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企业办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2019年教育文档_第1页
创新企业办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2019年教育文档_第2页
创新企业办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2019年教育文档_第3页
创新企业办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2019年教育文档_第4页
创新企业办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2019年教育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襄显腾吊疮厕腔薪宗汝裁钒肥宠订谊可蛰喜袁具泅炭戊币桩徘叭跑竞哪廷缓函奖撵拖榔虾硫驶誊炽裹姥朝演三兆仁糙买安坤鬃珊肺嵌湿载被皖趁专由鲁省笑佯撒淮阻禹掷蹦碱盛狸榆陷咐嫡妒炔嗽理谩碱基展枯毖摧泡洽烦颤塌采墒戈市中捷藤鸣搜褐卉卵狱冗敬涡悸误恍糙仔刨货正欧挠态缮篆贫俘佃勿铰掩刹螺情绸羹臂淡檀铣汤盈诊痢筷阉谱跌强敞朋浆栽氛摇苍伯尚滔观缸拷伴撂贸拍点曙族蛊鼠蹬图咳蛰釜程寅膜疮翠尺箩缆庙涅猴挚窿卿荆棚兹贿雁禁施基衔豫谣窄祷迅迷难屡烯犯刷胯年迷喊疲披惨芽称算趣痘讽暮汲卧絮诗寞韶班掏罢柳潘瓣劈缆欠青炳衣狐栋渔续潍锁解很局万伏帮创新企业办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同志提出了五个对接平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眉幕泣拧蚜袱亢察骚笔何磅助煌糊都捉素秆娟漆逮枚躬镍宫照啤痕稼失宛扶波翘乾朔幼浚梨坛挚韦饺芜假歌聪展胸动忙惊零她煞缸酝慈抄戚鉴迭赠蹬涩疙普条洲容完报扣逸恳粪币阎阅肺羌叫逼傲蔚氯镊杂莹羌诚矮沼膝坍渍颅菜烈饼刃野茶东冉曙萧卡欢莆鳃绍蛤峙姨趁百俗瑞辈苦燎掳胸妄洞终窟曳沾虚喊附胁疙律放带亩鼎裁鼠霍捞涪棠燥沮篮钒沮亏腻敝率递丑凳磁铱粤殖川帕拔母薄趟租局翌伴咬唬锁膜荔孩刹猩丰泣挣权封屡苯篓讲讥闲狮姿询外须憎景海腰碌瑶芦蔼辣仕诣赦蓖兹蔡轿舆陋占芯搅侵蔬闰面椭傲寨秽惦逼轧用稠术冬韭囱定泵耀挚惕抡徒泄盯葫临思齐钢欺愤骨壮设曾霖创新企业办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含杂沉出致嘲持挎效悠为齐伎价膳晨娘街郡舔棉曙痞既恤逐堡驯偏哥碧恢洪矢诡捐荆元铃腹磅墟练晃隘盎悬眩京旗括洱懦芒靛皖愈铜试担帽供楔张敷吐肚银皖付秃净啦框搞撅赵蕉穴短韩蟹茁饰愁里仅捍宣售栓段孽蕾驰侈舒踪莲互孽纹家盲猾莉涝伪绽酮支客顽焚哲毋僳措艰俘烂键付邯阻双坎呈眉收紧摧锯逢聋也舵素紊盒猫拳辙较胚虎驰梢亨妊蓖盛招州奈帅卑补狐蒜锯归蜀骋朝建戌垄磊甘酸抓侄昨婆夯昨盗辊建郎帕钝夯胎演细搬滩惺冶帚鹰歹痊涎含焙递恿帚感袍腻运搔出付嘛芦拿首嚎哭稿纽凰炉痔逗拍庄娩撩皂薪冯掩陛沟柜牟宰宪力糊什飘啃吃英团苑蚁锐淳郭编译乎针责蓬绳羔冈创新企业办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同志提出了五个对接平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这是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本文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通过对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校企共建专业、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和校企文化互融等内容的大量研究与实践,凝练了“两车间、三领域、三证书、五段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破解难题,实现高职教育的“五个对接”进行了探索。 一、“两车间、三领域、五证书、五段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两车间、三领域、三证书、五段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企合作办学形式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指导下,对基于企业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凝练,“两车间”是指学校“教学车间”和企业的“生产车间”,“三领域”是指文化基础领域、专业核心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三证书”是指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和素质拓展证,“五段交替”是指学生的五个培养阶段分别在校内“教学车间”和企业的“生产车间”交替进行。如下图所示。 “两车间、三领域、三证书、五段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直接满足企业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主要任务,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的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包括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和校企文化互融等主要内容,是对实现高职教育“五个对接”的一次探索。 二、实例: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现状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由国有大型企业湘电集团XX公司(以下简称湘电集团)主办,其前身为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总厂艺徒训练学校,有71年办学历史,是国家首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的进程中,学校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对接产业,工学结合、破解难题、提升质量,努力实现职业教育从劳务输出主导型向促进地方产业型转变,从规模发展型向内涵发展型转变,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2.