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_第1页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_第2页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_第3页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_第4页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是上好每一节课,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反思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反思成功之举、反思败笔之处、反思教学机智、反思学生见解、反思再教设计。下面就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氧化还原反应这节的教学目标是在复习初中接触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让学生们知道,初中涉及的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只是从形式上划分,并不能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 课堂上并没有新内容,重在复习归纳初中的化学反应的分类知识,内容少、难度不大,但我觉得非常必要。所以我是这么设计的,通过对两个反应(Fe2O3+3CO=3Fe+3CO2和CuO +H2=Cu+H2O)讨论,说明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的分类不够全面,也不完善,从而转入到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得失的角度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并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将氧化还原反应的范围扩大到虽没有得氧失氧关系但只要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升降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理解能力和我想象的大相径庭,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学生连最基本的元素符号都不会,哪里谈得上反应类型是什么。 所以我告诉自己,不能高估学生的能力,虽然知识简单,但课堂上万万不能急于求成,要注意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教学中适时复习有关化学反应类型的知识,并将常见反应进行归类,使学生大脑中和知识系统化,再通过对某些反应的具体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反应分类知识的多样性、适用性及局限性,从而增加其深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为下节课奠定基础。 另外我还适时补充一些练习,例如:各写出一个符合下列条件的方程式 1、 两种单质化合、单质与化合物化合 2、 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 3、 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分解成三种物质等 4、 置换反应:金属置换非金属,非金属置换金属,金属置换金属,非金属置换金属 所以通过这节课基本做好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为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做好铺垫。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如何帮助、指导学生从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肤浅认识,提升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结构,这是第一章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高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的判断,从外在显形的判断转向隐形本质的判断,对基础知识要求较高。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是氧化还原反应中的4对重要的基本概念,如何正确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结构的基础。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自主构建以氧化剂、还原剂为核心,以电子得失、化合价升降为判断依据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网络。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从教材中归纳知识网络,但图1-5、图1-8的直观教学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接着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归纳的结果,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课堂气氛活跃,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总结缺乏主次、有序性(逻辑性)与完整性。如: 1得电子,氧化剂,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失电子,还原剂,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2得电子(偏向)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氧化剂具氧化性。 失电子(偏离)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氧化反应氧化产物还原剂具还原性。 3氧化剂化合价降低氧化性被还原还原过程还原产物。 还原剂化合价升高还原性被氧化氧化过程氧化产物。 4得氧被氧化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剂具还原性。 失氧被还原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氧化剂具氧化性。 随后,我引导学生归纳出合理的知识网络: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本身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反应物)(性质)(实质) (特征) (变化)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本身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很明显学生对8个概念找不到主次,不能形成有序、清晰的知识结构,造成概念的模糊、杂乱无章。既不方便于对概念的记忆,在解决问题时又不能准确无误地提取相关概念,相应的技能也没有形成。从学习认知心理的角度看,就是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未能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但在教学中我只让学生把他们的结论和合理的结论做了简单的比较,未能深入讨论、及时引导学生注意思维的“有序性、逻辑性”。 在接下来的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总结中,我让学生自己总结,同学们能利用课前查资料积累的知识准确的回答出:“升、失、氧、还;降、得、还、氧”的规律。于是,我及时设置练习进行巩固,结果学生只是停留在对概念的简单记忆上,未能真正理解规律的内涵。此时,我启发学生让他们重新认识4组概念,并让他们对比总结出的规律,这样程度好的学生基本上已经会判断运用,但还不够熟练。我让他们把刚才的规律变成“升、失、氧、还(剂);降、得、还、氧(剂)”,然后让他们谈新的认识,很快,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与前面的区别。接着,我引导学生仿照上述方法分析规律中蕴涵的其它意义,有些同学能够找出一些,但不全面。我启发学生“还原剂本身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对比“升、失、氧、还(剂)”,不难发现规律中的第三个字“氧”包含有三种含义即“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这样学生便认清了规律,并能理解、掌握、运用于解题中。 情境导入:同学们在初中已学习过氧化还原反应的初步知识,请运用初中所学知识,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请举例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讨论并交流这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为什么一定是同时发生的?同学们举例H2+2CUO2cu+H2O,CO+CUOCU+CO2同学们分析讨论、交流,共同得出物质失去氧的反应为还原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为还原反应的分类标准,以及有得必有失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创设问题情境一:钠跟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没有氧的参与,这样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吗?同学们分析、思考、讨论交流后,有的回答是,有的回答不是,但都说不出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H2+CUCU+H2O和2Na+CL22NaCl两个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发现两个反应都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于是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3、创设问题情境二:物质得失电子与元素化合价升降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分组讨论、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得出下列结论:(1)、元素原子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该元素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与反思(2)、元素原子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该元素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4、创设问题情境三:例如CL2+H22HCl的反应中,没有电子得失,这类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吗? 学生分析讨论,发现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应该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知道为什么设有电子。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原子结构的知识,分析氯原子与氢原子获取电子的能力大小相差不大,双方组成共用电子对,发生了共用电子对的偏移。因而没有电子的得失。所以,凡是发生共用电子偏移的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5、创设问题情境四:请同学们举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分析这些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并有交叉分类示意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引导、提示,师生共同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6、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双线桥法、单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概念及相互关系,学会判断它们的方法。从而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7、归纳与整理交由学生自已完成。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但未能将新课程教材体现的系统性、逻辑性,以及注重方法、能力培养的目标很好的贯穿于教学中。同时说明我对新教材还没有吃透,教学目标还不够清晰,对课程标准也没有认真地去学习、钻研。 经过反思,我受益非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