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工作的起源和发展第二章第一节_第1页
秘书工作的起源和发展第二章第一节_第2页
秘书工作的起源和发展第二章第一节_第3页
秘书工作的起源和发展第二章第一节_第4页
秘书工作的起源和发展第二章第一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秘书工作的起源和发展,第一节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中国秘书史方面的著作:刘绍杰中国秘书简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张树文中国秘书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聂中东中国秘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杨剑宇中国秘书史,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一、我国秘书与秘书工作的起源,我国的秘书工作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追溯源头,我国的秘书工作起源于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也就是黄帝时期,距今约4500年。据史书记载,黄帝除了设立六相官职之外,还设立“史官”陪侍黄帝左右,记录言行,汇集成册,以备忘信守。上古时代的“史官”、“纳言”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秘书人员。,.,传说中创造文字的仓颉就是黄帝的“史官”,沮诵、孔甲也是黄帝的史官,帮助黄帝记载国家大事。后汉书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秘书人员与文书的出现,这标志着我国秘书工作的发端。,.,从秘书工作的主要内容文书工作来说,它是随着文字的出现、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国家进行管理需要有内容、有条理、有一定形式的文书。这些文书必须有人去制作、处理和保管,这就形成了最初的文书工作。,.,按照传统的观点,我国国家形成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夏朝已经有了比较规范化的公文文体“誓”,如甘誓,就是夏开国帝王启讨伐有扈氏发布的檄文。在夏朝,已经出现了公务文书典志。朝廷也设置了管理典志的官职“太史令”。夏朝的史官,以文书、档案工作为主要工作,并担负起劝谏帝王,辅助管理国家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我们可以说,夏朝开创了我国国家秘书工作的先河。,.,我国上古时期信访工作的起端(传说时代):尧时的“进善之旌”;舜时的“诽谤之木”又称“华表”;舜时的“敢谏之鼓”。,.,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政治性文件汇编。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帝王对臣民的训令、文告和出征前的誓词。,.,二、奴隶社会时期的秘书工作,商朝的公文文体由夏朝的“誓”,增加了“诰”(商王勉励臣下的文告)、“命”(商王或者大臣代表国家发布的命令性文告)、“训”(大臣劝戒商王的上书)。,.,商末周初,随着国家事务增加和管理的需要,出现了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商末周初,政事日繁,出现了秘书机构太史寮(当时的中央秘书处),由太史(又称大史)掌管,属下有左、右、内、外四史为副手。,.,太史左史,专记国君政事活动右史,专记国君政事言论内史,职掌拟制简册,宣示国君诰命外史,专管四方之志及诸侯世系家谱(相当于人事档案),.,史官之下,还设有做一般文书抄写、保管工作的“椽史”,以及专管印信符节的“掌节”等。,.,总之,随着社会政务活动的复杂、发展,秘书官员有所增加,分工也日益明细了。,.,西周至春秋时期,逐渐形成了一些秘书工作制度:保密制度:天府之藏文书制度:正副本用印制度:泥封加印公文的传递制度:设立了供传递公文者食宿的“传书舍”,用驿马传递急件等。,.,战国时期的秘书风气:各国秘书官职名称不统一,如齐、魏、秦称“尚书”,赵国称“御史”,楚国的“左徒”。战国盛行养士的门客之风,可以说是最早的私人秘书。,.,三、封建社会时期的秘书工作,(一)秘书机构、秘书人员和秘书职责(二)秘书工作制度(三)官府文书和应用文,.,秦代:御史大夫下设监察御史,侍御史尚书博士谒者令主玺令史长史主簿记室令史,.,汉代: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同为中央的最高官员,称为“三公”。秘书工作主要由尚书担任,秘书机构称之为尚书台(后为尚书省),主管官员为“尚书令”,下辖“尚书仆射”,再下辖“尚书郎”。,.,三国时,曹操晋封魏王后,曾设“秘书令”一职,代替尚书令,既掌文书,又参与机要政务。虽设置时间不长,但却是我国秘书史上设置的名副其实的秘书官制。