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与发病_第1页
病因与发病_第2页
病因与发病_第3页
病因与发病_第4页
病因与发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 病因与发病Theory of Etiology and occurrence of Disease,关键性问题中医对病因的认识方法及分类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特点七情的概念及七情内伤痰饮、瘀血的概念、形成及致病特点中医学发病原理 中医临床发病类型,2,【目的要求】,1.掌握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2.掌握七情的致病特点。3.掌握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4.熟悉发病原理。5.了解病因的其他内容。,3, 病因引起疾病的原因。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1.询问病因2.辨证求因 根据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来推求病因。 辨证求因后进而审因论治。 中医病因学说的发展 内经、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第一节 病因 概 述,4,中医病因,1.六淫 2.七情 3.疠气 4.饮食 5.劳逸 6.痰饮7.瘀血 8.结石 9.外伤 10.寄生虫 11.药邪 12.先天因素 13.医过等,西医病因,1.生物病原:如细菌、病毒、真菌等。2.物理因素:如噪音、高温、气压、放射线等。3.化学因素:如化学药品、污染、毒物等。4.营养因素:如偏食、营养不良等。 5.精神因素:如情绪、心理等。6.遗传因素:如遗传病等。,5,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气候变化,人体正气强弱,六气,一、六淫,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六气太过、六气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外感病因,6,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2.季节性: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 冬季多寒病。3.地区性: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4.相兼性:既可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如风热、风寒、寒湿等。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如风寒表证转化为里热证,与体质有关。,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7,内生五邪的概念,内生五邪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范畴。,六淫致病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映。,8,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春季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 4、风性主动,风 邪,9,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等兼夹证,多兼邪致病风者,百病之始也,为百病之长,眩晕、抽搐、拘挛角弓反张,类似摇动的症状肢体异常运动,主动,风疹块皮疹时隐时现此起彼伏,变幻无常发病迅速,行痹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病位游移行无定处,善行数变,头痛、鼻塞、咽痒恶风、发热、汗出,无孔不入,腠理开泄病位在上、在表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主要病症,致病特点,性质,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0,寒冷性,冰块试验阳性,皮划痕试验阳性,瘾疹荨麻疹,11,是自然界中使人致病而产生具有寒冷、凝滞、收引特性病状的外邪寒即阴气胜,冬季主气淋雨涉水,或汗出当风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 3、寒性收引,寒 邪,1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四肢拘急,屈伸不利,筋脉牵引拘急,恶寒、无汗、发热,腠理汗孔收缩,收 引,寒痹关节冷痛伤寒头身疼痛中寒脘腹冷痛,气血凝结、阻滞不通 遇寒加重,得热减轻,凝 滞,伤寒恶寒、无汗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伴有形寒肢冷,寒为阴气盛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主要病症,致病特点,性质,13,夏季火热之邪,夏季主气,乃火热所化 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至以后立秋以前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3、暑多挟湿,暑 邪,14,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呕恶,苔黄腻,暑湿夹杂证,多夹湿,气短乏力,神疲脉虚(气随津泄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气随津脱)中暑口渴喜饮,尿赤短少,大汗不止,腠理开泄,心烦闷乱而不宁,扰动心神,伤暑头昏、目眩,上犯头目,升散耗气伤津,高热,烦渴,面红,目赤,脉洪大,实热证,阳邪,炎热,主要病症,致病特点,性质,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5,指自然界中使人致病而产生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病状的外邪湿为长夏主气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 3、湿性粘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 邪,16,脏腑经络胸闷脘痞,关节肿胀疼痛小便短涩,大便不爽脾胃气机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脾阳不振腹泻、水肿,阻遏气机损伤阳气,为阴邪,淋浊、带下、泄泻、痢疾下肢水肿、下肢溃疡,下趋、下注多见下部的症状,趋下,湿痹、湿温、湿疹,病程的缠绵性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排出物及分泌物多粘腻滞涩而不畅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而不畅,苔腻,症状的粘滞性,粘滞,小便混浊、大便溏泄、下痢粘液脓血面垢眵多、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浸淫流水,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头身困重,四肢发沉,关节重着疼痛,沉重或重着,重浊,主要病症,致病特点,性质,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7,湿疹,多发于耳、手、乳房、肛门、阴囊,小腿等处,湿热蕴结,复感风邪,郁于肌肤,18,指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燥邪,19,20,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痰中带血,喘息胸痛,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易耗伤肺津,燥易伤肺,皮肤粗糙不滑利痰少不易咯出,脏腑组织失去滑泽涩滞不利,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皲裂小便短少,大便干结,干燥、涩滞易伤津液,燥性干涩,主要病症,致病特点,性质,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1,是自然界中使人致病产生炎上、伤津耗气,生风动血等特性病状的外邪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2、火易耗气伤津 3、火易生风动血 4、火易致肿疡,火 邪,22,火与温热 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热多属于外淫,风热、暑热、湿热之类火常由内生,心火上炎、肝火亢盛、胆火横逆等 热多属病邪,火则有正邪之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壮火指阳盛的病理邪火 少火指对人体起温煦作用的正常阳气,五气化火火由风、寒、暑、湿、燥邪转化而来五志化火火由七情太过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来,23,火热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痈肿,疮疡 局部红肿高突灼热,易致肿疡,热迫血妄行出血症血色鲜红,粘稠,量多,易动血,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牙关紧闭,两目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易生风(热极生风),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少气懒言,肢倦乏力,易耗气伤津热邪发散,腠理开张热邪消灼煎熬阴津,高热,狂躁,神昏,谵语。