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_中国古代著名事例与现代博弈论(课堂PPT)_第1页
博弈论_中国古代著名事例与现代博弈论(课堂PPT)_第2页
博弈论_中国古代著名事例与现代博弈论(课堂PPT)_第3页
博弈论_中国古代著名事例与现代博弈论(课堂PPT)_第4页
博弈论_中国古代著名事例与现代博弈论(课堂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几个中国古代人文故事与现代博弈论,1,引言,作为一门学科,博弈论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博弈的思想可以追溯上千年具有灿烂文明的中国古代文化,其中的优秀成果在今天看起来,对我们仍有很多启迪。这里从博弈论角度,选择几个著名事件,进行一些分析、阐述,引言,所见到的文献,多数从古代军事家行为进行分析,如田忌赛马等。这里的分析则偏于人文领域事例。,事例1:子非鱼,庄子.秋水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事例1:子非鱼,惠子是庄子的好友,两个人非常喜欢辩论。从前面文字上看,“子非鱼”辩论显然没有结束,但文字记载到此为止。这一段文字,吸引了哲学、文学等领域众多学者的兴趣。这里对此不做过多涉及。这里就两个议题,利用博弈论相关知识进行阐述。,事例1:子非鱼,议题1:共同知识博弈论中一个著名的假设是“共同知识”(某信息)某参与人知道,其他参与人知道某参与人知道,某参与人知道其他参与人知道某参与人知道以此类推乃至无穷。显然“鱼之乐”并不是庄子与惠子的共同知识,按照庄子的逻辑,“鱼之乐”是私人信息,因此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以此反击惠子的诘难。,事例1:子非鱼,议题2:不完全信息由于存在着只有一方知道的信息(鱼是否快乐),因此庄子与惠子间进行的是不完全信息博弈。,事例1:子非鱼,议题2:不完全信息,惠子认为:“子固非魚也,子不知魚之樂”。惠子的意思是,异类间是不能了解彼此思想的。这个判断,相当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Harsanyi转换:对于整个人类来说,若设“知道鱼的快乐”这一事件的概率为p,则p非常接近于0。因此,他做出了上述判断。,事例1:子非鱼,议题2:不完全信息,但善辩的庄子立即做出了回击:“我知之濠上也”。用现代博弈论的语言来说,这里庄子利用了贝叶斯公式进行了“类型(types)”的修正:对于一般人类来说,知道鱼是否快乐的概率是小概率事件,但这里是“濠上”,或者说庄子从小就生活在濠上也未可知,给定这样的后验信息,则知道“鱼快乐与否”的后验概率将大大增加,因此“我知之”。,事例2:三个和尚没水吃,“一个和尚拎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中国非常有名的俗语。是否可用博弈论语言,来解释上述现象呢?为便于分析,下面我们对和尚吃水问题重新描述,事例2:三个和尚没水吃,由n个人组成的人群,一件事情(比如打水)须由一个人做,每个人都知道这个事实,但都希望其他人去做这件事。为便于具体分析,假设每个参与人的支付状况为1,如果谁都不做这件事情3,如果自己做这件事情4,自己不做但其他人去做这件事情,事例2:三个和尚没水吃,该博弈有n个纯策略纳什均衡:恰好有一个人去做这件事情当n增大时,纯策略数目将相应增多在实际中,哪一个纯策略均衡将会发生?,事例2:三个和尚没水吃,当人群中成员彼此存在差异时,这n个纳什均衡的实际发生可能也存在“聚点”(focuspoint)。比如,社会规范可能要求人群中最年轻的或社会地位最低的去做诸如“打水”的事情。如果成员彼此差异较小,则无法预测哪个纯策略纳什均衡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道理。,事例2:三个和尚没水吃,当人群中成员彼此存在差异时,这n个纳什均衡的实际发生可能也存在“聚点”(focuspoint)。比如,社会规范可能要求人群中最年轻的或社会地位最低的去做诸如“打水”的事情。如果成员彼此差异较小,则无法预测哪个纯策略纳什均衡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道理。,事例2:三个和尚没水吃,在考虑一种所谓“对称策略”,即n个参与人都采用同一种策略。这适于描述n个成员彼此无差异(或差异较小)的情况下,各成员的策略选择。在“对称策略下”,前述问题不存在纯策略对称均衡我们来分析在混合策略意义下,是否存在一个均衡,事例2:三个和尚没水吃,以“和尚打水”为例,令p为每个人去“打水”的概率,当n2时,则如果自己去打水,支付水平为3如果自己不打,则所有人不打水的概率为(1-p)n-1,支付水平为1自己不打水,其他n-1个人至少有一个人打水的概率为1-(1-p)n-1,支付水平为4,事例2:三个和尚没水吃,于是最佳p的确定应该是“打水”与“不打水”的期望收益相同,即3=(1-p)n-1+41-(1-p)n-1即p=1-(1/3)1/(n-1)(n2)从上式不难看到,随着n增大,p值在减小,即p是n的减函数。,事例2:三个和尚没水吃,那么,“至少一个人打水”的概率,随着n增加的变化情况怎样?给定每个人打水概率为p,所有人不打水的概率为(1-p)n,于是至少有一个人打水的概率为1-(1-p)n=1-(1/3)n/(n-1)上述数值随着n的增大,同样变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