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宋明理学课件必修3_第1页
高二历史-宋明理学课件必修3_第2页
高二历史-宋明理学课件必修3_第3页
高二历史-宋明理学课件必修3_第4页
高二历史-宋明理学课件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程门立雪,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成为中唐以后儒学复兴的重要背景。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它绵延700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第3课宋明理学,一、三教合一,(一)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魏晋南北朝,(二)“三教合一”形势的出现,唐宋时期,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反映了魏晋时期什么现象?,佛教兴盛,佛、道传播,儒学面临挑战,三教图(清丁云鹏),图中的三教是:_、_、_,儒佛道,“三教合一”的风景名胜,左侧是佛教的弥勒院,右侧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胜景,孔子登临处。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泰山名胜红门宫,穿儒者服饰的孔子,戴帝王冠冕的孔子,从左图到右图的孔子打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一、背景:,二、含义:,什么是理学?它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一、背景:,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冲击儒学的统治地位;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二、含义:,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道、佛,儒(根本),(目的),三、表现:,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九渊,王阳明,程颐,朱熹,程颢,宋朝的儒学:程朱理学,“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它还涵盖了哪些领域?,“心即理也,即是天理”传习录王阳明,“天下物皆可以理照,一物须有一理。”二程遗书,“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朱子文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宋朝的儒学:程朱理学,“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它还涵盖了哪些领域?,(天理),(社会伦理、道德修养),程颢,程颐,(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2)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3)“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核心),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理气论,心性论,影响,宋朝理学集大成者,孔孟后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地位,著作,观点,蜚声海内外,(1)天理即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2)“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朱熹首先提出“四书”之名,对它们加以注释并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等书。元以后的科举考试,都首重“四书”,并以朱熹的注解作为释读的惟一标准。,1.程朱理学,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格物致知”;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天理即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程颐1033-1107,程颢1032-1085,程朱理学共同的主要思想观点,A、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B、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明初,陆王心学,陆九渊,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求“理”的方法-内心反省,反对“格物致知”,王守仁(阳明心学)(明代),思想核心:“致良知”,“知行合一”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明中期儒学代表人物,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的心学,“心外无佛,即心是佛”“心即理”“心外无物”,更多地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明中期儒学代表人物,对儒家“仁”的思想进一步发挥,“致良知”,王阳明的心学,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满街人都是圣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2.陆王心学(明),“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反省内心可以获得天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王守仁(1472-1529),陆九渊,四、对宋明理学的认识,1、怎样理解二程、朱熹、王阳明观点的异同?,赏花,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二程说:“天生的。”朱子说:“对,天生的。”阳明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美丽的。”,世界本原,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父子关系,二程说:“老爸就是老爸,儿子就是儿子,这是上天安排的,所以儿子要孝敬老爸,这就是孝。”朱子说:“对,父子关系是上天安排的,并且儿子不能有忤逆之念,这就是孝。”阳明说:“孝顺自己老爸是应该的,人本来就有孝心,但,我们对别人的老爸也要孝,这才是真正的孝。”,道德修养,同:都认为伦理道德是“天理”决定的;人们要提高道德修养,不要偏离天理。,异:对人们道德修养的要求和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探究学习2,共同点,不同点,四、对宋明理学的认识,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宋明理学?,“二十四孝”郭巨埋儿,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鲁迅旧事重提,“贞节牌坊”,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美丽”的三寸金莲,“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清),宋明理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消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积极,四、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练一练,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哪两种思想的挑战:A、佛教、基督教B、程朱理学、心学C、佛教、道教D、道教、心学,C,北宋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是:A、朱熹B、程颢、程颐C、李贽D、王阳明,B,朱熹的理学观点主要是:A、“理气论”“心性论”B、“心学论”“心性论”C、“理气论”“心学论”D、“心学论”“理学论”,A,王阳明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号称:A、理学B、心性学C、心学D、理气论,C,从某种意义上说,理学和心学A、本质上是相同的B、内容上是相同的C、观点上是一致的D、存在时间相同,A,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A、禅宗B、理学C、心学D、道学“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A、儒家道德伦理B、自然规律C、人的良知D、上天的意志,B,A,下列宋明理学家中,提倡“去人欲,存天理”观念的是A、朱熹B、程颢C、周敦颐D、王守仁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都是从哪种理论而来的A、儒家学说B、道家学说C、宋明理学D、佛教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A,C,C,儒、道、佛三教合一形成于()A、两汉时期B、魏晋时期C、南北朝时期D、唐宋时期面对儒家思想受到道、佛两教的冲击,唐宋儒学大师的态度是()A、放弃儒家思想B、对儒、道、佛三教平等对待C、坚持以儒家思想为本,吸收道、佛两教思想加以完善D、以佛学为主,吸收儒、道思想,形成一种新思想,D,C,关于宋代理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从本质上讲是儒学的新发展B、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两程一朱C、是儒学吸收道、佛两教的产物D、程朱理学在宋代就确立了统治地位,D,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以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A、儒家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C、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够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C,二、材料辨析题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回答:,二、材料辨析题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2、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3、参考思路:、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具有和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