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10 17 真题实战-申论1 安鑫琪_第1页
2019 10 17 真题实战-申论1 安鑫琪_第2页
2019 10 17 真题实战-申论1 安鑫琪_第3页
2019 10 17 真题实战-申论1 安鑫琪_第4页
2019 10 17 真题实战-申论1 安鑫琪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真题实战-申论 1 主讲教师:安鑫琪 授课时间:2019.10.17 粉笔公考官方微信 1 真题实战真题实战- -申论申论 1 1(笔记)(笔记) 【说在课前】 1.本节课讲解2018年国考地市级真题, 从块状学习切换到套题学习, 把方法精讲中学习 的方法整体运用到套题中。与此同时,要注意套题的技巧、方式和方法。 2.因为已经出了公告,进入到国考的攻坚阶段,大家的心情可能会比较焦急、着急,在 听题的过程中要耐下心来,细致认真地听每道题。不要过多纠结答案,主要看这套题目的方 法,因为考过的题目不会再出现,但是做题的方法是通用的,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运用到,比 如高频词。 一、“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发展 过程,请你概述这一发展过程。(10分) 二、“给定资料2”中,L村村支书面对村民土地调整的要求,发出感慨:“这样一来, 我们的压力很大,看来村里的土地调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请根据“给定资料2”,分 析他为什么感到压力很大。(10分) 三、“给定资料4”提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 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请根据“给定资料3”和“给定资料4”,谈 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分) 四、S市将举办“城市样板工程展示会”,请你根据“给定资料5”,就其中地下管廊建 设情况撰写一份讲解稿。(20分) 五、“给定资料6”中提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观点,请你围绕给定资料反映 的城市建设理念中的问题,联系实际,以“试谈有与无”为题写一篇文章。(40 分) 【整体审题】 1.做套题的时候要注意整体把握,在考场上拿到卷子后不能马上作答,发卷子后有5分 钟时间看卷子是否缺页,在这个过程中除检查卷子之外,还可以浏览每道题的作答范围、题 型、主题。通过这三方面可以对试卷做出大致的判断、判断出难易程度,看作文的主题是否 和小题一致,进行简单的预判。 2.本套试题: (1)第一题:范围确定。要求概述发展过程,作答要素相对明确,虽然看起来不是常 考的要素,但会通过具体的题目进行讲解。 (2)第二题:范围确定,提到了“为什么感到压力大”,需要作答原因,也是单一题。 (3)第三题:范围确定,本题需要谈理解,是词句解释题,属于综合题,可以想到综 合题的作答结构,释义、相关要素、对策。 (4)第四题:“一份讲解稿”是“量词+文种”,是公文题。 (5)大作文:谈论“有与无”。 2 3.国考的情况差不多,有的时候单一题会考查两道、有的时候公文题会考查两道,其中 会穿插综合题,大作文。 4.主题: (1)大作文的主题和城市建设有关;第四题是在说城市样板工程展示会,管廊建设方 面的话题;第三题与城市建设有关,第三、四、五题都是在说和城市相关的问题,在写作文 的时候可能会用到这两个题目。 (2)第一题、第二题:讲述农村土地,和后面的题目主题不太一致,和作文的关联度 不大。 一、“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发展 过程,请你概述这一发展过程。(10分) 要求: (1)全面、准确,有条理; (2)不超过200字。 【审题】 1.当题干出现“根据、依据、结合、阅读+具体材料”的形式,说明作答范围明确,虽 然本题没有提到这些词汇,但提到了“在资料1-2中反映”,所以作答范围是资料1-2。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发展过程”: (1)主题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土地承包政策是什么样的,需要找政策的发展过程,这 个要素不是常考的要素。 (2) 国考中会进行创新, 通常看到以后会比较懵, 其实不需要太紧张, 可以进行转换。 转换为平时自己经常练习的常规要素,比如问题、影响、对策、原因等,这个方法不 适用本题。 结合实际、自身常识情况进行思考,本题需要找土地承包的发展过程,虽然土地承包 发展过程无法进行预判,但可以思考生活中相关的发展过程是什么样子的。 3.发展过程。 (1)例子:我和小明上学之前是陌生人,上学以后是同学,毕业以后是朋友,最后成 为了恋人,我和小明的发展关系以时间线索穿插联系起来;比如大家都玩游戏,在玩游戏之 前是小白,几天之后变成了青铜,过十天半个月就变成了白银,最后变成战神,都是以时间 线索进行串联的。 (2)替换到土地承包政策中也是这样,需要看每个时间段中土地政策是什么样子的, 通过思考就能够破解题干。 4.在呈现答案的时候可以写上时间再加上政策的内容, 只有通过时间的变化才能够体现 出发展过程。 5.要求: (1)“全面、准确”:材料为王,无论是直接摘抄还是归纳概括都不能改变材料的原 意;在字数允许的情况下宁滥勿缺。 3 (2)“有条理”:标上序号,尽量在分条书写的基础上进行分类。 (3)不超过200字:字数要求。 资料1 位于R市郊西隅的沙坝村,总面积约10平方千米,山清水秀,历史悠久。 1980年前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中国广大农村推行。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 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等有关“包产 到户”“包干到户”的文件一层层传达下来,但沙坝村却没有变革的迹象,人们还在观望。 时任大队书记的杨某回忆说:“那时候土地、山林还有各种财产都是国家(集体)的,国家 的东西,哪个敢随便动!” 资料1第一、二段: 1.“1980年推行”:材料比较仁慈,直接给出了时间节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 土地政策,可以直接摘抄,即“1980年前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 2.“中共中央还在观望”: (1)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属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具体的政策内容,1980年前后 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施土地政策,以前土地属于国家、集体,他们身先士卒包产土地,现 在将土地承包给农民,身先士卒(是政策的一部分)。 (2)“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就是把土地分到农民的手里,自己种植,两者写一个 即可。 3. “时任大队书记随便动” : 虽然国家有政策, 但是心理不踏实, 此处与政策无关。 资料1第一、二段梳理:1980年前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到了1981年底,沙坝村把耕地按好、中、差进行了搭配,然后按人口平均发包给村民, 完成“分田到户”,第一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沙坝村初步落实。从此,在土地所有权不 变的情况下,村民对于承包地有了经营权、使用权。当时的规定是:所有承包地土地,不许 出租、买卖;不许在承包地上建房、烧砖瓦等。虽然承包时大队已经确定承包期是3至5年, 但是, 村民中仍有人怀疑分田到户不长久, 会不会“今天分下去, 明天又收回来”。 直到1984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十五年以上”, 村民们的忧虑才初步解除。 而后中央提出的“为了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鼓励农民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在原定 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算是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为了给农民稳 定的土地承包经营预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第 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资料1第三段: 1. “到了1981年底初步落实” : 此处出现时间节点, 不需要再写一遍, “1981年底” 与“1980年前后”有时间交叉,而分田到户和包干到户是一个事情;“第一轮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在沙坝村初步落实”依然在说刚才的政策,这里和上一段是一个事情,此处给出了混 淆的信息(1981年底),要提高对材料表述的敏感度,政策是一样的,属于重复内容。 2.“从此,在土地使用权”:解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内容。先分田地,然 4 后给予经营权和使用权,可以顺承写到答案中。 3.“当时的规定是烧砖瓦等”:前面讲述了总的政策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具体 讲述如何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拥有什么样的经营权和使用权,不需要写得太过于细致。