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二一、语言文字应用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从苏州到西山,出口,大自然就展开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山更多,湖更大, 就更多。古诗中的“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 。而西边的消夏湾,更是 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里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还有秀美的荷 花摇摆的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A. 变幻 恰到好处 流传B. 变幻 活灵活现 流传C. 变换 恰到好处 留传D. 变换 活灵活现 留传【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词语(成语)运用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组”,第一处: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侧重指由变化而改变。变幻,指没有规律,难以揣测的变化。此处凸显“湖”的美不胜收,应用“变幻”。第二处:恰到好处:指说话做事恰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過真,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一般,常形容人。根据语境,此处应用“恰到好处”。第三处: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世。更多指具体事物从上代传到下代。流传:谣言、新闻或其他信息在人们中间的传播。此处“传说”应用“流传”。故选A。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的范围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要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B.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攝英雄泪。C.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D.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为“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考查学生理解判断诗句中修辞手法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A项,没有使用修辞手法。B项,“红巾翠袖”是借代;C项,比喻,将“潭面”比作“镜”;D项,拟人,“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态感,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怒”字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黄河咆哮发怒,如人生气,尽显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故选A。3. 王教授书斋落成,同事老李要送一联诗句给他,以下最合适的是A.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B.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C.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D.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王教授书斋落成,同事老李要送一联诗句给他,以下最合适的是”,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答题时注意题目提示信息“书斋落成”“最合适”,C项,来自朱熹观书有感是说要保持心灵澄澈,必须多多吸收新知,适合“书斋”环境。故选C。4. 为使上下文通顺合理,应填在文中横线上的一项是虽然下着细雨,天空还是像帘幕低垂。黄梅季节特有的感觉, 。推开半闭的窗,雨丝就悄悄地飞进来,扑到脸上,送来一点并不愉快的凉意。A. 有如张着纱幕,远山端水墨画似的逐渐融化,终于烟雨云融合作一处B. 仿佛一只枝头的小鸟,叽叽喳喳地掀动着翅膀欢叫C. 有如一个娇怯的小姑娘,刚探出头就又匆匆放下了窗帘D. 仿佛一只触着蛛网的飞虫,身心都紧贴在那密密的丝缕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抓住前后句出现的“雨”帘幕低垂”并不愉快的凉意”等词语作一番分析,如果选A那么,“感觉”如张着“纱幕”,而后面的文字并不在陈述“感觉”,却转到其他意思上去了,显然A项不当。如果选B项,那么B项中“小鸟掀动着翅膀欢叫”在感情色彩上和前后文不一致,显然也不当。如果选C项,那么用“有如一个娇怯的小姑娘”来形容“黄梅季节特有的感觉”则不大恰当,所以C项也不能选。只有D项,从文字上看,“密密的丝缕”既和上文的“下着细雨”相照应,也和下文“雨丝扑到脸上”相照应,而且从感情基调上看也是相一致的。【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语段衔接,前瞻后顾,注意上下文主语的承接及逻辑的内在联系。找突破口,用排除法。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主语)是否一致话题是否一致前后句式是否一致情境是否吻合音节是否和谐等。5. 下列诗句中,与下图画面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B.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C.