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_第1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_第2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_第3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_第4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溃退( ) 歼灭( ) 督战( ) 芜湖( )签订( ) 取缔( ) 对峙( ) 要塞( )2. 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C约数,指百万左右。 D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3、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4、“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里采用了 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 。【合作探究】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等句,回答问题。 5、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 6、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与_,对比的作用是_。 7、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是 ,其作用是( ) (多项选择)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 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 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 D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8、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_情绪。 9、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 ) (多项选择) 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 B人民解放军情况人所皆知,故可略过 C揭露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表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说明我军发动进攻是正义的 D点出国民党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以与国民党少数战犯区别,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四、秋天,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10、中国开始研制原子弹前,对于要不要接受外国技术的支援发生了争论。A派认为,中国的技术水平相当落后,无法独立完成核弹研究,必须首先接受技术支援,然后自己再发展;B派认为,要搞就自己独立搞,不要别人的支援。两种意见最后拿到了毛主席的案头。毛主席看后,大笔一挥,写了这么一个批语:先练好楷书,再练草书。聪明的你认为毛主席支持哪种意见呢? _11、关系复杂的长句,会使语意晦涩难懂。读下面一句译文,完成两题。( 分)也许因为俄罗斯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不准备激化同中国的关系,对于北京就华盛顿对其施加压力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作惊人的让步。 根据文意判断,谁对谁作出让步? 把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不得改变原意。 第二课时【自主学习】1.生字词阌乡()潢川()鄂豫皖() 绥靖()阻遏()管辖()襄阳() 逃窜() 2、找出本文的六要素 人物: 地点:时间: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3.划分层次,了解结构: 第一层:第二层: 第三层:第四层: 第五层:【合作探究】4、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5、作者为什么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战争? 6、我南线人民解放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哪些伟大的胜利? 7、如何理解“我们在所有江淮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繁茂了。”中的比喻? 【精读精练】(一)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匪崇僖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8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 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10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明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能力提升】14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15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教(学)后记】二 芦花荡【学习目标】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教学难点】 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知识链接】1、 题目解读: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用明快、优美的笔墨叙述了芦花荡里一位老人护送两位女孩及智杀日本鬼子的经过,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疟( )子 寒噤( ) 仄歪( ) 阴惨( ) 泅( )着 飒飒( ) 悠闲( ) 2 芦花荡的作者是 现代作家 。芦花荡的姊妹篇是 (风云初记 荷花淀)。3指出下列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A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B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4“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合作探究】5、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6、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找出来分析 7、请用不同的标记分别从文中画出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句子。 8、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特点? 9、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其中哪一性格特征?“过于自信与自尊”的“过于”应当怎样理解?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精讲精练】阅读芦花荡“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至结尾。10、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11、文段中写老人引诱鬼子上当,他用什么作诱饵?(用文中的语言作答)12、以上内容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13、从当时的大背景来看,这一英雄事迹更深层的说明了什么?14、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5、第二天二菱看到了老英雄的行为后,会怎样重新认识老头子? 【能力提升】19、 提供原句和仿句的开头或结尾,要求仿写出与原句大致相同的句子。勇敢是把利刃,可以斩落对手,自大也是一把利刃,却只能割伤自己 _是一把利刃,可以_,也是一把利刃,可以_ _。 20、下面语句有语病,找出并修改。 在这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抗击非典型性肺炎的战斗中,无数英雄无畏的医务工作者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泪的代价。 21、研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发现。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食品浪费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日本的食品平均浪费率为5.1%,其中一般餐馆的食品浪费率为3%,饭店的食品浪费率为15.7%,结婚宴会的浪费率竟达到23.9%。严重的食品浪费现象让人瞠目结舌。面对这种社会现象,日本制定了食品再生法。日本各种资源都比较匮乏,自去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行家电循环法,节约资源已深入人心。 以家电循环法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日本政府又顺理成章节地提出了汽车循环法案。作为一个汽车大国,日本生产的名牌汽车销往世界各地,国内市场也很大。全国拥有七千多万辆汽车,每年淘汰上百万辆,如果驱车前往东京郊区,经常可以碰到废汽车堆积而成的小山。汽车循环法案的目的就是要变废为宝。 【教(学)后记】第二课时【自主学习】1、 选择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语句:(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在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 ,奔向东南去了。 A. 像一朵荷花B. 像一条鱼C. 像一片苇叶D. 像一只鸟2、 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 老头子浑身没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A. 夸张 夸张 引用 比喻 B. 比喻 拟人 反问 比喻 C. 比喻 拟人 反问 没有 D. 比喻 夸张 设问 比喻3、“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这老脸呀!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此段表现了老头子什么心理状态? 4、对历史上的成吉思汗,有很多评价,阅读下面摘选的几则材料,说说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1)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主题曲:长天飞沙,壮士血在狂号。一代天骄,千秋知我名号。(2)黑格尔评价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他们在几年之内把罗马世界、波斯世界和中国世界变成了废墟。” (3)普希金:“蒙古人征服俄罗斯以后,除了肆无忌惮的攫取和破坏,一无所给”【合作探究】5、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 6、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7、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8、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9、结尾段写有个女孩子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是谁?