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辩的基本思路——徐纯_第1页
政策辩的基本思路——徐纯_第2页
政策辩的基本思路——徐纯_第3页
政策辩的基本思路——徐纯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上篇文章着重讨论了根属。但是有不少反应看不明白我说的是什么。其实我上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已经对政策辩入门且产生了部分误解的人而写的。但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那篇文章。我写了这篇文章。要理解需根解损必须先理解政策辩。我们就用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模型来讨论政策辩。假设你有一天走在一个池塘边,看到一个萌妹子(或小帅哥,取决于你的取向,下同)落水了。你怎么办?按照日常的思维,我们可能立即开始考虑是不是跳下去救,或者找跟竹竿什么的了。但等下,其实并不能那么快地开始考虑是不是跳下去救的问题的。我们必须先考虑一些先决条件。我们首先要考虑,这个萌妹子(小帅哥)有没有危险。如果水深一米四,落水的又不是四娘(严正声明:本人反对身高歧视!)。那么,显然她不会有危险了。这个时候,我们根本不用考虑跳水还是竹竿的问题。这一步考虑就是政策辩中对于harm(需)的考虑。只有确实有“需”存在的时候,我们才需要做更进一步考虑。我们接下来需要考虑,周围是不是有其他人能救他。如果你看到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已经在脱衣服准备下水救人了。那么,我们也不用继续考虑是不是要跳水了。这步考虑叫做根属。这里和正常人的考虑可能会有些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真看到有人落水了,其他人的救援不是自己不参与救援的理由。但在政策辩中,基于小政府的假设,政府需要尽可能地避免行动。在这个考虑下,根属的意义才显得重要。现在,我们既看到有人有危险,又发现没有其他人参与救援,我们就可以决定:我们要参与救援。这时,应该怎么救援才会被提上日程。当然,作为辩论赛,拟定救援方案的步骤是被省略的,因为辩题就是救援方案。救援方案草拟了以后,我们就需要考虑要不要执行救援方案。这个时候会有两种状况,只有一个可行方案,或者有多个可行方案。当然,在日常生活中还有第三种可能:没有可行方案。我们假设现在你只有一个救援方案,跳下去救她。那你接下来会考虑什么呢?能不能就她。如果你发现你不会游泳,又手无缚鸡之力。那还是念个阿弥陀佛,然后回家洗洗睡吧。这叫做没有解决力。也就是“解”不成立。如果你发现自己身体强壮,善于游泳,能够把那个萌妹子(小帅哥)救起来,那么“解”就成立了。那还要考虑什么?在认定自己能够解决问题之后,要考虑自己下去就她/他划不划算。假设这个时候你的夫人(先生)在你身边,你夫人(先生)又刚好是古今第一醋坛,一旦发现你救了萌妹子(小帅哥),她/他不但要人道毁灭你,还要毁灭全世界。你想了想,觉得这个不划算。就不做了。这叫做损益比的考虑。只有当需根解损这四个步骤统统通过之后,你才会跳下去救人。只要有一个步骤不通过,后面的就不用考虑了。那如果现在你发现其实还有第二套解决方案,我们应该在哪里考虑呢?比如,你发现旁边还有一根竿子。你首先应该考虑这个杆子能不能把人救起来,这叫抗衡方案的解决力。然后你要考虑用竿子救还是跳水救哪个好。这叫抗衡方案损益比。这个时候你会想啊,跳水救固然安全,但是说不定可以得个女/男朋友呢?所以,尽管危险,你还是选择跳水救。这叫权衡全局利弊。恩,作为例子的考虑到此结束了。接下来,我们把特例进行概念推广。前文说到的伤害其实是一个即将发生的伤害。但过去发生的延续性伤害,也是伤害的一种。比如,瘟疫爆发就是一种延续性伤害。正方既可以证明存在的伤害,也可以证明潜在的伤害。这是一个事实判断,正方需要证明事实如此。注意,这里的伤害是和价值无关的,比如,正方证明如果不吃番茄,全国人民都会全身发痒。这时反方提出:我不怕痒。这是丝毫不能削弱正方论证的。