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公式总结(终结版)_第1页
空调公式总结(终结版)_第2页
空调公式总结(终结版)_第3页
空调公式总结(终结版)_第4页
空调公式总结(终结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章空气调节3.1空气调节的基拙知识3.1.1湿空气性质及烙湿图1.湿空气的性质(1)湿空气的组成(2)湿空气的状态2烙湿图及应用(l)热湿比(2)等湿加热或等湿冷却(3)等焓加湿(4)等温加湿( 5)减烙减湿(6)两种不同状态空气的混合(7)湿球温度和露点温度3.1.2室内外空气参数的确定1.人体热平衡与热舒适(l)人体热平衡方程式 (2)人体热舒适方程PMV一PPD指标 2室内空气设计参数(l)舒适性空调的室内空气设计参数(2)工艺性空调的室内空气设计参数3室外空气计算参数(l)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湿球温度(2)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和逐时温度(3)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湿度的确定3.1.3空调房间围护结构建筑热工要求1窗玻璃的太阳光学特性(1)反射(2)透过(3) 吸收2.墙体的建筑热工特性(l)总传热阻RO(m2.C/W)(2)热隋比指标D3.空调房间围护结构建筑热工要求3.2空调冷热负符和湿负荷计算3.2.1空调冷(热)、湿负荷的性质与形成机理1.太阳辐射热对建筑物的热作用(l)太阳的基本知识(2)围护结构的传热2.得热量与冷负荷3.冷负荷形成机理4.冷负荷计算内容5.湿负荷3.2.2空调负荷计算1.计算方法概述2.谐波反应法简介(l)对于第一种情况l)传热衰减倍数:Vd2)传热延迟时间(h )(2)对于第二种情况l)对流衰减倍数:Vn2)对流延迟时间(h)3冷负荷系数法(1)用冷负荷温度计算围护结构传热形成的冷负荷l)通过围护结构进人的非稳定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可用下列冷负荷温度简化公式计算:2)可按稳定传热方法计算的空调区夏季冷负荷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或等于士1.0.C的空调区,其非轻型外墙的室外计算温度可采用近似室外计算日平均综合温度按式(32一6)计算:3)空调区与邻室的夏季温差大于3C时其通过隔墙、楼板等内围护结构传热形成的冷负荷可按式(3 . 28)计算:(2)用冷负荷系数计算外窗日射得热形成的冷负荷(3)室内热源散热形成的冷负荷4空调湿负荷计算(1)人体散湿量( 2)水体散湿量( 3)食物散湿量5空调热负荷计算3.2.3空气的热湿平衡及送风量计算1空调房问热湿平衡合理的送风温差确定应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2空调送风状态和送风量的确定(1)空调房问的换气次数2)空调房间内何人所需新风量3.2.4空调系统全年耗能量计算1当量满负荷运行时间(: E)法( 1)当量满负荷运行时间r 。的定义:全年空调冷负荷(或热负荷)的总和与制冷机(或锅炉)最大出力的比值,即:l)耗电量2)燃料耗量2.负荷频率表法3电子计算机模拟计算法3.3空调方式与分类3.3.1空调方式与分类1.按空气处理设备的位置分类2.按负担室内负荷所用的介质种类来分类3.按集中系统处理的空气来源分类3.3.2集中冷热源系统3.3.3直接膨胀式系统3.3.4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3.4.1空气的处理过程1.空气热、湿处理设备2.空气的冷却处理3空气的加热处理过程4.