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概述,河北医大西山校区 传染教研组,美联社报道,一、传染病,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原虫、蠕虫、昆虫)感染人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性的疾病和非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等)或寄生虫感染人体或动物体后所引起的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能在人群中相互传播并导致流行。具有传染性,造成流行。传染病学包括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二、传染病的历史,1、建国前:鼠疫、天花、霍乱、疟疾、血 吸虫病等。 2、建国后:天花消灭、脊髓灰质炎接近消 灭,许多传染病随着疫苗的应 用发病率明显下降。 3、目前: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肾综 合征出血热、结核病、狂犬病等 仍广泛存在;新发传染病不断出 现如: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 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 足口病,三、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均研究传染病,都以消灭传染病为目标,但角度不同。传染病学是以个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和规律,并研究其早期诊断方法以及有效的治疗措施,它属于临床医学范畴。流行病学则是以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的原因,分布规律以及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属于预防医学范畴。二者需要有机的结合,才能有效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2011年11月(2011年11月1日零时至11月30日24时),全国(不含台港澳,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染病627414例,死亡1562人。其中,无甲类传染病发病、死亡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中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白喉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外,其余22种传染病共报告发病322449例,死亡1524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淋病,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4%。同期,全国共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304965例,死亡38人。报告发病数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6。,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一、感染(传染)的概念,概念:传染是指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也是病原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斗争的过程,一般也可称为感染。必备条件:病原体、人体、所处环境,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大多数传染病: 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二、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2病原携带状态 3隐性感染4潜伏性感染5显性感染, 病原体被清除 (elimination of pathogens),入侵病原体,受到人体各种防御机能的作用,被消灭、被排出体外而清除。不出现疾病状态,不引起传染病。,(二)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病原体在人体继续生长、繁殖,并可能向体外排出。无临床症状。可以成为传染源。 并非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者的意义在不同传染病大不一样。 携带病原体3个月,称为慢性携带者。,(三)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亚临床感染 sub-clinical infection) 入侵病原体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没有(或仅有很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上无症状、体征,生化检验改变不明显。 病原体可被清除并留下特异性的(主动)免疫能力,仅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发现。 大多数传染病中,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四) 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病原体入侵人体后被局限,长期潜伏,等待时机(免疫功能)而致显性感染。特点: 机体不足以清除病原体; 不足以引起隐性感染; 不向外播散病原体(有别于病原携带状态) 亦可与病原携带并存。 并非所有传染病都有潜伏性感染,(五)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临床感染 clinical infection,传染病发作) 病原体入侵后,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免疫,并引起机体病理生理与病理组织改变,出现特定临床综合病征。 结局:痊愈;病原携带;慢性化;死亡。,病原体 传染源 病变 临床表现 免疫病原携带状态 有 是 无 无 无隐性感染 有 是 有 无 有潜伏性感染 有 否 无 无 无显性感染 有 是 有 有 有,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影响病原体致病能力的主要因素:(1) 侵袭力(invasiveness)定义:入侵人体并在组织内扩散的能力。 菌毛、定植因子、粘附作用等。(2)毒力(Virulence) 毒素(内毒素、外毒素)、毒力因子 病原体的致病力 反映引起疾病轻重程度的能力。, 不同病原体毒力强度不一,毒素性质 不同,产毒量不等。 细菌毒素(内毒素与外毒素): 外毒素: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产生。 蛋白质成分,对热较不稳定; 有亲组织性,选择作用某些 组织器官,引起特定病变; 反应较专一,不同的外毒素 产生不同的病理生理反应; 毒性强,但可被同系属抗体中和。,内毒素:细菌外层细胞壁的组分;极大部分在细菌死亡时释出;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PS); 对热相对较稳定,毒性相对较弱;不同来源的内毒素病理生理反应相近似. 酶: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分泌各种酶的毒力作用。,(3)数量(quantity)感染或发病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病原体。