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 专项学分读书笔记6篇_第1页
河南大学 专项学分读书笔记6篇_第2页
河南大学 专项学分读书笔记6篇_第3页
河南大学 专项学分读书笔记6篇_第4页
河南大学 专项学分读书笔记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大学 专项学分读书笔记6篇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凯恩斯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凯恩斯一生最为著名的就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该书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他提出的“有效需求”和“乘数理论”代替了传统的经济理论,获得了经济学界的公认,并被人们称之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凭借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不但成为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甚至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而且他还能被置身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西方经济学家的行列,能与亚当斯密相提并论。通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萨伊定律”与充分就业均衡 通论的核心是就业不均衡理论。凯恩斯认为,经典经济学只承认两个失业范畴:一是摩擦失业,一是自愿失业。充分就业理论基于两大前提:第一,工资等于劳动力之边际生产力;第二,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效用就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在古典经济学家眼中,资本主义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所有愿意从事劳动的人都会就业,只有自愿失业者或者正在转换就业位置的人才会处于失业的状态。 凯恩斯反对萨伊有关供给会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他认为萨伊忽略了货币这个因素。事实上,供给与需求不一定会平衡。他提出的法则是:储蓄动机与投资动机不同,人们有可能储蓄过多而消费过少,而使得储蓄和投资不一致,从而产生市场需求不足对消费品、生产资料需求不足,供过于求,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的 _与失业。 萨伊定律在西方具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最简单的一种是“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意思是说,生产者进行生产,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消费,主要是为了拿自己的产品与其它生产者进行交换,以便得到他所需要的其它东西。只要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供给,就会自动地存在着一种相应的需求。所以,按照萨伊的说法,社会上一切产品都能被卖掉,因此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不仅如此,由于每个生产者都尽量制造出最大数量的产品和别人交换,而且还能使生产达到最高的水平,即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二、消费倾向 凯恩斯认为,当就业量增加时,总所得也随之增加。然而社会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总的真实所得增加时,总消费量也在增加,但没有所得增加德那么快。这是一个心里法则,无论从人性来看,还是从具体事实来看,这都是毫无疑问的。他详细列举了影响消费倾向的客观、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工资单位的改变,所得与净所得差别的改变,在计算所得时没有考虑到资本价值的意外改变,时间贴现率的改变,财政政策的改变等;主观因素则包括:人性的心理特征,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等。 三、资本边际效率 凯恩斯把一种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与它的供给价格之间的关系称之为这种资本资产的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是从资本资产在所生产的生产物的价值中,减去为取得该生产物而支付的开支之后的剩余额。人们在研究实际时间中运行的经济过程时,与被动的、确定的现状相比,肯定对主动的、不感兴趣的未来更感兴趣。因此,凯恩斯特别强调预期的重要意义,这一点给后来的理性预期学派开辟了道路,对于现实生活的种种行为提供了很强大的解释力! 四、利率与灵活偏好 凯恩斯认为,利率取决于所谓的“灵活偏好”和货币量。