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D.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为“下列诗句中,与右图画面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考查学生为画面情境配诗句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既要关注图片内容,读懂图片的意境,又要求理解选项所给诗句表达的意境。本题,画面只见楼之一角,脚下是茫茫云海,头顶是皎皎明月,均烘托其高。B项,“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意思是说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是极写山上寺院的高楼的高。画面无“床前”,排除A;画面无“把酒”,排除C;画面无“海上”,排除D。故选B。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叶嘉传苏轼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少顷,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6.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或劝之业武 业:从事;以为业B. 吾久饫卿名 饫:饱。指所闻已多C. 计欲倾之 倾:倒下D. 神茶思困 茶:疲倦7. 下列对文中画短线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给传:传,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古者以车驾马,秉诣京师,称传车。给传,即提供传车。B. 郡守:指郡的行政长官。始于战国,秦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每郡置守,治理民政。汉改称太守。C. 书指尚书,与后文“尚书,朕喉舌之任也”中“尚书”意义相同,中国古代官D. 告老指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和”致仕”“乞骸骨”,意义大致相同。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2)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9. 本文表面写人,实写茶叶,根据全文,概括说明这样说的根据。【答案】6. C 7. C 8. (1)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能忍受呢!(2)就给他的儿子封赐爵位,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品行优良的弟子,年年推荐给朝廷。 9. 命名(叶嘉)、生活环境(名山)、外形(面目较黑、气质如铁)、品性(遗香、言苦、其气飘然,若浮云、刚正不阿)、功用(令人清醒)他人态度(陆羽为著其行录、殊令人爱)。【解析】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计欲倾之”意思是“谋划着要排挤他”,“倾”意思是“倾轧,排挤”。故选C。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C项,“书指尚书,与后文尚书,朕喉舌之任也中尚书意义相同,中国古代官”说法错误,“书”指尚书,史书名;后文“尚书”,才是官名。故选C。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司”,管理;“苦辞”,难听的话;“堪”,忍受。(2)句中:“爵”,封赐爵位;“宗支”,家族;“宗支之良者”定语后置,品行优良的家族中弟子;“贡”,推荐给朝廷。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9. 试题分析:题干是“本文表面写人,实写茶叶,根据全文,概括说明这样说的根据”,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读懂文章,然后圈出文章文中关键词句,根据关键词句进行信息概括,回答问题。本题,通读文章,在文中筛选圈出能体现写人其实是写茶叶的信息,然后进行概括即可。通读文章,文章为叶嘉写的一篇传记,实际上是为茶叶立传。首先传主名字“叶嘉”暗含茶叶,生活的环境“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外形“容貌如铁,资质刚劲”,品性“其气飘然,若浮云”“遗香后世”“其气飘然”“言苦”,功用“不觉洒然而醒”,以及他人对叶嘉的态度“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等方面可以看出本文表面写人,实写茶叶。参考译文:叶嘉,福建人。他的先人住在上谷。曾祖父叫茂先,修养高尚却不去做官,喜欢游览名山,到了武夷山,很喜欢这里,于是就在这里安了家。曾经说:“我培植功德,虽然不被当世的人所采用,却给后世留下了清香,我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在中原地区兴盛起来的。”等到叶嘉出生后,年轻时就注重培养好的气节品行。有人劝他练习武艺。他说:“我应该作为天下英武之人的精华,扛一支枪举一杆旗哪里是我做的事呢?”于是游学并拜见了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与众不同,为他写下了记录他行止的文章,并流传于后世。皇上读了介绍叶嘉的文章,认为他很好,下令建安太守征召叶嘉,并用传车送他到京城来。太守这才派人查访叶嘉的住处,让拿出皇帝的诏书给叶嘉看。皇帝看到了叶嘉,说:“我很久以前就听过你的大名,只是不了解你的真实情况,我一定要试试看。”于是就回头对大臣们说:“我看叶嘉外貌像铁一样,禀性刚劲,难以急用,必须让他经过锤炼挫折才可以。”就用话来吓唬叶嘉:“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要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叶嘉忽然吐了一口气,说:“我只是住在深山密林的卑贱之人,有幸被皇上选拔到这里,(如果)能够造福他人,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推辞。”