只 需要写核心的政策即可。 4.“虽然收回来”:农民心中存疑,暗示接下来政策会有调整和变动。 5.“直到1984年吃了定心丸”: (1)给出新的时间节点1984年,前面讲述了分配了土地,比如现在20岁,还有精力种 地;在有地的基础上延长15年,种到35岁;再延长30年,种到65岁。 (2)这里是在说延长时间,是新的政策变动和调整。可以写为“1984年把承包时间延 长15年,到期后再延长30年”。 6.“为了给农民稳定的再延长三十年”: (1)前面的时间节点是1984年,这里是十九大报告提出,十九大报告是在2017年底发 布的,此处是隐藏的要点,没有直白地说明是哪年,而是用十九大报告进行提示。 (2)此处虽然也是在延长时间,但层次上有递进和延伸,需要确保承包关系的稳定, 写最直接的政策内容 “党的十九大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 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 【材料1梳理】 1.1980年前后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包产到户,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984年起将承包时间延长到十五年,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3.党的十九大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资料2 L村位于某省中北部沿海平原区,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冬小麦与夏玉米一年两 季轮作,经济作物以苹果为主。L村的土地分为两类,一是“围庄地”,在村庄周边,有较 好的水利条件;二是“洼子地”,离村庄远,水利条件较差。与全国大多数村庄一样,L村 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根据当时的政策完成了“二轮土地承包”。L村把全村土地分成两 份,一份为各户承包的人口地,另一份为机动地。机动地主要用于给新增加的人口增地。 资料2第一段: 1.“L村位于条件较差”:进行具体的情况介绍,和第一题的关联不大。 2.“与全国大多数二轮土地承包”:出现时间节点,但是没有讲述土地政策如 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在1995年前后。 3.“L村把全村人口增地”:L村进行了土地的变动,但此处不是政策内容,因为本 题要找的是发展过程。 与其他村庄二轮承包普遍执行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政策不同的是,L 村在机动地上实行“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办法。自二轮土地承包以来,L村的人口增 减变化将近百人。L村给新增加的人口分配土地先从位置、水利条件较好的围庄地开始,围 庄地分完之后,新增加的人口就只能分到洼子地了。到了2014年,预留的机动地全部分配完 5 了,“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办法也就难以为继了。 资料2第二段: 1.“与其他村庄的办法”:“普遍执行”说明是当时的做法,直接摘抄“20世纪90 年代确定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政策、原则。 2.“自二轮土地承包难以为继了”:实行这个办法后出现的问题,都是和第二题相 关的内容,没有具体的政策内容。 3.这里和第二题是重复的,没有第一题的答案,第一题需要找时间节点和政策。 资料2第一、二段梳理:20世纪90年代,确立家庭承包权“减人不减地、增人不增地” 的原则。 村民李某在二轮承包时家里只有他们夫妇和未成年的儿子, 多年后儿子娶妻生子, 都没 赶上村里分地,一家6个人种着3个人的地,收入窘迫。特别是每当看到邻居张某家2个人种 着9个人的地时,颇有怨言:“明显不公平,就应收回重分。”但张某对他的话却不完全认 同:“我家地多人少是事实,可二轮续包的时候就是这样,30年不变也是国家规定的。” 资料2第三段:土地政策不变,是重复的要点。 与李某、张某想要地、想种地不同,L村还有不想要、不想种地的人。76岁的万老汉, 家里有6亩地, 儿子和孙子都在外地打工、 上学。 每年的秋收季节都是万老汉最发愁的时候, 繁重的劳动都得雇人帮忙。他想把地流转出去,但因为地比较零散,收益也不高,流转也很 困难。村里和万老汉情况差不多的还有二十多人。近几年一直在外地打工的王某说:“种地 费时费力不说,农忙时回家打理,请假还要被扣工资,不合算。这两年一直是托付亲戚来种 地,没什么收益,明年也不想这么干了。”此外,村里还有10户完全脱离农业的家庭,因各 种原因,他们承包的土地大多撂荒了。 资料2第四段:讲述当前的问题,下文可能会有土地政策调整。 