他说,一个人在处置他的所得时会碰到“个人心理的时间优先”问题。第一是消费倾向,在所得中有多少用作消费,有多少以某种方式保留为对未来消费的支配权。第二,他持有的所得或储蓄保留为对未来消费的支配权的方式,可以是即期的、流动的,也可以是把即期的支配权放弃一些时候,而由未来的市场状况决定。这便是“灵活偏好”,利息就是放弃周转灵活性的报酬。 归根结底,该书中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的对策和政策,不 1 外乎使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数值处于能维持充分就业的状态。消费倾向、预期收益、供给价格与流动性偏好这四个变量系由人们的自发市场行为所决定,因此,国家的政策很难加以控制。只有控制货币数量,能由国家的货币政策所掌握。所以,国家必须直接进行投资来使社会的投资量等于充分就业状态条件下的储蓄量,以便解决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失业问题。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既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又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阶级偏见、掩饰和谬误;既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又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其中我印象颇深的是以下两点。一个是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第二是道德的界限。另一个就是资本家与劳动工人之间的关系。资本家为了赚取最大的剩余价值,往往拼命降低雇佣劳动力的工资以降低劳动成本。我认为如果使产业工人的生活水平甚至低于原来当农民的生活水平,产业工人无疑是不会自愿当产业工人的。如果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工人以低于农民的收入来为资本家劳动的话,必然引起强烈的反抗,并最终危及资本主义社会体系本身。依靠降低工人工资以降低劳动成本固然可行,但其社会成本更大,更不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 美国等发达国家运用他们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先进制度,吸引、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大部分高级人才,通过对科学的创造、垄断和应用,保持并扩大他们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国家在劳动价值量指数方面的差距,他们总是用少量的复杂劳动交换后者大量的简单劳动,用少量的工业品交换后者大量的农产品和矿产品,用少量的高技术信息产品交换后者大量的初级工业品。但最后,如果劳动价值量指数的差异是人对人的剥削、或强者攫取弱者之剩余价值的源泉和基础,那么经济学就是剥削技巧的总汇,是强者掠夺弱者的理论,它反映了人类自私自利和追逐剩余价值的贪婪本性。 我认为资本论指导着我们 _的道路,也指导着我们实现自我价值。我们应在遵从科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坚持科学是得意生产力,提高科技生产效率,同时也要考虑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大规模毁灭性的战争或灾难,在满足资源合理利用前提下,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 据“物质不灭定律”也能够推导出劳动的作用。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物质没有增加或减少,那么人类社会多了什么呢?多出的就是凝聚在各种商品之上的劳动,有了劳动,才使人类从原始社会的生活水平提高到现代化的生活水平。没有凝聚人类的劳动,所有商品都将以其初始的物质状态存在,谈物质财富也就失去了意义。商品的价值因劳动而产生。机器的发明、新能源的发现又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为原来的个体生产者向资本家转变提供了生产工具的条件。 机器的出现为个体生产者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可能,但大规模生产还需要雇佣劳动力,机器生产靠原来的个体生产者个人是无法完成的。而一旦机器与雇佣劳动力相结合,就为原来的个体劳动者从直接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活动中解放出来,为其占有雇佣劳动力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提供了可能。原来的个体劳动者,随着机器的开动和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就完成了向资本家的转变。货币,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从原来的一般等价物角色,向一种能够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捆绑在一起,从而产生剩余价值的工具的转变。这种工具,就叫做资本。 