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乙烷胺化制乙醇胺_第1页
环氧乙烷胺化制乙醇胺_第2页
环氧乙烷胺化制乙醇胺_第3页
环氧乙烷胺化制乙醇胺_第4页
环氧乙烷胺化制乙醇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收稿: 2008年9月,收修改稿: 2008年10月 3 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No. 20080430601)资助 3 3Corresponding author e2mail :fengrmsript. com. cn 环氧乙烷胺化制乙醇胺 3 冯汝明 1 ,2 ,33 3 刘仲能 1 顾 荣 2 曹 勇 3 谢在库 1 (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上海201208 ; 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高桥石化公司 上海200137 ; 3.复旦大学化学系 上海200433) 摘 要 环氧乙烷选择性胺化制备乙醇胺成为近年来胺化反应的热点课题。乙醇胺主要由氨水法与液 氨法两种制备方法合成,它们分属于典型的均相催化与多相催化。本文从热力学、 动力学、 反应机理等方面 对氨水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地综述,并部分探讨了工业上氨水法的工艺条件。从催化剂的种类、 表面酸 碱性质以及孔径结构等方面对液氨法的新进展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最后探讨了选择性胺化反应的未来研究 方向。 关键词 环氧乙烷 氨 乙醇胺 选择性胺化 中图分类号: TQ217 ; O623. 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281X(2009)07821636208 Amination of Ethylene Oxide to Ethanolamine Feng Ruming 1 ,2 ,33 3 Liu Zhongneng 1 Gu Rong 2 Cao Yong 3 Xie Zaiku 1 (1.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 SINOPEC , Shanghai 201208 , China ; 2. Shanghai Gao Qiao Petrochemical Corporation , SINOPEC , Shanghai 200137 , China ; 3.Department of Chemistry , Fudan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433 , China) Abstract The selective amination of ethylene oxide to ethanolamine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amination reactions in recent years. The preparation of ethanolamine is mainly composed of aqueous ammonia and liquid ammonia methods , which belong to typical homogeneous catalysis and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respectively.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review the progress in aqueous ammonia method from thermodynamics , kinetics and reaction mechanism. The engineering condition of aqueous ammonia method in industry is also partly discussed. The latest knowledge of catalyst species , surface acid2 base property and pore structure in the catalyst is summarized in terms of liquid ammonia method. A prospection on the future research of selective amination i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ethylene oxide(EO) ; ammonia ; ethanolamine ; selective amination Contents 1 Homogeneous catalysis system 1. 