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2.00分)下列成语或典故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A海市蜃楼B刻舟求剑C火烧赤壁D凿壁愉光2(2.00分)下列物质中,没有列入空气质量监测的是()ASO2BCO2CNO2DPM2.53(2.00分)下列物质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酒精B面粉C蔗糖D食盐4(2.00分)下列人体所必需的元素中,缺乏后会导致佝偻病、骨质疏松的是()A铁B钙C碘D锌5(2.00分)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A滴加液体B闻气体C加热液体D蒸发食盐水6(2.00分)将空的矿泉水瓶从高原地区带到平原,瓶子变瘪,原因是瓶内气体()A分子体积变小B分子质量变小C分子间隔变小D分子数目减少7(2.00分)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A氯化钠B氮气C汞D蒸馏水8(2.00分)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C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D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9(2.00分)下列课外实验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A用石墨做导电实验B用灼烧法区分棉纤维与羊毛纤维C用白糖、小苏打、柠檬酸等自制汽水D用紫甘蓝的酒精浸取液检验苹果汁与石灰水的酸碱性10(2.00分)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Y是由四种原子构成的分子B参加反应的X和Y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12:17C生成的Z和W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D参加反应的Y中氮元素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Z的质量二、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12个符合题意)11(2.00分)“侯氏制碱法”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侯德榜发明的一种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工艺。生产原理:反应NaCl(饱和溶液)+NH3+CO2+H2O=NaHCO3(固体)+NH4Cl主要生产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产流程中,操作I的名称是过滤B反应I中,涉及的物质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C反应I中,碳酸氢钠晶体析出后,剩余的液体中不会含有碳酸氢钠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HCO3Na2CO3+CO2+H2O12(2.00分)下列实验方案或操作能达到目的是()A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的少量COB用滴加无色酚酞溶液的方法鉴别石灰水和纯碱溶液C用检验燃烧后产物的方法鉴别H2、CO和CH4D用将粗盐研碎、溶解、蒸发的方法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13(2.00分)某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两种方案均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少量盐酸鉴别盐酸、氢氧化钙、氯化钠三种溶液证明CO2中混有少量O2分离铜粉和碳粉方案1滴加适量Na2CO3溶液滴加紫色石蕊溶液通过热铜网滴加稀硫酸方案2滴加适量NaOH溶液滴加碳酸钠溶液通入澄清石灰水在氧中加热AABBCCDD14(2.00分)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图表示将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B图表示在恒温条件下,将饱和的NaCl溶液蒸发适量水C图表示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2的稀盐酸至过量D图表示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铁粉15(2.00分)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氯化铵、氯化钡、碳酸钙、无水硫酸铜、氯化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取少量该粉末置于研钵中研磨,未嗅到任何气味;取少量该粉末置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搅拌,静置后,观察到上层溶液呈无色,烧杯底部有蓝白色沉淀,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向上述滤液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溶液变浑浊;向上述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搅拌,仍有白色沉淀且其质量未减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白色粉末中可能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B白色粉末中一定有氯化钡、氢氧化钠、无水硫酸铜C白色粉末中一定没有碳酸钙、氢氧化钠、氯化铵,可能有氯化钠D白色粉末中一定有氢氧化钠和无水硫酸铜,且二者的质量比可能为1:2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16(5.00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现有金刚石氮气熟石灰纯碱干冰 烧碱,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1)可作保护气的是 ;(2)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3)可用于切割大理石的是 ;(4)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5)广泛应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等工业的是 。17(5.00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澳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一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溴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溴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电子(填“得到”或“失去”),其化学性质与图二中 (填序号)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3)溴元素与图二中B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4)图二中A元素的原子形成离子,其符号是 。18(10.00分)能源、水和溶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化石燃料是煤、 和石油。(2)车用乙醇汽油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检验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 ,日常生活中使硬水软化的方法是 。(4)表是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信息回答问题。温度/2040506080溶解度/gKNO3 31.645.8 85.5110169K2CO3110 114121 126139Ca(OH)20.170.16 0.140.120.0980时,KNO3的溶解度 K2CO3的溶解度(填“”、“=”或“”)。50C时,200g饱和K2CO3溶液蒸发10g水后,再降温到50,可析出K2CO3晶体的质量是 g。将100g 60的Ca(OH)2饱和溶液降温至2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4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的KNO3和K2CO3的烧杯中,各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恢复至40,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有 (填序号)。A烧杯a中溶质是KNO3,烧杯b中溶质是K2CO3B烧杯b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降低温度或蒸发都有可能使烧杯b中析出固体D若将烧杯a中的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会减小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19(6.00分)按下列要求完成化学方程式。(1)硫磺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 ;(2)将铜丝插入到硝酸银溶液中: ;(3)将氧化铁投入到稀硫酸中: ;20(8.00分)金属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方面应用广泛。(1)铜可用来制作导线,是因为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 。