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语文优化方案练习】模块综合检测(粤教版必修2))_第1页
【2012语文优化方案练习】模块综合检测(粤教版必修2))_第2页
【2012语文优化方案练习】模块综合检测(粤教版必修2))_第3页
【2012语文优化方案练习】模块综合检测(粤教版必修2))_第4页
【2012语文优化方案练习】模块综合检测(粤教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块综合检测(说明:本试卷共24小题,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湮没/咽喉要道阿谀/刚正不阿脊椎/椎心泣血B休憩/杞人忧天 削皮/削足适履 场院/逢场作戏C埋怨/埋头苦干 假装/久假不归 露面/崭露头角D攻讦/捷报频传 轻便/便宜行事 惊诧/叱咤风云解析:选B。A项,分别读yn/yn,/,zhu/chu;B项,分别读q/q,xio/xu,chn/chn;C项,分别读mn/mi,ji/ji,lu/l;D项,分别读ji/ji,bin/bin,ch/zh。2下列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中国女排和韩国女排在第16届亚运会最后一枚金牌的争夺战中再度碰面。韩国队独占鳌头,赢了两局。中国 队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稳扎稳打,最终以32逆转对手夺冠。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逆转,这是一场万众瞩目的激战,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体育竞技的魅力。A独占鳌头B稳扎稳打C惊心动魄 D万众瞩目解析:选A。“独占鳌头”,科举时代指点状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此处可用“先声夺人”;“稳扎稳打”,稳当而有把握地打仗,比喻有把握、有步骤地工作。“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万众瞩目”,成千上万的人都十分关注。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多年没有见到老先生了,这次回来,看到先生头上全是白头发,嘴里的牙齿也都掉光了,可开口说话,声音依旧那么洪亮。 B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973号决议,同意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后,法国、英国和美国开始对利比亚进行空中军事打击。C在任何一个国家,私人财产保护的最后底线都是它会不会被任何合法或者不合法的手段往政府的手里转移。D当前科学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致力于解决好以下两个首要问题:一是要培养更多的硕士、博士,二是要向世界科学高峰峰顶冲击。解析:选B。A项“头上全是白头发”、“嘴里的牙齿也都掉光”累赘,语义重复。C项“最后底线”与“会不会”不对应,应该是“最后底线都是它不会”。D项用词不当,“首先”改成“主要”。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一个爱笑的人,是一个阳光的人;_。_。_,_。_。这一张张笑脸,犹如友谊的春风,吹向世界。一张张笑脸,充分体现了我们的自信,我们的宽容,我们的友善让五千年文明中国的魅力,让中国人的友善如花绽放一个爱笑的民族,是一个阳光的民族那种发自内心的微笑,犹如“吹面不寒杨柳风”阳光,来自积极的心态,源自宽容的胸怀A BC D解析:选A。和文段首句句式相同,因此应紧随其后,是对阳光的解释,相连,对微笑的作用进行阐述,是综述句,理清关系,不难得出答案。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程原迩稿序 张鼐南高峰下,松梢乱云,竹影蔽日。刳竹引泉,其声潺潺,出于涧底。鸣鸟上下,与行人唱和。境过清,非韵士不能耦而居,非胸中夙有烟霞者不能畅其文章之灵气。吾友程原迩从新安来,同王象斗读书于此。余偶过其室,瀹茗焚香,出文章数篇读之,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吾尝叹人生于世,凡浓艳之物,可争掬取者,以吾澹然当之,其味之尽。惟天下名山水,高人韵士,与奇文章相逼而来,领此趣者觉神魂飞动,手足鼓舞。盖游不奇不旷,交不奇不王也。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其于朋友之助,如鸟溯风而鱼沫水也。挟册书咿唔、仰面看屋梁索解句者,恶足以语此?原迩之文,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倘非湖山之助,安能笔笔生动?今而往原迩益勉之矣。