1 ReactionbetweenaqueousammoniaandEO (aqueous ammonia method) 1. 2 Thermodynamic research 1. 3 K inetics research 1. 4 Influences affecting the product distribution 1. 5 Mechanism 2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system 2. 1 Reaction between liquid ammonia and EO (liquid ammonia method) 2. 2 Strong2acid ion exchange resins 2. 3 Supported heteropoly acids 2. 4 Microporous solid acid materials 3 Conclusions 第21卷 第78期 2009年8月 化 学 进 展 PROGRESS IN CHEMISTRY Vol. 21 No. 78 Aug. , 2009 近年来乙醇胺在二次采油、 气体净化以及医药 中间体等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应用价值,因而 高选择性的制备乙醇胺便成了胺化研究的热点课题 之一 14 。其中环氧乙烷(EO)胺化的研究吸引了越 来越多研究人员的注意,其研究主要在以下两个方 面展开 : (1) 氨水法,即氨水与EO的液相反应 5 , 6 , 由于水的成氢键能力与极性本质都有利于环氧化合 物与氨发生开环反应,因此反应活性高,乙醇胺的选 择性高,是一典型的点击化学反应 7 。其主要产物 为一乙醇胺(MEA)、 二乙醇胺(DEA)与三乙醇胺 (TEA) ,产物分布为热力学平衡组成 8 。(2)液氨 法,即液氨与EO在固体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以期 高选择性的生成MEA、DEA或TEA。目前液2固相反 应的催化剂主要有三类 : (1) 强酸性离子交换树 脂 9 ,(2) 负载型杂多酸 10 , 11 ,(3) 微孔类固体酸催 化剂 2 , 12 ,其中在LaZSM25上高选择性地生成DEA 已经在Nippon Shokubai公司工业化 1315 。液氨法 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低温下有效地活化氨分 子或弱化EO中CO键。两种制备方法各有特色, 因此关于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依然同时进行。结合大 量文献与部分实验结果,本文简要概述了目前氨水 法与液氨法的研究进展,从热力学、 动力学与反应机 理等方面探讨影响氨水法反应的因素,系统地综述 了对催化剂的表面酸碱性、 孔结构与反应活性、 产物 分布的新认识。 1 均相催化反应体系 1. 1 氨水与EO的反应体系(氨水法) Knorr 16 , 17首次发现 ,EO与氨在无水条件下是 难以反应的,而在水的存在下两者可以发生反应,这 一结论已经得到了证实 1820 。但也有研究人员发 现,将液氨与EO置于高压釜中,在高温高压下两者 就可以发生反应 21 , 22 ,这说明EO与氨水的反应条 件是相对温和的。图1为EO与氨的反应式,可以 看出EO与氨的反应是典型的连续反应。 图1 EO与氨的连续反应 Fig.1 Consecutive reaction of EO with ammonia 1. 2 氨水与EO反应的热力学研究 魏海国 23和罗铭芳24 对EO和氨水在液相中 合成乙醇胺的焓变进行了推算,生成MEA 时 H 0 298 =- 125. 698kJmol ,生 成DEA时 H 0 298 = - 148. 192kJmol ,生 成TEA时H 0 298 = - 179. 786kJmol。他们的推算表明,生成MEA、DEA 与TEA的每一步反应均为强放热反应。Duldner 等 25经过计算得出每一步的反应热近似分别为 : MEAH 0 298=- 107. 236kJmol , DEA H0298= - 84. 935kJmol , TEAH 0 298=- 113. 972kJmol , Duldner的计算数据同样表明EO与氨水的反应是剧 烈放热反应。Lowe等 39测定了不同温度下 EO与不 同浓度氨水的反应热,Duldner与Lowe等从理论与 实验角度,分析了氨与EO的反应在热力学上是可 行的。 1. 3 氨水与EO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r1=k1CNH 3 CEO(1) r2=k2CMEACEO(2) r3=k3CDEACEO(3) EO是一个典型的三元环化合物,由于环的张力 大,所以EO易于发生开环反应 26 ,但两者在无水条 件下难以发生反应,而在水的存在可以发生反应,这 说明水的存在会促进两者的反应。Miki等 27 和 Potter等 28分别对 EO与氨在水溶液的反应中进行 动力学研究,其中Miki认为EO与氨反应的活化能 为46. 