她当时心理是怎样想的?请同学们把她当时的心理补写出来。 【能力提升】20、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教(学)后记】三 蜡烛【教学目标】 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知识链接】1、 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 背景介绍: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瓦l( ) 精疲力ji( ) f晓() 揣在怀里( )颤巍巍() 鞠躬()2、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一枝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着柔和的光芒。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要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A、闪耀 闪烁 B闪耀 闪耀 C、闪烁 闪烁 D闪烁 闪耀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之苦的老妇人,的动人事迹,赞美了,讴歌了的深厚感情。4、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好在哪里。(1)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老妇人想了半天,从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合作探究】5、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找一找,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明确:1.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6、课文的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7、文中有没有对老妇人进行语言描写?(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8、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精读精练】阅读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回答问题。9、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作补充说明? 10、这里的“黑色围巾”有何特殊意味? 11、这几段文字描写了老妇人的哪些细节? 12、试揣摩文中描写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3、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重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重点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知识链接】1、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2、简介背景: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3、圆明园:万园之园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又称“圆明三园”,共占地350公顷,周长10公里多。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宏大富丽、幽静奇美的离宫御苑,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有楼殿亭阁、桥榭轩馆140多座,藏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和极其珍贵的文献典籍、书法绘画精品不计其数。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或依拼音写汉字。chu( )缎 晨x( ) 箱qi ( ) 瞥见( ) 赃物( ) 缀满( )2、说说对下列语句的理解,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2)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3)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3、选出没有运用反语的一项。(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B、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D、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4、本文作者雨果是19世纪 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他闻名世界的两部代表作品是 和 。 【合作探究】默读课文14段: 5、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6、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_,埃及有_,罗马有_,巴黎有_,而东方有_. 7、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8、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五 亲爱的爸爸妈妈【学习目标】1、 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2、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 珍视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中心。【学习重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自主学习】 1、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眼花瞭乱 不可明状 荒谬 憧憬 B、响彻云霄 头发班白 屏障 屹立 C、杀戮 荡然无存 赃物 荒谬 D、憧憬 月明风清 寒襟 张皇失错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歌颂远征部队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封信。 B、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缺一不可。 C、亲爱的爸爸妈妈开头第一句“凄风。苦雨。天昏。地暗”写出了天气的恶劣。D、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作者是聂华苓,女,中国当代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3、下列文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不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B、“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抒发了作者矛盾的心情。C、萨特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本文的一个纲,“沉重”与“美丽”两个主题词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D、“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这句话其实就是对日本人的含蓄的批评。4、仔细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合作探究】5、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 6、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7、“他们杀了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芙蓉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感情?) 8、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你怎样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9、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句话的内涵。) 10、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六 阿长与山海经【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2、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学习重点】1、 全面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2、 详略得当的写法。【学习难点】对长妈妈欲扬先抑的写法。【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山海经和她又有什么故事呢?2. 走近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选自 集 ,作者鲁迅,原名 。他发表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 。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2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憎恶( ) 惧惮( ) 粗拙( ) 掷( ) 震悚( )chung( )疤 孤shung( ) ji( )问 p( ) 雳3、明察秋毫(辨别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绰( ) 灸( ) 拙( ) 帖( ) 既( ) 悼( ) 炙( ) 绌( ) 贴( ) 即( ) 4、选词填空 我想我 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 不放炮, 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A.也更又 B.又也更 C.更也又5在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1)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冷淡、淡薄、冷漠)起来,但完全 (消失、消灭、消亡),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询问、责问、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2)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 (张开、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 (摆成 、摊成 )一个“大”字, (挤、压)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 (烘、烤)得那么热。