皇上听罢笑了,把叶嘉安排到重要的部门,让他掌管机要事务。皇上于是下令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和叶嘉共事。欧阳高嫉妒叶嘉刚一做官就得宠谋划着要排挤他。叶嘉虽然遭受羞辱,并因此而站起来,但脸色并未改变。皇上责备欧阳高,喜欢叶嘉,看着他的颜色,过了好一会儿,说:“叶嘉确实是清白之士,他的清气飘然如白云。”于是邀请他一起宴饮。过了一会儿,皇上高兴地咂了咂舌头,说:“刚才我看到叶嘉并没有多少好感,回味他的话,让人珍爱啊,我的精神不知不觉就轻松而清醒了。尚书说敞开你的心扉,滋润我的心田,说的就是叶嘉啊。”于是封叶嘉为钜合侯,位居尚书,并说:“尚书是专管我的喉舌的。”从此叶嘉更加受到皇上的宠爱。后来因为在花园侍宴,皇帝饮用过量,叶嘉苦苦劝谏。皇帝很不高兴,说:“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就唾弃他,命令侍从把他打倒在地上。叶嘉严肃地说:“陛下一定要甜言蜜语口齿伶俐的人才喜欢吗?我说的话虽不好听,时间久了却有好处,陛下尝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吗?”于是皇上宽恕了叶嘉,然而也因此疏远了他。叶嘉仕途不顺之后,就隐退回到福建中部。皇帝因为一个多月没有看到叶嘉,又在国事上操劳受累,神情倦怠思维困顿,很想念叶嘉。就下令把他召来,还像以前一样恩宠他。过了一年,叶嘉请求让他告老回乡,皇帝说:“钜合侯,对我可真是尽忠了。”就封赐爵位给他的儿子。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品行优良的弟子,年年推荐给朝廷。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东 郊韦应物吏合局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注】事:指政事。遽:急促。澹:澄静。陶:陶渊明。庶:庶几,差不多。10. 作者在东郊获得了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解释。11. 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在诗中有哪些心情变化。【答案】10. 在郊外,杨柳、和风、青山能够使“我”的思绪变得澄明;可以靠着灌木丛自由自在地憩息,沿着洞流旁任凭意愿地徘徊。可以欣赏芳香的原野落着述蒙的细 雨,谛听大地上的春鸪呜啼。 11. 开头作者拘束于“吏舍”,即“官府”,心情烦闷;到东郊之后,看到优美的景色,心情舒畅;最后要决心学习陶渊明,归隐东郊。【解析】10. 试题分析:题干是“作者在东郊获得了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解释”,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要点能力。本诗写春日郊游情景,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次写春日郊游,快乐无限。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一二句意思是说诗人整年拘束官署之中实在烦闷,清晨出去郊游顿觉精神欢愉。三至八句写东郊之游的快乐:诗人来到东郊,看到杨柳依依,在和风里摇曳不定。青山如画,淡泊了诗人的尘念俗情。诗人斜倚树丛休息,感觉是多么安宁;沿着山涧,继续信步前行。微雨过后,芬芳的原野更加滋润清新,斑鸠声声,却不知在哪里欢鸣。但毕竟诗人是个做官的人,心中时时要冒出公务之念,因此最后四句诗人指出自己向来喜爱幽静,可惜总难以遂心。公务缠绕,生活常感觉迫促不宁。所以自己终将辞谢官职,去营造茅屋一进,追随陶潜的步履,过着像陶渊明一样的田园生活,但愿得到那清雅的风情。所以作者在东郊获得了乐趣主要在诗歌的三至八句,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11. 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在诗中有哪些心情变化”,是考查学生把握赏析诗歌情感能力。作者在诗中的心情变化,可以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一二句“吏合局终年,出郊旷清曙”写诗人困守官舍终年感到烦闷。漫步郊野,感觉曙光荡涤了自己的胸襟。然后三至八句具体些到东郊看到的美景和自己的感觉:诗人来到东郊,看到杨柳依依,在和风里摇曳不定;青山如画,感觉淡泊了诗人的尘念俗情。诗人斜倚树丛休息,感觉是多么安宁;沿着山涧,继续信步前行。微雨过后,芬芳的原野更加滋润清新,听到斑鸠声声,却不知在哪里欢鸣。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看到美景时的心情舒畅。最后四句“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写诗人虽然游东郊心情舒畅无比,可是诗人毕竟是个做官的人,心中时时要冒出公务之念,因此决心以后能摆脱官职,结庐此地,希望能过上像陶渊明一样的田园生活。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本题诗中诗人心情变化,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得出。四、名句名篇默写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鲲之大,_。(庄子逍遥游) (2)_,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3)大漠孤烟直,_。(王维使至塞上) (4)_,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5)_,隔离天日。(杜牧阿房宫赋) (6)水陆草木之花,_。(周敦顾爱莲说) (7)居安思危,_,有备无患。(左传) (8)_,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答案】 (1). 不知其几千里也 (2). 日月忽其不淹兮 (3). 长河落日圆 (4). 造化钟神秀 (5). 覆压三百余里 (6). 可爱者甚蕃 (7). 思则有备 (8). 