现任村支书告诉记者说, 村里二轮承包后一直没进行土地调整, 这是因为国家对土地调 整有政策,明确提出“小调整、大稳定的前提是稳定”。“小调整”的间隔期最短不得少于 5年,而且“小调整”只限于人地矛盾突出的个别农户。2006年因为村民的承包地占用量与 家庭人口不均衡,村里曾有过一次调整的打算,村委会研究决定:凡是人口减少以及已经迁 往城镇落户的农户,其承包的土地份额一律收回,另行发包给新增人口的农户。村民石某因 妻子去世而被收回了2亩地。石某不服,将村委会告上法庭,要求返还被收走的土地。法院 经审理认为, 2003年实施的 农村土地承包法 确立了“承包土地以户为单位, 减人不减地” 的原则。根据该法律,家庭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是农户整体,而不是家庭成员个体。只要承包 方的家庭还有人在,土地就不能收回。只有在承包经营的家庭消亡,或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 的市并转为非农户口的情况下,发包方才可以收回承包地。如果承包方自愿放弃承包地,则 应提前半年提出申请。最后法院判决村委会返还石某土地。石某这一告,那次土地调整就没 往下进行。后来,国家对土地调整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多次强调“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 整承包地”“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资料2第五段: 1.“现任村支书前提是稳定”:虽然大家知道当前的土地政策有问题,但是政策并 6 没有改变,因为需要稳定,此处没有新的答案要点。 2.“小调整新增人口的农户”:依然是在强调稳定。 3.“2006年原则”: (1)出现时间节点2003年,在调整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又有时间节点和法律的出现, 此处不是新的发展过程。 (2)土地承包法的内容还是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分田到户,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 地,和上文一样没有新的变化调整。 (3)意义:前面讲述的都是国家的政策、下发通知和公告,讲述确立之后如何执行。 此处石某和村委会发生了冲突矛盾,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进行区分和判决,政策实 行之后,为了避免有矛盾的产生和出现把政策纳入到法律中,作为评判的依据(并不是新的 政策)。 4.“根据该法律回收”:土地不能轻易进行改变。 5.“只有不变”:强调保持稳定,是重复的要点。 2016年春,李某和一些农户以土地承包量有失公平为由找到了当地政府,要求调整。这 一诉求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面对这种局面, 村支书无奈地说: “这样一来, 我们的压力很大, 看来村里的土地调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资料2第六段:都是第二题所需要的信息,没有政策性的内容。 【总结】 1.1980年前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让农户有 经营权、使用权。 2.1984年:避免农户担忧,延长时间,先延长15年,然后再延长30年。 3.20世纪90年代:人口变动比较大,“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 4.十九大:延长30年,保持土地承包期的稳定。 5.可以写补充的答案要点, 不确定是否有分数, 但可以在字数允许的情况下写的更加全 面。材料中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流转难、土地撂荒、没有收益,如果想要有调整可能会有一 定的方向、可能性。未来的土地可能会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调整方式,虽然材料没 有提出来, 但可以自己想到的未来的调整方式, 即探索公平的承包方式、 探索公平的承包权、 流转、解决土地撂荒的问题,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在格子的情况下可以写。 6.答疑: (1)本题是要求讲述流程不是对策,但此处是说未来土地调整的方向,将来可能会探 索这样的方式,只是给出一个可能性,是在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深挖、引申的一个要点。 (2)最后补充的答案要点不是一定要写,是基于其他要点写全的基础上进行补充的, 出现问题国家未来可能会进行调整, 刚好本题格子充裕。 如果以后发现要点写全后还有多余 的格子,比如材料2大部分都是问题,就可以适当进行补充。 