,易扰心神,发热,头昏,头痛,面红目赤咽喉红肿疼痛,口舌糜烂,炎上,症状多见于上部,高热,面红,心烦,口渴,尿赤,脉洪,阳胜则热,实热证,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主要病症,致病特点,性质,24,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高热神昏,25,痈图注:痈生于右侧小腿外侧焮红漫肿,边界不清色赤拒按,灼热疼痛根盘不聚,按无波动行走痛剧,26, 二、 疠气,疠气的概念,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又称“疫气”、“疫毒”、“戾气”、“乖戾之气”等。疠气引起的疾病称为“疫病”、“瘟病”、“瘟疫病”。疠气致病的种类很多,如“大头瘟”、“疫痢”、“白喉”、“天花”、“霍乱”、“鼠疫”等,实际上包括了现代许多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27,疠气的致病特点,1.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2.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3.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疠气形成及疫病流行原因,1. 气候反常2. 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3. 预防隔离工作不好4. 社会因素,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28, 三、内伤七情,七情的概念内涵,所谓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人体的生理本能。在一般情况下,七情属于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范围,不会致病。 这种正常状态下的七情包括了现代心理学所说的情绪、情感过程,亦涉及到认识过程。,29,情志致病约占病因的7.9%,30,31,七情致病的条件,若为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刺激,超越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则会导致内脏阴阳、气血等方面的紊乱,引起疾病的发生,中医学称为“内伤七情”。,(一)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七情以脏腑的气血阴阳精津等为物质基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32,(二)七情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 以心(七情皆从心而发)、肝、脾三脏为多见张介宾类经:“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2. 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4.多发为情志病,33,情志疾病的概念及范畴,情志疾病可以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过程中,精神情志因素起重要作用的一类疾病,也包括一些以神志异常为主要症状表现的疾病。具体而言,中医所论的情志疾病包括有:(一)七情内伤所致的以神志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在中医临床上常见之于郁证、厥证、脏躁、心悸、不寐、癫狂、痫病等。(二)七情内伤所致的以形体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中医学强调“形神合一”,这种以形体症状为主的病证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身疾病,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内、外、妇、儿各科的多种疾患,如:哮喘、噎膈、泄泻、阳痿、痛经等。这种疾病的发生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外感六淫、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等。但若病因以情志内伤为主,则归属于中医七情内伤的范畴。(三)由于形体病变所致的以神志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如妇科常见的绝经前后诸证等。总之,中医七情致病的范围广泛,包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身疾病、神经官能症以及精神疾病等。,34, 四、水湿痰饮、瘀血,(一)水湿痰饮 1.区别,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及其病理性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痰饮作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新的病变,则为继发病因。,痰饮,有形之痰:实质性痰浊和水饮,无形之痰:是痰饮导致的特殊的病理变化和症状体征,用治痰饮方法能获得疗效。,病理产物,又属致病因素,35,2.痰饮的形成,外感六淫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劳逸太过,肺失宣降脾不健运肾气化失司肝失疏泄三焦水道不利膀胱气化不利,伤及内脏,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痰饮,痰饮是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失常、或七情内伤、或劳逸太过等原因,导致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对水液的气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生成。,36,痰饮致病的病位,痰,随气机的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达筋骨皮肉,无处不到,病位广泛。,饮,37,3.痰饮的致病特点,38,(二) 瘀血,瘀血的概念,是指体内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停积于体内的病理性产物,以及血液运行不畅而阻滞于脏腑经络之中的病理变化。血液停滞于体内又能导致新的病变,而成为继发病因。,1.瘀血的形成,瘀血形成的病因:包括外邪入侵,情志失调,饮食所伤,劳逸太过,以及外伤等原因。,39,外邪情志饮食劳逸外伤,外伤络伤血溢气虚气不摄血血热迫血妄行,损伤机体,血离脉道,停积体内,气血功能失调导致瘀血形成主要有以下四种:1.气虚血瘀 2.气滞血瘀 3.血寒致瘀 4.血热成瘀,气虚血行无力气滞血行受阻血寒寒凝血滞血热煎熬粘滞,血行不畅阻滞脏腑经络,瘀血,40,2.瘀血的致病特点,41,舌质紫暗,舌有瘀斑,皮肤瘀斑瘀点,肌肤甲错,42,(一)饮食失宜(二)劳逸失度(三)外伤 (四)寄生虫(五)先天因素,五、其它病因,43,劳逸失度,过劳,饮食失宜,饥饱失常过饥,过饱 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寒热、五味、肥甘,过逸,劳力过度劳则气耗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劳神过度、房劳过度,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久卧伤气,44,外 伤,枪弹、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烧烫伤、冻伤(全身、局部)化学伤、溺水、雷击伤、虫兽伤,蛔虫、钩虫、蛲虫、绦虫疟原虫、血吸虫 虫积,先天因素,指人未出生前因父母体质或胎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病因实际上包括了现代医学中某些先天性或遗传性的致病因素,45, 第二节 发病原理,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包括原病和复发等),是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一、邪正与发病,1.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部因素,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3.正邪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4.不同条件下,正与邪主导作用不同,46,(一)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部因素,正气:是指人体的生理机能,包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和康复能力。正气的作用方式:1.自身调节 2.抗邪防病,或感邪后驱邪外出 3.病后或虚弱状态时的自我修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47,1.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与特点 寒邪寒证;阳邪(风、暑、火邪)实热病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