090kJmol ,并且推导出氨与EO的反应速率 常数为k1= (41 + 410c 2 w)100exp ( - 11000 RT) (cw代表水的摩尔浓度 ) , 当水的浓度在40molL时, 式(1)、(2)、(3)的速率常数之比为15157 ;而 Potter等认为氨与EO反应时,式(1)、(2)、(3)的活化 能均在69. 454kJmol左右,在1030 之间时,水的 浓度在1830molL时,式(1)、(2)、(3)的速率常数 之比为164。当氨的浓度进一步增加时,Stoyanol 等 29发现 ,水的浓度在0. 693molL时,式(1)、(2)、 (3)的速率常数之比为14014 ;而当体系不含有水 时,Johnson 30发现式(1) 、(2)、(3)的速率常数之比为 11440 ,这表明了水的浓度对反应速率常数有着重 要的影响,并且参与了EO胺化的反应过程。而Y ou 等 31则通过计算得出 NH3与EO的反应活化能在 48. 185kJmol ,并且计算出每一步的反应速率常数。 k1= 7845exp (- 11500 RT) k2= (8151 - 1051cw)k1 k3= (14181 - 1196cw)k1 程华农等 32 , 33 则以Aspenplus软件包进行计算 模拟,并结合实际生产经验,认为Y ou的公式与实 7361第78期冯汝明等 环氧乙烷胺化制乙醇胺 际反应更符合。Eastham等 34 ,35 以氨的溶液为研究 对象,认为EO与氨的反应属于二级反应,并且提出 了H + 与OH - (反应体系的pH= 3 14) 不能催化EO 与氨的反应,然而这与Holubka等 57 的计算研究结 果不一致。而Ferrero等 36 以3wt %的氨水与EO按 照1 1( 摩尔比 ) , 在1525 条件下进行动力学研 究,并计算出每一步反 应 的 活 化 能,Ea(1) = 61. 086kJmol ,Ea(2) = 65. 689kJmol ,Ea(3) = 63. 178kJmol ,式(1)、(2)、(3)的反应速率常数之比 为14311。Reich等 37 以3wt %的氨水与EO为对 象,在2060 对其进行动力学研究,得出Ea(1) = 64. 434kJmol ,Ea( 2)= 61. 923kJmol ,Ea( 3)= 61. 086kJmol ,与H2O反应的活化能为69. 454kJmol。 在氨水体系中,EO同氨的反应速率要比与水、 醇类 化合物的反应速度要快,这一点在他们的研究工作 中得到了证实。 1. 4 影响氨水与EO反应产物分布的因素 EO与氨的反应属于热力学平衡反应,由Le Chatelier原理可以发现,调节NH3EO的比值与浓 度、 温度、 压强等均可以改变平衡时产物的组成,由 于本研究体系主要为液相体系,压强对平衡常数的 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简要 概述影响胺化产物分布的因素。 1. 4. 1 NH3EO的比值 在EO胺化的研究工作中,我们以2528wt % 的氨水与9919 %的EO为原料,以高压釜为反应容 器,研究了NH3EO比值对产物分布的影响,其结果 如图2所示,产物的分布规律同以往报道的数据吻 合 8 , 3840 。 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NH3EO比值的增加, MEA的选择性逐渐上升,而TEA的选择性随着 NH3EO的比值降低而逐渐升高,DEA的选择性则随 NH3EO比值变化过程中出现最大值,这一产物分布 为典型的连续反应产物分布。若以MEA为目标产 物,则可增加NH3EO比值,尽管随着NH3EO比值 的升高而MEA的选择性升高,但过量的NH3造成了 不可避免的浪费;若以TEA为目标产物则应降低 NH3EO ,但是随着EO含量的升高,EO与乙醇胺反 应生成胺醚以及本身的开环聚合程度增加,反而降 低了TEA的含量并且造成高成本EO的浪费;然而 若以DEA为目标产物时,则无法达到较高产率。在 工业上,提高DEA选择性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向反应 原料中加入或循环MEA来增加DEA产率 41 , 42 。在 图2 产物选择性随NH3EO摩尔比值变化的曲线分布 (反应条件 反应容器:350ml高压釜,系统压强:2.0MPa , 反应温度:70) Fig.2 The product selectivity as a function of NH3EO molar ratio ( reaction condition: reactor 350ml autoclave , system pressure:2.0MPa , temperature:70) 氨水法中,一定的NH3EO比值下,选择性地生成 MEA、DEA或TEA是非常困难的,这时可通过择形 催化的方式来打破这一热力学平衡产物。 1. 4. 2 氨水浓度 反应原料之一氨水的浓度对产物的分布有着一 定的影响,氨水浓度的调变对热力学平衡常数没有 影响,产物分布仍为热力学平衡组成。