【思维导图】 7 【思维导图】 【梳理】 1.可以在整体顺承的关系上区分层次,横向上用总-分的逻辑体现答案要点,可以进行 优化,在每个答案要点前给出总括性的表述,概括答案内容。 2.1980年前后: 以前农民没有土地, 现在将土地承包权给到村民手中, 总括词可以用 “确 定土地承包权” ; 1984年起: 延长土地承包时间; 20世纪90年代: 确立承包原则、 承包制度; 十九大:稳定承包关系、保持承包稳定;补充:促进承包公平。 3.自己在做题的时候需要有递进的完善过程, 首先可以勾画出材料中的答案要点, 标注 序号直接罗列;其次对要点进行整合,把相同方面的事情放在一起进行书写;整合以后再看 这些答案要点是否能够进行提炼、概括。 4.可以从答案要点中进行提取, 有的词语表述有总括意思, 如果能够包含其他的小点就 可以放在前面来写,体现清晰的总-分逻辑。还可以自己进行概括,在大概意思上进行归纳 概括。这是优中取优的步骤也是在练习时需要注意的方式方法。 【参考答案】183字 8 1.确认承包权。1980年前后将土地经营、使用权包产到户,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延长承包时间。1984年起将承包时间延长到十五年,然后再延长三十年; 3.确立承包原则。 20世纪90年代, 确立家庭承包权 “减人不减地、 增人不增地” 的原则; 4.保持承包稳定。十九大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5.促进承包公平,提高效率。探索公平分配方式和承包权流转,解决土地抛荒问题。 【参考答案讲解】 1.前面的总括词和第五条都是进阶版本的,第三条只找到了一个时间节点,一个制度。 材料中找到很多问题, 为以后的土地调整提供了方向, 如果一会还会有变化肯定是致力于解 决问题,从这些角度进行调整和变化,是对制度的引申和提炼概括。 2.答疑: (1)因为最后的补充要点是根据材料中的问题进行概括的,不是凭空得出的,如果没 有这些问题就不会有这些表述了。 前面1984年延长时间也是因为沙坝村的农户不放心, 不敢 动,有疑问,所以才延长的;确定“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也是基于L村有问题, 为了让土地更稳定进行了调整。 (2)这些土地的调整和变化也是基于问题的出现进行调整。顺承这样的逻辑进行思考 如果现在存在问题可能未来也会基于问题做出调整和变化。 (3)最后补充的要点是否有分也不确定,以后在做题的时候就可以多想一步。 二、“给定资料2”中,L村村支书面对村民土地调整的要求,发出感慨:“这样一来, 我们的压力很大,看来村里的土地调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请根据“给定资料2”,分 析他为什么感到压力很大。(10分) 要求: (1)全面、准确,有条理; 9 (2)不超过200字。 【审题】 1.请根据“给定资料2”:范围确定。 2.“分析他为什么感到压力很大”: (1)本题需要找原因,相对来说比较常考,找原因的时候能够发现原因不是独立的要 素,需要看原因后面的事情是好还是坏,很多要素都能成为原因,需要找构成因果关系、和 主题相关的答案要点,不需要进行具体的区分。 (2)比如有些同学能够成功上岸,可能是因为自己聪明、属于自身优势,自身的优势 是上岸的原因;有些人可能比较笨,但是能够多做题、报考系统班、听课,做的事情、对策 也是能够成功上岸的原因。 (3)不需要区分原因,好事的原因就是偏向积极的表述。比如没有上岸、成绩差的原 因是不好好学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说明问题也可以是原因,需要找负面消极的表述构成 答案要点。 (3)“压力大”:通过前面的材料能够知道,土地调整很难,“压力大”是负面的表 述,会倾向于找负面的信息点构成答案的原因。 3.要求:都是常规要求。 资料2 L村位于某省中北部沿海平原区,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冬小麦与夏玉米一年两 季轮作,经济作物以苹果为主。L村的土地分为两类,一是“围庄地”,在村庄周边,有较 好的水利条件;二是“洼子地”,离村庄远,水利条件较差。与全国大多数村庄一样,L村 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根据当时的政策完成了“二轮土地承包”。L村把全村土地分成两 份,一份为各户承包的人口地,另一份为机动地。机动地主要用于给新增加的人口增地。 资料2第一段: 1.“L村位于某省以苹果为主”:介绍基本状况。 2.“L村的土地条件较差”:L村的土地品质有好有坏,如果对材料有敏感度,就能 够发现这里在进行伏笔的埋设,有好有坏就会产生矛盾。 3.“与全国人口增地”:讲述如何分地,没有出现问题或者负面消极的表述。 与其他村庄二轮承包普遍执行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政策不同的是,L 村在机动地上实行“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办法。