【合作探究】6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7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8、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七 背影【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学习重点】1、 理解“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2、 感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学习难点】作者抓住特定情境展开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独特的表现角度。【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背影”上面能表现如山父爱,这是作者独出心裁之处,也是情之所至的神来之笔,只要你留心,父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感人至深、脍炙人口的传世经典。2.走近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是其代表佳作,长期被选作大中学校的教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自主学习】.看拼音写汉字,给加点汉字注音。 狼j_ chu_躇蹒跚_ 琐屑_颓唐_ din_记 .根据意思写词语。 细小而繁多的事。 ( ) 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一句中,“聪明”的意思是什么?你还能举出几个类似用法的词语吗? _.仿照下面的句子,结合本文内容,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如果说母爱是母亲手上“临行密密缝”的衣裳,那么父爱就是 _【合作探究】5.仔细阅读全文,看看作者几次写到背影,想一想每次都表现了怎样的感情.6.把题目“背影”改为“车站送别”、“买橘子”好不好?为什么? 7.文章2、3、4、5自然段是不是太罗嗦了?能不能把它们写简略些?为什么? 8.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说定”改为“说过”好不好?9.文中父亲说的话不多且非常简洁,但每一句都包含了他对儿子的拳拳深情,请你任选一句作简单的分析。 10.“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攀”字用得好,你能体会出来吗?试着体会这一句中的其他动词。八 台阶【学习目标】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学习重点】1、 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2、 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写法。【学习难点】“台阶”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在本文中是屋主人地位的象征,人都有获得社会地位的需要,所以造一幢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是文中父亲最大的心愿。【自主学习】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A凹凼(o)烦燥(zo)B尴尬(n)阴凉(yn)C卵石(lun)揩一把(ki)D砌缝(q)舀米(yo)2指出没有用比喻的句子()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3解释加点的词。(1)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2)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3)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4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1)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2)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3)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4)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合作探究】5、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6、“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哪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老是摇来晃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的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用心理描写?7、第21段中父亲放鞭炮的神情有什么特别?为什么会“露出尴尬的笑”?8、第26段中,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9、第29段中为什么说父亲“回来时,一幅若有所失的模样”?10怎样理解父亲的形象?九 老王【学习目标】1、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2、探究本文线索分明、顺序清晰的写法3、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爱心、同情心。【学习重点】1、 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2、 体会本文语言风趣、含蓄、简练的特点。【学习难点】理解本文线索分明、条理清晰的写作方法。【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老王写于1984年。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与车夫老王的交往,写出了老王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同时,作者提示我们: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他们的理由。【自主学习】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愧怍( ) 攥( )着 滞( )笨伛( )偻 骷髅( )( ) 眼翳( )2根据拼音写汉字。荒p( ) 取d( ) hun( )恐 t( )败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老实:(2)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老实:4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在表达上的好处。(1)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和大鸡蛋 (2)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合作探究】5“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表达了什么意义?6老王像僵尸的这段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7老王送我们香油和鸡蛋,我为什么“强笑”?8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9对揭示文章意旨的课文最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10写人记叙文的构思中既要从众多事件中精选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又要安排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即组材,那么本文段落安排有什么特色?十 信客【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思想内容。2、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3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学习重点】1、 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写法。2、 学习信客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学习难点】品味本文质朴典雅、警辟畅达的语言,尤其是要准确理解文中比喻句的含义。【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文中的信客是上个世纪初,将近一百年前的邮递员。信客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卑微低贱的职业,是又苦又累充满血泪艰辛的,可我们的主人公却咬着牙虽疲惫但坚定地走了下来,一路上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现在我们就来跟随余秋雨,走进信客的故事,去阅历他凄苦而美丽的人生。2. 走近作者余秋雨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唏嘘( )( ) 诘问( )伎俩( )( ) 嫉妒( hu( )气 噩耗( ) 猝然( ) b( )涉 颠pi( ) 2下列每组词语都有错别字,指出后并加以改正。A.克扣接济噩耗低媚顺眼()B.唏嘘希罕呵斥风尘苦旅()C.诘问伎俩颠沛穷愁了倒()D.焦灼吊唁鸡零狗粹 长途跋涉()3请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闯码头:吊唁:穷愁潦倒:4请你谈谈对“信客”一词应当怎样理解。 【合作探究】5合作研讨:用一个字概述信客工作的特点,分析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心中的信客是个什么样的人?6、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7、作者重点写了信客哪些事迹?为什么?8、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的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十一 中国石拱桥【学习目标】1.了解说明对象、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把握说明文语言平实、准确、周密的特点。2.了解中国石拱桥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学习重点】1. 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2. 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学习难点】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推崇( ) 和谐( ) 惟妙惟肖( )2按注音填字组词。桥dn( ) xio( )河 饮jin( ) n( )桥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中国石拱桥的作者是桥梁专家_,这是一篇_,向读者介绍有关石拱桥的知识。中国石拱桥的三大特点是_、_、_。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_,结构_,强度_。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_。(巧妙绝伦 匠心独运)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在游记里,十分_(崇拜 推崇)这座桥。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_(证明 表明 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4下面四个句子,说明不严密,不准确的一句是( )A大拱的肩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