由上面的动 力学分析可以看出,氨水浓度对反应速率以及反应 速率常数有着重要的影响,氨水的浓度在很大程度 上影响着产物的分布。研究发现,当氨的浓度由 30wt %上升到99wt %时,EO转化50 %所需要的时间 增加600多倍,当氨的浓度增加到99. 5wt %时,则反 应时间增加2 000倍 39 , 43 , 44 ;Johnson 30的动力学研究 表明了高浓度的氨有利于TEA的生成。 1. 4. 3 温度的影响 Potter等 28 认为,当反应温度在1030之间 时,产物分布不受温度的影响。而Ferrero等 45 则认 为在1025 之间产物分布不受温度的影响,这是 由于在较小温度范围内,其反应平衡常数变化非常 微小,所以产物分布基本不变。Lowe等 39 的研究工 作表明,当反应温度在100160之间,有利于 MEA的生成。然而BASF 46 的研究人员发现,在 80120 之间时,DEA可以与NH3、EO反应生成 MEA与TEA ,但研究人员并没有进一步深入阐明。 Union Carbide的研究人员 47 发现,当反应温度在 160190 之间时,反应体系处于超临界状态时,可 以高选择性的生成MEA。BASF 48的研究结果表明 , 8361化 学 进 展第21卷 当反应温度在200250之间时,在强碱作用下, TEA可以与NH3反应生成DEA与MEA ,即在高温 时有利于MEA与DEA的生成。然而以15 wt %的氨 水为原料时,BASF 49 的研究表明,当反应温度由 90 升至170 时MEA的选择性却略有下降。在水 溶液体系中由于氨水浓度与系统压强的不同,产物 分布与反应温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变得复杂,然而升 高温度或者延长反应时间都可以提高EO的转化 率,但通过调节温度来提高MEA、DEA或TEA的选 择性是不可取的,因为温度对产物的相对含量影响 较小,且在高温时EO易于同水、 醇胺等反应生成 副产物。 1. 4. 4 其他影响因素 Shell公司的研究人员 50发现 ,当向反应体系中 加入一定量的铵盐类物质,可以抑制副产物胺醚与 季铵盐的生成,从而提高乙醇胺的产量,且乙醇胺的 产率与加入铵盐的量成正比关系。Mitsui T oatsu Chemicals公司的人员 51 发现加入碳酸铵之后可以 增加MEA的产率。Dow公司的研究人员 52发现 ,当 向体系中通入CO2或碳酸盐类化合物同样可以抑 制胺醚类化合物的生成。Oxiran的研究人员 39 研究 了不同溶剂对该产物分布的影响,他们选用甲醇、 正 丁醇等物质为溶剂,但乙醇胺的产率并没有明显增 加。在EONH3比值较高的情况下,BASF公司的研 究人员 5355发现向反应体系中加入含磷的化合物 , 可以抑制有色副产物的生成。通过文献调研发现, 若选择性地生成某种乙醇胺时,则需要改变平衡的 条件,这无疑给工艺增加了麻烦。在氨水体系中,若 从根本上打破这一热力学平衡产物,则需要借用外 来的因素,正如Shell公司的研发人员所报道的 50 , 通过改变温度、 浓度、 压强等热力学参数来提高某一 种乙醇胺的选择性是不可取的。 1. 5 氨水与EO的反应机理分析 环氧乙烷与氨的反应属于典型的SN2反应,在 常温常压下,EO难以开环反应,需要较高的温度才 能反应( 100) 56 。Oxirian公司的研究人员 39 发 现,在含有羟基的介质中时,氨与EO能够在较低的 温度下发生反应,他们选择水、 醇等类物质,并建立 了反应速度与羟基化合物浓度之间的系式r=ka NH3EOROH 2 (R 为烃基,ka为速率常数 ) , 该 式表明羟基化合物参与了环氧乙烷胺化的过程,当 体系的含水量低于0. 1 %时,反应速度显著下降。 Stoyanov等 29 提出了环氧乙烷与氨在水溶液中的反 应机理,他们认为溶液中的NH4 + 有利于环氧乙烷 开环并同氨发生亲核反应。而胺醚与聚甘醇的生 成,Dow公司研究人员 52 认为,EO与TEA在水中反 应生成季铵碱,季铵碱是一种强碱,是引发醚化反应 的重要影响因素。Holubka等 57 从理论角度对环氧 乙烷胺化的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论述,他们采用计 算模拟的方式优化了氨与EO反应的途径与中间态 产物,并对H + 与水参与的方式进行了阐述,发现若 氨与EO直接反应,无论是顺式还是反式开环,都需 要较高的活化能,反式为165. 268kJmol ,顺式为 226. 354kJmol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EO与NH3难 以在低温下进行反应;若在H + 的作用下,EO则非 常容易发生开环反应,两者反应时其活化能为 - 70. 291kJmol ,几乎在非常低的温度下就可以发生 反应;在水溶液中时,由于水具有很强的成氢键能 力,有利于EO的开环反应,两者相互作用时的活化 能为86. 609mol ,而一些简单的醇类化合物也具有催 化开环的作用,若分子结构较大时则需要考虑到空 间位阻的因素。Holubka等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 氨与EO在水溶液中能够在低温发生反应。