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思想科技史.ppt_第1页
古代中国思想科技史.ppt_第2页
古代中国思想科技史.ppt_第3页
古代中国思想科技史.ppt_第4页
古代中国思想科技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史专题复习,一、百家争鸣,高考试题,1(2010山东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B这是墨子的话。大体意思是“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属于墨子的“兼爱”思想。这道题注意不要联系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错选A项。注意儒家所宣扬的“仁爱”思想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不可能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2(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A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3(2010上海单科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B此题的关键信息有四:在同一地点;发掘时间;青铜器的数量巨大;青铜铭文内容诸侯战争、土地交换。这些足以排除ACD。,(2010海南单科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C本题主要考查材料的阅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繁为攻伐”“实天下之巨害”主张“非攻”为墨家学说,因此选C,(2009年广东历史32)(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妈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问题:(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3分)(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2分),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2分)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2分),(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2009年山东文综27题第(1)小题)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话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于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自讲求。三字经(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4分)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答案要点:(1)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积极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2009广东理科基础62)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A“仁”B“心外无物”C“理”D“格物致知”,A,(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4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D,(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42题第(3)小题)2009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BCD,D,(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12)孔子曾用“而立”“不感”“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A20岁、30岁B30岁、40岁C40岁、50岁D50岁、60岁,C,例1(08海南历史,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例2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解析:考查先秦儒家思想的内容特点,仁者爱人是孔子的主张,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突出说明了儒家“仁”的思想和民本思想例3(08上海历史,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D,A,D,1(2004上海)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2孟子也曾周游列国,宣扬政治学说。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A兼爱非攻B仁政学说C以礼治国D以法治国3在对于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孟子与荀子()A观点相同,说法有异B观点不同,目的相同C观点不同,目标不同D互相借鉴,互相补充4墨家学说一度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A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B农业、手工业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壮大C墨家学说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D墨子主张“非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兼并战争,C,C,C,B,5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出天与人“不相胜”的先秦思想家是()A荀子B庄子C孟子D韩非6“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7对战国时期孙膑思想影响较大的是()A孙子兵法B儒家学说C法家主张D墨家学说,B,c,A,1.开创儒家思想篇,原因春秋时期,礼乐被破坏,目的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维护统治秩序。,内容,礼,目的: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名言: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礼之用,和为贵。不学礼,无以立。克己复礼,作用:约束、调和作用。,一、早期儒学,仁,中庸,地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子曰:仁者,爱人。学而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注:等,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中庸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学而,作用: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含义:爱人(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和等级的差别决定着人实际被爱的程度,这是社会的宗法等级关系在儒家仁爱观中的真实的反映。仁爱的等级差别思想,孔子说:“要治理好一个能出一千乘兵车的大诸侯国其实并不难,只要能做到以下三点就行了:慎重处理国事取信于人民,节省开支爱护人民,征用民工只在农闲之时。”仁政治国,中庸之道1、中庸的含义:将仁和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当好处。2、中庸与仁礼的关系1)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2)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教育成就篇,(1).教育对象:(2).教育目的:(3).教学方法:(4).教学内容:,有教无类(开创私学)“成人”、成“君子”因材施教四经(六经),3.整理古代文化典籍:,5.孔子对后世的影响,(1)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联系必修相关史实:孟子、荀子、汉武帝等)(2)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基础。(3)孔子学说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4)孔子是世界公认的古代社会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材料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于礼,有耻皆格。论语材料三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其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孟子回答:(1)分别归纳三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之处。(2)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评价上述观点。,(1)材料一:爱人并推已及人;材料二:以德治民;材料三:得民心者得天下。共同之处:主张建立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2)评价:上述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值得弘扬;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法实现。(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6、孟子和荀子的思想,1)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2)荀子(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儒家实行仁政孟子道家无为而治老聃法家变法革新韩非子,例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政以德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地方方百里而可以为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贯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之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1)据上述材料,概括围绕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这一中心问题,先秦主要学派各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1)儒家重德治、礼教,主张施行仁政;墨家主张尚贤事能;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严刑重罚,实行法治。,(2)上述主张中哪家学说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结合当时社会背景简析原因。,(2)法家。适应了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主题升华,从诸子百家思想中,你认为哪些思想对我们今天治理国家有借鉴意义?,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1、创立:2、继承:3、重创:4、正统:5、融合:6、理学:7、批判继承:,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秦朝,“焚书坑儒”,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三、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思想的演变),4、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3、秦,焚书坑儒沉重打击,1.