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学奥赛看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何培养信息学奥赛的学生_第1页
【从信息学奥赛看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何培养信息学奥赛的学生_第2页
【从信息学奥赛看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何培养信息学奥赛的学生_第3页
【从信息学奥赛看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何培养信息学奥赛的学生_第4页
【从信息学奥赛看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何培养信息学奥赛的学生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信息学奥赛看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何培养信息学奥赛的学生 吴文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他从1984年开始参加计算机普及活动,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普及委员会主任。作为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中国队总教练和领队,吴文虎教授连续15届带领中国队参加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堪称国内信息学奥赛的领军人物。在带队过程中,吴文虎教授发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十几岁即在计算机领域有潜质和才能的青少年学生,并卓有成效地引导这些孩子走上了计算机专业发展之路。 当我们走近吴文虎教授时,看到的是一位“多面”的学者形象:作为国内最早涉足计算机领域的知名学者之一,吴文虎教授不仅问鼎专业领域,并且擅长体育、音乐,兴趣涉猎广泛,其风范涵养令人高山仰止。作为教师,他鼓励创新,因材施教,从不把学生束缚在课本和课堂上;而在他眼中,能实践、会创新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好学生。作为多年来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践行者,他在不同场合呼吁“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宽松的环境、开放的平台”。 当我们怀着崇仰的心情与这位导师谈学生、谈教育、谈经历时,始终被一种如沐春风、温暖备至的感觉包裹着这恐怕就是大师的人格魅力所在。 记 者:谢谢您接受我刊专访。您为计算机教育和普及兢兢业业地工作了40多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工作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您所带领的信息学奥林匹克国家队更是赢得了辉煌成绩!作为计算机教育界的泰斗,您当年是如何选择进入本领域的? 吴文虎:我出生在国难当头的岁月,童年是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度过的,记忆中只有屈辱与艰辛。新中国成立后,我才有了继续求学的机会。从此,感恩报国就成为我做人的基本准则。1955年,我怀着报国之心,考上了清华大学。1958年,我服从组织调动,从电机工程系转到自动控制系学习尖端技术。1961年,我毕业后留校任教,直到如今。 1984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同年,中国计算机学会就开始组织“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竞赛”,这为当时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以及人才的培养都打下了基础。我从那时起就作为志愿者,参与到竞赛活动中来,承担命题、评测的任务。 1987年,保加利亚的Sendov教授在 _教科文组织(UNESCO)第24届全体会议上倡议举办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与此同时,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也在国内酝酿。我被学校推荐去参与这项工作,从此便与这项国际青少年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 者:作为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中国队总教练和领队,您在培养这些在信息技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的过程中,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吴文虎:首先,强化实践是学好计算机的突破点,也是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的突破点。学习计算机一定要动手,不动手是学不会的。我在第一堂课上就对学生讲,你不是听会的,也不是看会的,你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在机器上动手训练才能掌握,如果不这样,你就会是零分。实践是创新理论的土壤,没有良好土壤的话,它就不可能创新。其次,探索研究也是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最突出、最重要的特点。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很主动地学习,富于探索精神,我们的格言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追求,从一道题目、一种方法开始。再次,我们强调注重优化、协同合作和总结提升。做一个好的程序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和同伴共同协作。我的许多十分优秀的学生,他们对人对事都十分谦和,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无论是什么天才,都要学会踏实地工作。 记 者:您对于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塑造有怎样的见解? 吴文虎:创新人才培养决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建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对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的时期内集中精力培养一项专长并不困难。但在这个专长领域能否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才,能否使专长不断发展,持久保持下去,离不开广阔的知识背景,否则肯定行之不远。 我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实践着“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庄严承诺。当时,我还是校田径队优秀运动员,多次在1500米和3000米越野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一直坚持到今天。此外,我还连续担任清华大学教师合唱团团长。反观现在,我们全面培养学生的意识还不够,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忽略“创新”,只看重孩子的“智”。一个合格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缺一不可。作为老师,我们对学生的教育理念应该是: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没有能力也不行,升华一步就是要有素养。总体说来就是要具备以下几种素养:一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不强的民族就没有办法谈富国强民。二是道德素养。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求学时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法制意识。我认为青少年们要全面发展,具备综合素质,要在成长过程中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求知、怎样健体。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宽松的环境,开放的平台,而我们现在很缺少这样的环境和平台。爱因斯坦在26岁时质疑牛顿力学,提出了相对论,而中国人26岁时在干什么呢?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学好课本才算学习好,所以他们根本不敢也不会质疑。而不质疑怎么能创新呢?我们一直强调打牢基础,所以学生的课程从来都是安排得满满的。打基础本没有错,但这个“基础”绝不是建筑学意义上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形象地道出人才培养的科学:人非砖石,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像建楼房那样先打一个广阔而牢固的地基,再向上发展。人的培养应该像树苗一样让根和枝叶一起生长,一颗种子刚种下地时是没有根的,我们从没有见过一棵小苗下面会带着一个硕大的根。所以,基础要打,但同时需要阳光雨露,教会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发展论,让他们在实践的土壤中不断成长。怀有远大的理想,脚踏实地地工作,一定可以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这就是我们今天最需要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记 者: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您认为我们应该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定位为什么角色,它们应该起到什么作用? 吴文虎:首先,我们应该将现代教育技术定位于一种文化。当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时候,它们就是一种文化。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它不仅仅是代替人类体力劳动的工具,而且是人脑的延伸,是辅助人进行脑力劳动的工具,所以我把它叫做“人类通用智力工具”。所谓“通用”的概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人人都可以使用,另一方面是事事都可以使用。计算机可以说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成为了人人必备的文化基础、技术基础、素养基础,这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