在 Delbene等 58 与Aue等 59 在研究中发现,氨、EO与 氢 离 子 的 亲 合 能 分 别 为- 923. 827kJmol与 - 797. 052kJmol ,其 实 验 测 量 值 分 别 为 - 793. 286kJmol与- 857. 72kJmol ,而Shibaev等 60 发现铵根离子参与胺化反应时,其活化能降至 95. 814kJmol ,并且认为氢离子由铵根离子转移到 EO与氨的亲核反应是同步进行的; Delbene与 Shibaev的研究工作表明了Holubka机理的合理性。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EO与氨反应时,若存在高 活性的氢则可以显著地提高两者的反应速度,从机 理分析可以看出,若能显著降低EO与NH3的活化 能,那么可以显著地提高MEA或DEA的选择性。 然而这在氨水体系中是难以达到的,当考虑到选择 性时,固体酸择形催化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 有利于产物分离更重要的是能够可控调变产物分 布,正如Somorjai所言 61 ,21世纪对催化的最大挑战 就是达到可能的最高反应选择性。 2 多相催化反应体系 2. 1 液氨与EO的反应体系(液氨法) 环氧乙烷与氨水的反应条件非常温和,但是反 应后的产物没有任何的选择性,且产物易溶于水,分 离能耗高。而环氧乙烷液2固相选择性胺化恰恰能 解决氨水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目前该类催化剂主 9361第78期冯汝明等 环氧乙烷胺化制乙醇胺 要有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 负载型杂多酸和微孔类 固体酸催化剂。本部分主要探讨了环氧乙烷选择性 胺化研究的新进展并提出展望。 2. 2 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 Weibull等 62 , 63首次研究了 EO与氨在强酸性 离子交换树脂上的反应情况,在无水的条件下,反应 温度为100。他们发现,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可 以有效地催化EO与氨的反应,当NH3EO = 11时, MEA的选择性达到73wt %。 由于EO与氨反应温度 较高,且该反应是强放热反应,液氨的临界温度较 低,所以在高温下催化氨与EO的反应是非常危险 的,如何在低温下有效催化该反应成为EO胺化研 究的一个重要方向。Weibull等 64 , 65 系统地研究了 EO与氨在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HA)上的情况,并 首次提出了两者在固体催化剂上的反应机理,如下 所示。 第一步首先将氨或胺吸附在树脂上,该过程是 可逆的 (R 代表烃基,0p 3) RpNH32p+ HARpH42pNA reversible adsorption step 第二步是EO与吸附态的氨或胺相互作用,生 成中间产物 第三步是胺与中间产物相互作用生成吸附态的 产物 (0 q 2) 吸附态的产物可以继续与环氧乙烷作用,生成 高一级的胺类化合物,或者脱附下来生成醇胺,这是 Weibull等提出的EO与胺在强酸性离子树脂上相互 反应的机理,研究人员通过胺与树脂的相互作用来 提高胺基上H原子的活性,从而降低反应的活化 能。这与Lercher等 6668 在乙醇与氨反应中提出的 机理类似。尽管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具有很好的催 化活性,但是由于环氧乙烷与氨的反应是强放热反 应,而树脂的耐热稳定性较差,所以限制了离子树脂 的广泛使用。目前,Vamling等 9 的研究中发现 Amberlite 200行离子交换树脂可在127 时具有较 好的催化活性,但无寿命等相关测试。制约离子树 脂广泛应用的第二个因素是其对DEA、TEA的选择 性差。 2. 3 负载型杂多酸 Texaco公司的研究人员 10 , 11 发现,具有超强酸 性质的杂多酸类化合物同样可以有效地催化氨与 EO的反应。研究人员以蒙脱石为载体,负载了 Keggin型122钨磷酸,其负载量以W的质量分数来 计算。当W的负载量在0. 3wt %左右时,研究结果 表明,反应温度在150,LHSV(液相空速)为4. 5时, 系统压力在10. 34MPa ,NH3EO = 25. 0时产物分布如 下:MEA 39. 6wt % , DEA 30. 8wt %和TEA 29. 1wt % , EO的转化率在98. 5 %左右。负载型的杂多酸对EO 胺化有着很高的催化活性,且在很高的NH3EO比 值下,TEA的产率仍在29wt %左右,这说明杂多酸类 催化剂对TEA等具有较高的选择性,然而关于此方 面的研究报道非常少,所以对于其催化机理、 热力学 以及动力学的报道比较少。由于杂多酸类化合物能 溶于乙醇胺等极性溶剂,液相合成乙醇胺易导致负 载的杂多酸流失,从而导致了催化剂的失活,所以在 合成乙醇胺时应采取气2固相反应。 2. 