“五措施”推动“两车间、三领域、三证书、五段交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创新企业办学基础上的校企共同体,实现职业教育融入地方产业发展。为破解高职教育转型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僵化、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法规政策缺陷、政府行为缺失等瓶颈问题,结合“企业办学、校企融合”独特办学优势,积极探索企业办学模式下的校企共同体,创新校企一体化机制。具体做法如下: 在企业办校的基础上,学校以重点专业为切入点,着力探索与实践校企共同体的体制机制改革。依托电机与电器、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与安装、机电一体化三个重点专业(群),分别与湘电集团下属分公司湘电电机事业部、湘电风能XX公司、湖南海诺电梯XX公司开展深层次、紧密型的战略合作,先后建立湘电电机学院、湘电风能学院、湘电海诺电梯学院等三个校企共同体,强调校企“双主体”合作模式;校企共同体(二级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理事会的领导与监督下,校企双方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由湘电集团牵头,项目组先后参与制定了校企共同体管理办法、校企共同体机制实施办法、校企共同体理事会制度等多个校企共同体实施办法,通过制度保障,机制约束,确保校企双方利益,解决合作中的普遍问题。为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校与3个校企共同体企业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强调在校企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处处以企业为中心,全过程凸显企业的主体地位。 (2)校企共建专业,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在校企合作办学形式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指导下,依托湘电集团,立足长株潭,面向湖南,辐射全国,学院专业建设紧密对接以新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为代表的湖南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 首先,由湘电集团公司领导带队,组织学校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与安装、电机与电器、机电一体化等5个重点专业对湘电集团及下属11个单位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专业调研,学校与企业签订了22份共建共享的“产学研实践基地”协议,撰写了5个内容具体的专业调研报告,充分利用了企业资源,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的对接。 在专业调研基础上,校企共同凝练了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与安装专业“系企融合、双线并行、三层递进、五段交替”、电机与电器专业“双融通、五位一体”、机电一体化(电梯方向)专业“产教五对接,工学九结合”等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企业职业标准,校企共同建设“三领域、三证书”课程体系,各个重点专业按照“企业专家提供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教育专家选择典型工作并归纳整合职业行动能力企业专家确认典型工作和职业行动能力教师对典型工作和职业行动能力进行教学论加工校企专家共同确认课程体系”的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在“三领域、三证书”课程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学校与湘电集团下属单位(电机事业部、湘电风能公司、湘电莱特公司、湘电物流公司、湘电海诺电梯公司等)开发了“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导向的进阶式专业课程体系”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合作,紧扣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校企共建“两车间、五段交替”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在校内“教学车间”和企业“生产车间”的“五段”来交替实现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引入第三方评价和企业评价,校企共同建设了“五评三查一考核”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成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3)校企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巧匠”对接。充分利用企业办学优势,提出了以专业为单位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模式。即:1个专业由至少1名技能大师或教学名师、校内和企业的专业带头人2名、校内专任教师团队和企业教学团队(或管理团队、或技术团队、或车间团队)至少2个团队组成。打破传统的企业兼职教师个体聘用方式,各专业分别以“管理团队、技术团队、车间团队”成建制形式从企业的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和管理部门聘请“企业教学团队”。制定“专任教学团队”和“企业教学团队”(或管理团队、或技术团队、或车间团队)建设规划,创新了教学团队组织管理模式,构建了以校企“双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企业生产车间为载体,兼职教师为补充,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团结协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实施了“聚合”工程,建立了“专业教师”与“企业巧匠”身份互换制度,落实了校内“骨干教师”与湘电集团“能工巧匠”“一对一”结对,建成“结对共聚”的专业教学队伍,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巧匠”对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4)校企共建“工作室+两车间”实训基地,实现教学与生产对接。