空气的加湿处理(1)等温加湿(2)等烙加湿(3)加热加湿不l冷却加湿5空气的减湿处理(1)加热减湿2)冷却减湿3)液体吸湿剂吸收减湿(4)固体吸湿剂吸附减湿(5)干式减湿6.空气的过滤3.4.2空调系统的设计与选择原则3.4.3全空气空调系统1一次回风系统(l)工作原理(2)新风员(3)一次回风系统夏季处l)夏季空气处理过程的确定从节能出发对于送风温差无需求的空调系统或舒适目空调一般采用最大送风温大除了少量风机温升和管道温升外,不再进行加热处理风机和送风管的温升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可取0.5-1.0度 。2)夏季空调工况的计算(4)冬季处理过程(5)直流式和封闭式空调系统l)工艺直流式系统2)新风直流式系统3)全变新风运行工况4)封闭式系统2二次回风系统(l)工作原原理(3)冬季处理过程3分区空调方式(1)分区设置不同的全空气系统(2)设置全空气再热系统(3)全空气分区空调系统(4)纺织车间实用案例4.变风虽空调系统( 1) VAV系统的特点1)分区温度控制2)设备容虽减小、运行能耗节省3)房间分隔灵活4)维护工作量少( 2 ) VAV末端装置1)单风道型VAV末端装置(VAV )2)风机动力型VAV末端装置(FPB )( 3 ) VAV系统设计1)内、外分区2)空气处理装置3)系统风量确定4 )噪声控制(4)几种常见的变风童空调系统的应用1)不分内、外区的单风道变风量空调系统2)外区再热型风机动力变风量空调系统3)内、外区独立的单风道变风量系统4)外区风机盘管、内区单风道变风量空调系统5地板送风空调系统(l)地板送风空调系统的特点(2)地板送风空调系统设置(3)空调机组及设计温度的确定(4)地板送风静压箱3.4.4风机盘管加新风空调系统1.风机盘管机组形式2风机盘管系统特点3.风机盘管加新风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过程(l)新风与风机盘管送风各自分别送人房间( 2)新风与风机盘管送风混合后送人房间( 3)新风与风机盘管回风混合后送人房间(4)风机盘管系统的新风供给方式和新风终状态的选定( 5)风机盘管的调节方式3.4.5多联机空调系统1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特点2多联机空调系统设计(1)系统的确定(2)选择室内机,室内机组初选后应进行下列修正:1)根据连接率修正室内机容量2)根据给定室内外空气计算温度进行修正3)对配管长度进行修正4)依据校核结果与计算冷、热负荷相比 (3)选择室外机。室外机的选择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1)室外机应根据室内机安装的位置、区域和房间的用途考虑;室外机应按照设计工况,对室外机的制冷(热)能力进行室内外温度、室内外机负荷比、制冷剂管路管长和高差、融霜等修正。2)室内机和室外机组合时,室内机总容量值应接近或略小于室外机的容量值。3)如果在一个系统中,因各房间朝向、功能不同而需考虑不同时使用因素,则可以适当增加连接率。系统的连接率从50到130。(4)系统设置。应根据具体产品的性能、规格,合理布粉。室外机与室内机的高差,同一管路负担的室内机与室内机的高差,不能超出产品的技术规定。制冷剂管路分支管的长度应在允许长度之内对于承担不同楼层的室外机集中布置时,应注意将所供楼层垂直距离最大的室外机靠近制冷剂管路竖井布置,以减少制冷剂管路长度。(5)系统新风。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新风供给方式一般有以下三种:l)采用热回收装置。2)采用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新风机组或使用其他冷热源的新风机组。3)室外新风直接接入室内机的回风处。(6)室内机和室外机安装l)室内机安装。2)室外机安装。