4 微孔类固体酸催化剂 自从甲醇在丝光沸石上高选择性胺化制备二甲 胺工业化之后 12 ,选择性胺化的研究吸引了更多研 究人员的兴趣。Phala等 69 研究了丝光沸石中八元 环对选择性胺化的影响,他们认为由于三甲胺无法 从八元环孔道扩散至催化剂表面,所以三甲胺受到 了明显的抑制从而有利于一甲胺与二甲胺的生成。 而Lercher等 67 在乙醇胺化中也发现丝光沸石对一 乙胺与二乙胺具有高的选择性,而三乙胺受到了明 显的抑制。通过钝化催化剂的外表面,以使催化反 应主要在孔道内进行,由于空间位阻的作用而抑制 了 “大分子” 的生成,但催化剂的比活性有一定程度 的下降。Segawa等 7073以丝光沸石为例 ,深入研究 了酸性对胺化活性与选择性的影响,他们发现当酸 性增强时,催化剂的活性有了明显提高。改性后的 ZSM25对胺化也具有很高的活性与选择性,Schmal 等 74发现 ,Cu改性后的ZSM25比HZSM25对甲醇胺 化具有更高的活性,且一甲胺的选择性取决于 BrnstedLewis酸之间的比值。而Zhang等 75 则认为 HZSM25的酸性位是胺化反应的活性位,然而研究人 员并未阐明酸催化的机理。环氧乙烷在固体酸上的 胺化报道较少,Malinonskii等 76 研究了EO与NH3 在Al2O3的反应情况,反应温度为300350,产物 主要由乙醇胺与醛组成,然而Sile 77 ,78 研究了350 700 之间EO与NH3在磷酸盐、Al2O3、13X上的反 0461化 学 进 展第21卷 应情况,但产物分布非常复杂,所以EO高温气相胺 化的研究开展的较少。近年来EO胺化的研究更倾 向于 液 相 高 压 反 应 或 超 临 界 反 应 的 研 究。 Setoyama 1从工业角度综述了酸碱双功能催化的最 新进展,他高度评价了Mitusubish公司EO化的研究 工作,其催化剂为La改性的HZSM25 ,除了DEA的 选择性有了显著提高之外,而且大大降低了反应温 度。他认为,经La改性之后DEA的选择性升高是 由于分子筛孔道的抑制作用,然而催化活性的升高 则是来自于催化剂酸碱性的调变。HZSM25的孔径 在01530. 56nm ,即使孔径未经调节,TEA也难以 从孔道内扩散出来,在不加入La的情况下,HZSM25 对TEA同样具有择形作用。Tsuneki等 79 ,80 在其专 利中报道了在LaZSM25上环氧乙烷胺化的最新进 展,当NH3EO = 719时,LHSV = 11. 5hr - 1 ,反应温度 100 时,DEA的选择性达到41. 1wt % ,而TEA的选 择性下降至3. 7wt % ,若将MEA循环反应,并按照 NH3MEAEO = 80171时,产物中DEA的选择性可 达到80wt %。Moriya等 81 , 82 在其后的专利中进一步 比较了在La , Y, Ce与Nb等稀土元素改性的ZSM2 5 ,SiO2, Al2O32SiO2和蒙脱石上的胺化情况。Tsuneki 认为由于MEA中含有活性氢原子,其反应活性是氨 的1015倍,所以生成的MEA更易与EO继续反应 生成DEA、TEA等;而经La改性之后的ZSM25 ,能够 大大提高氨的活性,这样大大地降低了EO与MEA 反应的几率,然而关于选择性生成二乙醇胺的机理, Tsuneki 2详细地阐述了 EO在LaZSM25上的反应情 况:预先将催化剂的外表面进行硅烷化处理,这样迫 使胺化反应基本上发生在孔道内,由于ZSM25的孔 径约束,DEA不能继续与EO反应生成TEA ,这样胺 化后的产物基本上停滞在DEA上。由Dow公司的 研究人员 52 提出的关于生成胺醚的机理可知,在 ZSM25孔道内难以生成季胺类化合物,故而难以生 成MEA2EG等胺醚化合物,所以在LaHZSM25催化 剂上,不仅抑制了TEA的生成,同时也抑制了胺醚 的生成。但由于含有羟基化合物的分子大都可以成 为胺化的有效催化剂,所以当反应停留时间较长时, 扩散至催化剂外表面的MEA与DEA等都可以起到 催化EO与NH3的反应或者直接与EO反应,起到拉 平的作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催化剂的择形 效果。表1为Tsuneki等研究La的载量、 反应时间 对催化性能的影响。Vamling等 9 报道了在4A与 Y、13X以及SiO22Al2O3上催化胺化的情况,但是产 物分析表明,该类催化剂对MEA与DEA均不具有 选择性。然而关于BrnstedLewis的比值以及孔结 构对反应的影响研究人员没有作任何报道。深入研 究BL的比值,酸强度与酸密度将成为EO在La ZSM25上胺化研究的重要方向。 表1 La的载量与反应时间的影响 Table 1 The influence of La loading and reaction time ZSM25 (SiAl =28) a time on streamhr=k2k1=k3k1=k2k3 LaAl =0.017a27.810.6112.8 247.691.535.0 LaAl =0.1a28.470.21139.9 248.330.59114.1 LaAl =0.12a28.700.20050.1 248.260.56214.7 a SiAl与LaAl比值均为摩尔比 3 结语 EO胺化制备乙醇胺是一个传统的课题,它的研 究正经历均相催化到多相催化的转变,由含水体系 转变为无水体系。