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1页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2页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3页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4页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伯牙绝弦科目: 语文教学对象:六年级学生 课时: 第一课时提供者:项王椰单位: 浙江省苍南县钱库第三小学一、教学内容分析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二、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语言文化。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情分析】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文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本设计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本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设计中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在进行对“知音”的解读。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在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用高山流水的音乐开头又结束,让从教育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难点: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揭题导入,在“轻盈”中直面语言。1、图片导入。【出示课件3:俞伯牙图片】师:同学们,他是谁?(俞伯牙)你怎么知道的?瞎蒙的,对吧?恭喜你,被你蒙对了!俞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宫廷首席大乐师,弹琴技术非常高超,志趣高雅,他很喜欢弹高山流水等等,却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他所弹的曲子所表达的意义。有一天,他上山弹琴时发现什么呢?那就让我们走进今天要学的课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复习知韵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小古文。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文言文题目是-杨氏之子大家回忆一下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步骤或方法:(1)读通读顺读好课文【板书:读好课文】(2)借助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读懂课文的意思 【板书:理解意思】(3)体会其中的含义【板书;体会含义】学生欣赏高山流水本环节的设计从讲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二、整体品位,在“古韵”处朗读语言(一)朗读正音1、师:今天我们也用这样的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大声地读,特别拗口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好三遍久举手。(自由读文)师:下面我要听听听咱们六(3)班同学的朗读啦。先数数,这篇课文总共几句话?生:五句。师:行,我请出五个同学。你们五个听好了,一人一句。不过,要连得顺畅,听起来就像一个人在读。能做到吗?全体安静,开始。生五人连读。师:很好。不过,这五个人读啊,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停顿不当。2、师:其实读文言文首要的就是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下面请允许我来读一读可以吗?下面请你根据朗读节奏提示再来练读两遍。【出示课件4】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自由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A生读师评(一生读课文)开了很好的头,谁还想读一读?(生读课文)B生读师评:真好。我最欣赏她读的地方: 读得非常好,也把掌声送给她!师:看来,同学们的朗读没问题了。(二)朗读解意1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谁能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绝”怎么理解?“绝”是断绝的意思。 “弦”指什么?弹琴。谁来连起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解题(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伯牙割断琴弦/伯牙断绝弹琴)师:“绝”是断绝。“伯牙绝弦”就是伯牙断绝了琴弦。他解释得真好!看来,他是真正读懂了这个题目的意思。师:我们在翻译古文时有时可以适当地加一些字或换一下词的顺序,这样句子的意思会更通顺。2师:课文中哪一句也是讲“伯牙绝弦”这个意思的?(预设答案: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课件出示5】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它意味着终身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放弃弹琴。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你很会读书,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他向世人这样宣告的呢?)在课题边板书:打?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读通读顺文言文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来学习这篇文章。三、品读知音,在“理解”书触摸语言1、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请大家结合注释,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已经读懂了,哪些地方还没有读懂的,适当地做些批注,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出示课件6】2预设交流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让我们先来交流交流: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谁?他们分别擅长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指生回答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出示课件7】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4次。)意思一样吗?那么你能说一说吗?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擅长的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善哉”的“善”应该是“好”的意思。小结:这就是中国文字的魅力,同一个字却表现出不同的意思。师:这个“哉”字在古文中经常出现,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代文“啊!”“善哉”相当于现代文的 “好啊!”表示赞叹,现代文表示赞叹时,我们常说“好啊!”,还可说什么?(真棒啊!真行啊!不错啊!了不起啊!真厉害啊!妙极了!)