(2)天津的解放桥是一座全钢结构可开启的桥梁,它是天津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钢属于 (填“单质”、“纯净物”或“混合物”)。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炼铁的原理是 (写化学方程式)。建造这座桥大约用了112t铁,理论需要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 t。(3)为探究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步实验。第1步实验的目的是 。第2步实验中,为了达到实验目的,溶液甲可以是 (填序号)。A稀盐酸 BFeSO4溶液CCuSO4溶液 DZnSO4溶液21(6.00分)A、B、C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在以下两种情况下,A、B、C中均有两种物质为氧化物。(1)若向A中加入B物质,则生成C,C溶液pH7,A、C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将A放入饱和的C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该白色浑浊物为 。(2)若A含四种元素,A可以通过发生复分解反应同时生成B和C,则A的俗名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五、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22(4.00分)根据下列实验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1)实验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B中的实验现象是 。(3)实验C中将紫色石蕊溶液浸泡并晾干的小花,一半喷水后放入集气瓶C中,该实验的目的是 。23(8.00分)如图为实验室常用的制取和收集气体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a的名称是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备氧气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为了获得较干燥的氧气,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填序号),验满的方法是 。(3)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是 ,发生装置应选用 (填序号)。24(8.00分)甲、乙、丙、丁、戊、己六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都是由C、H、O、Na、Ca中的元素组成,其中甲戊是由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己是非金属固体单质,甲和乙是常用的灭火剂,丁可发生中和反应。它们转化关系如图一所示(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略去)。(1)物质乙的化学式为 。(2)生成物质丁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下列物质既能与丙又能与戊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填序号)。A锌 B稀硫酸 C氧化铁 D氯化钡(4)室温下,将稀盐酸慢慢滴入盛有丁溶液的烧杯中,溶液温度随加入盐酸的质量而变化的曲线如图二所示。请解释ab段温度变化的原因 。表示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 。(5)现有物质己与氧化铜两种粉末的混合物30g,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9%,放入带有气体导管的大试管中,高温加热该混合物段时间后,产生4.4g二氧化碳,则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计算结果保留至0.1%)。六、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25(4.00分)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药,其化学式为C6H8O4。(1)阿司匹林由 种元素组成。(2)每个阿司匹林分子由 个原子构成。(3)阿司匹林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4)阿司匹林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精确至0.1%)。26(6.00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回收一块质量为26g的铜锌合金中的铜。将该合金放入烧杯中,滴加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时,恰好用去稀硫酸100g,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将滤渣洗涤晾干称重为19.5g。再向反应后的滤液中加入54.7g水进行稀释。请计算:(1)黄铜中锌的质量;(2)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3)滤液加水稀释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考点】E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海市蜃楼、刻舟求剑、凿壁愉光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A、海市蜃楼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刻舟求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C、火烧赤壁,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D、凿壁愉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2【考点】64: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分析】目前列入空气污染指数正常监测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或臭氧等。【解答】解:ASO2,是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要报告,故A不可选;B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故没有列入空气质量监测,故B可选;C二氧化氮是氮氧化物之一,也是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要报告,故C不可选;DPM2.5是可吸入颗粒物,是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要报告,故D不可选。故选:B。【点评】本题较简单,要熟悉空气的污染物和空气质量日报的知识。3【考点】7C: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解答】解:A、酒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错;B、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不属于溶液,故B正确;C、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错;D、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错。故选:B。【点评】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在不改变条件时,溶液的组成和浓度都不会发生变化,要与悬浊液和乳浊液区分。4【考点】J1: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分析】根据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分析解答。【解答】解:钙能使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得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故选:B。【点评】对生命健康的关注是当今社会的热点之一,因而六大营养素和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知识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考热点,特别是其生理作用、缺乏症、食物来源、代谢过程等内容,更是重要的热门考点。5【考点】49:液体药品的取用;4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4I:蒸发与蒸馏操作【分析】A、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正确。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6【考点】B9: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将空的矿泉水瓶从高原地区带到平原,瓶子变瘪,瓶内气体的分子间隔变小。A、由分子的性质可知,将空的矿泉水瓶从高原地区带到平原,瓶子变瘪与分子间隔变小有关,而不是分子体积变小,故选项错误。B、由分子的性质可知,将空的矿泉水瓶从高原地区带到平原,瓶子变瘪与分子间隔变小有关,而不是分子质量变小,故选项错误。C、由分子的性质可知,将空的矿泉水瓶从高原地区带到平原,瓶子变瘪与分子间隔变小有关,故选项正确项。