通过对氨水体系的热力学动力学 分析,可以发现EO与氨的反应是一个强放热反应, 但其活化能较高,而水作为一种优良的质子化试剂, 可以降低其反应活化能,两者在70 以下就可以发 生剧烈反应;通过对氨水法的机理分析可以看出,提 供活性氢原子是提高胺化活性的重要途径。然而由 于产物分离上的能耗较高,且产物分布不具有选择 性,所以在生产上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将逐渐为 固体酸催化取代。然而近期关于环氧基化合物的研 究表明,室温下活化环氧基团已成可能,研究人员发 现溴化锂与锆盐均可以降低环己烯氧化物开环的苛 刻条件 56 , 83 ,这也成为催化剂制备研究的一个重要 研究方向。由于气相反应效率较低,目前环氧乙烷 胺化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液相高压反应或超临界方 面的研究,其中以Mitusubish公司的LaZSM25催化 剂的催化性能最好,当NH3EO = 8 (摩尔比)时,其 DEA单程产率在48wt %以上,TEA的产率不足1 % , 且反应温度由100 降至70。然而关于该催化剂 的催化机理以及La的具体作用,该公司研究人员并 未作任何详细的报道,这也成为EO固体酸催化胺 化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尽管液相催化胺化具有非 常多的优点,但是由于液氨的临界温度较低,所以在 80100 时反应,系统的压强仍然非常高,所以降 低反应温度应是降低胺化成本首当其冲的一个 问题。 1461第78期冯汝明等 环氧乙烷胺化制乙醇胺 参 考 文 献 1 Setoyama T. Catal. T oday , 2006 , 116: 250262 2 Tsuneki H. Shokubai , 2005 , 17: 196200 3 孙英杰(Sun Y 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Fine and Specialty Chemicals) , 2005 , 13: 16 4 秦伟程(Qin W C) .化学品科技市场(Chemical Technology Market) , 2004 , 11: 1925 5 Willis S B , HenryJ D. US 4355181 , 1982 6 Weaver D G, Smart J L. Ind. Eng. Chem. , 1959 , 51: 894900 7 张欣豪(Zhang X H) ,吴云东(Wu Y D) .化学进展(Progress in Chemistry) , 2008 , 20: 17 8 Frauenkron M, Melder JP ,RuiderG,etal.Ullmanns Encyclopedia of Industrial Chemistry Online , 2001 , 130 9 Vamling L , Cider L. Ind. Eng. Chem. Prod. Res. Dev. 1986 , 25: 424430 10 Johnson F L. US 4438281 , 1984 11 Grice N J , Knifton J F. US 4939301 , 1990 12 Corbin D R , Schwarz S, Sonnichsen GC. Catal. T oday , 1997 , 37: 7185 13 Tsuneki H, K irishiki M, Arita Y, et al. US 6559342 , 2003 14 Tsuneki H, Takeda K, Morishita F. US 6566556 , 2003 15 Tsuneki H. US 6455016 , 2002 16 Knorr L. Chem. Bev. , 1897 , 30: 909911 17 Knorr L. Chem. Bev. , 1899 , 32: 729731 18 Carleton E. The Chemistryof Petroleum Derivatives. New Y ork: The Chemical Catalog Co. inc. ,1934. 1: 541544 19 Carleton E. The Chemistryof Petroleum Derivatives. New Y ork: The Chemical Catalog Co. inc. , 1937. 2: 563567 20 Miller S A. Ethylene and Its Industrial Derivatives. London: Ernest Benn , 1969. 22: 632635 21 Schwoegler EJ , Olin J F. US 2373199 , 1945 22 Schwoegler EJ. US 2337004 , 1943 23 魏海 国( Wei H G) .