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_第1页
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_第2页
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_第3页
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郑和下西洋郑和奉中国明廷之命率领船队7次出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事件。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中,郑和从南京下关宝船厂出发,沿江、浙、闽、粤海岸南下复西行,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肯尼亚的蒙巴萨,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过明永乐时期,国家强盛统一,政治较为清明。政府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永乐三年六月,郑和使团第一次下西洋,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海,依次访问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旧港(今印度尼西亚巨港)、苏门答剌、南浡里(在今苏门答腊岛北部)、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古里等国。并在古里为船队建立了交通、贸易中心转运站。五年九月返回南京。继而二下西洋,统舟师前往爪哇、满剌加(今马六甲)、锡兰山、古里、柯枝(今印度柯钦)、暹罗等国访问。七年七月返国。九月又前往占城、爪哇、满剌加、苏门答剌、阿鲁(今苏门答腊岛日里河流域)、南巫里(即南浡里)、锡兰山、小葛兰(在今印度柯钦南)、柯枝、甘巴里(今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科因巴托尔)、阿拔巴丹(今印度阿默达巴德附近)、古里等国访问。十年十一月,第四次下西洋,访问占城、爪哇、满剌加、苏门答剌、南浡里、彭亨(今属马来西亚)、急兰丹(今马来西亚的哥打巴鲁)、锡兰山、加异勒(今印度南部的卡异尔)、甘巴里、柯枝、古里沙里湾泥(今地不详)、溜山(今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忽鲁漠斯(今伊朗阿巴丹附近)、剌撒(今也门木卡拉附近)、木骨都束(今肯尼亚摩加迪沙)、不(卜)剌哇(今孛的布腊瓦)、麻林迪今肯尼亚的马林迪)、比剌(今非洲爪达富伊角外的阿卜德库里岛)、孙剌(今地不详)等亚非国家。这次出使开通了中非航路。同年十二月,第五次下西洋,于十七年七月回国。十九年正月,第六次下西洋,护送忽鲁谟斯、阿丹、喃渤利、苏门答剌、阿鲁、满剌加、甘巴里等16国使臣回郑和宝船模型国,对沿途所经国家和地区又进行了友好访问。郑和使团与海外诸国的贸易往来也有了更深入的发展。宣德五年六月,第七次下西洋。主要访问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木骨都束、苏门答剌、阿鲁、阿丹、加异勒等20国及旧港宣慰司。郑和在古里逝世后,船队由王景弘统领,于八年七月返回南京。影响郑和历次远航,随员均多达两万七八千人,包括行政官员、军事人员、航海技术人员、船舶修造工匠、一般管理人员和办理杂务的人员,以及通事(翻译)和医务人员。船队主体一般由63艘(一作62艘)大、中号宝船组成。大号宝船长44.4丈,阔18丈;中号宝船长37丈,阔15丈;加上其他类型的船只,如座船、战船、粮船、水船等,每次出使,共乘巨舶百余艘,其中第一次208艘,为七下西洋中动用船只最多的一次。郑和船队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不仅开辟了横渡印度洋直达非洲,以及通往阿拉伯诸国的新航路,而且向南越过南纬4以上,在印度洋和南洋的各个海域,分别开辟了多条新航线,对后代的印度洋和南洋航海所采取的航线有很大的影响。郑和航海图中所注的过洋牵星数据及所附四幅过洋牵星图,为后世留下了中国最早、最具体完备的关于牵星术的记载。郑和下西洋既使亚非各国人民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又使中国人民在认识亚非国家方面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中国人民对海外的地理知识。郑和使团重要成员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以及巩珍著西洋番国志三书中,对郑和下西洋所访问的主要国家的情况,都作了翔实而生动的记述。郑和航海图中,对有关太平洋、印度洋地区的地理知识,也有集中的反映。郑和下西洋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对发展中国与亚非国家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解题过程1.郑和下西洋: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其中主要是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不能长久持续的原因:不以发展海外贸易为目的,缺少持久的经济动力。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不可能持久。2.郑和下西洋与开辟新航路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二者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第一,从时间上看,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达伽马、麦哲伦和哥伦布的航海早半个世纪。在规模和航海次数方面,外国与中国是无法比较的。这说明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能力和胆略征服海洋。第二,从目的上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内容是贡赐贸易,形式是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西欧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第三,从影响和后果来看,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赏赐式的贸易是违背经济规律的,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同时,其规模、影响越来越大,为后来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1).规模郑和下西洋哥伦布航海船只数量200多艘最少一次3艘,最多一次17艘船只大小海船长151.8米,宽61.6米长24.5米,宽6米携带的货物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等牲畜、农具、种子、粮食随行人员的数量出海人数最多时达27800人最多一次1000多人(2).线路郑和下西洋路经的主要地点:福州、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满剌加(今马来西亚)、爪哇、榜葛剌(今孟加拉国和印度孟加拉邦一带)、锡兰(今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最远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哥伦布航海从西班牙出发,经加那利群岛、巴哈马群岛、海地岛等岛屿最终到达美洲。(3).目的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有: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还有一种观点是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哥伦布航海的主要目的一般都从经济角度来解释,认为他直接目的在于寻找黄金。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欧洲对东方贸易的需要。15世纪中叶,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土耳其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传统商路,使得运往欧洲的商品数量少而且价格贵,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贵族、商人、新兴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开辟一条新航路,直接通往印度和中国。