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礼与古代中国(备课资料) 中国古代是把“礼”怎么分类的呢? 按照传统的分法,“礼”分五类:一是吉礼,主要是解决祭祀的问题。吉礼内容包括祀天、祭地和享祖。祀天是祭祀天的,包括天地、日月星辰以及天地的神灵等。祭地是对山川、河流、包括祭社稷之神。享祖就是祭祀祖先,古时候有家庙、有族庙,要依时进行祭祀。二是嘉礼,内容很多,比如登极、朝会、大婚、飨宴、巡狩等。三是宾礼。宾礼在先秦的时候作用非常大,当时实行的是贵族共和体制,国王很类似盟主,到了后来建立了统一的集权的制度,军队归国家或皇帝统领。在先秦时基本上使用的都是分封制度,因而很多是外交礼节。秦汉以后宾礼就发生了变化,演变为国君与臣子、大臣之间的礼仪,唐宋时期宾礼就变成了普通老百姓之间交往的礼节。四是军礼,主要是军队活动中的礼仪规定,现在我军还有内务条令,规定军礼。五是凶礼,原来是指国家有一些灾难应该怎么解决。现在我们还能看到有的国家发生灾难了就降半旗,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因为古代人很迷信,讲天人感应。在一些地方发生水灾、地震了国君要先反思自己,是不是行政失误了,先把罪犯赦免了,把财物分一分,把自己占有的土地让给人民。到后来随着礼的下行,-孔子曾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是礼是在贵族的体系内,是上流社会,在下流社会是不讲礼的。礼主要是维系贵族共和制。战国以后,到秦汉的时候,礼逐渐的下行,-丧葬逐渐包括在凶礼之内。我们现在研究的还有葬礼,这个研究比较充分,我们发掘古代的墓志,古代非常讲究这个礼制,墓多宽、用多高的棺椁,里面放的祭器有多少都有规定。 二、关于仪礼 下面我们谈谈关于古代的“三礼”,也就是中国古代的三本礼书。 第一本是仪礼。我们中国都讲四书五经,五经在早期是六经,就是诗、书、礼、仪、乐、春秋。因为后来乐消失了,所以就变成了五经,但我们习惯上还是说六经。五经中的礼就是仪礼,最初不叫仪礼就叫礼,因为礼这本书主要是讲士阶层的礼仪规范,所以这本书又叫士礼,到西晋的时候才把这本书改成仪礼,就是礼仪的意思。这本书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礼”的著作。司马迁认为仪礼这本书是孔子所做,班固也说孔子将遗留下来的周礼改编成了仪礼。礼记也记载了孔子编撰仪礼,礼记杂记说鲁哀公叫人跟着孔子学礼,就是学士丧礼,可知其成书很早。 现在看到仪礼一共有十七篇,有5万多字。因为古代的书是用竹简写的,是一捆一捆的,并不是一本书。绳子一段顺序就容易乱,就像我们现在有的书如果不打页码就容易乱掉一样。秦汉时期的礼仪顺序就出了问题。仪礼先有一个叫高堂生把礼传给萧奋,萧奋传给了孟庆,然后到后仓,后仓教了三个人,一个人叫戴德,一个叫戴圣,另一个叫庆普。他们经后仓传授以后,他们都做了,篇数相同,都是十七篇,但次序不一样。现在留下的是戴德礼和戴圣礼,他们是叔侄,后来被称为大戴和小戴。不过1955年甘肃武威出土了汉简,其中有仪礼,很多人认为这是庆普本,因为它和戴德本和戴圣本都不同。所以,现在仪礼还有排序的差别。 仪礼记述的是“士”这个阶层成年之后怎么学会礼参与社会活动。大学中说的人怎么参与社会的顺序: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想真正成为社会有用的人,首先要从自己的修身开始,然后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仪礼则写的在这过程必须面对的一些礼仪规则。比如第一篇是冠礼,通过加冠表示作为成年人举行的第一个仪式,然后就是婚礼。接着就面对一个祭祀的问题,你成婚以后就要参与一些祭祀宗庙的活动。古代的丧礼和祭礼很重要,接下来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治国家的时候涉及到的礼仪就是朝礼,比如朝聘礼,讲述的是朝廷聘用仪式。古代的时候是很复杂的,与社区有社交的乡饮酒礼和射礼,有的人说是在春天,有的人说是在秋天,其中有一部分是敬老人礼仪,这就是饮酒礼。怎么饮酒,怎么与朋友交往都要学会这套规则。比如射礼,也是每年要举行一次,春秋时期通过射箭来选拔人的意义已经不大了,射礼的意义是想通过射箭比赛来讲人与人君子之间的竞争。孔子讲:君子争就是按射礼来交往,怎么在竞争中保持你的君子风范。仪礼这十七篇讲的就是这些内容,仪礼我们称它是一个“士礼”很形象,就是一个人从成年后到走向社会必须要掌握的礼节。 仪礼这本书 _古代有哪些影响呢? 第一,它强调士人修养的培养、养成。它把整个礼仪贯穿于人的培养之中,作为士人成年的必修课程,也是社会交往的规则和风俗。第二,中国古代之所以形成宗族关系、亲情关系,正在于这种士礼所维持的尊尊亲亲的社会秩序。