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感事 原创译文_第1页
浪淘沙·感事 原创译文_第2页
浪淘沙·感事 原创译文_第3页
浪淘沙·感事 原创译文_第4页
浪淘沙·感事 原创译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浪淘沙感事明 刘基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首句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机,奠定昂扬的基调。B、“鸿雁”这一意象不仅点出深秋季节,也暗示出旅人的思归。C、上片结句暗用典故,与“庄生晓梦迷蝴蝶”如出一辙,蝴蝶正是诗人梦中之物。D、枫叶红似春花,却无人怜,遇清露而自凋,这“枫叶”正是孤高诗人的写照。E、全诗明写秋实写“感事”,所以是一首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词风婉约。(2)鸿雁南归”看似平常,其实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其作用。(3)“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之情,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1)答B、E、D(A、奠定飘零凄凉的感情基调;C、是推陈出新,蝴蝶是实有之物,如在梦中寻觅花枝而栖,却只能飞上寒枝。D、“孤高”判断无据。)(2)点明高秋季节,营造一种凄凉的意境。(1分)暗示词人的思归,点出作者避难江湖的处境,反衬词人的失落与无绪。(2分)思归不一定就是回家,也意味着“梦”的归宿,心灵的安顿,传达出诗人对实现人生抱负的渴望。 (2分)(3)飘零江湖的悲愁与失落;实现人生抱负的无望而执着;人生失意的自怜与自爱;才华被埋没的孤苦与怨恨。【解析】本词借景抒情,要想明确情感的内涵,可抓景物深入探究其中蕴藏的深意。“凋枫自落”暗指作者晚年飘零江湖的失意。“鸿雁南归”思归之情,思归更有深意,结合背景可知,避难江湖期间,希望安定,这个安定应该是心灵的安定,国家的安定,所以其中寄寓的应该有无法实现的人生抱负。再抓一些关键词品析,“飞上寒枝”“清露自凋”“没个人知”,写出了才华无人知晓的孤独惆怅与悲愤。作者介绍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译文: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际,深秋时节,大雁南飞,夕阳把冷冷斜晖撒照在草地和雾霭上,一片冷清,一片凄凉。蝴蝶不知深秋来临,百花已残,仍如在梦中寻觅花枝而栖,却只能飞上寒枝。每当我伤感失意凭栏远眺时,心中总是充满莫名的悲伤,深秋最美最艳的枫叶好像是春天盛开的红花一样可爱。然而枫叶只是在秋霜清露中独自凋零飘落,没个人知道。鉴赏:从词中写景抒情的字面看,这是一首秋兴词,既然题为“感事”,则是非泛泛悲秋嗟暮之作。上下短短两片中,选用了诸如“凝恨”、“惆怅”、“伤悲”、“绝怜”等只抒情绪的字眼,又点缀了“冷”、“寒”、“清”、“凋”、“落”等渲染烘托性的词语,两相融合,营造了一个凄绝孤苦的意境。笔者推测,刘基于元末乱世,羁孤未遇,这首词很有可能作于避难江湖时期,触物感事,自是易伤遭际,因此,我们不妨将此词看作是词人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 上片写景,很有宋人婉约含蓄的词境。“鸿雁南归”不仅点出高秋季节,也暗示出人的思归。归,不一定指回家,它也意味着理念的归宿,心灵的安顿。雁阵的随候而归,正反衬了人的无绪与失落。