“天”的学说“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在中国哲学里,“天”的含义既包括自然,又包括君临自然的上苍。人们使用这词语时,有时着重在“自然”,有时则着重在“上苍”。这样来理解“天”的含义,可能较为恰当。金岳霖,在董仲舒的哲学体系中,“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主要指神灵之天,是有意志、知觉,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神。王永祥董仲舒评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书董仲舒传,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董仲舒的理论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董仲舒的理论还有一层作用就是宣告,一个朝代不能企望无限期地统治下去。无论一个皇朝多么好,它的统治仍然是有限期的。在大限来到时,它就必须让位给另一个朝代。新皇朝的创立者将另外承受天命。这是儒家为约束绝对君权而提出的一种限制。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西汉学者更不信有万世一统的皇室。皇室变动,在中国人脑里,只有两途,一是尧、舜禅让,一是汤、武革命。禅让是主动的,你好,让你做。革命是被动的,你不好,让我做。与其革命,不如禅让。弥漫在战国游士圈中的禅国让贤论,到汉代复活了。尤其是汉武帝以后,一辈知识分子,屡劝汉皇室及早让贤,甚至像盖宽饶、眭弘,继续因此招受杀身之祸,但那种理论依然继续扩大,继续普遍。连汉宗室大儒刘向也说:“从古无不亡之国”,到他儿子刘歆,便公开赞助王莽来接受汉帝之让位。钱穆中国传统政治,2.“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3.“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春秋公羊传注疏,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春秋公羊传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颜师古,阅读下列四则材料材料一大英百科全书在谈到考试制度时,明确地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公元前1115年),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公元前212年)。材料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晋书刘毅传材料三“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材料四“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拟题回答:(1)据材料一所述,我国早在什么朝代就有了考试制度?(2)材料二中所描述的局面反映了我国哪个朝代的什么选官制度?(3)材料三与材料四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什么?(4)结合所学内容客观评论科学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1)商朝。(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3)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终生于科场之中拼搏。明代以来八股取士极大地钳制了读书人的思想。(4)宋朝以前的科举制度起了积极作用,以后尤其是明朝弊端丛生,钳制了思想,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可联系史料加以说明。),阅读材料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秦,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摘自张贷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引自汉书董仲舒传,(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如何评价?(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论与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论的异同。,(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战国形成百家争鸣,推动文化的发展;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4)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可拓展为: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太极图易说材料二张载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正蒙太和材料三程颢说:“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则阴消,善增则恶灭。”遗书卷十一材料四朱熹认为,“静亦动也。动静如船在水中。动静如船在水,潮至则动,潮退则静”。朱子语类卷十二请回答:以上四则材料包含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由此你得到什么样的启发?试结合相关知识简要概述。,以上四则材料包含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由此你得到什么样的启发?试结合相关知识简要概述。,(1)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双重性。我们在看到它的出现更加强化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桎梏人们的创造思维的消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宋明理学又是儒学思想中的精华的发扬光大。理学家们的辩证思维言论,体现出丰富的价值。,8理学思想的核心是A“理”或“天理”B“仁”C三教合一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9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在于A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B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C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D强调三纲五常10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A,A,C,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是()A理气一体,理在气先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C内心反省,以致良知D纲常伦纪,即为天理解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主张以三纲五常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消除人们的私欲,维护专制王朝的统治秩序。(08年广东单科,5)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解析:王阳明的主张是“心学”,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形成“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材料中的禅宗六祖慧能的主张“心动”.显然也是主观唯心主义。,D,D,“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是()A发明本心B致良知C格物致知D心即理也,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A求“理”的方法不同B“理”的根本出发点不同C前者是唯物论,后者是唯心论D对封建统治者的态度不同,朱熹和王守仁对“天理”的阐释有一定区别,但是本质意图有着相同之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否定佛、道教义B广大儒家学说C维护封建专制D激励人们奋发图强,B,A,C,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章句材料二“心之良知,是谓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致之者,圣人也;勉强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昧而不肯致者,愚不孝也。愚不孝者,虽具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在也。苟能致之,即与圣人无异矣。”大学问请回答:(1)材料一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观点?与朱熹相比,阳明心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1)格物致知。“穷理”,朱熹把“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2)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突出特点是认识到天理就在自己心中,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1)材料一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观点?与朱熹相比,阳明心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1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2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成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这说明他认为()A八股取士与焚书坑儒的危害都是败坏人才B八股取士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危害更大C明清之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D焚书坑儒与八股取士一样是思想文化专制3明夷待访录中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体现出()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B封建社会未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C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B,B,B,4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反对君主专制统治B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C要求建立君民共主的社会D反对中央集权的制度5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反传统反教条反封建专制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ABCD,A,A,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黄宗羲)尝谓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故问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故上下古今,穿穴群言,自天官、地志、九流百家之教,无不精研。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七材料二(顾炎武)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