吾归山中晨起见远烟一抹起玳瑁湖上九峰隐隐在西楼可数者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原迩其时寄我新篇,令我数浮大白,为原迩展山水之清音也。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南高峰下,松梢乱云乱:扰乱B非韵士不能耦而居 耦:结伴C交不奇不王也 王:盛大D如鸟溯风而鱼沫水也 沫:水珠解析:选D。根据语境的意思,“沫”不能是名词,应为动词,解释为“在水中嬉戏”。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其声潺潺所以兴怀,其致一也B出文章数篇读之 感慨系之矣C吾尝叹人生于世 不能喻之于怀D为原迩展山水之清音也 齐彭殇为妄作解析:选D。A项“其”,都是代词,那。B项“之”,都是代词,它。C项“于”,都是介词,表对象。D项“为”:连词,因为;动词,是。7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是作者赞美程原迩文章优美的一项是(3分)()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以吾澹然当之,其味立尽领此趣者觉神魂飞动,手足鼓舞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A BC D解析:选A。此题可用排除法。是说世间“浓艳之物”,是说文章与山水间的关系。是写九座山峰给我的感受。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写程原迩读书环境的清幽,引出程原迩这位高人韵士,为下文写其文章的清秀做铺垫。B文章第二自然段写我与程原迩的一次交往,他朗诵了他写的文章,使我神魂飞腾,感慨不已。C第三段写程原迩的文章“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的原因:借灵于湖山、借助于朋友。D结尾仍以山水为引,说明读朋友的文章也需“借灵于湖山”,才能写出“展山水之清音”的序文。解析:选B。B项“他朗诵了他写的文章”不当,原文是“出文章数篇读之”,意思是“拿出几篇文章让我读”。9断句与翻译。(10分)(1)用“/”给下面文段断句。(4分)吾 归 山 中 晨 起 见 远 烟 一 抹 起 玳 瑁 湖上 九 峰 隐 隐 在 西 楼 可 数 者 不 觉 旷 然 远 览 有 南 峰 之 怀 焉 解析:给文言文断句,要注意语句意思的完整,保持每一个句子成分的搭配恰当。答案:吾归山中/晨起见远烟一抹/起玳瑁湖上/九峰隐隐在西楼可数者/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非胸中夙有烟霞者不能畅其文章之灵气。译文:_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译文:_解析:这两句话的翻译各有侧重点。第句是否定性判断句;第句是比喻句,同时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时要翻译出这些语句的特点。答案:不是胸中早有烟霞之梦的人是不可能酣畅淋漓地呈现出他写文章的灵气。文章要从湖山借得灵气,就像草色要从酥雨借得光泽。参考译文:南京峰下,松树树梢扰乱了流云,翠竹的身影遮蔽了太阳。剖开竹子,接引泉水,泉水声从山涧的底部潺潺地传来。啼鸣的鸟儿上下翻飞,似与山中行人唱和。然而这环境太清幽了,不是雅士是不可能陪伴它居住的,不是胸中早有烟霞之梦的人是不可能酣畅淋漓地呈现出他写文章的灵气。我的朋友程原迩来自新安,与王象斗在这里读书。我偶然间拜访他们的居所,他烹茶燃香,拿出几篇文章让我读,文章意趣旷远卓越,山涧泉水风中奇松,在他的笔下都好像活灵活现。我曾经感叹,人生在世,大凡浓艳的东西,能让别人争抢的,我用淡泊的心态面对,它的价值在我这立即消失殆尽。只有天下著名的山水、雅士趣事以及奇逸的文章逼近我而来,我才会领悟其中妙趣,感觉神魂飞腾,手舞足蹈。这大概是因为游历不够奇逸,则胸怀不能旷达,交友不够奇逸,则灵气不能旺盛吧。文章要从湖山借得灵气,就像草色要从酥雨借得光泽。文章要借助于朋友,就像鸟儿飞舞在逆风中,鱼儿游戏在激流间。那些拿古人书册咿唔吟哦,仰面看屋梁索解句意的家伙,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语呢?程原迩的文章,富有韵味并且情趣豪迈,开始处堂堂正正,结束处奇逸不凡。假如没有得到湖山的帮助,怎么能笔笔生动呢?从今往后,在文章方面程原迩一定会更尽力的。我回到山里,早晨起来看到远处烟云一抹,从玳瑁湖湖面上缓缓升起,九座山峰隐隐约约的,在西楼上可以数得出来,纵目远观,不知不觉间自己也有了南京峰一般的胸怀。程原迩那时寄给我的新作,让我满饮了几大杯酒,因为他的文章展现了山水的清妙。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早梅 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注】齐己:唐末著名诗僧。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望春台:既指观赏春景的高台,又喻指京城。