自二轮土地承包以来,L村的人口增 减变化将近百人。L村给新增加的人口分配土地先从位置、水利条件较好的围庄地开始,围 庄地分完之后,新增加的人口就只能分到洼子地了。到了2014年,预留的机动地全部分配完 了,“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办法也就难以为继了。 资料2第二段: 1.“与其他办法”:感觉不太行得通。 2.“自二轮土地洼子地了”: (1) 出现人口的增减变化, 出现问题, 不公平。 出生的先后顺序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 10 先出生的能够分到好地,后出生的只能分到差地,因为土地品质不均衡,导致土地质量有好 有坏、分配不公平。 (2)出现这种情况村民就会找村支书,要求村支书进行调整、改变,这也是村支书压 力大的原因所在。问题:土地品质不均衡,出生先后分配不公平。 3.“到了2014年难以为继了”:出现两个层次,前面是有地、质量不一样,分的也 不同;而在2014年的时候讲述了土地资源不足,土地的数量、资源不够,材料直接说这样的 办法执行不下去,前面还有地可种,这里已经没有地了,村民必然会找村支书进行调整,会 让村支书觉得头痛,是村支书压力大的原因所在。 资料2第一、二段梳理: 1.土地品质不均衡。土地质量有好坏,出生先后分配不公。 2.土地资源不足。“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难以为继,新增人口没土地。 3.本题需要找负面消极表述(和土地调整相关的负面消极表述),只要涉及到土地调整 就需要思考为什么调整起来比较困难、有压力,这些都是构成压力大的原因所在。 村民李某在二轮承包时家里只有他们夫妇和未成年的儿子, 多年后儿子娶妻生子, 都没 赶上村里分地,一家6个人种着3个人的地,收入窘迫。特别是每当看到邻居张某家2个人种 着9个人的地时,颇有怨言:“明显不公平,就应收回重分。”但张某对他的话却不完全认 同:“我家地多人少是事实,可二轮续包的时候就是这样,30年不变也是国家规定的。” 资料2第三段:“村民李某重分”:出现不公平,要写的比较具体,即人均土地占 有不公平;有的人多地少、有的人少地多,即:土地分配不公平、占用不公平。 资料2第三段梳理:土地占用不均。有家庭人多地少或人少地多。 与李某、张某想要地、想种地不同,L村还有不想要、不想种地的人。76岁的万老汉, 家里有6亩地, 儿子和孙子都在外地打工、 上学。 每年的秋收季节都是万老汉最发愁的时候, 繁重的劳动都得雇人帮忙。他想把地流转出去,但因为地比较零散,收益也不高,流转也很 困难。村里和万老汉情况差不多的还有二十多人。近几年一直在外地打工的王某说:“种地 费时费力不说,农忙时回家打理,请假还要被扣工资,不合算。这两年一直是托付亲戚来种 地,没什么收益,明年也不想这么干了。”此外,村里还有10户完全脱离农业的家庭,因各 种原因,他们承包的土地大多撂荒了。 资料2第四段: 1.“与李某困难”:上一段讲述大家争着种地,这里讲述不想种地。 2.“村里撂荒了”:前面是因为占用不均匀导致村支书压力大,这里是在说有地不 种、想要流转土地,和前面有一个明显的反差,前面是占用、有地,这里是不想种地,即土 地资源浪费、荒废。 3.积累: (1)当材料中提出人走了,就可以用无人种植、人口外流、劳动力外流等进行概括; 如果材料中出现农村的人去了城市、二三线城市的人去了一二线的时候就要想到人口外流、 劳动力外流。 (2)不仅人走了,想去种地但是收益不高,流转的收益低,可以直接写生产、种植流 11 转效益低。 (3)土地撂荒、土地浪费,因为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村支书压力大。 资料2第四段梳理:土地资源浪费。人口外流,土地抛荒,生产、流转效率低。 现任村支书告诉记者说, 村里二轮承包后一直没进行土地调整, 这是因为国家对土地调 整有政策,明确提出“小调整、大稳定的前提是稳定”。“小调整”的间隔期最短不得少于 5年,而且“小调整”只限于人地矛盾突出的个别农户。2006年因为村民的承包地占用量与 家庭人口不均衡,村里曾有过一次调整的打算,村委会研究决定:凡是人口减少以及已经迁 往城镇落户的农户,其承包的土地份额一律收回,另行发包给新增人口的农户。村民石某因 妻子去世而被收回了2亩地。石某不服,将村委会告上法庭,要求返还被收走的土地。法院 经审理认为, 2003年实施的 农村土地承包法 确立了“承包土地以户为单位, 减人不减地” 的原则。根据该法律,家庭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是农户整体,而不是家庭成员个体。只要承包 方的家庭还有人在,土地就不能收回。只有在承包经营的家庭消亡,或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 的市并转为非农户口的情况下,发包方才可以收回承包地。如果承包方自愿放弃承包地,则 应提前半年提出申请。最后法院判决村委会返还石某土地。石某这一告,那次土地调整就没 往下进行。