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男子服饰的演变_第1页
民国时期男子服饰的演变_第2页
民国时期男子服饰的演变_第3页
民国时期男子服饰的演变_第4页
民国时期男子服饰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国时期男子服饰的演变民国时期,通常认为 从1 9 1 2 到 1 9 4 9年 ,短短的38年。然而,却是中国历史的十字路口:从近代逐步过渡到现代,多股政治、军事力量,文化现象和各种思潮在这个阶段激烈碰撞,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从衰败走向复兴的过渡时期。因此,作为时代的产物之一民国时期的服饰,也表现出极其矛盾的多样性。我们知道,衣冠服饰作为人们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除了能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之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其产生及演变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风气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清末民初,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国内方面,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后,统治中国200多年的清王朝被推翻,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再加上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传统封建保守的樊篱不断地被打破,社会风尚逐渐走向文明、开放;国际上,资本主义经济得到高度发展,并出现大规模的垄断组织,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风尚伴随着殖民者的侵略扩张而扩散到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殖民主义者在进行殖民统治统治中,“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1卷,766页民国建立后,人们的精神为之一振,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申报1912年8月20日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意,一段时期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西装、中山装的,也有的人中西服装混穿,上身着西装,下身则着中裤扎绑腿,颇为滑稽。总之,“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大公报1912年9月8日民初政府也想统一服制,并曾仿照西方服饰,颁布了服制条例。但由于其不符合中国国情,而没能实行下去。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颁布了新的服制条例兼顾中西服饰,规定男礼服为长衫、马褂,女礼服为上衣下裙,公务人员需着中山装。而对于平常所穿的便服,则未做具体的硬性规定。政府对平等的衣生活权利的倡导,是中国服装史上的服饰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自古以来,中国男子的地位就远高于女子,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社会风气的改变也往往从男子身上开始。民国时期也不例外,中国男子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和改变了世界,而服饰的变化最为显著。纵观民国38年,男子的服饰可以说是历经沧桑。但,总的来说,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长衫马褂、西服(装)和中山装长衫马褂从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汉代开始,温润飘逸的长衫就受到历代士大夫青睐,成为中国男子的主要服饰。尽管它曾随满清的灭亡而几乎沦为历史尘烟,但仍有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藉此彰显人文风骨,无论怎样的目光抽打过来,都毫不退缩。总体而言,长衫线条简洁,富有雕塑感,厚重而空灵,质朴而优雅。绝大多数长衫,为蓝色,且为大襟右衽,长至脚踝上2寸,袖与马褂齐长。在下摆处左右两侧,还开有1尺左右的衩。长衫的形式在民国初年定型后就再也没有多大的变化。褂是清代特有的一种礼服,穿时加罩于袍服之外。马褂之制于康熙末年在全国普及,成为一种常服。它多用黑色衣料制成,对襟窄袖,下长到腹,前襟钉有5颗扣子。传统的长袍马褂在民国年间虽然受到了了以西装为代表的新式服装的冲击,但它们仍然占据着半壁江山。民国时,仍然将长袍马褂作为国家礼服的一种,但是在穿着上抛弃了等级差别。故而革命者取其义, 守旧者取其名, 使长袍马褂在近代中国服饰舞台上仍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然而,长袍马褂的忠实拥护者中老年人以及守旧人士们, 却依然试图引导下一辈维护传统, 最起码己身严守陈规穿着长袍马褂,殊不知近代的服饰改革早就在青年和中老年之间划出了一条代沟。众多的青年,由于文化和知识水准的不断提高, 眼界的不断开阔, 纷纷跨过老一辈设下的界限, 置传统与忠告于不顾,普遍追求新式服装,男穿西服女着裙装已是常见之事。中山装关于“中山装”的由来,有以下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中山装据传是孙中山先生改造英国式猎装所制,因为这种关系,中山装很为新派人士所欢迎。“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比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中山装有4个口袋,这被当时的中小学校的负责人说成是代表了国之四维;前襟5个扣子表示五权宪法;袖口3个扣子表示三民主义。校方以示教育学生们穿衣不忘“爱党爱国”。大公报1912年6月1日而另外一种说法则是,“中山装”是在日式学生装基础上改革而成的一种男子服装,其吸收了日式学生装的西式基础造型,将日式学生装中的手襟袋改为明贴袋,并在上端附有袋盖,同时在领型上增加了立领上的折边而形成了翻领,将日式学生装前门襟的纽扣由7粒改为5粒,这样就使“中山装”与学生装有了区别。这两种说法究竟谁是本源,我们尚需考证。但我们不难发现的是,“中山装”既具有欧美、日本等国西装的某些特点,又不失中国传统的风格。中山装与欧美及东亚各国西服的最明显区别在于他的立领是关闭式的,从而具有了中国民族含蓄内敛的特色。由于敬仰孙中山先生的政治威望,政府官员、文化人士等纷纷效仿,一时成为民国时期的风尚。也正因此,中山装成为民国时期三大男装款式之一。