(1)诗的题目为早梅,但诗句内容未见“早”字。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整首诗是如何围绕“早”字落笔的。(4分)答:_解析:梅花开在“万木冻欲折”的寒冷之中,可见其早,另外在诗歌中,有几个形容词和数词,如“孤”“独”“一枝”等,也能表达了梅开之早。答案: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写“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全诗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围绕“早”落笔。(2)末联两句意味深长,表达了诗人什么心志?(3分)答:_解析: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答案:语义双关,祝愿梅花明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写出满怀希望的心境,借咏梅花传递出自己不甘寂寞,意欲大展宏图,有所建树,满怀期待的心志。参考译文:在严寒中,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有一枝却根暖回复了生机。在孤村深雪里,一枝梅花在夜晚悄然开放。风传出她清幽的香气,鸟因她素艳的外貌前来偷偷窥视。如果明年你能应时而发,将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_,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_。 (归有光项脊轩志)(2)知不可乎骤得,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3)或取诸怀抱,_;或因寄所托,_。(王羲之兰亭集序)(4)驾一叶之扁舟,_。寄蜉蝣于天地,_。 (苏轼赤壁赋)解析:这些语句散见于若干名篇和课下注释中,都需要背诵,积累。答案:(1)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2)挟飞仙以遨游托遗响于悲风(3)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4)举匏尊以相属渺沧海之一粟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使用核电仍是世界主流趋势 沈丁立日本福岛核事故还在控制中。迄今,这一事件虽未酿成更大危机,但人们对民用核电的心情将会变得更加复杂,各国对核能发展的决策都会变得凝重。出于对核灾难的恐惧,部分发达国家的民众对核能使用不感兴趣。就以目前拥有核电站最多的美国来说,在1979年发生三哩岛核电事故后,美国民众尽管继续接受使用核能,但都不希望核电站离自家太近,更反对在居住地附近建造新的核发电厂或在邻近地区储存核废料。资料表明,自三哩岛事件以来的31年中,美国没有兴建任何新的核电站,也没有在国内售出任何一座核反应堆。美国民用核能制造业的目光不得不转往国外,投向中国和印度这样快速增长的海外市场。欧洲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政治上开始对核能予以限制,由于核能潜在的环境风险以及核技术民转军(即核武器能力扩散)的风险,核能被当作“政治上不够正确”的能源。德国政府于2002年制定政策,确定在2021年前关闭境内所有核电站,这将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放弃核电的经济发达国家。当然,在2021年前,核能仍将是德国的过渡性能源。就是否继续使用核电,欧洲其他国家也已开始进行政策辩论,放弃核能逐步成为公共政策的一个选项。但是,对当代世界的多数国家而言,将使用核能纳入“政治不够正确”的范畴,过于奢侈。对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是对经济正快速成长中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它们都因经济增长而深感能源短缺。尽管火力、水力发电仍构成其能源主体,但核能已成其难以拒绝的补充。目前,我国的核能使用约占全部能源消费的2%,在经济快速发展和能源供应的压力下,安全和稳健地发展我国的民用核能事业,也是我国难以回避的选择。因此,停止使用核能和扩大使用核能这两种趋势是并存的,但在近期主流仍是核能使用的复兴,主要驱动因素是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我国的经济成长。但要使人类真正接受核能,下一代核能发电技术需要完善地保障核电安全。最新提出的保障核电安全的技术途径,是新一代核反应堆以及核燃料的“本性安全”设计理念。它有三个要求:一、即使反应堆的管理人员操作失误,核反应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动停机。二、即使发生事故,反应堆堆芯不会继续产热,冷却系统仍能有效降温。