、明志等很多方面。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多读多背多感悟,把握诗词的形象和意境。“口语交际”和“写作”与本单元的阅读内容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又都是遵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的。教学时,要体会编者将读写听说有机结合的良苦用心,充分利用好教科书资源。单元能力目标训练:1、解决字词障碍。2、把握文章内容。3、了解文章主题。4、参与口语交际。5、写作要达到教科书上的要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基础知识,注音畎(qun)亩傅说(yu)胶鬲(g)行拂(f)乱其所为拂(b)士词语容易读错:畎(qun)亩傅说(yu)行拂(f)乱其所为拂(b)士容易写错:畎亩拂士一词多义:于、而、拂、发古今异义:举、征、喻、入、出、所以词类活用:苦、劳、饿、空、乱、动、忍、生、死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句子1、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修辞排比造势,先声夺人。,文体文学常识,介绍孟子和孟子,主要问题探究点,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你怎样看待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锻炼?3、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弄清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及论证思路。4、仔细阅读本文,找出课文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文本段落阅读,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1)苦其心志苦:(2)曾益其所不能曾:2.翻译下面的句子。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3.全文的中心句是:4.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随堂练笔,请你举出古今中外能够证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同类型事例。,与中考联系点,1、体味和把握重要句子。(“人恒过,然后能改”可结合自身经历谈)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则、然、于、而及课后习题二)3、正确翻译文中的重要特殊句子。(课后习题二)4、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想感情,对文段的思想内容作简要分析,对应中考训练点,2011年,云南曲靖的中考,就把课文选为文言文阅读考题。,课后学习延伸点,收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并与同学交流。(课后习题三),教学引入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手法的表达效果。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教学重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教学切入点:用故事导入,激趣,引发学生思考。,教学流程述要,一、导入1、讲故事: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请生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从而引入课文。)2、介绍孟子和孟子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一)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逐词对照着解释翻译课文,并在课本上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二)合作研讨(上面的第一步完成后,即开始下面的步骤。)组内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句,各组把疑难问题板书在黑板上。(三)展示讲解(谁讲解,谁就是我们大家眼中的焦点,希望你积极参与)一个小组的学生在黑板前展示并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师生合作释疑。(四)朗读展示(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朗读课文。特别注意文章的停顿),三、细读课文,重点探究(一)自主学习(一定要认真朗读课文。)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翻译成现代汉语是: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3、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5、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要经历那些磨难?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的?6、孟子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不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为什么“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家会灭亡呢?(二)合作研讨(将合作交流进行到底!)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三)展示讲解(给你一个机会,亮出你的风采!)1.一个小组的学生在黑板前展示并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师生合作释疑。2.你还知道哪些人物的事例或故事能说明本文阐述的道理?试讲给大家听。四、拓展(在下面的两个小题中任选一个题来作答。)A.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出人才”,对此,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能举例最好),B.有同学认为,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没有什么“忧患”来让我锻炼,所以我成不了才也应该。你的看法呢?,曹刿论战,基础知识,注音曹刿(gu)又何间(jin)焉弗(f)敢小信未孚(f)车辙(zh)夫(f)战旗靡(m)词语容易读错:又何间(jin)焉弗(f)敢夫(f)战旗靡(m)容易写错:小信未孚车辙旗靡一词多义:故、间、其、鄙、从、信、古今异义:可以、牺牲、狱、鄙、加、再词类活用:鼓、福难理解的词语:以、虽、败、既、竭、测、靡,句子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课后练习第三题)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修辞排比、对偶、顶真,文体文学常识,1、介绍左传。2、介绍时代背景。,主要问题探究点,1、文章是怎样塑造曹刿这一形象的?(远谋:请见(爱国热情)、问战(政治远见)、参战(卓越的军事才能)、论战(过人的谋略)。2、曹刿高超的指挥才能表现在哪些地方?3、作者为什么要在战前写“其乡人”对他的劝阻?4、“长勺之战”的胜利与鲁庄公有关吗?,文体段落阅读,浙江义乌09年中考题十年春,齐师伐我。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分)、又何间(参与)焉、肉食者鄙(地位低)、战则请从(跟随)、便要(通“邀”,邀请)还家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D)(分)、肉食者谋之、长跪而谢之曰、辍耕之垄上、小大之狱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分)政治上要取信于民(意思对即可),随堂练笔,将本文改写成一则故事。,与中考联系点,1、体味和把握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间、之、属、伐等)3、正确翻译文中的重要特殊句子。(课后习题二)4、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想感情,对文段的思想内容作简要分析。,对应中考联系点,本文历年来都是各省市出题的热点。如:2007河南省非课改、2007镇江卷、2008江苏省淮安市、2008密云县、2009浙江义乌、09辽宁阜新、011年江苏苏州等等。,课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