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与蒋介石都着中山装,可见中山装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直到今天,中山装仍然作为代表中华民族气魄的一种服装流行在人民的生活中。西服(装)西方服饰亦即西服的传入,对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最初的西装绝大多数是进口。据有的记载说,中国人最早穿洋服,在鸦片战争后的沿海城市即已出现,但当时还为数甚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清末效仿洋人着西方服饰的中国人逐渐增多,特别是买办在正式场合大都已较为普遍地身着西服。及至民国时期,西服则为更多的中国人所接受,西装革履已成为许多交际场所中的一种时髦。1904 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20世纪30 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 还创下了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报纸、杂志也开辟专栏介绍西式服装。西装从开始的星星点点,到后来成为男子必不可少的服饰,可以说,一路风雨交加。清末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也推动了服饰方面的变革。维新运动期间,一些维新派代表人物在倡导改良传统风俗时,曾主张该该穿西服。辛亥革命期间,一部分曾留学国外的革命学生也曾宣传剪辫易服,改穿西服。他们甚至认为,改穿西服有利于国人学习西方的进取精神,可振工艺,可善外交,可以强兵、强种。因为改穿西服之后,就会有所感触,进而讲求西装之精神。所谓西装之精神,在于发奋努力,雄武刚健,有独立之气象,无奴隶之性根。既讲求西装之精神,则不能不取法西人之政学、法律、工艺、农商之美法。这种认识显然是将改穿西服的作用给予了不切实际的过高估计,不过却从一个侧面促进了服饰的变革。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以法令形式推行了剪辫易服,废除了“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不仅彻底打破了“衣服有制”的封建传统,而且进一步使服饰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各种西式服装公司越来越多,西装在男子服饰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连清帝溥仪也一度穿上了西装。率先穿着西装的是,上海男子,特别是洋行的职员。大多数西装的款式为翻驳领、单排扣或双排扣,有手襟袋,收腰身。当时穿西装的大多数是青年人,其中以各学校的学生、教师、公司洋行和各机关的办事员等为主,老年人、商店中的店伙以及一般市民很少穿西装,农村百姓者穿西装者更少。纯中式的大襟袄、中式裤、黑布鞋则较多地存在于广大的农村。自然,这些衣服在款式、尺寸、颜色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格式。这种差异一方面是由经济水平以及社交范围不同而形成,另一方面也是因职业、年龄、职务、修养等的不同而出现的。郁达夫曾云:“大家都知道了西洋文化的好处,中国人非学他们不可了,于是乎,阿狗阿猫,就都着起了西装,穿上了皮靴,提起了手杖,以为这就是西洋文化的一切”。林语堂也说:“西装之所以成为一时之风气,为摩登女士所乐从者,唯一的理由是,一般人士震于西洋文物之名。而好为之效颦”。因此,在当时的民国,中国大地上,刮起了一股“西装风”, 迅速成为各界人士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直接影响和刺激了长袍马褂转向长袍与西装裤结合、西装、由外来服饰改进而来的“中山装”等多种样式并存的状况。“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礼服灭” 新陈代谢,1912年3月5日上海时报民初的服装崇洋风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说,固然有其负面的影响,但的确反映出思想观念上的进步。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它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必然的,是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的成功尝试,是在打破传统观念之后,中国民众的审美观念在服饰方面的变化,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间接的推动作用。人们在选择衣式发型,不再视身份贵贱,而以简单实用或美观新奇为尚。这是中华服饰从传统向现代化演进的开始,是市民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一个物化形式。当时,先进的中国人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服饰文化, 改革封建落后的清朝服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和侵略压迫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作斗争,是保种强国。服饰改革,最强调有利于尚武和保存国货,是在一种面临亡国灭种的背景和极端高涨的爱国主义情绪中进行的。然而,尽管近代中国服饰的变迁显示出日趋西化的趋向,但最终它实际上并未完全走上西化的道路。中国传统的服饰经过改进之后,仍较为普遍地成为一般大众的主要衣装,如男式大襟长衫、对襟唐装、折腰长裤等,都是普通老百姓更为习用的装束。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同时,中国服装在某些方面也有其优点,并非一无是处。综上所述,近代社会,不同的人群有不同人群的服饰,许多人甚至利用穿着打扮来表现他们的政治倾向,重新赋予服饰以政治意义。西装革履,表明思想自由激进;长袍马褂,表明政治保守;袒胸露背,体现追求潮流;新旧土样,体现内心深处充满矛盾。但,从整体上看,民国时人们的服饰是中西兼具的,总的趋向是西化。而这又是有其原因的。国门的打开,思想的开化,政治经济的进步,西风的东渐,这些是社会背景方面的原因。就个人而言,身着新式服装去突出自己以赢得别人赞美;穿新式服装来炫耀自己并赢得别人的关注;模仿上层人士衣着,力求与他们同化;以西式服饰标榜洋化,吸引异性。这些服饰心理同赶时髦的心态一道,促成了民国时期西式服装的流行与普及。总之,人们的衣着千奇百怪,透露出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复杂心态。而这对当今的中国,更加具有借鉴意义,从而让我们更加理解自己,理解生活。参考文献:中国社会通史 民国卷,朱汉国主编,龚振铎总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陈国庆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近代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