3.4.6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与设备1.除湿溶液处理空气的纂本原理2.除湿溶液处理空气的荃本单元与装置(1)可调温的单元喷淋模块(2)溶液为媒介的全热回收装置(3)溶液热回11父型新风机组l)机组的分类电驱动型(热泵驱动热驱动型热2)溶液热回收型新风机组的选型(4)去除显热的末端装置1)辐射板 2)干式风机盘管3)高温冷源3.4.7组合式空气调节机组的性能与选择(1)箱体(2)表面式空气冷却器和加热器(3)电加热器(4)加湿段(5 )喷水段(6)风机段(7)新、回风混合段(8)过滤段计算原理和选择概念介绍(1)传热盘管的选择(2)传热盘管的热工计算l)空气加热器的计算3)表而式换热器的阻力计算3喷水室的配置l)货水室的热工计算1 )喷水室的热交换效率系数和接触系数2)影响喷水室热交换效果的因素空气质里流速的形响喷水系数的影响喷水室结构特性的影响( 2)喷水室的阻力计算4风机的选择5加湿器的选择(2)空调系统常用的几种加湿方式l)湿膜加湿2)干蒸汽加湿器3)高压喷雾加湿器6空气过滤器配置7标准工况与设计工况(1)标准工况(2)设计工况3.4.8 整体式空调机组1.房间空调器和风管式机组(l)形式与用途(2)名义工况厂的胜能指标( 3 变工况性能2屋顶式风冷空调(热泵)机组3.4.9中、小型计算机房(数据中心)空调设计(1)温、湿度的影响(2)机房内尘埃的影响(3)噪声的影响(4)主机房环境设计条件l)机房温湿度2)电子计算机房空气洁净度2计算机房空调系统的特点3汁算机房的空调负荷(l)由设备安装功率计算散热量( 2)根据指示电流电压计算散热量Q ( kw )4机房专用空调机的基本类型( 1)双回路柜式机组( 2)单回路柜式机组( 3)模块式机组( 4)顶置式机组( 5)控制系统5机房空调的气流组织( 1)上送下回( 2)下送上回( 3)冷通道热通道(4)液体冷却3.4.10空调机房设计1机房位置与大小(l)空调机房位置(2)空调机房的大小2.设备与管道布置3.其他设计3.5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3.5.1送、回风口空气流动规律1送风口空气流动规律(l)等温自由紊流射流2)非等温自由射流1)轴心温差计算2)轴心温差变化与轴心速度变化之比较( 3)阿基米德数Ar(4)受限射流( 5 )平行射流( 6)旋转射流2回风口空气流动规律3.5.2 送、回风口的形式及气流组织形式1送风口的形式( l)辐射形送风口( 2)轴向送风 3)线形送风( 4)而形送风几种常见的送风口( l)侧送风口( 2)散流器( 3)孔板送风口( 4 )喷射式送风口( 5)旋流送风口( 6)座椅下送风口( 7)地板送风口( 8)低温送风口2回风口3.气流组织形式( 1)上送风下回风( 2 )上送风上回风( 3)中部送风( 4)下送风3.5.3气流组织的计算1.侧送风的计算2.散流器送风的计算(l)散流器平送流型(2)散流器下送流型3)平送风散流器设计、计算。3.孔板送风的计算下而对计算所涉及的有关参数分别加以介绍( l)孔板送风的送风速度( 2)孔板送风的送风温差( 3)孔板的开口面积及孔口尺寸(4)孔板送风气流中心最大速度( 6)稳压层设计l)尽量使稳压层内气流流动路程最短2)稳压层内水平气流的速度要低 3)向稳压层内送风的送风口风速不宜过大(通常为3一5 m /s)且不要太接近孔板。4. 集中送风的计算(1)设计要点(2)计算公式( 3)计算步骤3.5.4 CFD模拟技术3.6 空气洁净技术3.6.1空气洁净等级1.气洁净度标准2.气洁净度等级的表示方法( 1)等级级别N ( 2)被考虑的粒径O ( 3)分级时占用状态3室内环境状态3.6.2空气过滤器1空气过滤器标准、分类(1)中国标准(2)美国标准2.气过滤器防火分级(l)中国标准(2)美国标准3空气过滤器性能(1)额定风量( 2)效率E 、穿透率P(3)阻力(4)容尘量4.气过滤器组合方式( l)粗效过滤器( 2)中效过滤器( 3)高效过滤器5空气过滤器的安装位置6订货时须明确的事项3.6.3 气流流型和送风量、回风量l. 