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的选择】_第1页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的选择】_第2页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的选择】_第3页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的选择】_第4页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的选择】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的选择】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还应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教学中,教师要个性解读文本,重构文本,以独特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就要找准文本的切入点。下面就以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为例,浅析这一问题。 一、标题质疑法 标题质疑法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题目进行质疑,帮助学生解读题目,并形成问题,选择最重要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对文章内容进行重构。文章的标题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包含写作内容,如谈读书,有的更侧重读文章主旨,如热爱生命。有的含义明显,通俗易懂,如阿长与山海经;有的含蓄庄重,意蕴丰富,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有的直接,有的艺术化,如第一次真好和听听那冷雨。对于不同的标题,教学中要区别对待。土地的誓言一文的标题,作者进行了角色的换位,化作者的口吻为土地,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一般来说,对标题的质疑是问题式的。问题可以是“是什么或什么是”“怎样的”“为什么”三个最常见的,也可以是对内容细化的“哪些,哪几方面”,对难懂词的解释“是什么含义”,还可以从技巧上分析,认识标题的妙处。如土地的誓言就可以设计“誓言是什么含义”“人才能发出誓言,土地怎么会发出呢”“为什么要发出誓言”“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用一两个问题切入,三四个或更多的问题作为解读文章的必需问题,重组文章是可行的。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这几个问题在标题的基础上补充一定的成分,对原有标题起到补充、修饰、说明或突出重点的作用,使题目的含义、文章的内容、主题更加明确化。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质疑,培养学生不仅从正面进行常规化质疑,还能从反面或歪曲的理解来对课文进行质疑补充,让学生自己学会重构文本,真的做到个性化阅读。 二、情境切入法 情境切入法,是分析课文时抓住课文内容某一特定的情境进行再现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融入情境,实现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情境的选择,可以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某一点,也可以是作者写作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使用这一切入法,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只在切入点处营造气氛,要在任何一个板块都与它一致,保持学生的情感兴奋中心,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更能达到心灵的启迪与震撼。正如赞科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土地的誓言一文,写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纪念日,作者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是九?一八事变的亲历者,也是九?一八事变的受害者。教学抓住这一背景,再现九?一八事变前后东三省完全不同情形,学生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也就很快理解到作者炽痛的内心、复杂的感情、铿锵的誓言。教学把出色的描写、完美的语言、多样的技法都融在这一情境中,教师辅之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让师生在整节课中接受洗礼,与作者同憎同爱。 三、文眼切入法 文眼,是文章艺术构思,思想精神的凝聚点,在内容上常常表现为外景和内情的交融处,在形式上制约着全篇内容,是内容的提挈点。抓住了文眼进行切入对文章进行分析,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全文的钥匙。使分析课文达到治繁从简,制杂从约的效果。它在课文中外化为关键的某词(句、段落),难懂句等。教师解读文本中,准确找到文眼,然后以文眼为分析课文的线索,围绕文眼对课文进行重构,往往可以收到耳目一新的效果。土地的誓言开头的第一句是“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炽痛的热爱”就是文章的文眼之一,“热爱祖国怎么会痛?”教学设计就可以围绕“爱”与“痛”,抓住爱土地的一切,痛土地遭受的蹂躏,恨日本惨无人道的侵略,两条主线下来,一气呵成。 当然,采用文眼切入法,要求教师必须要反复地吃透课文,要具有高度的发现能力和概括能力。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在教学中找出一个课文中的最佳文眼。如果教师对课文的文眼都找不准,则有可能起到误导学生的作用,其教学适得其反。我们的教学效果就很难取得较大的突破。 四、作者切入法 作者切入法是指分析课文时选择以作者为突破口,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切入法。对于一个熟悉的作者,除了解他的基本常识外,还应从学生不了解的一面出发,激发学生课后延伸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作者,教师就是引领者,留出空白让学生去充实。如果是一个陌生而又重要的作家,他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教师应吊足学生的胃口,为解读服务。土地的誓言的作者端木蕻良,学生陌生又会好奇,会认为他不是一个中国人,更像日本人名字,以此为契机,推入文本解读与重构,也能达到新颖别致的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典故、故事等方面切入,解读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