D、由分子的性质可知,将空的矿泉水瓶从高原地区带到平原,瓶子变瘪与分子间隔变小有关,而不是分子数目减少,故选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7【考点】C9: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B、氮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氮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C、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正确。D、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8【考点】H4: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分析】根据灭火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C、汽车油箱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应为汽油的密度比水小,加少量水后,汽油会漂浮于水面上,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D、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9【考点】E4: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用石墨做导电实验是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用灼烧法区分棉纤维与羊毛纤维,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用白糖、小苏打、柠檬酸等自制汽水属于化学性质;用紫甘蓝的酒精浸取液检验苹果汁与石灰水的酸碱性,属于化学性质【解答】解:A、用石墨做导电实验是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B、用灼烧法区分棉纤维与羊毛纤维,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C、用白糖、小苏打、柠檬酸等自制汽水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D、用紫甘蓝的酒精浸取液检验苹果汁与石灰水的酸碱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物质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10【考点】B3: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化学式、方程式,根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解答】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碳和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氮气和甲烷,反应的方程式是:3C+4NH32N2+3CH4。A、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Y的一个分子是由四个原子构成的,不会四种原子,故说法不正确;B、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X和Y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123):(174)=9:17,故说法不正确;C、由方程式可知,生成的Z和W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3,故说法不正确;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Y中氮元素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Z的质量,故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二、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12个符合题意)11【考点】4G: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9P:纯碱的制取【分析】根据海水制碱的方法以及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生产流程中,操作I得到的是固液和液体,故该操作名称是过滤,正确;B、反应I中,涉及的物质氮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错误;C、反应I中,碳酸氢钠晶体析出后,剩余的液体中含有碳酸氢钠,错误;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HCO3Na2CO3+CO2+H2O,正确;故选:BC。【点评】本题考查是海水制碱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12【考点】34: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4Q: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9E:氯化钠与粗盐提纯;9U:酸、碱、盐的鉴别【分析】A、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B、根据两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C、根据H2、CO和CH4的燃烧产物,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粗盐提纯是将粗盐中含有的泥沙等不溶物除去,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且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实验方案或操作不能达到目的。B、石灰水和纯碱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或操作不能达到目的。C、H2、CO和CH4燃烧产物分别是水、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碳,用检验燃烧后产物的方法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或操作能达到目的。D、氯化钠、可溶性杂质均易溶于水,用将粗盐研碎、溶解、蒸发的方法,不能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故选项实验方案或操作不能达到目的。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13【考点】34: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4Q: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93:酸的化学性质;9U:酸、碱、盐的鉴别;C7:碳的化学性质【分析】A、根据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反应没有明显现象,适量的氢氧化钠不易控制进行分析;B、根据盐酸呈酸性,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氯化钠溶液呈中性,所以可用滴加紫色石蕊溶液鉴别,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钙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而碳酸钠溶液不和氯化钠反应进行分析;C、根据铜和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D、根据铜粉、碳粉都不和硫酸反应以及铜和碳都与氧气反应进行分析。【解答】解:A、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反应没有明显现象,适量的氢氧化钠不易控制,故A错误;B、盐酸呈酸性,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氯化钠溶液呈中性,所以可用滴加紫色石蕊溶液鉴别,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钙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而碳酸钠溶液不和氯化钠反应,所以也可用碳酸钠溶液鉴别盐酸、氢氧化钙、氯化钠三种溶液,两种方案都合理,故B正确;C、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通入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了主要物质二氧化碳,故C错误;D、铜粉、碳粉都不和硫酸反应,铜和碳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和二氧化碳,所以两种方案都不合理,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综合性较强,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14【考点】7R:溶质的质量分数;85:金属的化学性质;92: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97: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分析】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B、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100%;C、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D、锌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解答】解:A、将浓硫酸露置在空气中时,由于浓硫酸能和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导致质量分数减小,但是不能减小到0,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B、在恒温