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五册 杜甫 教 学 目 标 认知目标 杜甫诗意。 能力目标 诵读、鉴赏。 情感目标 杜甫的品质。 教学 重点 诗意。 教学 难点 诗意。 教学 方法 鉴赏。 教学 课时 3 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教学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 注 导入 新课 以杜甫与李白的思想对比而导入新课。 诵读提示 这首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而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为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 1、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土,这是诗人亲眼所见,要表达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感情,声音要沉重一些。前四句可用平调读,最后两句当用升调读-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2、第二段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可以读得平缓些,声音稍稍放低,但“点行频”王字为下文叙事总纲,须重读。以下直至结尾皆用“行人”口气读,但其中的抒情语字字都融合着诗人的感情,要跟叙事语区别开来。 本段可分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先叙事后抒情。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读时当有怨而不伤之意,至“归来头白还戍边”,怨情稍稍加重。读后宜作一顿,为下文直抒胸臆作铺垫。下文“边庭”二句有怨有愤,为本段高潮点,应当读得掷地有声。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极言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用“君不闻”领起,是“行人”问“长者”,也是诗人诉诸读者,感情十分强烈,有指控之意。最后两句为第三层,这是“行人”为自己也为同伴们申诉委屈,读时声调放低些,寓怨愤于嗟叹之中;读完可作稍长停顿,如乐曲中的半终止,为转换话题作铺垫。 3、第三段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长者”二句是承上启下话,当用比较柔和的调子读。“敢申恨”者,不是无恨,而是“申”亦无用,有奈何不得之意。“且如”四句当一气读出,但速度不宜快,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从何出”稍稍振起,因为“行人”的怨愤在这句话中表现得含蓄而又深刻。后半段顺势说到“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简直令人悲痛欲绝,读至“生女”二句当再作低回之势,声调凄楚。 最后四句为全诗高潮所在。“君不见”一句当突然振起,有指点之意。“古来”一句道尽战场的惨景,也集中地表达了“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加以强调,使人能想见此中情景。 在范读与学生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整体感知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发动频繁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但诗人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中来,不过是拿它作为一出社会悲剧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因此,紧接着这个序幕,就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入地展示这出悲剧的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粑”-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通索租税。可见,这种艺术概括方式的基本点是,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这首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最高 _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的,在前出塞其一中他写道:“君己富士境,开边一何多。”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 作业 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 注 导入 新课 考察背诵而导入新课。 名 句 鉴 赏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1、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柬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 _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两句主宾分明: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宾”;下句是哀叹之辞,为“主”。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 _穷兵颗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鉴赏要点 章法严密 先说形式。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即“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下同),一韵到底;第二、三段(即“两脚”)各 14句,并四次换韵。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结,桥之则三,合则为一。 再说内容。其特点有二:一是前后呼应,例如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土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决难生还;又如第二段以“千村万落生荆妃”“未生陇亩无东西”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二是层层递进,这在“行人”答话里表现极为鲜明。这篇答话由“点行频”三字领出,接着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营田”为例加以证明,又以“武皇开进意未已”说明频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质,使意境加深一层。循此继进,先以“君不闻”翻出一层新意,揭露“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土地无人耕种,荆花遍野;后说本地区人民无以为生而朝廷依旧催索租税,意境又深。再顺势说到战争怎样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心理,以半宽慰半哀叹的方式将怨愤之情暂时隐藏起来。经过如此层层蓄势,最后更以“君不见”翻出又一层新意,描绘了古战场的阴森景象,将满腔的怨愤一齐渲泄出来,也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生动的场景描写 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前两句为“宾”,写出征士兵。“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后四句为“主”,写士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急切。他们料定,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而且哭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橡檬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场,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颇能发人深思。 作业 课后第二题。 第三课时 教学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 注 导入 新课 直接导入。 拓展延伸 拓 展 延 伸 1.“耶娘妻子走相送”(兵车行),“却看妻子愁何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为杜甫的诗,同有“妻子”之语,意思是否一样呢? 牐 2.第一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3.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4.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 牐 5.兵车行一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牐 牐6.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 1、在古汉语中,“妻子”是两个单音节词,指老婆和儿女,“子”读重音;现代汉语中,“妻子”专指配偶,“子”读轻声。在兵车行中,确实可解释为老婆和儿女;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妻子”应理解为偏义复词,即单取“妻”之义,因杜甫的“子”其时年纪尚小,尚不知“愁”。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杜甫五十一岁,可是他的儿子年龄却小。上元二年(76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的“娇儿恶卧踏里裂”,亦可知他的孩子较小。 2、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又形象。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读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3、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可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诗人驰骋想像,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4、先说一下“行”。“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了“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此外,诗人还采用了民歌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诗的最后还采用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给诗增添了感染力。 5、兵车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这首叙事诗,无论是第1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会在全诗之中。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第1段的描写为第2段的倾诉作了渲染铺垫;第2段的长篇叙言又进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相互补充,相互辉映。再次,叙事、抒情和议论紧紧结合,水乳交融。如描述了“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荒凉景象后,就愤慨地责问“租税从何出;在痛诉种种不幸之后,诗人又发出了生男不如生女的感叹,其中不知含有多少激愤之情。这样叙议结合,既使主题突出,又使感情回环往复,极具感染力。 6、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反常”。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变。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愤激和控诉。 牐犑遣皇钦娴纳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因为如果都是生女儿的话,无可嫁之“比邻”;退而言之,纵然“生女犹得嫁比邻”,可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诗人留给读者的思考是多么深刻啊! 课堂小结 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杜甫的兵车行虽然写于唐天宝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审美体验。从课文的注释看,诗人的描述是有事实基础的,但诗人的反映又不局限于几件历史事实,而是以一定的事实为基础,概括地反映了更多更深的东西。诗中借役夫之口道出“点行频”,也就是说不是一时一地或一人一次所经历的事,否则,“二百州”“千村万落”“边庭流血成海水”的广阔图景就反映不出来。连年战争、连年征兵,用兵时间之长,服役地域之广,尽由“行人”口中道出,这便是诗人的艺术概括。惟其如此,才能把唐玄宗穷兵黩武,开边不已的扩张战争,给国家、人民(包括少数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强烈地集中地反映出来,这是其一。其二,在艺术概括的反映中,诗人并非冷眼旁观,纯客观地转述见闻。诗人对所述事件的态度、感情也不是通过他直接出面议论或抒情来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师证考试题目及答案
- 高级保洁考试题目及答案
- 钢结构工程考试题及答案
- 妇科各章节考试题及答案
- 《2025供货与销售合同协议》
- 2025办公室装饰软装合同
- 中国石油炼制催化剂项目经营分析报告
- 电压实操考试题及答案
- 电磁波考试题及答案
- 德州中考试题及答案2024
- JJF(鲁) 110-2021 变压器用绕组温控器校准规范
-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004-国开机考复习资料
- 【MOOC】管理学原理-东北财经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沉香合作协议合同范例
- 象棋入门课件教学
- 街道办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学生外出安全协议书模板学生外出安全协议书
- 锅炉使用单位安全员题库
- 五年级上册体育与健康教案
- 医院培训课件:《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 FZT 73012-2017 文胸行业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