浙 江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Master Dissertation of Zhejiang University) , 1993 24 罗铭芳(Luo M F)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Master Dissertation of Tianjin University) , 2004 25 Duldner I. Rev. Chim. (Bucharest) , 1970 , 21: 37 26 Parker R E, Isaacs N S. Chem. Rev. , 1959 , 59: 737799 27 Miki M, Ito T, Hatta M, Okabe T. Yukagaku , 1966 , 15: 215220 28 Potter C, Mclaughlin R R. Can. J. Res. Sect. B , 1947 , 25: 405409 29 Stoyanov A D , Boeva R S,K otov S V.Zh.Prikl.Khim. (Leningrad) , 1983 , 56: 19661969 30 Johnson F L. US 438281 , 1984 31 Y ou P K, K il P T. Hwaha K onghak , 1985 , 23: 409415 32 程华农(Cheng H N) ,孙昌青(Sun C Q) ,孙杰(Sun J) ,岳金 彩( Yue J C)等.青岛科技大学学报(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2007 , 28: 125128 33 程华农(Cheng HN) ,毛文峰(Mao W F) ,魏凤(Wei F) ,岳金 彩(Yue J C)等.计算机与应用化学(Computers and Applied Chemistry) , 2006 , 23: 6972 34 Eastham A M, Darwent B B , Beaubien P E. Can. J. Chem. , 1951 , 29: 575584 35 Eastham A M, Darwent B B , Beaubien P E. Can. J. Chem. , 1951 , 29: 585596 36 Ferrero P , Berbe F , Flamme L R. Bull. Soc. Chim. , 1947 , 56: 349368 37 Reich H, Fleury R. Chimia , 1966 , 20: 2931 38 Societe C, SocitA. G B 655580 , 1948 39 Lowe A J , Butler D , Meade E M. G B 760215 , 1952 40 Societe C, SocitA. G B 642950 , 1950 41 Nygarrd D M, Diguilio R M. US 6063965 , 2000 42 Diguilio R M, Mckinney M W. EP 6075168 , 2000 43 Hammer H, Reutemann W. US 5545757 , 1996 44 Kautter C T. US 2051486 , 1936 45 Ferrero P , Berbe F , Flamme L R. Bull. Soc. Chim. , 1947 , 56: 349368 46 G oetze W, Wolf P , Schulz G, Luedemann H. US 3723530 , 1973 47 Ahmed M, Nelson J R , G ibson C A. US 4845296 , 1989 48 Melder J P , Schulz G. US 6469214 , 2002 49 Frauenkron M, Mller U , Harder W, Unger J , et al. US 7119231 , 2006 50 Reynhart A F A. US 2186392 , 1940 51 Watanabe H, Matsumura M, Ohkawa T, Suzuki K. US 5633408 , 1997 52 Washington SJ , Grant T F. US 5334763 , 1994 53 Ruider G, Ross K H. WO 0032553 , 2000 54 Garg D , Shah S N , Okasinski M J , Drayton2Elder A S.US 6846959 , 2005 55 Ruider G, Ross K H, Melder J P , et al. US 6323371 , 2001 56 Chakraborti A K, Rudrawar S, K ondaskar A. Eur. J. Org. Chem. , 2004 , 35973600 57 Holubka J W, Bah R D , Andrs J L. Macromolecules , 1992 , 25: 11891192 58 DelBene J E, Frisch M 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