条件下,将饱和的NaCl溶液蒸发适量水时,由于温度不变,溶解度也不变,因此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C、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2的稀盐酸至过量时,pH减小,但是不能减小到2,更不能小于2,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D、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铁粉时,铁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后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完全反应后不再产生沉淀,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15【考点】95:碱的化学性质;9H:盐的化学性质;AE:物质的鉴别、推断【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物质间反应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取少量该粉末置于研钵中研磨,未嗅到任何气味;说明氯化铵和氢氧化钠不能同时存在;取少量该粉末置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搅拌,静置后,观察到上层溶液呈无色,烧杯底部有蓝白色沉淀,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说明一定含有硫酸铜,由于硫酸铜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溶液无色,说明硫酸铜全部反应掉,故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则氯化铵一定不存在;产生的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钙或是生成的硫酸钡;向上述滤液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溶液变浑浊;说明溶液中含有氯离子,故一定含有氯化钡;向上述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搅拌,仍有白色沉淀且其质量未减少,说明有硫酸钡沉淀生成,没有碳酸钙沉淀存在;A、该粉末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可能含有氯化钠,错误;B、白色粉末中一定有氯化钡、氢氧化钠、无水硫酸铜,正确;C、白色粉末中一定有氢氧化钠,错误;D、白色粉末中一定有氢氧化钠和无水硫酸铜,2NaOH+CuSO4Cu(OH)2+Na2SO480 160二者的质量比可能为1:2,正确;故选:BD。【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16【考点】6K:常见气体的用途;94: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9G:常用盐的用途;C6: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1)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故填:;(2)干冰易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是干冰,故填:;(3)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切割大理石,故填:;(4)熟石灰呈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填:;(5)广泛应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等工业的是烧碱;故填:;答案:(1);(2);(3);(4);(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几种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事例,通过该题的作答,我们要明确化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化学。17【考点】B8: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C5: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分析】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大于4的原子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解答】解:(1)溴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9.90。故填:79.90。(2)溴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其化学性质与图二中氯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这是因为溴元素和氯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故填:C。(3)图二中B元素是镁元素,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2价的镁元素,溴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7,反应中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1价的溴元素,由于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因此镁元素和溴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MgBr2。故填:MgBr2。(4)图二中A元素是氧元素,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氧离子,可以表示为O2。故填:O2。【点评】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18【考点】77:硬水与软水;7I: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7P: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G5: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H7: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分析】(1)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化石燃料是煤、天然气和石油;(2)乙醇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配平即可;(3)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在生活中是加热煮沸,在实验室中是蒸馏;(4)根据表中信息回答问题,80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K2CO3的溶解度;50C时,200g饱和K2CO3溶液蒸发10g水后,再降温到50,可析出K2CO3晶体的质量是12.1g,因为碳酸钾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1g;将100g 60的Ca(OH)2饱和溶液降温至2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因为氢氧化钙溶液降温后溶质、溶剂都不变;4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的KNO3和K2CO3的烧杯中,各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恢复至40,其结果如图所示。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有:烧杯a中溶质是KNO3,烧杯b中溶质是K2CO3;降低温度或蒸发都有可能使烧杯b中析出固体。【解答】解:(1)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化石燃料是煤、天然气和石油;故答案为:天然气;(2)乙醇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配平即可;故答案为:C2H5OH+3O22CO2+3H2O;(3)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在生活中是加热煮沸,在实验室中是蒸馏;故答案为:肥皂水;煮沸;(4)根据表中信息回答问题,80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K2CO3的溶解度;50C时,200g饱和K2CO3溶液蒸发10g水后,再降温到50,可析出K2CO3晶体的质量是12.1g,因为碳酸钾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1g;将100g 60的Ca(OH)2饱和溶液降温至2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因为氢氧化钙溶液降温后溶质、溶剂都不变;4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的KNO3和K2CO3的烧杯中,各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恢复至40,其结果如图所示。