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正是“离恨恰如青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之情景,因暮气烟岚的笼罩,连西坠的夕阳都仿佛凝固不动了,在外是凄迷之草色,在内是望远之悲心,心绪之凄黯与望眼之迷蒙两重意象叠合,读之令人难以忘怀。歇拍二句,凝重苍茫的画面,被一双蝶翅的轻轻扇动所点破。正当独立苍茫、黯然销凝之际,蓦见一只蝴蝶落在了萧条的秋枝上。这是词人“凝恨”的焦点,也是上片词眼所在。清人吴衡照云:“青田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翻用南华(即庄子),有做熟还生之妙。”(莲子居词话)所谓“做熟还生”,就是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这个“梦蝶”之典,不知被多少文人千万次的使用过,无论是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锦瑟),还是崔涂的“蝴蝶梦中家万里”(春夕),都不外乎将梦比作蝴蝶般无拘无束,自由飞翔,蝴蝶是虚,梦境为实;而刘基笔下却反转过来,蝴蝶是实,梦境为虚,正是使事不为事所使。试看词人笔下的蝴蝶,它哪知秋花已落,秋香渺渺,仍在苦苦追寻,绕枝而飞,这是怎样的一种无望而执着的梦想啊!它比“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之句(郑谷十日菊)更为凄婉,与“拣尽寒枝不肯栖”(苏轼卜算子)同样执着,而多一份痴情。 上片以景起,下片以情结。句句不离秋意,处处关系伤怀。“倚阑”二字,收束前所描绘秋景的视觉角度,将镜头由远及近定于凭栏而眺的人,是写景转入抒情的过渡,也是二片之间针脚细密的暗接。“倚阑”而望,本为洗目澄心,纡怀散郁,为什么到头来其结果总是“伤悲”呢?盖因此时此地,最招惹眼目、触动词心的事物是红如春花的枫叶。在词人眼里,秋枫红叶自有它绚烂多姿的色彩,并不比春天的姹紫嫣红逊色,可是,却没有赢得世俗的怜赏关爱,滋润它的唯有夜夜凄清的秋露。诚如漙露易得零落,枫叶也终会飘坠,但它自生自落,迟暮凋零之前,在无人知晓中,仍迸发出这般惊心怵目的默默的美丽。这里与其说是对枫叶的爱赏怜惜,倒不如说是词人的自怜自爱。“没个人知”,道出词人心中多少不遇之牢骚怨恨!其实,秋叶宛转飘零尚有词人的怜惜,而词人的委屈埋没又有谁体贴相慰呢? 近人刘永济词论云:“小令尤以结句取重,必通首蓄意、蓄势,于结句得之,自然有神韵。”持此以论,刘基的这首词结句正有蓄意蓄势,自出神韵之妙。“没个人知”,恰是作者刻意要吐出的心中郁结,却自始至终借雁阵蝶梦、冷烟斜晖、红叶清露等一路铺垫,以致最后收得画龙点睛、叫破全篇之效。(熊盛元)浪淘沙感事明 刘基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作者介绍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译文: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际,深秋时节,大雁南飞,夕阳把冷冷斜晖撒照在草地和雾霭上,一片冷清,一片凄凉。蝴蝶不知深秋来临,百花已残,仍如在梦中寻觅花枝而栖,却只能飞上寒枝。每当我伤感失意凭栏远眺时,心中总是充满莫名的悲伤,深秋最美最艳的枫叶好像是春天盛开的红花一样可爱。然而枫叶只是在秋霜清露中独自凋零飘落,没个人知道。鉴赏:从词中写景抒情的字面看,这是一首秋兴词,既然题为“感事”,则是非泛泛悲秋嗟暮之作。上下短短两片中,选用了诸如“凝恨”、“惆怅”、“伤悲”、“绝怜”等只抒情绪的字眼,又点缀了“冷”、“寒”、“清”、“凋”、“落”等渲染烘托性的词语,两相融合,营造了一个凄绝孤苦的意境。