这就是“蒸汽机”出现以后紧跟着“圈体运动”出现的原因,“圈体运动”使原来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成为产业工人,这为资本家提供了劳动力。增加剩余价值的途径有两条:第一条:在生产技术一定从而使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劳动成本可以增加单位商品的剩余价值。第二条:在不改变劳动成本的条件下,可以通过 2 提高生产技术从而增加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使单个商品凝聚的劳动成本降低,也能够增加单位商品的剩余价值。 资本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_后,越来越多的人越发觉得它的存在有道理,并开始研究它。我们作为21世纪青年,也应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一种课外兴趣来研读。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集。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他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去深思着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写出了因为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那苦苦的味道,为这本记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 他的笔触时而奔放,时而灵动,有时像大江奔腾,洋洋洒洒,荡气回肠;有时像小溪宛然,曲径通幽,砉然流芳。他的气势磅礴,凛然睥睨天地,有时好像在放肆地喊着:“我要遨游九天而天威耐我不得,我要逍遥九地而地堑缚我不得”;而有时却又好像在苦苦地寻觅,为中国的文化,历史寻觅一条出路,一条重获新生的出路。然而,最让我触动的却是他那不羁的文思,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收放自如,让人不禁叹服。他用美妙的文字一步步将我们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深省。在他的笔下,历史是那样的深邃苍凉,令人扼腕,往往在读他的散文时总能体味到原来不曾想到的东西? 真正的历史是沉默而寂静的,它无言,用沉默傲视人间,傲视人间的斗转星移,王朝更迭。它任凭人们在他身上居心叵测的涂抹着,不屑与何人争辩。“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它沉默不是因为他懦弱,它的力量足以拖垮无数的霸业,再强的盛世在他眼中也不过昙花一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这是对他最好的形容。力拔山河的项羽能怎样,羽扇纶巾的周瑜能怎样,立马刀的张飞又能怎样, _一个转身就让他们灰飞烟灭,终成一黄土。只有历史以真正的王者身份永存,跨越了空间,穿越了时间,创立下独属于它的基业。 可不幸的是,每当翻开厚厚的历史书,总会被荡起的浓浓灰尘迷住了双眼。 小时,曾相信历史,相信史官笔下那一个个棱角分明的人物,后来才渐渐懂得,所谓历史不过是人之历史,变成了一些人为了取悦另一些人的工具。那一幕幕,一场场,涤荡着对与错、善与恶的史实也只是阴谋家的说辞。在历史之流中,永没有善恶,存在的只是解释。浩瀚五千年留下的文明,在一次次删改中扭曲了原来的模样,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梗概。善恶、对错有时并非由什么定义,而区别它们的往往却是胜败强弱。一切正如尼采所言“历史没有正义,只有利益”,在无穷的利益的驱使下,历史也沦落成为了工具。追溯过去,不知有多少人在 _夹缝中苟延残喘,他们被历史所遗忘,被历史所判定,更可悲的是判定他们功过是非的是那些别有用心之人。若他们地下有知,会不会发出一声长叹,叹息这民族的哀魂。我无力扭转 _沧桑,更无能评判一个民族的优劣。我只知道,有太多的人未能瞑目,却又匆匆流逝于涛涛的历史洪流之中。 文化的灵魂和人生的秘谛其实是同样的,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无数的先人对人生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同时将其以不同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文明成果,它其实是先人思想的载体和传承者,以其特有的面貌,在几千年的风雨洗礼下,在后人的面前展示出其斑驳陆离的面貌,以特有的形式向后人诉说先人的思考。 如果可以,我愿换回旧日江南,如果不可以,我情愿她在新时代的洗礼中浴火重生,也不想见他亦古亦今,让人为难。 我愿人们用真心虔诚选择,即使那分岔的路百般诱人,也比有一条值得独求。不爱苦旅,我只想要真的江南。因为我知道,最可贵的是心灵的回归,最真实的是灵魂的召唤。不贪恋陌路风景,怀着真心从残缺走向美好,从暮色到黎明。 然而,我相信,某些史官一杆竹管笔涂划的文字,哪怕能镌刻山河,能雕镂人心,却又怎能羁绊住 _脚步,它放肆奔腾,横无际涯,一纸丹书又怎能成为它的囚笼;我相信,总有一天它能突破黑暗重回光明,让世人重新去评判它,还它一坦荡荡的模样。 3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 我们常说主题是一部文学作品所探索的基本的、常常是带有普遍性的思想。