(指导读好善哉)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善哉”可以有多种解释,不管是好啊,真棒啊,妙极了都是表示赞叹。(一)感悟“善听”1、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指名说,预设:伯牙善鼓,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出示课件8】2、师:伯牙志在高山,善听的钟子期听听着琴声仿佛看到什么?这是一座怎样的泰山?从哪个词体会到的?那我们就抓住“峨峨兮”读出泰山的巍峨高大。(指名读) 宏伟壮观 壮志凌云 懂我琴声 知我心者师评:你读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善哉/你读得很努力。我也想来读,你愿意听吗?能再读一次吗?男生齐读【出示课件9】3、当他志在流水时,钟子期又仿佛看到什么?(指名说:江河) 师:这里的“江河”就是指长江、黄河。师:看到长江黄河你的脑海里蹦出了哪些词?广阔无垠 波涛汹涌 汹涌澎湃 波涛起伏师:哪个词让你体会到这样的气势?(“洋洋兮)谁能读出这样的气势来?(生读句师评价:听出了水势浩大的感觉。)指生读:谁能读出水势浩大的感觉?女生读,师评:这水势浩浩荡荡, 4、高山也罢,流水也罢,伯牙的琴,子期都能听懂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出示课件10】(二)感悟“善鼓”既然说伯牙善鼓,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是“峨峨泰山,洋洋江河”,透过它的琴声还能看到哪些景色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 依依杨柳 袅袅炊烟(三)“听鼓”合一(1)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 【出示课件11】(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样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生答:“善哉,徐徐兮若 。(2)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3)同桌任选一个互说【出示课件11】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4)指名说 。(四)理解知音1、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正如文中所说的“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出示课件13】2、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清风,志在明月,凡伯牙所弹的,钟子期都能听得懂,这就叫知音。3、更绝的是凡伯牙所想的,钟子期都能懂的,哪个字项师想的意思?(念)哪个字是懂的意思?(得)【板书;所念 必得】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4、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还是什么的知音(人生的知音 生活的知音)这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五)朗读“知音”从此,两人形影不离,一鼓一听,共同交流对音乐的理解。让我们一起读,共同感受这知音的共鸣的融洽。【出示课件14】 (学生齐读)多种形式的读,理解文言文意思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四、聚焦绝弦,在“相聚”时审视语言(一)再思维想象中体验“没有知音的困苦”。1、师:同学们,伯牙作为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溜须拍马的,伯牙却觉得寂寞和失望。没有人听懂自己音乐的内容;没有人理解他想表现的东西。呼唤知音)(二)在回顾语言中体验“相遇知音的快乐”。1.师:伯牙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当他独自一人来到山间排遣寂寞,却万万没想到,当他扶琴志在高山是,居然听到了志在流水时 指着课件(学生读二三句)2.当他听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又是一种怎么的心情?(激动的,心潮澎湃的。快乐的,感动一见如故,相见恨晚)3、朗读指导:用朗读体现伯牙的激动之情。师:伯牙的心中一定是感慨万千,这万千感慨谁能用朗读来体现?(1)前三排同学读-师评: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2)后三排同学读师评:知我者,乃钟子期也!(3)知音欢聚,一定是快乐的、非常融洽的。让我们再读二三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学生齐读课文1-4句)五、再现绝弦,在“感动”后温润语言(一)师叙述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伯牙悲痛欲绝,他抓起琴,对着子期墓前的磐石用力一摔,只听得轰然爆响,琴身粉碎!(二)品读“绝弦” 【出示课件15】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子期死,伯牙谓(生读)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连读三遍)(三)感悟“断弦”1子期死,伯牙为什么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预设答案: a、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b、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2.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赞他(一二组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三四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四)体会“伤怀”1、子期一死,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课题是伯牙绝弦,这断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a、断了他的前程。 师: 这是一生一世的遗憾 读b、断了他的心弦。 师: 这是无人倾诉的痛苦 读c、断了他的希望。 师: 这是无边无际的孤寂 茫然神伤 读2、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3、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配乐,学生深情朗诵):【出示课件16】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出示课件17】4、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那一曲高山流水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配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5、送给大家一句话。课件出示: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祝愿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6、课堂小结归纳学习方法。学生换角色朗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七、教学评价设计整个教学设计体现出自读自悟的新课程理念。打破了传统的串讲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增强了学习兴趣,也增强了积累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八、板书设计伯牙绝弦伯牙 子期所念 必得知音九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本文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阅读这个文本,我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