笔者推测,刘基于元末乱世,羁孤未遇,这首词很有可能作于避难江湖时期,触物感事,自是易伤遭际,因此,我们不妨将此词看作是词人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 上片写景,很有宋人婉约含蓄的词境。“鸿雁南归”不仅点出高秋季节,也暗示出人的思归。归,不一定指回家,它也意味着理念的归宿,心灵的安顿。雁阵的随候而归,正反衬了人的无绪与失落。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正是“离恨恰如青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之情景,因暮气烟岚的笼罩,连西坠的夕阳都仿佛凝固不动了,在外是凄迷之草色,在内是望远之悲心,心绪之凄黯与望眼之迷蒙两重意象叠合,读之令人难以忘怀。歇拍二句,凝重苍茫的画面,被一双蝶翅的轻轻扇动所点破。正当独立苍茫、黯然销凝之际,蓦见一只蝴蝶落在了萧条的秋枝上。这是词人“凝恨”的焦点,也是上片词眼所在。清人吴衡照云:“青田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翻用南华(即庄子),有做熟还生之妙。”(莲子居词话)所谓“做熟还生”,就是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这个“梦蝶”之典,不知被多少文人千万次的使用过,无论是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锦瑟),还是崔涂的“蝴蝶梦中家万里”(春夕),都不外乎将梦比作蝴蝶般无拘无束,自由飞翔,蝴蝶是虚,梦境为实;而刘基笔下却反转过来,蝴蝶是实,梦境为虚,正是使事不为事所使。试看词人笔下的蝴蝶,它哪知秋花已落,秋香渺渺,仍在苦苦追寻,绕枝而飞,这是怎样的一种无望而执着的梦想啊!它比“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之句(郑谷十日菊)更为凄婉,与“拣尽寒枝不肯栖”(苏轼卜算子)同样执着,而多一份痴情。 上片以景起,下片以情结。句句不离秋意,处处关系伤怀。“倚阑”二字,收束前所描绘秋景的视觉角度,将镜头由远及近定于凭栏而眺的人,是写景转入抒情的过渡,也是二片之间针脚细密的暗接。“倚阑”而望,本为洗目澄心,纡怀散郁,为什么到头来其结果总是“伤悲”呢?盖因此时此地,最招惹眼目、触动词心的事物是红如春花的枫叶。在词人眼里,秋枫红叶自有它绚烂多姿的色彩,并不比春天的姹紫嫣红逊色,可是,却没有赢得世俗的怜赏关爱,滋润它的唯有夜夜凄清的秋露。诚如漙露易得零落,枫叶也终会飘坠,但它自生自落,迟暮凋零之前,在无人知晓中,仍迸发出这般惊心怵目的默默的美丽。这里与其说是对枫叶的爱赏怜惜,倒不如说是词人的自怜自爱。“没个人知”,道出词人心中多少不遇之牢骚怨恨!其实,秋叶宛转飘零尚有词人的怜惜,而词人的委屈埋没又有谁体贴相慰呢? 近人刘永济词论云:“小令尤以结句取重,必通首蓄意、蓄势,于结句得之,自然有神韵。”持此以论,刘基的这首词结句正有蓄意蓄势,自出神韵之妙。“没个人知”,恰是作者刻意要吐出的心中郁结,却自始至终借雁阵蝶梦、冷烟斜晖、红叶清露等一路铺垫,以致最后收得画龙点睛、叫破全篇之效。(熊盛元)刘基三首词赏析 眼儿媚 刘基烟草萋萋小楼西,云压雁声低。两行疏柳,一丝残照,数点鸦栖。 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闱。 有词以来,春愁秋怨,以出自闺中女性口吻居多,要想跳出于众作,实在不是一件易事。这首眼儿媚立意并无新颖,是一首秋晚曲,也是一首闺怨曲,但它的落笔角度与方式却有些特别,犹如铺纸濡笔而作画,全词是以秋草秋树的深绿做底色渲染背景的。 首句即从草色落笔,将心伤神惘、低徊不已的相思幽怨揉入一派如烟似絮、粘连暮云的草色中,而“两行疏柳,一丝残照,数点鸦栖”,与烟草围绕中的小楼一角,都不过是这大块苍凉暗绿背景里的点缀和衬托。