三、特殊外包装使核燃料在高温下不易融化破损,从而确保核放射性材料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小。福岛核事故必将加深这些理念,加速下一代“本性安全”核反应堆的研发和投入市场。中国民用核能正方兴未艾,他国的各种重大事故是我们研究防范的重要对象。日本福岛的核危机尚未解除,国人对核能看法肯定已有更新。可以预计,各地民众未来对在自家门口办核电将有更多保留,各地政府兴办核能需要博弈的对象将会增多,这对我国核能技术研发将提出更高要求。日本国土狭小,在福岛建核电机组实不得已,中国大批核电机组均放沿海一线,未能充分利用国土辽阔之优势,因此需要重审安全与成本的平衡。政府需要严审核能发展,正确选择电站场址,使用安全稳妥技术,确保万无一失。民用核能的发展,必先将安全置于一切之上。12关于“近期使用核电仍是世界主流趋势”的理由,解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30多年来,美国尽管没有兴建任何新的核电站,但目前依然拥有最多的核电站,美国民众尽管不希望核电站离自家太近,但仍然继续接受使用核能。B德国政府决定在2021年前关闭境内所有核电站,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放弃核电的经济发达国家。但在2021年前,核能仍将是德国的过渡性能源。C美国民用核能制造业的目光不得不转往国外,投向中国和印度这样快速增长的海外市场。欧洲其他国家也已开始进行政策辩论。D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我国的经济成长,使得全球能源短缺。尽管火力、水力发电仍构成其能源主体,但核能已成其难以拒绝的补充。E中国民用核能正方兴未艾,他国的各种重大事故使我们对核电的防范有了重大突破,正确选择电站场址,有了安全稳妥的技术。解析:选CE。C项,没有扣“核能是否继续使用”这一主题;E项“我们对核电的防范有了重大突破”,“有了安全稳妥的技术”理解错误。1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是(3分)()A最新提出的保障核电安全的技术途径,是新一代核反应堆以及核燃料的“本性安全”设计理念。福岛核事故必将带动我国加深这些理念,并将加速下一代“本性安全”核反应堆的研发和投入市场。B中国大批核电机组均放沿海一线,这是我国核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安全隐患,可见我国过去在审查核能的安全与成本的平衡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正确选择电站场址是民用核能发展的重中之重。C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我们对民用核能的环境风险认识会深入得多,我们肯定会反对核电站离自家太近,更反对在居住地附近建造新的核发电厂或在邻近地区储存核废料。D尽管近期使用核电仍是世界主流趋势,但是由于其潜在的环境风险太大,而且现在在技术层面还存在很多难题没有攻克,所以寻找别的更为安全的新能源将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解析:选B。B项,正确选址不是民用核能发展的重中之重,核能的技术问题才是核能发展的重中之重。14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对国外核电使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答:_解析: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分点说明了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对核电的态度,后半部分介绍了发展中国家,如我国对核电的态度。据此概括即可。答案:部分发达国家的民众对核能使用不感兴趣。欧洲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政治上开始对核能予以限制。发展中国家虽然还将继续使用核电,但更加小心谨慎。15当前,我国应如何安全稳健地发展民用核能事业?请结合文本,分条概括。(6分)答:_解析:从文章后半部分的内容可以看出,我们应该总结他国核事故的原因,加强技术研究,选择更加合适的厂址。符合意思即可。答案:研究他国的核事故,重视潜在的环境风险,决策更加稳健。加强核电安全的技术研究,加速下一代“本性安全”核反应堆的研发和投入市场。充分利用国土辽阔的优势,重视民众诉求,正确选择电站场址。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月光满地 马新朝翻开唐诗宋词,翻开元曲,几乎满篇月光,中国古代文人没有不写月光的。月光历世照着我们,总是那样如期的圆,如期的缺,那样的清辉,那样的如水。只是近些年来,我见得它少了,模糊了。它缓缓隐退于我的生活,数月,经年,没有看到它在窗前升起。它曾是那样皓皓满天,现在它怎么了,我已经很难见到它。