那么我们在 讨论战争与和平时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其主题的分析上。小说的主题大致可以概括为,人 类动机的荒谬性、探索人生的意义和领袖的局限性。 人类动机的荒谬性 战争与和平中大部分都在描写战争,它使我们联想到清晰的战争策略和合情的战争 推理,但是托尔斯泰不断强调在和平与战争时期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不符合逻辑。智慧没有 与理智联系在一起,而是与军事行动的诡秘程度及我们自己有关。库图佐夫是一位伟大的领 导者,不是因为他制定了一个合理的计划且要求下属执行命令,而是因为他审时度势,全面 考虑问题。如果计划的某一方面与现实不符他就会相应地调整策略。其他类似的 _的 行为还包括尼古拉突然决定与玛丽结婚,而在此之前他还决定回到索尼娅身边;娜塔莎出乎 意料地同彼埃尔结了婚。在小说中我们读到的几乎所有的不合逻辑的行为都产生了美满的结 局,这就与托尔斯泰认为的存在于生活中的冲动情感远远不能为理性的头脑所能理解的观点 不谋而合。 探索人生的意义 战争与和平中有几个人物曾经顿然发现人类存在毫无意义。例如安德烈在奥斯特里 茨死里逃生,他看到了隐藏在虚假的世俗世界背后的真相。他以死亡求得精神升华,而彼埃 尔在小说大部分篇幅中都在思考为什们生活如此空虚和虚伪。导致彼埃尔思考的直接原因是 他错误的婚姻,但是他思索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海伦,还包括为什么人类要出现在世界上的 问题。彼埃尔参与共济会的神秘行动是他为实现生活意义而做的一次努力。然而,托尔斯泰 通过彼埃尔渐渐厌倦了共济会成员并对他们的消极思想感到不满,指出了这种努力方式的缺 陷。彼埃尔参与政事,他那短命的、疯狂的、刺杀拿破仑的念头也是很肤浅的。最终让他的 生命充满意义的还是同娜塔莎的爱情。 领袖的局限性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对社会上层和底层人物分别进行了探索,向我们真实地描 绘了农民与沙皇、奴仆与帝王的形象。因此,我们不仅可以近距离地观察拿破仑和亚历山大 等高层人物,而且有机会把他们置于整个社会背景中进行评论,宏观地评价他们的才干和作 用。基于这点,托尔斯泰对公爵们、将军们和其他虚构的 _的评价是相当严肃和平等的。 当然,这个评价不敢恭维。尼古拉第一次看到沙皇,感到震惊,实际上,沙皇只是一个普普 通通的人。我们对拿破仑的看法更为糟糕:当读到拿破仑在浴室里搓着肥胖的身子时,我们 很难想到他就是欧洲的征服者。托尔斯泰的历史哲学观证明了他对领袖们的挖苦是有道理 的。在他看来,历史不是某些伟人创造的,它是无数个小得无法独立分析的独特的因果联系 编织在一起的结果。就连认为自己是世界主宰的皇帝们,也受着环境中诸多因素的束缚。 讨论完主题,自然就要了解其主题成分。什么是主题成分呢?这个概念相对来说比较陌生。 主题成分是指有助于逐步展现并形成文本主题的再现结构、对比或文学手段。 小说战争与和平中,死亡不只是一次生命的终结,还是一次能够带来哲学启示的精神活 动。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安德烈在奥斯特里茨死里逃生时获得的。他躺在战场上幸福地觉得 世间万物轻如鸿毛,身上如释重负。安德烈甚至不在乎拿破仑是否亲临,也不对他加以评论, 世间的阶级权利观念在他看来毫无意义。托尔斯泰对死亡的启示作用的描述还包括一些人物 通过别人的死得到顿悟的情况。彼埃尔在法军营地见到俄国战俘被枪决的情形遂产生了强烈 的反应,形成了对疯狂的战争和人类间兄弟友情 _的认识。他对普拉东的尊敬使得普拉东 的死成为他生活的转折点。同样地,安德烈的死让娜塔莎的观念产生了重大转变。她变得爱 思考,比以前认真。如果没有经历过失去安德烈的悲痛,她大概不会成熟起来,最终与彼埃 尔走到一起。因此,死亡不仅是生命的结束,还是对信仰和思想进行的一次深刻教育。 4 野草 鲁迅的野草已成为一个历史存在,但其本质的彰显却有待时日和学人的进一步挖掘。 对于部分学人的野草研究文章进行分析可以得知:他们大都将视点聚焦在文本的深层意蕴,即文本的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审美意味层。我们有必要对鲁迅野草的技术进行关照,但又不能孤立地关照,否则就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对文学文本的完整关照应该是连续,递进的过程,脱离基石的虚以拔高是荒谬的,凝滞于基石做圆心运动而无辐射之张力又是拙劣的。 语言指作家言语行为的工具或载体,可称为作品,是以组合和聚合两种形式存在的,它本身就是一种形式,是文本的话语系统。言语活动总体来说关涉个人领域和社会领域,这样的关涉使它成为有个性的体验和人类的共同经验,从而具有一种深层意蕴。作为言语范式的方法论就是立足语言,探索语言和言语之间的关联以及由二者所构成的言语活动的多义性。野草的形式和意味正好符合作为言语范式分析的范本,下文即是对其的具体分析。 野草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诗集。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部作品是鲁迅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方式同痛苦作“绝望的抗战”而催生的小花,是他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心泉所化成的艺术瑰宝,是一部“心灵斗争的记录”。