画面虽无人物,情绪已酝酿充分,人物已呼之欲出。下片仍然就绿色进一层渲染。王维诗云:“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山中送别)如今秋草也绿了,远行的人会不会归来呢?与这种痛苦难言、形影孑然的单相思对照,下面紧接的“人在武陵溪”一句是那样的冷酷无情:远行的人正如刘晨、阮肇那样沉湎在桃源仙境中(宋元词曲,文人往往借陶潜桃花源记武陵渔人的字面来表示刘、阮在天台的艳遇),怎记得回来!正是这一句透露出思妇的深长幽怨,漫长的相思岁月里音讯皆无,怎不教人思而生疑、疑而转怨呢?空闺独守的苦闷,倚楼而忘的惆怅,以及对冶游忘归的荡子爱恨并集的感情,都被这一句点破。可是,怨语也仅此一句,戛然而止,下面并没有继续数落。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深闺妇女长期受“温柔敦厚”的理教熏陶与束缚,表达情感的方式多是婉约而委屈的,不大可能做汹涌澎湃状,也很少一泻无馀。她要诉说对薄幸人的嗔怪,却怨恨照人无寐、窥人相思的明月“无情”;她要表白对对方的执着系念牵想,却不无羞涩地借指虚幻美好、堪慰相思的归梦的“有情”,这是一颗多么善良敏感的心灵,多么令人同情的柔弱美丽的形象。词中并没有出现人物的外貌描写,甚至没有直接抒情,而怨怀幽恨,盘寓其中,况周颐所谓“取神题外,设境其中”(蕙风词话),约略近之。 明陈霆评曰:“云压雁声低与春山碧树秋重绿二语动人,或谓未经前人道破,以予所见,亦转换云开雁路长与春草秋更绿耳。”(渚山堂词话)陈氏拿来比较的“雁路云声长”是隋代王胄的名句,吟咏天高云淡,雁路悠长的秋景,情绪与声调都是疏阔开朗的;刘基虽然也是攫取“云”和“雁”二种事物入词,但着意刻画的是迷惘难排的情绪与氛围,声调低徊沉郁,与王胄之句字语虽近,用意则大不同。至于“春草”云云,则是谢朓酬王晋安诗中之句:“春草秋更绿,王孙西未归。谁能久京洛,缁尘染素衣。”显然,谢朓也是向前人取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不就说的是远游与思归么!其实,“春山碧树秋重绿”是否从“春山碧树秋更绿”转换而来并不重要,春草这一意象,经过历代无数诗人的运用,已较为固定地象喻为离情的缠绵和思归未归的隐痛。“更绿”和“重绿”,一字之差,当不可等闲视之。更绿,强调的是秋有甚于春,时光不我待,必得回去;重绿,又绿也,突出的是时光的流逝,过程之重复,细微之处正有一丝伫盼的无奈,空守小楼的女子心中并不敢有更多的奢望呀!转换一字,情绪境界便有刚柔幽显之分。 词的上片侧重于写景,下片侧重于达情,而从手法上说,这首词几乎全用写实白描,择字下语妥帖,画面犹如清婉无比的工笔小幅,情境犹见匀和,而浅易自然的表现风格更能使读者体味出词中的真挚深曲的感情。唐司空图诗品自然所谓“俯拾即是,不取诸邻”,此词有之。(熊盛元) 青门引 刘基 采采黄金蕊,遥见晚山横翠。重门深掩一庭风。沽来澹酒,能得几回醉。 草黄云白鸿千里,落日寒烟起。相怜自有明月,照人肺腑清如水。 作者早年留寓金陵时,曾有摸鱼儿词一阕,其中情境与这首青门引略似,所谓“正凄凉,月明孤馆,那堪征雁嘹唳朱户闭”,“空引睇,但满眼、芙蓉黄菊伤心丽”,不也是黄花时节,孤馆羁处吗?所不同者,这首小令的起头二句颇有视野淡远、色彩明朗的意境,使人联想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五)。可是,失意的词人并没有陶公的闲适与自在,更无白衣人的送酒,他所承负的,是一腔无计消磨的块垒,这心境就绝对悠然不起来了。重门深掩,欲将丝丝愁苦与沉沉暮色一并挡在门外,无奈秋风无孔不入,盘旋过庭,即使沽酒卖醉,也不得驱逐阵阵凄凉,这正是南宋李清照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词境。 