不同的疾病致病所需菌量不一。 一般病原体数量越大,感染可能性越大,潜伏期较短,病情较重。,(4)变异性(variability)环境因素可使病原体遗传因子改变,发生变异。 (致病力的变化;抗原性变化;耐药性变化)利用人工条件,以各种因素激发病原体变异: 定向变异,为人类利益服务。,(5)入侵门户与特异定位 病原体入侵人体需有特定途径 (侵入门户) 体内生长繁殖亦有一定部位 (特异性定位),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1) 非特异性免疫 (non-specific immunity) 屏障作用:外部屏障 内部屏障 吞噬作用:吞噬细胞 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干扰素 TNF、IL等,(2)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属于获得性免疫;免疫作用有针对性;感染后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 属于主动免疫。包括:细胞免疫 (cellular immunity) 体液免疫 (humoral immunity),第三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一)入侵部位:(二)机体内定位:(三)排出途径:,二、组织损伤机制,(一)直接损伤(二)毒素作用(三)免疫机制,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一)发热(二)代谢改变,第四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流行过程的概念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侵入易感机体的过程。要实现这个过程,必须经过三个环节,也称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流行过程本身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一)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及受感染的动物四个方面。,(二)传播途径,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后,到进入新宿主之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一切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以下八种。,(1)经空气传播 方式有飞沫、飞沫核和尘埃。特点有:传播最容易实现,传播广泛,感染率及发病率高。多见于冬春季节。与人口密度和居住条件有关。多呈现周期性增高。主要靠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来预防。,(2)经水传播 许多传染病和一些人畜共患病以及寄生虫病均可经水传播,经水传播通常有两种方式:1)经饮水传播 经饮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除哺乳婴儿以外发病没有性别、年龄、职业的差异。停用污染的水,同时采取净化水源措施,爆发或流行即可迅速平息。2)经疫水接触传播 病人有接触疫水史,病原体主要是经过皮肤粘膜进入体内。经疫水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人有疫水接触史;发病有季节性和地区性;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可控制疾病发生。,(3)经食物传播 所有的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以及个别的呼吸道传染病(如结核、白喉等)都可通过污染的食物进行播散。 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人多有不洁饮食史,不吃者不发病;疾病突然发生易形成爆发;停止污染食品的供应后,爆发即可平息;爆发持续时间较短,不形成慢性流行。,(4)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包括两种方式:1)直接接触传播 是指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不需任何外界因素而发生的传播,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热等。2)间接接触传播 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指接触了被传染源及其排泄物所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造成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间接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病例一般为散发,可在家庭及集体生活的成员之间传播;发病与卫生条件较差或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有关;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季节性;加强传染病管理,注意个人卫生,严格消毒制度,可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5)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是指经节肢动物叮咬或机械携带而传播的传染途径。按其传播方式分为两大类:1)机械携带传播 如苍蝇、蟑螂等昆虫携带的肠道病原体。2)吸血传播 吸血节肢动物在叮咬有血中含有病原体的宿主时感染易感者。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区性;病例分布与媒介昆虫分布范围一致;发病有年龄差异,如老疫区中儿童发病较多,新迁入疫区的人群发病则无明显年龄差异;某些传染病表现明显的职业特点;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直接传播。,(6)经土壤传播 土壤受污染的机会较多,如传染源的分泌物、排泄物或感染病原体的宿主的尸体处理不当等都可导致土壤的污染。,(7)医源性传播 是指在医疗及预防工作中人为地造成某些疾病的传播。易感者在接受治疗、预防和检查时,由于所用的医疗器械如针筒、针头、导尿管、采血器及各种治疗和检查器械消毒不严格,造成病原体的感染。药品及生物制品的污染所造成的传播。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导致的传播,如梅毒、丙型肝炎、艾滋病等。,(8)母婴传播 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称为母婴传播。可分为:1)经胎盘传播 2)上行性传播 3)分娩引起的传播 4)哺乳传播,(三)人群易感性,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二、疫源地,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源向周围排出病原体,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 疫点 疫区,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Natural factors) 地理条件 气候因素 生态环境 自然因素对病原体与人体都产生影响, 与流行过程关系甚大。 传染病的地区性与季节性分布与自然 条件密切相关。,虫媒传染病、寄生虫病对自然条件 的依赖尤其明显。 