,.,魏文帝曹丕:新建中央秘书机构:中书省-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成立皇帝近身侍从机构(具有皇帝私人顾问和机要秘书的性质):门下省-侍中-黄门侍郎,散寄常侍,.,隋唐:中央秘书工作主要由中书省、门下省担任唐玄宗时设立“学士院”(翰林院),进士拔尖者担任“翰林学士”,是皇帝最宠信的顾问和秘书官。节度使府的专职秘书掌书记下属衙门秘书“孔目”,文书人员为“录事”,.,宋代:中书省,门下省,新设枢密院(军事系统的文书工作)。省院之下设置了更细的秘书部门如:通进司,进奏院,开拆房,主事房,催驱房等,负责文书的收发、登记、呈阅和催办等工作。,.,元代:取消门下省与尚书省,“中书省”独揽大权,设立“行中书省”和“行枢密院”。在全国各地设立“急传铺”,有紧急文书,派专使快马日夜兼程传递。,.,明代:内阁和通政使司,内阁:明代内阁的起因、性质(1)皇权与相权斗争的结果,明初废除丞相制,设立内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产物。(2)内阁实际是皇帝的秘书处。,.,明朝立国之初,设有中书省,由丞相主持工作。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总结历朝经验,防止丞相越权,取消丞相一职,由自己直接处理国政。后来朱元璋让翰林院的大学士来协助处理政务,草拟诏谕,参与机要,并称为内阁学士。内阁便从这里开始。内阁实质上是皇帝的秘书处。内阁设有三个专职秘书部门:中书科、制敕房和诰敕房。明朝的公文处理已达到系统化的高度。,.,中央政府的公文处理分上行文和下行文两个系统,处理程序分别为:上行文:通政司收受-交内阁转呈,或直接呈送皇帝-皇帝或司礼监批答-文书房-内阁拟旨、誊录-六科抄发。,.,下行文:皇帝授意-司礼监笔录-送内阁,由学士起草诏谕-中书舍人等缮写、誊清-交文书房-尚宝司用印-交六科抄发。,.,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央政府的公文处理,环环相扣,都有专门机构负责,做到了公文处理系统化、规范化。明朝也非常重视公文的检查与催办工作,除了六科给事中负责督促、催办各部公文外,皇帝还经常派员到地方官衙检查公文处理情况。,.,通政使司:明代新设置的中央文书总收发和总接待机构。,.,官署名。简称通政司。中国明代中央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的官署。简称通政司,俗称银台。前身为察词,洪武三年(1370)置,掌受四方章奏。十年(1377),始设通政使司,长官为通政使。职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关防诸司出入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早朝时汇进在外之题本、奏本、在京之奏本。有径自封进者则参驳。午朝引奏臣民之言事者,有机密则不时入奏。通政使还参与国家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等朝廷大事。洪武十二年,进一步加强了该司的权力。建文时,改通政使司为通政寺,通政使为通政卿,永乐时复旧制。永乐迁都后,南京仍设通政司,称南通政使司。,.,顺治元年(1644),清廷设立了掌收题本的机关通政使司,它的主要职责是收纳各省题本,校阅后送交内阁。查有题本不合规制的,揭送内阁参办;如题本有逾限期的,则须移文有关部门议办。在京各衙门的一切奏本,不分公私,也均须送通政使司呈进。因宋有通进银台司掌接受四方章奏案牍,故别称为银台。,.,清代:,清初,中央秘书机构设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内国史院,负责起草诰命、册文、记注皇帝起居,修撰各朝实录;内秘书院,撰拟并处理与外国的往来文书,转奏与各部无关的条陈政事、外国机密等;,.,内弘文院,注释古今政事得失,为皇帝进讲、为皇子侍讲,颁行制度等。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廷将内三院改为内阁。内阁设有十二房办事,其承担秘书工作的就有十一房。清史稿职官志一中记载内阁的职责是“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乾隆会典卷二云:“赞理机务,表率百寮。”即参与议政,办理本章,承宣谕旨,筹备、组织朝廷大典、收存档案等。,.,军机处:雍正十年(1732年),设军机处。军机处的结构简单,既无下属机构,也无吏、员,由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若干人组成。军机大臣为兼职,无定额。初设3人,后增至4-8人。由皇帝在满、蒙、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内官中亲选。军机章京,由内阁和六部保送中书、郎中、员外郎等经军机大臣考试,合格者由皇帝亲自决定任用。其职责是“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机务”(光绪钦定大清会典)。军机处成为凌驾于内阁和议政大臣会议之上的常设机构。直到宣统三年(1911年),军机处才废止,历时180年。,.,清代后期的幕僚,属于私人秘书性质。,.,我国古代秘书工作,从夏朝开始,经历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从草创到发展,逐步趋向成熟与完善。