大气含尘浓度( 1)大气含尘浓度表示方法( 2)大气含尘浓度计算值2室内发尘( 1)室内发尘源( 2)室内单位容积发尘量l)人员2)室内单位容积发尘星3非单向流计算方法( 1)均匀分布计算方法( 2)不均匀分布计算方法4. 单向流洁净室计算5. 非单向流洁净室计算6辐射流洁净室7洁净室的送风量、回风量( 1)洁净室的送风量( 2)洁净室的回风墩等于送风童减去排风员和渗出风量之和3.6 .4室压控制1 正压洁净室、负压洁净室2压差值3渗漏风量计算4. 压差控制(1)维持洁净室正压的措施(2)维持洁净室负压的措施3.6.5与相关专业的关系1.工艺专业2.建筑、结构专业3.电气专业4.给水排水专业3.7空调冷热源与集中空调水系统3.7.1空调系统的冷热源1.冷热源分类2冷热源的选择原则3.7.2集中空调冷(热)水系统1.同程系统和异程系统2.开式系统和闭式系统3.两管制与四管制系统4.定流量与变流量水系统(l)定流量系统1)设置两台冷水机组的定流星水系统2)末端无实时控制的定流量水系统(2)变流量系统l)一级泵变流量水系统2)二级泵变流量水系统(3)集中空调冷水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注意事项l)定水量系统的适应性2)水泵与冷水机组的设置与连接方式3)一级泵水系统的压差旁通控制4)二级泵系统的盈亏管及各级泵的扬程设计计算5)二级泵水系统的压差旁通控制6)一级泵与多级泵的适应性7)一级泵变频变流量水系统的设计原则适应冷水机组的流量变化范围的要求最大允许的水流量变化速率水泵变频控制的策略(4) 集中空调热水系统1)热源方式2)水温及水流量参数3.7.3 空调水系统的分区与分环路(l)水系统分环路设计原则2)水系统分区设计原则3.7.4冷却水系统1.冷却水散热系统2.冷却塔3.冷却水系统没计(1) 集中空调系统的冷却水系统形式(2)冷却水系统的水温(3)冷却塔的设置(4)逆流式冷却塔的选用2)冷却塔的冷却能力3)开式冷却水系统的补水量3.7.5空调水系统的水力计算和水力工况分析(l)流速与管径选择(2)水力计算基本公式l)摩擦压力损失计算公式2)局部压力损失计算公式(3)空调冷(热)水系统的水力平衡( 5)空调冷却水系统的水力计算与水泵扬程l)闭式冷却塔系统2)开式冷却塔系统2集中空调水系统的水力工况分析(1)定流量冷水系统(2)冷却水系统3.7.6水源热泵系统1.水环式水源热泵系统2.地下水式热泵系统3 . 7 . 7 空调冷热源设备的性能与设备选择1.冷(热)水机组2.冷却塔性能(1)冷却塔标准设计工况见表(2)冷却塔的噪声(3)耗I包比和飘水率(4)阻燃性能3.冷(热)源设备的选择与配置(1) 使用工况(2)系统空调负荷的特点(3)台数与容量的搭配(4)电制冷机组的电压等级(5)多种复合能源3 .7 .8 空调水系统附件1补偿器2水质指标与水处理设备3定压设备(1)设备特点1)膨胀水箱2)气体定压罐(2)定压点及压力 4. 阀件及水过滤器3 . 7 . 9 冷热源机房设计1. 机房尺寸2机房的技术要求3. 机房安全耍求4. 运行管理要求3.8 空调系统的监测与控制3.8.1基本知识1.概述2.自动控制系统( l)恒值校制系统( 2 ) 随动控制系统3.8.2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1.