下片的结构形式很特别,它没有顺势就前所营造的情境继续深入递进,而是转折回来,又将笔触伸向户外,从表述层次看,几同上片一模一样。开头二句也是写景,与上片互相参照,“草黄云白鸿千里,落日寒烟起”秋草摇落而变衰,白云悠悠远送归雁,西下的夕阳渐渐被沉重的暮霭所吞没,这一切应是上片所云“遥见”的内容补叙,这里的表述显然与上片的开头并行,也就是将一时之景,分作两处来写,而并非重门深掩后的再度出门眺望。当然,上下两片写同一时景物,一明亮,一苍茫,取境用意是别有深味的。如果说横亘一抹翠色的晚山下的“采采黄金蕊”,映衬了作者处士般的清高品格,那么,落日风烟里,四合的暮色自然弥漫着一派寒意,牵引出一种怅惘意绪。结笔亦同上片歇拍平行,由外景转到室内:中夜无寐,明月窥人,清凉皎洁的月光铺泄如水,它能洗淪胸襟,湔除烦愁与郁结么?五代的词坛高手冯延巳有一首鹊踏枝,描写萧索清秋里“悄悄重门闭”的苦闷,不是也曾吟咏“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吗?冯延巳只是意在雅静冷清的环境刻画,并不设计心绪情感的表露;而唐人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的诗句,以皎洁之物必须心灵之清高无染,表达方式则显豁直白。刘基将冯词的情辞与王诗的寓意融为一体,其妙处在于以景结情,清迥蕴藉,故而神韵卓出,犹堪玩赏。 明代陈霆渚山堂词话云:“刘伯温有写情集,皆词曲也。惜其大阕颇窒滞,惟小令数首,觉有风味。”平心而论,刘伯温的长调也不乏佳构,如水龙吟(鸡鸣风雨萧萧)、瑞龙吟(秋光好)等,但就整体水平而言,其长调确实不如小令当行应手,观其小令,往往有北宋风韵。评家谓“相怜”二句,“皆妙丽入神”(沈雄古今词话引江尚质语);其实,“相怜”句固然佳妙,其他句子又何尝拼凑敷衍?通观全章,表意朴素,目之所及,亦人之常见,然信手拈来,点缀安排自成佳境,若毫不经心得之现成者。浑融不可句摘,这正是北宋以来所形成的小令风韵,也是中国诗词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熊盛元) 浪淘沙感事 刘基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 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 从词中写景抒情的字面看,这是一首秋兴词,既然题为“感事”,则是非泛泛悲秋嗟暮之作。上下短短两片中,选用了诸如“凝恨”、“惆怅”、“伤悲”、“绝怜”等只抒情绪的字眼,又点缀了“冷”、“寒”、“清”、“凋”、“落”等渲染烘托性的词语,两相融合,营造了一个凄绝孤苦的意境。笔者推测,刘基于元末乱世,羁孤未遇,这首词很有可能作于避难江湖时期,触物感事,自是易伤遭际,因此,我们不妨将此词看作是词人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 上片写景,很有宋人婉约含蓄的词境。“鸿雁南归”不仅点出高秋季节,也暗示出人的思归。归,不一定指回家,它也意味着理念的归宿,心灵的安顿。雁阵的随候而归,正反衬了人的无绪与失落。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正是“离恨恰如青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之情景,因暮气烟岚的笼罩,连西坠的夕阳都仿佛凝固不动了,在外是凄迷之草色,在内是望远之悲心,心绪之凄黯与望眼之迷蒙两重意象叠合,读之令人难以忘怀。歇拍二句,凝重苍茫的画面,被一双蝶翅的轻轻扇动所点破。正当独立苍茫、黯然销凝之际,蓦见一只蝴蝶落在了萧条的秋枝上。这是词人“凝恨”的焦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