然而我知道它仍在,仍在于我内心的某一角落,却已是锈迹斑斑。是夜,我好像听到了它在微弱地喊我,我的身体感觉到它,它用无声的嗓音喊我,用盈盈泪光喊我,用不存在的小手触摸我。我缓步登上楼阁晾台,向天空望去,可它在哪呀?前面一栋黑糊糊的大楼,遮住了半个天空,我看不到它。我脱下便衣,换上西装,蹬上皮鞋,妻问我何去,我无法对她说。下得楼来,直奔市区的紫荆山公园,因那里地势相对开阔,建筑物又少,接近自然。我穿过车流如水的金水大道,那些没有烧透的汽油味与尘土味,混合在一起,在空气中迷漫。霓虹灯在辨认着各色人脸,彩色探照灯,把商业大楼照得通体辉煌。在一座人造小山 ,我看到了它,它在东边群楼的缝隙中,左冲右突,艰难地上升。它怎么了?竟然有些黯淡,也小了许多,完全不像旧时月。我看到它的脸,有不易察觉的愁容和倦意,它生病了吗?那么无力、微弱、无奈,像老人被无边喑哑所围绕。它淡淡的照着我,照着我身边的假山,沉睡的石头,无语的松柏,用它的残缺照着我的残缺。多年了,月光渐去渐远,拿无边的琐碎、烦恼、不安,遮蔽了它。谁能说没有月光的生活不是一种残缺。我童年的月光可不是这个样子。彼时,月光是明亮、洁净的,一尘不染,尚带有原野上植物那丝丝的甜味。在南阳盆地腹地,一个小村庄中,木格子窗内,煤油灯结着浅浅灯花,我和李白、杜甫、陆游等我所敬仰的诗人先贤,频频相会在一本发黄的书里。他们的诗句让我迷醉、颤抖,每每抬头,向窗外望去,满院皆是月光,那月光像水,似银,从高空流淌下来,在地上铺厚厚的一层,把方方正正的小院子撑满。枣树叶子一明一暗,像无数闪动着的小眼睛。蛐蛐在墙角处鸣叫,青蛙在村边此起彼伏。它们在疯长着,使这些月光更亮、更有力。村西就是终年流淌的涧河,水草浮动,鱼虾成群,清澈见底。此时正无声地把大片大片的月光,运向不知道的远方。我的母亲和邻居家的三婶,坐在院中纳鞋底,她们很长时间不说一句话,月光带着高天的凉意和香气,游走在她们中间,她们便成了月光的雕像。有人把月光归入了传统派,归入到唐诗宋词的序列,它不属于后现代主义,在后现代主义那些长长的浮躁的注释里,找不到“月光”这个词。但月光已融入了我的身体,融入了我的生命,它照在土地上,因此也变成了土地,它照在村舍上,因此也就成了村舍。后来,无论我到何处,在有月亮的晚上,我总要留意向天上看去,月亮就成了我的一个情结,只是我很纳闷,因再也看不到故乡那样明亮、干净的月光了。我所看到的月光,总像是掺了某种不洁的杂质,某种病态。这是为什么呢,莫非若古人所说:月是故乡明。有一回回乡,我故意选择了有月光的日子,目的是看月,寻找往昔失去的月光。奇怪的是,故乡的月光也同样含有杂质和病态。一次,我把这种对于月亮的感觉说给一位朋友,他说他也有同样的感觉,说罢,二人相对无言,心中都有着深深的失落。一个人,要深入月光,首先要成为月光,才能感受月光,月光需要人的配合与栽种,才能够长出更为繁茂的月光。只是现代人已没有这种心境,无法深入到月光的内部。何处才能找到我幼时的月光?(选自大地无语,河南文艺出版社)16文中主要写生活中的“月光”,开头为什么要从唐诗宋词中的“月光”写起?(4分)答:_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的理解。从下文所写的“生活中的月光”看,开头的描写具有营造气氛,做铺垫的作用。符合这个意思即可。答案:由唐诗宋词中的月光引出文章有关“月光”的话题,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为下文回忆童年时明亮、洁净、充满诗意的月光做铺垫。17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月光?请举例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答:_解析:文章的修辞手法比较明显,整体的对比、第三段中的拟人、第七段中的比喻,等等。使用修辞手法,是为了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增加抒情性。任选一处,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即可。答案:比喻、拟人、对比。例如:对比,文中的旧时月明亮、洁净的,一尘不染,尚带有原野上植物那丝丝的甜味,和现实月残缺、暗淡、病态形成鲜明的对比。比喻,“满院皆是月光,那月光像水,似银,从高空流淌下来,在地上铺厚厚的一层,把方方正正的小院子撑满。”拟人,“它生病了吗?那么无力、微弱、无奈,像老人被无边喑哑所围绕。”好处是:形象生动,突出表现作者对旧时月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反思。18如果将文章的题目换成“消失的月光”好不好,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_解析:这是一个探究性的鉴赏评价题目,只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即可。探究时要结合文章的立意,可采用两者对比的手法。答案:(示例)不好。原题“月光满地”更具有诗意,能让人联想到月光的皎洁、纯净,也能让现代人抛开无边的琐碎、烦恼、不安,在心灵上达到一种平和,这也是作者希望能够重新拥有的月光,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应该是失落但并没有绝望。