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有:烧杯a中溶质是KNO3,烧杯b中溶质是K2CO3;降低温度或蒸发都有可能使烧杯b中析出固体;故答案为:;12.1;不变;AC;【点评】本考点考查了三大化石燃料、硬水与软水、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等,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19【考点】G5: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分析】(1)硫磺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2)将铜丝插入到硝酸银溶液中时,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3)将氧化铁投入到稀硫酸中时,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解答】解:(1)硫磺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SO2。故填:S+O2SO2。(2)将铜丝插入到硝酸银溶液中时,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Cu(NO3)2+2Ag。故填:Cu+2AgNO3=Cu(NO3)2+2Ag。(3)将氧化铁投入到稀硫酸中时,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故填:Fe2O3+3H2SO4Fe2(SO4)3+3H2O。【点评】书写化学方程式要注意四步:一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要正确;二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配平;三是要有必要的条件;四是看是否需要“”或“”。20【考点】82: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86: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8B:铁的冶炼;8F: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A5: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A7: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G5: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分析】根据已有的金属的性质以及物质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1)铜可用来制作导线,是因为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故填:导电性。(2)钢是铁的合金,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炼铁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故填:Fe2O3+3CO2Fe+3CO2。建造这座桥大约用了112t铁,理论需要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的质量为xFe2O3+3CO2Fe+3CO2160 11280%x 112tx=200t故填:200;(3)第1步是将铜浸入硝酸银溶液中,是为了验证铜的活动性强于银,故填:验证铜的活动性强于银。第2步实验中,应该验证铁的活动性强于铜,为了达到实验目的,溶液甲可以是稀盐酸、FeSO4溶液、CuSO4溶液,不能使ZnSO4溶液故填:AB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有关金属的冶炼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21【考点】AE:物质的鉴别、推断;G5: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分析】(1)A、B、C三种初中常见物质,其中两种为氧化物,C为一种碱性物质说明AB属于氧化物,从而考虑氧化钙和水的反应;(2)考虑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水,进行分析。【解答】解:(1)A、B、C三种初中常见物质,其中两种为氧化物,B为一种碱说明A、C属于氧化物,根所以A是氧化钙,B是氢氧化钙,C是水;A放入饱和的B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原因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且放出热量导致溶液温度升高,饱和溶液水量减小且温度升高后溶液中的多余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后会以沉淀的形式出现,反应的方程式为CaO+H2O=Ca(OH)2;(2)若A含四种元素,A可以通过发生复分解反应同时生成B和C,则A可能为碳酸氢钠,其俗名为小苏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故答案为:(1)CaO+H2O=Ca(OH)2;Ca(OH)2;(2)小苏打,2NaHCO3Na2CO3+H2O+CO2。【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严格紧扣题干中信息,A、B、C三种初中常见物质,其中两种为氧化物;知道饱和的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原因是有物质析出等都是解题的关键。五、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22【考点】6Q: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71:电解水实验;BA: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G5: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分析】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解答】解:(1)实验A中,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故填:2H2O2H2+O2。(2)实验B中,浓氨水中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氨分子运动到b中时,能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填:b中溶液变红色。(3)实验C中将紫色石蕊溶液浸泡并晾干的小花,一半喷水后放入集气瓶C中,实验过程中,没有喷水部分无明显现象,喷水部分变红色,说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检验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故填:检验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23【考点】4O: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4S:气体的干燥(除水);6F:氧气的检验和验满;G5: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分析】(1)长颈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2)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比较干燥。氧气的验满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满了。(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解答】解:(1)长颈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故答案为:长颈漏斗;(2)A装置的试管中有棉花团,因此是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比较干燥;氧气的验满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满了;故答案为:2KMnO4K2MnO4+MnO2+O2;E;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满了;(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B;【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验满的方法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24【考点】97:中和反应及其应用;AE:物质的鉴别、推断;G5: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分析】根据甲、乙、丙、丁、戊、己六种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2025年全国起重指挥作业人员Q1证考试题库(含答案)
- Unit 1 Welcome to the unit 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译林版(2024)七年级英语下册
- 常州工业二轮考试题型及答案
- 常德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及答案
- 向量大题目及答案
- 先态生态实验题目及答案
- 曹县二年级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 沧州初中联考试卷真题及答案
- 2025短期贷款人民币借款合同(官方范本)
-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之议论文写作素材:人物篇(墨子)
- 成人学习者数字素养的培养
- 管理会计模拟实训实验报告
- 数学知识讲座
- 新闻采访课件
- 赣县清溪中心学校早期民办、代课教师稳控应急预案
- 上市公司合规培训
- SPACEMAN(斯贝思曼)冰淇淋机 安装调试培训
- 利润分成合同
- 幼儿园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案例
- 二年级上数学课件-乘法的初步认识-人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