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读后感_第1页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_第2页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_第3页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_第4页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静静的顿河有感世界上真正让人动容的是来自最下层的咆哮,静静的顿河与战争与和平相比,无疑是以下层参与者的感受和体验为内容的史诗。它直接地剥开每一个英雄表面的粉饰,真切的告诉我们,在那些伟人物指点江山时,会有多少悲剧发生,无论是以历史前进为代价,还是只是无谓地牺牲。静静的顿河是苏联座机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曾获斯大林奖、诺贝尔文学奖,此书与肖洛霍夫出身与生活密切相关。出身于哥萨克的他,在俄国革命的暴风雨中诞生,体会过革命省里的快乐,也对俄国人民和整个人类所经受的苦难忧心不已。他的一生与顿河分不开,从作者的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英雄主义的传奇色彩和异域风情,这部小说中描绘了一战到苏联国内战争期间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生活画卷,描绘了哥萨克在革命和战争中的激烈沸腾的生活,他们“脱胎换骨”的苦难,以及她们最后走向新道路、建设新生活的历史新进程。 哥萨克的那块天地里的世世代代人的生活组成了一幅史诗般的、充满泥土气息的、生动绮丽的画卷。小说开头有一首歌唱哥萨克血泪历史古老的民族歌曲:“我们光荣的土地不是用犁耕耘我们的土地用马蹄来耕耘,光荣的土地上播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静静的顿河上装饰着守寡的青年妇人,到处是孤儿,静静的顿河,我们的富强,父母的眼泪随着你的波浪翻滚”通过描写顿河边几个哥萨克家庭的悲欢离合,再现出20世纪初俄国社会动荡变革的历程,描绘了这场历史进程中人民的思想、感情、意识和风俗等震荡冲突。小说第一章中有这样一段语言描写“本丘克斟酌着字眼,说道,面包奇缺,工人区里到处是饥饿、不满和无声的抗议。日俄战争引起了1905年的革命这次战争势必以新的革命收场,而且不仅是革命,还要发动国内战争”。从这些话语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与恶劣,时势动荡,而哥萨克人的艰苦的生活条件与残酷的斗争。表现出苏维埃政权在哥萨克地区建立和巩固的艰苦过程及其强大的意志力,揭示出一切反动统治势力必然失败灭亡的命运,广大的哥萨克人在复杂的历史转折点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漩涡中的主人翁葛利高里的悲剧,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这些人以一种疯狂、绝望的英雄气概,拼死地反击哥萨克,进行自卫,在马刀的劈刺声中倒下,而在垂死之际,却还是不顾一切地冲向死亡和毁灭,因为他们豁出去了,死在哪儿都是一样的”,让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颤,感慨不已。一方面感叹与敬佩这些士兵的勇敢与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另一方面又觉得在那个动乱战争的年代,人们过于轻贱自己的生命了,亦或是那个年代,总是要有很多人流血牺牲的。这是身为将士的光荣还是时代的悲哀,我不敢妄下定论,也不好定论。在刚开始葛利高里因杀人行为不安时,一个叫“锅圈儿”的哥萨克对他说:“你不要去想这是怎么回事和为了什么,你是哥萨克,你的天职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的砍下去。在打仗的时候杀敌人,这是神圣的天职”我想,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才会使这些士兵一往无前地去砍杀面前的敌人,而这种信仰我自是无法体会得到。那“用哥萨克的鲜血灌溉过的”草原,草原上的花草树木和飞禽走兽,这一切读来令人心里不由得隐隐发颤和作痛,为相互残杀的哥萨克男人,为苦难中顽强生存的哥萨克女人,也为那永远静静地流淌,流向历史深处的顿河。我们是否也从内心深处涌现出对生命的痛惜?我想大多数人心里都存有人道主义的悲悯之情。细细地读静静的顿河,让我们人性深处的“对人类的痛惜心情”也超越各种意识形态,超越我们狭隘的地域及身份偏见,上升到心灵的最高层面!我自知出身于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年代,没有那种革命信仰,无法身临其境地感受那种革命情感,我是一个和平爱好者,从美国与伊拉克以及其后来与利比亚的战争,无论是战败国还是战胜国,都给其国家的人民带来严重灾难。和平是主流,我希望美丽的橄榄枝可以抛向世界每一角落。