“礼”最初形成和“法”不同的取向就是,法是一贯的,不管是父子、夫妻,有问题了都要用法来解决。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礼不同,礼是讲人情的,将远近关系的,在法家的体系中,他们认为“礼”过于讲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亲情,所以不利于国家推行秩序。我们知道“礼”产生于商周时期,在商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度,这种分封制度的维持就是靠血缘关系的,就是国君把自己的孩子分封全国各地,然后他们去世以后嫡长子继承皇位,然后再分封土地,这样就在全国就形成了以他的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关系,这种关系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体系中,我们到后来也是如此,皇帝把自己的孩子分封到全国各地,期望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现在民间还流传有一种长子、长孙的概念。这里面的优点就是利于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中国古代的政治理想是以家为单元,先有家后有国,一家一家作为单元发展。所以我们的礼仪制度首先是维护家庭的和睦,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然后建立一个整套体系。缺点就是过于讲人情,所以对于国家推广“法”不利。 三、关于周礼 周礼,我们大家读起来可能很费劲。这本书实际上最初的时候不叫周礼,叫周官。在秦朝的时候,下了焚书令,周官这本书就找不到了,到了汉朝的时候,汉文帝的时候有人找到了一个乐人,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音乐工作者,他叫窦公。窦公就给汉文帝献上了一篇魏文帝时期的文章叫大乐官。后来景帝有一个孩子叫刘德,他被封为河间王。他得到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周官,分天、地、春、夏、秋、冬六个篇章,但最后一部分冬官没有了。因为冬官是司空,他就取了一本书和他内容近似的书考工记补上,这样就形成了周官。这本书形成以后,刘德就献给了汉武帝,但武帝并没有用,汉武帝和刘德都是景帝的儿子,但是因为刘德的学问、人品特别好,山东的儒生都跑到河间献王这里,所以武帝对河间献王是既敬、又畏。认为刘德在文人的心目中是超过了自己,所以汉武帝就压制他,把他的书藏于密室。西汉后期,刘歆皇宫的藏书时就发现了这本书,他就请当时执政的人王莽立为博士,改名周礼,因为刘歆就认为这本书是周公所做,所以后来很多人认为“周”就是周朝的“周”。也有学者考证,这本书里面没有提到一个周公,所以不可能是周公所做的,所以解释成周朝的周不对。这个“周”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周官里面是分六个官:春、夏、秋、冬、天、地。六官手下是60个属官,这样就是360个官,这360个官实际上是象征天地360度。因为这个“周”是周天之官,这样解释起来就好一些了。 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周书成立于什么时候一直有争议,我们先不管。一个是说西周时期周公所做,这个没有证据。还有人说是刘歆伪造的,这个又太晚,所以这样的话,战国时期也不对。后来有个学者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战国时期写数目字的时候一般写十二就是就写成十二,而战国之前是写成十有二。这样大致上我们就确定为春秋时所作。基本上反映了周朝的制度,但也有与周朝制度不同的地方,有的学者根据出土的一些铜器铭文与周礼里面记载的馆制来比较,发现同的少,不同的多。所以我们说周礼并不是完全是周朝的官职,也带有理想的成份,当然它也反映了周代职官制度。 这本书里面把官员分成六类:一是天官冢宰,冢宰主要是管理国家的政务,包括财政和建设。二是司徒,也就是管老百姓,所以就掌邦教,也分管土地和赋税。三是宗伯,掌管礼仪的、也管教育和文献,他和他属下就负责礼仪这一块。四是夏官司马,司马掌管军事、军政。古代的司马一般都是掌握军事的,同时也包括掌管兵书和一些行政,比如军事训练。五是秋官司寇,主要是管司法的,掌邦禁,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司法。