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s) 经济发展水平 生活水平 文化教育水平与卫生习惯 社会保健制度,第五节 传染病的特征,是传染病特有的征象,是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一、基本特征,(一)特异性病原体 (二)传染性 病原体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的特征称传染性。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传染期。(三)1.流行性 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的特征。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及大流行四种强度。 2.地方性 某些传染病经常在一定地区存在成为地方性。 3.季节性 传染病发病率出现季节性升高的特征,成为季节性。(四)免疫性 人体手病原体感染后,在一定时间内对同种病原体不再易感,称为免疫性。,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机体至出现最早临床症状的时期,称为潜伏期。2前驱期 是指从出现临床症状到症状明显之前的一段时间。3症状明显期 急性患者度过前驱期后,大多数传染病病人则出现该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转入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1发热:热度、热型、热程 。2发疹:种类、发疹时间、顺序、分布、消退。 3中毒症状 :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发热,低热:体温为37. 537. 9热度: 中度发热:体温为3838.9 高热:体温为3940. 9 超高热:体温为41以上,传染病的发热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体温上升期:疟疾、伤寒 极期(fastigium): 体温下降期:伤寒热型是传染病重要特征之一,具有鉴别诊断意义。常见热型有: 稽留热(sustained fever):伤寒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肾综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疟疾 回归热(relapsing fever):回归热 不规则热:流感,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发疹(rash,eruption),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发疹性感染发疹包括皮疹(外疹,exanthem)和粘膜疹(内疹,enanthem)两大类疹子的出现时间和先后次序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疹子的形态,可分为4大类:斑丘疹(maculo-papular rash)出血疹(petechia) 疱疹或脓疱疹(vesiculo-pustular rash)荨麻疹(urticaria),斑疹,丘疹,疱疹,麻疹,瘀斑(流脑),多形性皮疹 (登革热),抓痕样出血点(肾综合征出血热),出疹时间及分布,出疹时间(天):痘(风)、猩、花、麻、斑、伤 1 2 3 4 5 6分布: 向心性分布(水痘) 离心性分布(天花),出疹顺序,麻疹自耳后、发际、前额和颊部、颈 部自上而下到四肢。 流行性出血热的出血点多见于腋下。,(三)临床类型 根据传染病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和非典型;可按疾病的时间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也可按轻重程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第六节 传染病的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在传染病的诊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籍贯、季节、居住地、旅居地、既往病史、预防接种史、受血史、不洁饮食史、家族或集体发病史等,结合临床有助于诊断。,(二)临床资料面而准确的临床资料必须通过详尽的询问病史以及仔细全面的查体才能获得。应注意起病方式,发热的情况,伴随的主要症状如腹泻、头痛、咳嗽、黄疸等,都要从鉴别诊断的角度来描述。尤其在体格检查时一定要注意有诊断意义的体征如麻疹粘膜斑、玫瑰疹、焦痂、腓肠肌压痛等。,(三)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1一般常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其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临床意义较大,(2)尿常规 (3)粪便常规 检查方法简单易行,在感染性腹泻疾病和蠕虫病中有重要意义。,2病原学检查(1)病原体的直接检测 大多数寄生虫性疾病肉眼或光学显微镜检查即可发现病原体,(2)病原体的分离培养 (3)分子生物学检查 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进行核酸体外扩增,来检测特异性DNA序列的技术最为常用。,3免疫学检查(1)血清学检查 (2)皮肤试验 (3)T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测定 4其它检查 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内窥镜检查、超声显像、X线影像检查、计算机断层摄影(CT)、磁共振显像(MIR)等,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第七节 传染病的治疗,一、治疗原则: 要坚持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的原则。二、治疗方法:,(一)对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妆品牌线上营销计划
- 环境监测行业智能化转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25年数据质量控制报告
- 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 文明行为培训题目及答案
- 海洋安全知识题库及答案
- 编译大赛日语题目及答案
- 2025年陕西省人民法院聘用书记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湛江二十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 2025年电气防爆考试题目及答案
- 小学信息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民族团结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公交交警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标准)仓库退租协议书
- 初级健康照护师课件
-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25)》解读
- 食材库房防霉防潮卫生管理措施
- DB3309∕T 114-2024 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核算技术规范 涉海地区
- 浙菜介绍课件教学
- 财务部实习生聘用合同模板
- 车间安全教育培训内容记录
- 导医课件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