而在我爷爷的那一辈,都是经历过那个风云变幻的转折点建国,对革命感受自然匪浅。我曾想,即使我们了解历史,那又如何?又有几人能真正体会在革命时期涌现的那种无畏精神?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那种无畏精神已渐行渐远,喧嚣、金钱利欲充斥社会。很难想象那么一天,我们都淡忘历史,淡忘带给我们和平安康的革命,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幸好,有像肖洛霍夫一样的喜欢用直笔记录历史的作家,让我们了解历史,铭记历史。静静的顿河,整篇文字是那样安静、平静,甚至有点冷情,就像他笔下那条静静的顿河,带着无限的忧郁、惆怅,流露出一丝一缕的浅浅的哀愁。饱含着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敬畏,充满了“那种对人类的痛惜心情”!主人公葛利高里参军入伍,军队生活寂寞无聊,容易想家,他看不惯军队里的人的作风,军官对士兵残酷无情,还有那些士兵们强奸妇女,这些都使他愤慨,身为读者的我也感受到当时水深火热的处境。杀人的行为让葛利高里的脚步变得又乱又沉,内心感到痛苦。“在离维奥申七俄里的地方,在一片荒凉的、起伏不平的沙地上,几个押送的哥萨克惨无人道地把他砍死了。先是活活地挖掉了他的眼睛,砍掉胳膊,割下耳朵和鼻子,又在他的脸上来来回回地划了几刀。他们解开裤子,一面叫骂,一面对着他那高大、英武、健美的身子撒起尿来。他们对着血肉模糊的躯体骂够了,然后一个哥萨克踩住轻轻哆嗦的胸膛,踩住仰面倒在地上的身躯,斜砍一刀,把头割了下来。”最没有渲染的文字却越是带来强大的冲击力。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在战争中肆意杀害敌人,甚至是残暴剥夺别人生命的那些人为何能够如此坦然自若,心安理得!即使是敌人,信仰也罢,为何一定要如此残暴?这就让我联想到在南京大屠杀中,那些残忍的以杀害手无缚鸡之力的民众为乐的日本人,又是如何寝食得安?一个人,总是该有善恶、内疚之心吧,而丧失人之本性即良心,又凭什么称之为“人”?看在影片一路有你中,我被男主人公高尚的品行深深折服。一次意外,男主人公撞死了女主人公的丈夫,其实本来除了赔偿金钱,他不没有义务再做其他的事了。可是,因为心怀愧疚,因为责任感,他毅然承担起了照顾死者家属的责任,这就是人性的差别吧,我想。不管何时,信仰也罢,我们都要保持着心中那抹高尚,不能丢失我们的本性!小说中有很多环境描写,篇幅也很宏大,人物众多,从中反映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人物上至将军,下至一般群众,个性都塑造得很鲜明,其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尤其生动。肖洛霍夫用细致入微的笔描绘出哥萨克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匠人构建出来的,而是对土地与人的情感宣泄。肖洛霍夫出身乡村,对乡村方言的运用,大量的哥萨克歌谣穿插其间,或悲或喜,信手拈来,神韵自成。因为作者的心属于那片土地,因为作者爱那片土地,所以,无需取巧,一切尽在掌握中。基于作者对顿河的熟悉,使得他对每一个细节和人物的刻画驾轻就熟,几个主要人物的描写有浑然天成之感,葛利高里在白军和红军中的摇摆不定;阿克西尼亚对纯真爱情的执着追求;潘捷莱性格暴躁一言持家但对亲人怜爱交加,娜塔丽娅的善良美丽却性格刚烈。每一件相关事件的发展,你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的!而不应该是别的样子的。肖洛霍夫继承并发展了托尔斯泰那种把道德意识与审美意识相结合的美学传统,面对现实,谱写了一部悲剧主题的伟大史诗,运用了一种不同于“革命现实主义”的真正的现实主义原则,即:不粉饰现实,不拔高人物,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几点看似简单,但在当时万马齐喑的苏联文坛却很是难能可贵的。他曾告诫年轻的作家:“作家在小事情上违背真实,便会引起读者的怀疑,读者会想,在大的问题上可能他也会撒谎。”面对现实,敢于秉笔直书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肖洛霍夫的良知,也是他在现实主义美学上的独特性。在第四卷第二章中前线的哥萨克这样唱到:“啊,我出生的故乡,我再也见不到你。在清晨的花园里我再也见不到黄莺,听不到黄莺的歌唱。你呀,亲爱的妈妈,不要为我过分悲伤。亲爱的妈妈,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死在战场上。我驰骋在野味的空地上,我心里预感到。啊,我心理预感到,我的心在预言。漂亮的小伙子再也回不了故乡。铅弹在飞响,射进了我的胸膛。我倒在战马的脖子上,血洒在黑色的马鬃上。没有上过战场的人,就不知道什么是恐怖。白天我们浑身湿淋淋,夜里战兢兢,整夜都不能入睡。野外的空地上,每天每夜,时时刻刻,都是恐怖和悲伤。”通过这些民歌,我们可以看到在马背上长大,一生都不能摆脱战争的哥萨克戎马生涯的全貌。在肖洛霍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