鲁迅以他不可模仿的艺术才华,将自己微妙的感觉、情绪,难以言传的心理、意识,复杂万端的心态与情感,愤激与焦躁,感伤和痛苦,苦闷与彷徨,探索与追求,溶入这丛野草之中,从而把内心的痛苦转入野草,这是他建立在精神死亡之海上的墓志铭。 鲁迅毫不讳言现实在他看来乃是实有的黑暗与虚无,却又认为,不是没有可能从反抗中得救。他一面揭示生存的荒诞与生命的幽黯,一面依然抱着充沛的人文主义激情,这是他高出许多存在主义者的地方。他说,他的哲学都包括在野草里面。野草的低沉阴郁、桀骜不驯,体现出彷徨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者孤愤苍凉的心情,是作者真实的灵魂袒露;是追寻生命意义却感到死亡的悲怆时的焦虑;是独自与黑暗搏斗的直面真相的勇气,是在无路之处走出路来的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野草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激越、明快、泼辣、温润,它都具有;但是更多的是深沉悲抑,迂回曲折,神秘幽深。作者表现的主要是一种悲剧性情绪,它源自生命深处,许多奇幻的想象,其实都是由此派生而来,因此,最富含热情的语言也都留有寒冷的气息,恰如冰的火,火的冰。野草的语言,正是那青白背景上的无数张开而又纠结在一起的红艳的珊瑚枝。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多次为鲁迅所称引,不妨看作是野草全书的大纲,倘置换为鲁迅自己的说法,则是: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凝聚着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退潮以后思想上处于彷徨时期对人生、对人的存在价值、 _文化的特征和社会发展的深沉思考。在鲁迅生命最痛苦的时候,“五四”运动高潮后的回落、“新青年”阵营的裂变、统治阶层的专横和欺压?一系列社会的矛盾让鲁迅陷入消沉抑郁的海洋、感受心灵苦闷的煎熬。黯淡的情绪和痛苦的情愫孕育了野草的诞生。 野草总的艺术特征是内敛的抒情倾向,它所表露的是灵魂的“真”与“深”,是对于人自身存在的困境的自觉体验与突围,表现了人的生存矛盾与心理困惑:生与死,爱与恨、希望与绝望、存在与虚无的缠绕与挣扎。 野草呈现出主题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是鲁迅情绪、情感、性格甚至整个内心世界各个侧面的反映,它是鲁迅从启蒙的文化批判者向启蒙后的战斗者转折过渡阶段的心灵史。 5 陶渊明集读书笔记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陶渊明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为家居读书时期,29岁至41岁为时官时隐时期,41岁至63岁为隐居不仕时期。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在当时人的心目中,陶渊明是一位人格高洁的隐士,而其诗文则不甚有名。自梁昭明太子萧统为之编集并作序之 后,他的诗文才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而且越到后来影响越大。他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书本开头便是萧统所著的一篇序言,其中一句:“夫自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故何也?”由此可见,作者对于陶渊明的评价是“贤人”,“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更加鲜明地表明作者对陶渊明的钟爱。 陶渊明今存诗歌凡120多篇,辞赋、散文凡11篇。他虽写过一些脍炙人口、久诵不衰的辞赋和散文,但其主要成就是在诗歌方面。他历来都是以诗人的身份被载入文学史的。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包括:哲理,如形影神;赠别,如与殷敬安别、赠羊长史等;家训,如命子、责子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主要包括:(一)、对田园优美的自然风光的描绘:例如归园田居其一:“少 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当作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描写了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憎恶。(二)对自己劳动生产的体验:例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是反映他特别强调劳动对人生、对自己坚持隐居的重大意义。倡导自食其力(三)、闲居交游、读书饮酒:例如和郭主簿:“霭霭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做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描写了他闲居时的生活状况。(四)、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可以说是在上述各类田园诗基础上的一个升华。其中所描写的“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这种景象正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