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PPT课件_第1页
儒家思想PPT课件_第2页
儒家思想PPT课件_第3页
儒家思想PPT课件_第4页
儒家思想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儒家文化,.,2,.所以我们可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诚然儒家之外,还有其他各家,儒家哲学,不算中国文化全体;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梁启超饮冰室书话,.,3,一、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一)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儒字本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4,(一)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只是百家思想中之一。核心是“仁”“礼”)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发展孔子思想,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结合(“仁政”、“民贵君轻”),.,5,秦始皇时期,儒家思想遭到第一次劫难,.,6,(一)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董仲舒与公羊春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7,(一)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4、宋代以后儒家思想分化发展(1)程朱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洗手佛、道思想。“存天理”“灭人欲”)(2)明朝王阳明心学(“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8,(一)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5、儒家在近代以后的没落近代三大思潮鼎立五四运动中,儒家思想遭到第二次劫难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现代新儒学、自由主义三大思潮相互论争,最后以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取代新儒学与自由主义,.,9,(一)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6、新中国成立后儒学的沉浮“文革”前十七年,中共对儒家的批判和继承“文革”时期,全民批孔运动。儒家熟悉遭受到第三次打击,也是最严重的打击“文革”后一次次文化热衷儒家的复兴,.,10,(二)儒家与道家、墨家、法家和佛家的关系,.,11,1、儒家与道家,儒家与道家同样讲无为,但是儒家的无为积极而实现无为。道家道家主张虚无清静,顺其自然。儒道思想其实是事物的两个向度,儒家主张要有阳刚的精神生存与世,到家主张以柔克刚。,.,12,2、儒家法家,法家是由儒家派生出来的,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儒家。儒家的礼,内化成“仁”就是儒家,外化成一种规章制度就是法家。,.,13,3、儒家与墨家,墨家以兼爱为基础,是对儒家“爱有等差”的一种歧出。墨家思想是一种真正的天下大同,是一种爱的乌托邦。儒家的“仁者爱人”是一种社会中推己及人的现实真情实感。,.,14,在人心所向上,儒家与佛教是相同的儒家是入世的学问与纲纪;佛教是出世的教法与行持。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的,佛家的慈悲是无缘大慈、众生平等。,4、儒家与佛家,.,15,(三)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1、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道、佛。2、三教合一,却以儒家的影响最大。3、儒家思想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16,二、儒家思想的内容,儒家经典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论语、孝经,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孟子,.,17,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程颐、朱熹、陆守仁、王阳明。,.,18,二、儒家思想的内容,儒家思想的内核是“仁”,围绕着仁的实践,儒家形成了一系列做人相关的理念。这些理念成为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独特因素。,。,.,19,二、儒家思想的内容,(一)儒家思想的内核是“仁”1、“仁”的第一个内容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积淀成为中国“节俭”、“秩序”、“修身内省”的优良品格,。,.,20,二、儒家思想的内容,2、“仁”的第二个内容是“爱人”三个方面的的基本涵义:家族成员间的亲善关系。“泛爱众”、“仁者爱人”“仁者爱人”表现在统治者身上就是要有爱民之心,实施仁政和德政。“爱人”积淀成为中华民族“以人为本”、“德治”等管理理念。,.,21,二、儒家思想的内容,3、“仁”的第三个内容就是忠恕之道。“忠恕”是儒家道德学说中重要的理论命题。,.,22,二、儒家思想的内容,孔子曾告曾子云:“吾道一以贯之”论语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3,什么是“忠”和“恕”?,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就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即是“尽己之力”“恕”,孔子明确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按照忠恕之道行事,积淀了中华民族诚信、和谐的理念。,.,24,二、儒家思想的内容,4、“仁”的第四个内容是“中庸”。孔子极其推许“中庸”。,孔子认为:“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25,何谓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朱熹解释:,.,26,何谓中庸?,汉代的郑玄的注解:“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2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人们对中庸境界的追求积淀成了公正中和的价值理念。,何谓中庸?,.,28,(二)儒家思想对做人的规范,1、天与命儒家所说的天包括自然的天和义理的天。儒家的天命观是:命是由天主宰的必然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命,命可以由天主宰,但是每个人都可以运。“天人合一”,天人互相感应儒家讲究尽人事而听天命。,.,29,“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尽心上)。,1、天与命,孟子,.,30,在承认人生“有命”的基础上如何认知人之为人的天命、确立人之为人的正命,则是儒家传统中最具有现代价值和现代意义的精神。,1、天与命,.,31,(二)儒家思想对做人的规范,2、孝、慈、悌是儒家关于人在不同的家庭和家族角色中承担的不同责任的规范孝,指孩子还报父母的爱;慈,是指父亲对孩子的慈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32,“孝”不但有利于稳定家庭秩序,更有益于社会,“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33,慈孝悌思想中包含互敬互爱精神,讲求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精髓。,(二)儒家思想对做人的规范,.,34,3、仁、义、礼、智、信“仁”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儒家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是最高的德行范畴,统领义礼智信。“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是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之一。讲究见利思义。,(二)儒家思想对做人的规范,.,35,3、仁、义、礼、智、信“礼”是指礼仪。宋代指循天理。智是原指“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亦可理解为认识论的范畴,也指见解智慧,知者不惑,学而知之。信指诚实,是贤者必备的品德。,(二)儒家思想对做人的规范,.,36,4、忠是一种重要的做人原则,儒家讲的忠是指尽心。儒家多用来指臣事君。,(二)儒家思想对做人的规范,.,37,5、圣与贤圣是指人具有最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格。孔子弟子讲孔子视为圣。贤是指德才兼备之人。,(二)儒家思想对做人的规范,.,38,6、慎独是指自己独处时更要小心行事。这是儒家自我反省的一种功夫。,(二)儒家思想对做人的规范,.,39,6、慎独,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宗圣曾子,.,40,三、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就是一种儒家精神。也就是儒者在实现其儒家理想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支配其行为的思维方式。,.,41,儒家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对“仁”的践行达到一种大同世界。对“仁”的践行针对个人来说,就是“修己”。针对社会来说,就是“德治”。中国人为了实现“仁”这个理想而不断奋斗,培植了儒学精神,也可以称之为中华民族精神。,三、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42,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周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为政以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三、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43,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就是要在变化的社会中不段创新。“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唯变所适。”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周易“苟日新,日日新,又曰新。”大学,.,44,2、通权达变的行为艺术儒家非常重视经与权的关系。经:原来指织造物的纵线,南北行走的道路,血液流过的经脉,后扩展到常道、常规、原则。权:本意是挂在秤杆上的秤砣,可称量物之轻重,从权本意出发引申出两种涵义,一是权势,二是权变,权且、权宜、变通之意义。,三、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45,2、通权达变的行为艺术儒家认为:“经者,道之常也;权者,道之变也。”,经是不能常变的常道,但是不能固守经,许多时候应该“反经为权。”“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