,.,(二)秘书工作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秘书工作逐渐形成了各种制度,主要有:,.,保密制度:行文制度:三省制:一文一事制:文书立卷制:限期承办制:贴黄、引黄制:条旨制:催办制度:文书制度:,.,(三)官府文书和应用文(第34页),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官府文书及应用文名目繁多,其中绝大部分已废止不用,但很多仍具有参考价值。,.,典:上古帝王颁布政令、法典的文书。命、诰、谕、诏、旨:下行文章、表、奏、议、疏:上行文令、教:下行文移:称“移文”或“移书”,平行文。清代,官府向不相隶属的下级行文也用移文。檄:用以征召或声讨性的文书。,.,关:相当于通知、通报。古代出国人员持有的护照即称“关牒”。咨:平行文书。咨呈:明清两代下级官府送上级官府的请示性文书。照会:文武官府不相隶属者的往来文书。告示:晓告百姓的文书。,.,书、简、牍、笺、素:往来书信序、引、跋:,.,四、近代中国的秘书工作,中国近代史应该从哪一年算起?一般认为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至五四运动的1919年。近些年来,史学界认为应划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一)晚清时期的秘书工作,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秘书工作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外事活动的增加,也新出现了不少外交文书,如照会、条约、全权证书、出使报告等。这时秘书工作机构相应增加,秘书工作也开始参照外国制度。对外秘书工作机构开始设立。,.,1860年,清朝中央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司务厅”掌管办理外事文书往来与一应秘书工作。190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名为“外务部”,除司务厅外,又增设了“文报局、翻译处、电报处、机要股、清档房”等秘书部门,秘书工作量大大增加,分工也更细,各司其职。,.,1907年,各省设“咨议局”,专事收受处理民众建议陈请文书及事宜,以供朝廷资政院咨询参考,相当于政府秘书工作系统中的信访与调研机构。,.,1911年,清朝中央政府仿照欧洲各国制度,设置“内阁官报”作为公布法令的机关。1911年5月,又仿照日本,颁布了内阁属官官制,规定内阁设“承宣厅、制浩局”,负责秘书工作。,.,陆军部首先设置“承政司”,下分四科,其一即名“秘书科”。秘书科的职责是:掌管机密事宜;掌收发奏咨函电及编纂、翻译事宜;掌监守部印;掌保管图书资料事宜。成为我国近代史上名副其实的秘书部门。,.,地方上,总督、巡抚等大员都在身边设“秘书员”,专管机密文电函牍以及不属其他科室的事宜。,.,(二)民国建立后的秘书工作,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武昌首先成立了军政府,下设秘书处掌管文书与庶务。都督府、军务部、参谋部和总督察处都设秘书员,掌管机要文件并配合各科文书事宜。,.,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总统府下设秘书处(不久即改为“秘书厅”)。各部设“承政厅”,设置秘书长一人,承总长之命总理厅务并掌管机要文书。承政厅下设“纂辑处、文牍处、收发处、监印处、庶务处、会计处”,各设置秘书一人,分管其事。同年4月,孙中山公布了参议院法,规定参议院也设“秘书厅”。,.,南京临时政府还颁布了公文程式条例,废除“制、诏、救、题、奏、表”等封建公文名称,代之以“令、咨、呈、示、状”五种新公文。上级公署下行文用“令”,同级公署平行文用“咨”,下级公署上行文用“呈”,政府公告用“示”,任用或授赏人员用“状”。大大简化了官府文书,明显提高了秘书工作效率。,.,1912年3月,袁世凯称帝,秘书工作有所加强,秘书人员也有所增加。如总统秘书厅设秘书长和6名秘书,国务院秘书官员分为“秘书长、秘书、佥事、主事”四级。而后,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把秘书厅改名为“内史厅”,秘书称“内史”;公文中也改“呈”为“奏”。,.,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北京政府仍由北洋军阀把持。中央及各部秘书机构恢复了先前的名称,在总务厅下又加设了“机要科”和“文书科”;文件收发登记制度更加严密,并规定了文书部门立卷、年终移交档案处的制度。还在其培养文官的“直隶法政专门学校”开设了文书课程,编出了公文程式讲义,这是我国文书教学的开端。,.,(三)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秘书工作,1927年以后,国民党为强化其统治,在各级政府机关建立了一整套秘书机构,增加了秘书人员,扩大了秘书的职权,并且对文书工作进行了改良。南京中央政府设秘书处,由秘书长主持工作,下设秘书8人,科员8至12人,书记员若干人。秘书处分设“总务、机要、撰拟”三科,分别负责文件撰制、处理、保管和机关事务工作。,.,各省政府也都设秘书处,有秘书长1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