设置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目的( l)满足人员舒适性和生产工艺的实时要求( 2)节省能源( 3)改进运行管理设备的安全运行2)降低人员操作强度3)保证室内人员的安全4)提高空调系统的可靠性与可调性2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主要内容( l)参数的自动检测与控制( 2)设备运行控制(3)运行工况的自动转换( 4)设备及系统联锁与报警3暖通空调设计人员的工作范围( l)提出控制原理(图)( 2)对主要控制环节的耍求( 3)提出控制参数的设定值及工况分析与转换的边界条件3.8.3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的相关环节与控制设备1控制系统各环节及其特性( 1)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热电藕热电阻半导体热敏电阻2)湿度传感器干湿球温度计湿敏传感元件3)压力(压差)传感器4)流量传感器( 2)调节器l)位式调节器2)比例(P)调节器3)比例积分(PI)调节器4)比例积分微分(PID)调节器( 3)执行器l)电磁执行器2)电动执行器3)气动执行器4)自力式执行器5)智能电动执行器2调节阀(1)调节阀的主要类型(2)调节阀的流通能力( 3)调节阀的流量特性1) 可调比2) 调节阀的理想特性 直线特性 等百分比特性 快开特性 抛物线特性 水路蝶阀的特性 风阀特性3)调节阀的工作特性 阀权度 调节阀工作特性的畸变4)换热器的特性(4)调们阅特比的选择与计算原则l)蒸汽换热器控制阀2)水换热器控制阀3)压差旁通控制阀4)蒸汽加湿控制阀( 5)调节阀的其他性能要求1)功能特点2)阀门的工作压差3)阀门工作压力与工作温度3.8.4空气处理系统的控制与监测要求1.风机盘管的控制( 1)风量控制( 2)室温控制2空调风系统的控制与监测( l)监测内容及参数1)设备及附件的状态监测2)运行参数监测( 2)联锁与控制1)联锁内容2)温、湿度控制3)CO2浓度控制4)室内外参数的比较控制( 3)变风址系统的控制1)末端装置的控制2)风机转速控制3.8.5集中空调冷热源系统的控制与监测要求1监测内容及参数( 1)设各及附件的状态监测( 2)运行参数监测2联锁与控制( 1)联锁内容( 2)冷热源设备的群控( 3)供回水压差控制(4)冷却水系统控制3.8.6集中监控与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1空调集中监控系统的分类2集中监控系统的几个术语( 1 ) DDC控制( 2)数字量D(或B)( 3)模拟量A( 4)输人量I( 5)输出量O( 6)数字量输人DI( 7)数字量输出DO( 8)模拟员输入Al( 9)模拟量输出AO3分项计量与冷量计量( 1)分项计量( 2)冷量计量1)热垫表(冷量计量表)2)能源计量管理系统3)能源计量管理系统的架构4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3.9 空调、通风系统的消声与隔振3.9.1 噪声的物理量度及室内噪声标准1噪声及其物理量度( l)声强与声压( 2)声强级与声压级( 3)声功率与声功率级( 4)声波的叠加( 5)噪声的频谱特性( 6)噪声的主观评价2.室内噪声标准3.9.2 空调系统的噪声1.通风空调系统的噪声源( l)通风机的噪声及其估算公式(2)空调设备噪声(3)风管系统的气流噪声(4)人射到风管内的其他噪声(5)噪声叠加2 ) N个不同噪声源声功率级的叠加2.通风空调系统的噪声衰减(l)直管段的噪声衰减( 2)弯头的噪声衰减( 3)三通的噪声衰减( 4)末端(风口)反射噪声衰减( 5)房间内某点的声压级3.9.3空调系统的噪声控制1降低系统噪声的措施2消声器3空调通风系统消声设计程序4.消声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3.9.4设备噪声控制1.机房降噪与隔声l)吸声降噪(2)机房隔声2机房外设备的噪声控制3.9.5隔振1.设备隔振2.管路隔振3.设备隔振设计( 1)隔振设汁标准( 2)隔振设计1)按照表3.9-9确定传递比T2)计算振动设备的扰动频率f3)计算所需要的隔振器的自振频率Fo4)确定隔振台座的总量与形式5)选择合理的隔振器3.10.保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