苟利国家生死以【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知、淹、圆、钟、覆压、蕃、备、苟、以。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五、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那夜,那对盲人夫妻周海亮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悲怆的声音一点点变得平和,变得快乐。因为一声稚嫩的喝彩。 那是乡下的冬天,常有盲人来到村子,为村人唱戏。他们多为夫妻,两人一组,带着胡琴和另外一些简单的乐器。大多时村里会包场,三五块钱,会让他们唱到很晚。在娱乐极度匮乏的年代,那是村人难得的节日。 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那些粗糙的表演,而是他们走路时的样子。年幼的我常常从他们笨拙的行走姿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卑劣的快乐。那是怎样一种可笑的姿势啊!男人将演奏用的胡琴横过来,握住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胡琴的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自己的男人,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在狭窄的村路上,深一脚浅一脚,面前永远是无边的黑夜。雨后,路上遍散着大大小小的水洼,男人走进去,停下,说,水。女人就笑了。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然后换一个方向,继续走。换不換都一样,到处都是水洼。在初冬,男人的脚,总是湿的。 那对夫妻在村里演了两场,用了极业余的嗓音。地点在村委大院,两张椅子就是他们的舞台。村人或坐或站,聊着天,抽着烟,跺着脚,打着呵欠,一晚上就过去了。没有几个人认真听戏。村人需要的只是听戏的气氛,而不是戏的本身要演最后一场时,变了天。严寒在那一夜,突然蹿进我们的村子。那夜滴水成冰。风像刀子,直接进骨头。来看戏的人,寥寥无几。村长说要不明天再演吧?男人说明天还得去别的村。村长说要不这场就取消吧?男人说说好三场的。村长说就算取消了,钱也是你们的,不会要回来。男人说没有这样的道理。村长撇撇嘴,不说话了。夫妻俩在大院里摆上椅子,坐定,拉起胡琴,唱了起来。他们的声音在寒风中颤抖。 加上我,总共才三四名观众。我对戏没有丝毫兴趣,我只想看他们离开时,会不会被结冰的水洼滑倒。天越来越冷,村长终于熬不住了。他关掉村委大院的电灯,悄悄离开。那时整个大院除了我,只剩下一对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唱戏的盲人夫妻。 我离他们很近。月光下他们的表情一点一点变得悲伤。然后,连那声音都悲伤起来。 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惟一的一盏灯已经熄灭,可是他们肯定能够感觉出面前的观众正在减少。甚至,他们会不会怀疑整个大院除了他们,已经空无一人了呢?也许会吧,因为我一直默默地站着,没有弄出任何一点声音。 我在等待演出结束。可是他们的演出远比想象中漫长。每唱完一曲,女人就会站起来,报下一个曲目,鞠一躬,然后坐下,接着唱。男人的胡琴响起,女人投入地变幻着戏里人物的表情。可是她所有的表情都掺进一种悲怆的调子。 我跑回了家。我想即使我吃掉两个红薯再回来,他们也不会唱完。果然,我再一次回到村委大院,他们还在唱。女人刚刚报完最后一首曲目,刚刚向并不存在的观众深鞠一躬。可是我发现,这时的男人,已经泪流满面。 突然我叫了一声好。我的叫好并不是喝彩,那完全是无知孩童顽劣的游戏。我把手里的板凳在冻硬的地上磕出清脆的响声。我努力制造着噪音,只为他们能够早些离开,然后,为我表演那种可笑和笨拙的走路姿势。 两个人同时愣了愣。好像他们不相信仍然有人在听他们唱戏。男人飞快地瘵去了眼泪,然后,他们的表情同时变得舒展。我不懂戏,可是我能觉察他们悲怆的声音正慢慢变得平和,变得快乐。无疑,他们的快乐,来自我不断制造出来的噪音,来自我那声顽劣的喝彩及我这个惟一的观众。 他们终于离开,带着少得可怜的行李。一把胡琴横过来,男人握着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得很稳。男人停下来,说,冰。女人就笑了。她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 多年后我常常回想起那个夜晚。我不知道那夜,那对盲人夫妻,都想了些什么。只希望,我那声稚嫩的喝彩,能够让他们在永远的黑暗中,感受到一丝阳光。 尽管,我承认,那并非我的初衷。13. 第段和第段都详细描写了盲人夫妻的走行姿势,是否重复?请简述理由。14. 请赏析第段划线的句子。15. 结合文意,推断第段男人“泪流满面”的原因。16. 探究“我”的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答案】13. 不重复。两次出现反复强调了盲人夫妻相濡以沫的感情和生活的艰难,从而深深打动读者。两次详细描写反映了“我”思想的变化。第一次描写主要表现了“我”作为孩童的顽劣,认为盲人夫妻行走姿势的可笑;第二次描写则表现了“我”经历那个夜晚之后,对盲人夫妻的同情和敬意。 14.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明严寒来的速度快且气势汹汹。为下文几乎无人看戏的情形作铺垫,且更好突出盲人夫妻守信、真诚的品质。 15. 信守承诺却无人理会;认真演唱却无人喝彩;悲怜妻子的卖力表演;身世之悲。 16. “我”是故事的观察者(“串联情节的线索”亦可)。盲人夫妻淳厚的形象是由“我”这顽童的独特视角展现出来的。“我”又是这个故事的参与者。“我”出于恶作剧的喝彩却鼓舞了盲人夫妻,转而促使“我”的成长。通过“我”与盲人夫妾的互动彰显出要学会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的立意主旨。【解析】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段和第段都详细描写了盲人夫妻的走行姿势,是否重复?请简述理由”,这是考查文本材料安排的技巧。首先明确观点,一般依从作者的观点;然后陈述理由,先分析两处描写各自的内容以及这一内容所表现出的心理变化。第一处,是写幼年时关注到的“盲人夫妻的行走姿势”,“年幼的我常常从他们笨拙的行走姿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卑劣的快乐。