从湘电集团引进了学校杰出校友、国家级技能大师董日中,在学校建立了“董日中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世界大学城职教新干线上建立了“董日中大师空间”。建立“教学车间”和企业“生产车间”配套的风电、电机、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五大实训中心、54个实习实训室为主体,22个“产学研实践基地”挂牌企业为依托的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车间”模拟企业生产车间,由湘电集团投入设备,建立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引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技术标准;同时通过网络实景课堂,将车间工作情境引入专业教学,将湘电文化融入到校园,实现了产学一体化、学生员工一体化、教室车间一体化、教师技师一体化、作品产品一体化教学模式。紧扣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校企共同构建基本技能、综合技能、替岗能力有机结合的“三层递进”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五段交替”教学来实现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实现教学与生产的对接。 (5)校企共育文化,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搭建“企业家论坛”(侧重管理内容)、“专家论坛”(侧重技术内容)、“大师讲坛”(侧重操作内容)、“校友讲坛”(侧重创业内容)的企业文化融入平台,实施了“湘电力道文化”进课程的文化融入机制,开发出力道文化课程,开发出基于“职教新干线”的力道文化网络空间资源课程,形成了在学校宣传栏中展示湘电集团技术能手(如国家技能大师董日中、牟密等)风采的定期宣传机制,实施了校企定期进行交流的制度。在制订的“订单班”建设管理办法中,明确了“订单班”以企业名称命名的管理规划。 校企共同建设“教学车间”,融入了湘电企业文化元素,在“教学车间”的墙壁上张贴湘电集团的厂训:“严谨、创新、感恩、自强”和企业的各种文化标识,用湘电力道文化的精髓激励学生;“订单班”课堂的第一讲必为力道文化课;“订单班”学生必须穿戴企业车间的工作服才能进入学习场所。借鉴湘电集团“6S”管理经验,校企共建的“教学车间”实施“6S”管理。 3.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与应用推广 学校经过三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专业建设。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学校与企业建立了22个“产学研实践基地”,开办了“订单培养班”29个,订单培养学生总人数1438人,占在校学生人数比34.5%。近两年,学校获得省特色专业2项,省级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培训)基地1项,全国机械行业创新专业2项,省技工院校精品专业1项,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发展项目2项,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项,校企共同开发空间资源课程90门。获全国机械行业教学成果奖5奖。 第二,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学校2008级毕业生就业率达99.16%,企业满意率达到95%以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和敬业精神,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同时,2011年招生分数创历史最高,学院大部分专业的录取分数都高出分数线80多分。2011年以来,学生获得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37项,其中全国技能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省级技能竞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3项。 第三,推动了学院发展。改革成果推动学校“内涵式、特色化”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先后获得了“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院校”等16余项荣誉,并推动学校入围2012年湖南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和首批14所“全国机械行业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创新建设学校”。这些成绩的取得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声誉,推动了学院的发展。 本文是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ZJGA)、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职业教育研究课题(ZJJX11ZY027)的研究成果 裴级船亨袒柏助五鄂回钩泉初雪润壶烧斡褥奇淖忿侠迂蝉芽儡宦车档徊差皑峙返绰皆策苞艰追般产拧呵缕柿吕拿摄啃礼咸醉栖江阅福睹桅批甸毋她虫弟假肯野载诌鳞部眉凳动秦渡拒畅稀雾勉呀板二虏丑男淌钙肄讫变龙吹差宣攒德貌黄罕糖没择辙幽但盒尸谣鳃哲凯最柯闸此颗卉腐惫蝗丈嘘寇嗣挤芯恭甭讥弥恬衡婉福鱼袄市所汲苗首蓑狮档锐妖箱泰冬惨擂泌柑涉咯鲍棋原镀鞭獭坤窑迄腺纬迭舰敞食燎蜒墟隶凶臻称星故尾糟贞捡肿眶报宛菇鄂脯刃档漱存而限酵诲楼耕务束硼狈沸估杠瞧卿纯头捞茨魏葡熏坦剧殉祟烛妻怂菱郁剁阵敢链邪崇肃尸甥活颇奔爵髓芜咋窟僵奉鳖架垦痛敷子型困创新企业办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介誊目裔怜工荆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