孔子就做过大司寇,他实际上是管兵书和行政,也管外交。六是冬官司空,但这篇已经佚失了,考工记记载了古代大量的制作,制作弓箭这样的一些工艺。 周礼 _影响很大,汉、唐、宋经常引周礼改制。如王莽就从周礼里面寻找根据,官职根据周礼来改,而且还根据周礼改礼仪制度,根据周礼改赋税,所以王莽改制失败,就在于过分照搬周礼,把周礼看作一种经验,而不是一种理想。西魏时,宇文泰进行改革,也是以周礼来设官职。王安石变法,也从周礼里面找根据,他重新对周礼进行了解释,并加以借鉴,如青苗法都是从周礼而来。太平天国起义时他们就按周礼建礼制,周礼里面有女官他们就设立女官,整个太平天国军队的编制是按周礼来的,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一旅,五旅为一师,五师为一军。而且还根据周礼的记载分配土地。周礼里面讲军政合一,老百姓平时一家出一个人参加军事训练,打仗时就跟着走,很类似现在的民兵制度。 更有影响的是周礼建立的官僚体系为历代中国所通用。唐仿照周礼,订大唐六典分六官天地春夏秋冬。武则天改制时,还有意识学周礼来改官制。明朝编明汇要,明确写其设官大体按周礼规六部。后来我们说从唐朝开始的礼、户、吏、刑、兵、工的六部,也就是说我们在周朝的时候,在周礼里面天官、地官等设置与礼、户、吏、刑、兵、工就很类似,比如兵部近于司马,刑部近于司寇,工部就近于司空,户部近于司徒,礼部近于宗伯等。而且古代官吏考核也借鉴了周礼,比如他们考官成、官行和官力,官成就是考察官员的成绩,还有官员的能力,还有官员的廉洁。考察的方式也是按周礼分两种:一个岁计、二是大计。岁计是年终考核,三年任期期满之后要进行考核,很类似现在的任期考核。考核的标准按周礼的描述共分几类,第一个是善,也就是德行如何。第二是能力,第三就是敬,看是不是很勤奋,很勤勉。第四是正,作为一个官员是否公正,是否能够秉公执法。第五是法,考察是否遵纪守法。第六是辨,你是否能辨别是非。我们现在考核也是这些内容。 另外,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也受其影响。由于周礼成书于商周时期,那时实行的是尊尊亲亲的原则,比如几个贵族商量以后就可以任用官吏,这个尊尊亲亲发展之后到汉代,就变成了任子制度,就是高官的孩子也可以被推荐做官。而且察举,是规定高官你可以推荐一个人做这样的官。这些意识都是从周礼里面来的。 四、关于礼记 礼记这本书是对我们现在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因为周礼记的官制我们现在基本上不用了,仪礼记的礼仪我们现在都不用了,而且我们也很难懂得那些名物制度的具体细节。这两本书离我们比较远,离我们比较近的还是礼记。 但在春秋时期影响最大却是仪礼,孔子以及先秦的儒生在传授的时候留了很多参考资料,比如冠礼,他解释说为什么要举行冠礼,后来学者传授给弟子时也要进行解释。这些解释和参考资料被称为“记”,也就很类似于现在的笔记。这些记最初是随着仪礼流传的,越增加越多。到了汉朝,有人就开始它。戴德和戴圣把附在仪礼中的记录剥出来,不放在仪礼里面,然后单独成书,分别编写了一本书。大戴的是85篇,小戴的书是49篇。大戴有些篇章失传了,没有广泛的传播。小戴的流传较广,现在一般所说的礼记主要是指小戴礼记。 礼记大约十万字,正好是周礼和仪礼加起来的篇幅。我们现在看小戴礼49篇,内容很丰富,也很博杂。其中的内容都是从战国到汉初的学者写的,有些篇章写的很晚,具体哪一篇是谁写的现在很难考证,虽然有些说法,我们都无法确实证明。 礼记的内容,按照梁启超的分类是五类:第一类是解释礼的本义的,比如什么是礼。第二类是专门解释仪礼的,仪礼的十七篇这里面都有专门的解释。第三类是孔子和当时的一些人关于问答内容。第四类是记述一些故事,第五类是格言。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就是三类,第一类就是解释仪礼,比如仪礼里面有婚礼,士婚礼就是士婚的意义。仪礼有士冠礼,就是士人举行加冠的礼,为什么要加冠呢?礼记有一篇冠义,对加冠礼进行解释。第二类就是乡饮酒礼,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社交礼仪,仪礼就讲乡饮酒礼的原则:先是登堂,然后是鞠躬,然后献酒,然后退下来,然后念祝词,然后坐下来,讲一个过程,他怎么说,你怎么说,他怎么答,你怎么答。到了礼记里面,他就讲为什么你要三拜、为什么要献酒,对这些仪式进行解释。 第二类是整合和发扬儒家学说的。比如大学和中庸,大学是讲外王之道,中庸是讲内圣之法,就是讲怎么来养心性,使自己走向内圣,如何通过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三类是记一些日常礼俗的规定,古代礼俗到士这个阶层以下就不再过分讲礼,这就是所谓的礼不下大夫。