那是怎样一种可笑的姿势啊”,此时的“我”认为盲人夫妻行走姿势非常可笑,体现“我”作为孩童时的顽劣;第二处,是“我”经历那个夜晚后,对盲人夫妇离开时行走姿势的描写,态度情感发生变化,满心地同情和敬意。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第段划线句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句子技巧的能力。先到文中找到划线的句子,明确句子的表达方式以及所写的中心,然后再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严寒在那一夜,突然蹿进我们的村子。那夜滴水成冰,风像刀子,直接刺进骨头”,这句话属于描写性的内容,描写的对象是“严寒”,“蹿进”,运用拟人的修辞;风“像刀子”,运用比喻的修辞;“突然”写严寒来的快,“刺进骨子”写严寒之猛;这一内容为“来看戏的人,寥寥无几”做了铺垫,而盲人夫妇却在这样的天气依然出演,表现出守信的特点。点睛:鉴赏语言是高考常考题型之一。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鉴赏对象的表达方式,如属于景物描写,一般从修辞、动静、虚实、空间、感官等角度入手,如属于人物描写,一般从修辞、动作、细节等角度入手;然后明确句子陈述的对象,分析效果的时候,要注意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情感(心理、品质等)。比如本题,第五段的划线句属于描写性的文字,描写的对象是“严寒”,故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效果,再从结构上看这些内容与下文、人物形象的关系。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文意,推断第段男人泪流满面的原因”,这是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概括文意的能力。可以先到文中找到“泪流满面”这一内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观众的表现和他们自身的表现。第四段“没有几个人认真听戏。村里人需要的只是听戏的气氛,而不是戏本身”,第七段“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唯一的一盏灯已经熄灭,可是我肯定他们能够感觉出面前的观众正在减少。甚至,他们会不会怀疑整个大院除了他们,已经空无一人呢”,第八段“女人投入地变换着戏里人物的表情。可是她所有的表情都掺进一种悲怆的调子”,第九段“女人刚刚报完最后一首曲目,向并不存在的观众深鞠一躬”,第十一段“男人飞快地擦去了眼泪,然后,他们的表情变得舒展。我不懂戏,可是我能觉察他们悲怆的声音正慢慢变得平和,变得快乐”,找到这些内容然后从观众、自身等方面进行概括。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探究我的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这是考查小说阅读中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形象、主旨等方面答题。文中的主角是“盲人夫妇”,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盲人夫妇那少人观看的演出展开,从结构上来看,借助“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起文章故事情节,算是文章的线索;从形象上来看,盲人夫妇在我们心中逐步清晰起来,得益于“我”的观察和叙述;从主旨上来看,盲人夫妇从悲伤到快乐源于“我”的喝彩、“我”的认可,这彰显了文章的主旨。点睛:次要人物的作用如下:对主要人物烘托、对比、反衬作用;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对小说主旨的凸显作用;以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见证人的作用,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能增加小说的真实性。答题的注意点如下:首先应梳理出次要人物做的事,其次考虑次要人物的行为、性格与小说主人公、情节、主旨有无关系;最后答题时一定将他们的关系点出。比如本文中,“我”所做的事情就是观察盲人夫妇行走的姿势、“欣赏”他们的演出、为他们喝彩,在文章情节的推进中改变了对待盲人夫妇的态度,故可以从情节、形象、主旨等角度作答。六、现代文阅读(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木”,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莱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莱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非常重要。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美,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 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的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 大的错误。 (原文有删改)17. 第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有什么作用。18. 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19. 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有哪些异同?【答案】17. 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 18. 