所有的伤害必须基于常识进行讨论,既一个正常的理智的人会不会觉得这是伤害。(此处有一个涉及整个体系设置的巨大分歧,但是本人认为台湾或是美国的方案都可以接纳,所以这里并不试图分析美国人的做法。)接下来是根属。根属的共识定义是:是什么阻碍了损害被解决。这个是说,如果大家都很聪明,那么国会想到了,别人也肯定想到了。如果没有什么阻碍的话,别人也会去做。如果别人做了,那国会就不用做了。所以,如果正方要推行这个方案的话,就必须证明有什么东西阻碍着问题被解决,且这个阻碍只有依赖国会才能克服。这个证明的内容,就叫做根属。如果这点可能会有点突然,因为似乎很难联系到有人跳水救人和有什么阻碍伤害被解决之间有什么联系。这里背后的逻辑是:如果有人要跳水去救人了,那么说明其实没有什么阻碍着伤害被解决,这样正方根属证明就失败了。当然,根属这点很是绕人,这个例子也不是非常典型的根属例子。我们不妨把这个例子稍加修改地好理解点,也让正方可以证明成立。假设在这个湖旁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规定:禁止救人,违者坐牢。这个时候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是这个规则阻碍了伤害被解决。如果正方能够找到并证明一个确实能阻碍伤害被解决的阻碍,那么正方对根属的证明就成立了。所以,正方需要找到一个事物妨碍了损害被解决。如果正方能找到一个“具体”的事物妨碍了问题的解决。那个这个事物实际上就是伤害存在的原因。在涉及制度的政策辩(几乎是全部政策辩)的情况下,既有制度有时候恰好就是妨碍了损害被解决的事物,也就恰好是伤害了原因,比如上面修改后的状况。在这个情况下,广大辩手可以长舒一口气,两岸三地太平洋两端,各派专家各路民科都毫无分歧了。这个“禁止救人”的制度就是伤害存在的根属了。这种根属也是属于毫无争议的结构根属。皆大欢喜。由于大部分的辩题都属于这个状况,本文就不做过多分析了。如果想搞清楚细枝末节,请参看我的上一篇文章。【有一派的观点是在讨论根属时讨论利益是不是根属于手段。我前两天听到了这种关于根属的解释,然后我搜了一下,发现这个观点流行还蛮广的。但我实在没有办法在脉络上理出来这种理解是怎么产生的。这个观点超出我的想象了。希望有知情者跟我讨论这个问题。】然后是解决力。除了抛掉“根本解决”这个误区之外,我想这个点是最没有争议的点。这点讨论的是辩题所给定的方案能不能解决前文陈述的伤害。最后是损益比。有个非常有趣的点。如果说中文政策辩的诸位评委中最有争议的概念是根属的话,在英文世界里最有争议的议题竟然有可能是这个。这部分争论如果我们要加入的话,可能会对既有的需根解损体系做重大的调整,但是,太麻烦的事情我都不做的啦。所以,我想说的是,在中文中,损益比很好地描述了本概念讨论的内容。我们就继续沿用这个概念吧。上面四个属性合起来就叫做“需”“根”“解”“损”。当四个战场通通胜利的时候,正方也就获胜了。而反方只要赢得任何一个战场,反方就获胜了。(实际操作中,也有流派会要求更多的“核心议题”,但这四个一般都是最主要的议题。)政策辩模拟的是“小政府”的思维模式,所以他对“伤害”和“根属”的要求会比日常生活更高。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没有“伤害”,我们也还是会去做的。比如,你发现其实水很浅,那女生其实没事,但这不妨碍你去救那个萌妹子(小帅哥),因为说不定就此多个女/男朋友呢?再比如根属,日常生活我们也是不考虑根属的,有没有其他人跳水去救根本不重要,因为说不定就抢个女/男朋友呢?通起来说,辩题给定了现状,要求正方证明手段应该被施行。根属讨论的是现状和伤害之间的关系,解决力讨论的是手段(政策)和伤害之间的关系。这样,正方通过伤害(需)把现状和手段联系了起来。在这个图中,正方其实是想把手段和现状之间搭上线。于是正方借助需来搭桥。反方则要否定这个联系的存在。他可以选择否定需存在的本身,或者否定现状和需的联系(根属)或者否定手段和需(解决力)的联系。总之,否定这座桥的存在。所以,做政策辩做“需”是关键。需选定了,那么根属、解决力的证明思路就确定了。对于同一道辩题,模糊地来说,需越靠近现状,那么需和手段之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