而以“消失的月光”为题,情感上显得过于沉重,与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不符。或者:好。题目换成“消失的月光”,使主题显得更为深刻,更能引发人们对皎洁、纯净月光的向往,同时也更能引起读者的深思:现在为什么看不到那种没有杂质的月光,哪怕在自己的家乡也找不到如此纯净的月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正人君子”陈西滢的后半生 陈漱渝我的案头摆着一本新月书店1928年出版的西滢闲话,有些文章观点十分偏颇,当年即遭到鲁迅严词批驳,并谑称他为“正人君子”,揭露他貌似公正而其实偏心。但书中也有一些富有前瞻性的意见,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或现实意义。陈西滢,名源,字通伯,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生。西滢是他为现代评论周刊“闲话”专栏撰稿时使用的笔名。1929年5月,王世杰出任武汉大学校长,聘他为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随迁往乐山的武大入川。在巴山蜀水之间滞留数年。为了支持王世杰的办学计划,陈西滢可说是把他的时间和精力都贡献给了武大,他除开担任教学行政工作外,还先后开设过“短篇小说”、“英国文化”、“翻译”、“长篇小说”、“世界名著”等课程。学生们觉得他是一位“通儒”,遗憾的是他口才蹇涩,不善表达情感。1943年,国民党政府将陈西滢派赴英国从事外交工作。在担任台湾驻“教科文组织”常任代表期间,陈西滢帮助台湾作家恢复了跟国际笔会的联系。从跟鲁迅论战的文字来看,陈西滢给有些读者留下的是尖酸刻薄的印象,但在实际生活中他却木讷寡言,只有在酒酣耳热之际才会谈兴盎然。在巴黎的时候,有些人不知道陈源就是当年活跃于现代评论周刊的西滢先生,竟多次当着他的面议论鲁迅、刘半农跟西滢的笔战。这个时候,这位陈代表总是合上双眼,叼着烟斗,静静地聆听,就像在听人讲述遥远年代一个己与己无关的故事。闲余时光,陈西滢的爱好是读书和欣赏美术作品。陈西滢固然喜爱中国文人画,但更喜爱西洋印象派,叹服这些画家能在画面上造成一种“光”与“色”的生动跃动的感觉。他说:“面对一张克洛德莫奈的作品,有如品尝一杯美酒。”陈西滢在旅居欧洲期间,还做过一件并未奏效的好事。那是在1956年秋,原现代评论周刊的同仁之一周鲠生先生应邀赴伦敦访问,在这里,他会见了陈西滢,两位老友单独恳谈了三个小时。周鲠生除规劝陈西滢落叶归根之外,还动员胡适也回中国大陆看看。同年9月20日,陈西滢写信将周鲠生的意见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胡适。然而胡适坚持他一贯的思想立场,没有接受周鲠生的规劝。陈西滢是1970年3月29日在伦敦病逝的,终年74岁。据苏雪林在悼陈源教授一文说,他的病因跟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交有关。当时,台湾的驻法大使已降旗返台,但台湾当局仍电令陈西滢以联合国中国代表的名义驻馆看守。法国冬季漫长严寒,“使馆”中没有炉火,也无其他保暖设备。陈西滢孤零零地在屋内看守,形影相吊,连吃饭都要到外面小餐馆解决,苦不堪言。1966年3月12日,法国政府要求台湾当局交出“使馆”,并要陈西滢迁出。他极力抗争,被法国军警强行架出,挣扎时血压突然升高,引发心脏衰弱,当场晕厥。陈西滢的骨灰从殡仪馆到伦敦坟场的一路上,只有台湾的外交官陈尧圣跟他的太太熊文英两人送行,那场景真是出人意料的冷清。(摘自传记文学,有删节)19文中插叙了不知情者多次当面议论鲁迅、刘半农跟陈西滢笔战一事,从陈西滢的反应中,你可以看出陈西滢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答:_解析:所插叙事例是为了支持该段段首观点的。该段中“这种时候,这位陈代表总是合上双眼,叼着烟斗,静静地聆听,就像在听人讲述遥远年代一个与己无关的故事”,对这句话进行分析提炼,可以看出陈西滢是一个胸怀大度之人。答案:陈西滢面对议论总是静静地聆听,仿佛事件与己无关。可以看出他实际生活中是一个木讷寡言、口才蹇涩、宽容大度之人,并非人们印象中的尖酸刻薄。20通读全文,请分条概述陈西滢后半生的主要生活经历。(5分)答:_解析:人物传记一般情况下都要陈述传主的生平主要经历或事迹,这也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传主主要生活经历,一要抓大放小,保留主要的,摒除次要的;二要进行有效的排列组合,尽量按照时间顺序,同时要留心合并同类项目。答案:为现代评论“闲话”栏目专栏撰稿,使用“西滢”的笔名。任武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担任行政工作,同时开设多门课程,为武大做出了贡献。在英国从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