首先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接着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然后进一步阐述对另外两种文学批评的认识;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考据、批评与欣赏的关系点。 19. 相同之处:文艺作品的欣赏者应通过直觉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形象产生交流,由此得到真正的美感经验。不同之处: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是纯粹个人的,全凭直觉。而作者认为文学批评还应结合考据;也不能全凭直觉,还应说出美丑好恶的道理。【解析】17. 试题分析:题干是“第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有什么作用”,是考查学生把握这是考查论据及其作用能力。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在议论文中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得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起抽象、概括的结果。本题第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属于事实论据。作者列举了自己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时,教授的授课内容,诸如研究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版次,某字在各个版次中写法,莎士比亚看过什么书,某剧根据什么书写的等等。这些内容与欣赏莎士比亚剧本无关,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内容。作者详细写这些功课的内容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同时,通过“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可以得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18. 试题分析:题干是“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述思路能力。把握文章的论述思路可以先整体把握文章,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然后概括层意,最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的关联词将各层层意连接起来即可。通读文章,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一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第二部分,二至自然段,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第三部分,六至十自然段,进一步阐述对另外两种文学批评的认识;第四部分,第十一自然段,总结全文,重申考据、批评与欣赏的关系点。最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的关联词将文章四个部分的段落大意连接起来即可。点睛:论述思路类题目答题一般三步走:第一步,给要分析论述思路的文章或段落划分层次结构;第二步,概括各层层意;第三步,用“首先作者提出观点;然后;接着;最后(得出的结论)”形式把各层层意连接起来。19. 试题分析:题干是“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有哪些异同”,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文章,找准范围,挑选出相关段落,本题答题范围为文章四段。然后概括即可。第段写道:“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緊的事还是仲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咯领略它的滋味。”第段认为“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第段“我是傾向于印象派的”,指的是第段相关内容,从这里可以筛选出二者的相同点。根据第段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制作合同费用补充协议
- 农民土地买卖合同范本
- 2026年一级注册建筑师之建筑结构考试题库300道及1套参考答案
- 可以起诉法院的协议书
- 公司银行借款合同范本
- 公司车位出租合同范本
- 刺绣加工标准合同范本
- 2026年上海海洋大学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附答案
- 劳务派遣临时合同范本
- 制作门窗安装合同范本
- GB/T 22080-2025网络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课后习题答案
- 变化与更新-2025中国家居家装行业发展研究报告763mb
- 印刷品规定五项管理制度
- 2025年湖南省中考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
- 医疗知识付费与内容服务平台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项目商业计划书
- 缺血性心肌病血运重建专家共识(2025版)解读
- 3.1《〈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节选)》课件高二语文(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上册)
- 2025年福建福州中建材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CMA财务决策职业道德课件
- 建设银行笔试题目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