另外,也有人认为,掠夺土地是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4).后果及影响西洋人开辟了新航路,航海事业进一步发展起来,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同时也给拉美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明朝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和友好往来,但是,它所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最终导致航海壮举悄然结束。3.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其中主要是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但是它不以发展海外贸易为目的,缺少持久的经济动力。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不可能持久。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线开辟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二者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从背景看,西欧在 15世纪已处于资本主义的前夕,商品经济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得到快速发展;以人文主义为主要社会思潮的文艺复兴运动成为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正在把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救出来;他们还重视技术的革新和改进。而同期的中国仍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并用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的儒学思想束缚人们,以维护和巩固君主专制。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远远没有发展到足以震憾封建统治的地步;人们不重视科技。从目的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明成祖力图广加招徕,制造出“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景况,以示炫耀;加强与海外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主要形式是和平友好的贡赐贸易。而西欧航海家的航海冒险,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从影响和后果来看,郑和下西洋增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同时,还恢复了朝贡关系。赏赐式的贸易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对中国新的经济形态的产生未起到直接作用。这种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造成巨大负担,后来因国力衰退而中止。而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人类历史的大转折,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它还打破了世界各国相互隔绝状态,为后来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1、背景:(1)明朝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2)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的兴起。 2、目的:(1)政治目的:宣扬加强满足 (2)经济目的:海外殖民,掠夺财富,进行原始资本积累。 3、特点:(1)时间早: (2)规模大 (3)次数多 (4)贸易性质:前者是封建国家朝贡性的贸易,后者是掠夺性的贸易 4、影响和后果:(1)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的伟大 壮举,极大地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违背了经济规律,对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未产生直接作用,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2)西欧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导致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开始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5、形成差异的原因:根源在于两次航海的经济基础不同。前者是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航海;后者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兴起的基础之上。 6、郑和下西洋废止原因及其启示:朝贡贸易不计经济效益,违背经济规律。耗费浩繁,国库枯竭。明末的禁海令,实行闭关政策。 启示:发展对外关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规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这二者有什么不同呢?首先,规模不同。郑和下西洋船队庞大,船多人多。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开始到1433年结束,前后共七次。1405年,郑和率领二万七千多人,乘坐二百多艘海船,第一次出使西洋。庞大的船队驶离刘家港,出长江口南下,浩浩荡荡的行驶在茫茫大海上。郑和描述船队远航时的情景:“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而新航路的开辟规模较小,船少人少。1487年,迪亚士率领三艘帆船从葡萄牙出发开始航行。1492年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的派遣,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出发,开始向西航行,最终到达了美洲大陆。其次,目的不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明朝的国威,加强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大都受到所在国的欢迎。船上装载着大量金银宝货,以丝绸和瓷器最受当地人的喜爱,他们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而新航路开辟的目的是开拓市场,掠夺财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著有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在这本书中描写了东方各国非常富有黄金,他的这本书在欧洲流行之后,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他们渴望到东方寻求黄金,掠夺财富。据统计,从1492年到1595年,西班牙从美洲运回的金银共约价值40亿比塞塔。第三,性质不同。郑和下西洋是与各国友好往来的正义之举。新航路的开辟属于殖民扩张活动。如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在这里建立殖民地,掠夺殖民地的财富,杀害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破坏他们的文化,印第安人认为哥伦布就是一个恶魔。第四,影响不同。郑和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