礼记里讲“礼不下庶人”,士这个阶层是“礼”的终结。虽然民间也讲礼,但那不过是礼俗,而不被视为经典的礼。汉代以后很多学者都想把“礼”推广到士阶层以下,所以有一个曹褒专门治礼,他说读书人以下的人不讲了礼,但一直没有成功。一直到清朝,都没有撰成功。但民间也有礼,这个礼不是作为仪礼的礼,而是礼俗的礼。比如礼记里面有曲礼,乡曲礼,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社区。讲内则,讲夫妻之间怎么交往。还有一些礼俗,比如“将上堂声必扬。”就是你去别人家,一般正常的话我们应该先敲门,等待主人接,但如果没有人,你不能悄悄的进去,你就要声必扬,要说话进去,如果人家没听见就容易引起误会。这些都是我们经常用的。 礼记对古代中国 _主要是在理论层面上。首先是社会理想。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所追求的目标,包括现在追求的目标在礼记里面都写了,先是小康社会,然后是大同社会, _变法时就写大同书, _也主张天下大同。所以这种思想、观念之所以对人类有影响就是他所提出 _是几十代、几百代都达不到的。我们先秦时期提出要建小康社会,现在我们还在建设,尽管内容不同,但这个理想缺失以一贯之的。礼记里的这个社会理想激励了几千年的仁人志士为之奋斗。我们每次变法都是追求社会的更加平均、更加平衡,贫贱、富贵、包括老少都有所养,这是中国几千年进行变革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源泉。我们现在提出的老有所养,老年要建立一个社会保障体系。少有所安,给小孩建立一套培养体系、教育体系。这些不仅是我们现代的需要,也是我们几千年的一个梦想。 其次是德治观念 _政治应该非常大。我们在治国的时候,法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第二批高校毕业生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山东芳蕾玫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招聘1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校园招聘约215人(第二批)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云南怒江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社会招聘劳务派遣人员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安能一局湖南分公司招聘4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2025学年度国家电网招聘考试试题预测试卷附参考答案详解(满分必刷)
- 2025年上海市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招聘博士研究人员(第二轮)笔试高频难、易错点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
- 2024公安消防队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轻巧夺冠)
- 执业药师之《药事管理与法规》题库练习备考题附完整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年陈巴尔虎旗事业单位引进人才(5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全优)
- 主动脉瘤护理措施
- 2025-2030中国汽车电源管理集成电路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3年中国工商银行秋季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 医用物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 足球运动康复训练计划
- 农村养殖技术培训
- 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
- 面试各种测试题目及答案
- 出版专业中级实务复习笔记
- 2025年网信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炎症性肠病的病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