后来,国家对土地调整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多次强调“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 整承包地”“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资料2第五段: 1.“现任村支书农户”:强调政策内容,L村进行政策调整和变动。 2.“村民石某土地”:村委会想要进行调整,但是村民不服;当村子中想要调整的 时候,村委会和村民之间出现了矛盾,也是难以调整的原因所在。 3.“法院长久不变”:强调村民和村委会存在土地调整的矛盾。 资料2第五段梳理:村民、政府和政策矛盾。村民、政府要求调整土地,国家要求政策 保持稳定。 2016年春,李某和一些农户以土地承包量有失公平为由找到了当地政府,要求调整。这 一诉求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面对这种局面, 村支书无奈地说: “这样一来, 我们的压力很大, 看来村里的土地调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资料2第六段: 1.“2016年支持”:李某和石某不同,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2. “面对简单的事” : 村民想要调整, 政府、 村委会同意, 但国家政策不允许调整, 此处出现三个主体,村民、当地政府和政策,这三者之间不协调统一、存在矛盾,所以村支 书在中间存在矛盾。 资料2地六段梳理:村民、政府和政策矛盾。政府要求调整土地,国家要求政策保持稳 定。 【思维导图】 12 【梳理】 1.段1:土地品质不均衡,带来纷争;段2:土地数量资源不足;段3:土地占有不公平, 有的人多地少,有的人少地多;段4:土地流转难,资源浪费;段5:村民、政府以及政策, 三者之间有矛盾。 2.如果材料想得比较透彻就可以把总括和分述写得比较具体。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183字 因土地不足、 分配不合理, 村干部受到来自村民、 政府、 国家政策法律的压力, 具体有: 1.土地品质不均衡。土地质量有好坏,出生先后分配不公; 2.土地资源不足。“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难以为继,新增人口没土地; 3.土地占用不均。有家庭“人多地少、人少地多”; 4.土地资源浪费。人口外流,土地抛荒,生产、流转效率低; 5.村民、政府和政策矛盾。村民、政府要求调整土地,国家要求政策保持稳定。 13 【参考答案讲解】 1.在整个答案要点的基础上给出总括, 总括和下文的要点有重复, 本题的答案要点不多, 只给出了一篇材料要求写200字,说明字数充足,自己在处理的时候也可以有一个思考。 2.关于字数:可以根据材料的篇幅和字数的要求进行判断,做题越多、感触越深,慢慢 把握字数。 通常给出250字以下1-2则材料的时候就可以多写一点, 字数比较充裕; 如果是200 字以下或者150字左右,涉及材料1-2则,就要优先考虑总-分结构,不需要写“空” 的对策。 如果给出了300字以上,就可以写得细致一点。 3.第五点比较难,材料中给的比较杂,本题给出了200字,就可以用总-分的结构进行 提炼,放在前面进行书写。 4.格子够用可以分段,格子不够用可以采用龙摆尾的形式进行书写。 三、“给定资料4”提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 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请根据“给定资料3”和“给定资料4”,谈 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分析全面,有逻辑性; (2)不超过300字。 【审题】 1.范围:出现“根据+具体材料”,范围确定。 2.要求谈论对一句话的理解, 说明本题是词句解释题, 属于综合题, 作答结构包括释义、 相关要素和对策。 (1)释义:解释这句话,可以用就近原则,找专家学者的权威观点和总结句。如果这 14 句话表达的很直白,材料中可能会没有解释,此时不强求;为保证答题结构完整,可以自己 简单编一下,但不能胡编乱造,可以根据相关要素的部分,进行细化的总结和提炼,如果没 有也可以不写。 (2)相关要素:通过情感色彩判定,看主题句讲述的是好事还是坏事,好事会倾向于 找积极的要素,比如意义、作用。一些不好的事情会倾向于找负面的要素,问题、危害等。 如果不能区分是问题还是危害,就可以直接把答案要点都写上。 (3)对策:看材料中是否有对策性表述,如果有则直接摘抄;没有则根据格子确定, 有剩余格子时可以补充对策,不需要写太多。 3.“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 至是短视而危险的”: (1)题干中这句话很直白,城市如果想要建设的好、管理的好,不能只看重经济,这 样肯定发展不了。 (2)“片面、短视、危险”都是偏向消极、负面的表述,可以找当前城市管理建设带 来的危害,关注负面消极的表述以及如何做、对策性的表述。 4.要求: (1)观点明确:在词句解释题中出现“观点明确”时,要进行简单的表态,是正确的、 合理的、不正确的、有失偏颇的。 (2)分析全面:将要点、要素写全。 (3)有逻辑性:按照释义、相关要素、对策的结构进行呈现。 资料 3 据有关部门统计,到 2016 年底,中国大陆城镇常住人口已达 7.9298 亿,比 2015 年末 增加 2182 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 57.35%。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 人口涌入城市。 资料 3 第一段:讲述大背景,和城市建设无关。 李奶奶是几年前从农村来到 X 市的。离开了广袤无垠的田野,住进了层层叠叠、密密麻 麻单元楼的瑞丽花园小区。舒适的住所、单调的生活、陌生的邻里,李奶奶过得并不开心, 觉得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她几乎每天都要坐公交车穿过喧闹的街区到城郊的公园里 活动活动筋骨,想法子找人说说话。 资料 3 第二段: 1.“李奶奶花园小区”:指出一个小区、讲述城市建筑,和主题有关系;“层层叠 叠”“密密麻麻”读起来就会比较紧凑,说明这样的建筑存在问题,不太好,可以说密集、 密度大、拥挤进行概括。 2.“舒适的喘不过气”:“不开心”说明存在问题;可以直接摘抄“单调的生活、 陌生的邻里”;“喘不过气来”说明她比较压抑。 3.“每天都要坐公交车穿过喧闹的街区到城郊的公园里活动活动筋骨”:不仅有邻里陌 生的问题还没有人和自己说话,说明缺乏锻炼场所,没有活动空间。 15 资料3第一、二段梳理:建筑密度大(密集),居民压抑,活动场地少,邻里陌生。 瑞丽花园小区是 X 市近年来新开发的商品房小区, 位于市区两大主要交通干线的交汇处。 因位置临近商业中心,地价昂贵,住宅楼比较密集。为了体现其景观的生态性,小区内有一 条人工河道蜿蜒而过,把小区的空地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碎片。河边花香草绿,绿柳成荫,不 少凉亭假山点缀其间。但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小区里可供居民活动健身的空地却十分有限, 最大的一块空地,只能容纳 30 人共同活动。每次看到“芳草青青,留心脚下”的木牌时, 李奶奶总免不了要叨唠一句“景有了,可人没了”。事实上,小区内也建有设备完善、宽敞 明亮的室内舞蹈室、 羽毛球馆及各类文体活动室。 但羽毛球馆和健身房是不对社区居民免费 开放的,需要居民办理会员卡。舞蹈室在有对外演出活动时用于排练使用,平时都上着锁。 其他文体活动室都有一定的开放时限,利用起来并不方便。 资料 3 第三段: 1.“瑞丽花园小区比较密集”:介绍基本情况,核心是在说密集。 2.“为了体现点缀其间”:瑞丽小区很注重绿化,为了体现景观做了很多。 3.“但仔细观察共同活动”:“但”表转折,虽然体现了景观,但是做的太多就会 有问题;凡事不能过度,可以有绿化、生态景观,但如果做的太多就会把活动场地挤没了, 还是在说缺少活动场所,健身空间有限。 4.“每次看到可人没了”: (1)“景有了,可人没了”说明人没有落脚的地方,这些开发商运营商没有照顾到人 的心理感受、实际需求。 (2)前面的题干说“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 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瑞丽小区过于注重景观,忽视了人的需求,缺乏人 气。 “人没了” 是指把人挤走了, 人们休闲、 娱乐的诉求和需求被挤没了, 太注重生态景观, 没有注重居民的需求,存在问题。 5.“事实上并不方便”:“但”出现转折,前面讲述活动场地少,这里说使用不方 便,说明利用效率比较低。前面是没有,这里是用不到、实际作用小、场地利用率低。 资料 3 第三段梳理: 1.绿化过多,缺少交流锻炼场所,活动场地利用率低(和题干有对应)。 2.答案要点(负面):片面注重景观,忽视人的需求。建筑密度大,绿化过多,活动场 地利用率低,缺少交流锻炼场所,居民压抑,邻里陌生。 3.答疑: (1)办理会员卡只是强调个别的场馆,核心是在强调大部分的场所用不到,可以说过 于注重经济利益,最核心的还是在强调用起来不方便。 (2)此处没有过多地体现出使用手续的问题,使用手续繁琐是说使用的时候需要找村 委会进行申请、审批、开锁,写繁琐更加贴切一点。 离瑞丽花园小区不远的南平巷地区是一个具有完整元代胡同院落肌理、 文化资源丰富的 棋盘式传统民居区,迄今还有 2 万多名居民生活在此。 资料 3 第四段:讲述南平巷的资源丰富,如果传统文化保存的比较好,就可以通过文化 16 进行发展。 已经在此生活 20 多年的康阿姨对记者说,当初这里特别清净,没有商业化,更没有这 么多的游客。可是到了 2006 年进行商业开发以后,南平巷变了样子,喧哗的酒吧、随意改 建的建筑物、各种小吃店、水果摊占道经营。人流量和车流量骤增,传统的文化气息荡然无 存。近两年,因为这里的居住环境条件每况愈下,商品价格攀升,老住户纷纷外迁,老宅成 了外来人口的聚集地。 资料 3 第五段: 1.“已经在此生活这么多的游客”: (1) 康阿姨是在对记者吐槽, 帮助找到答案要点; 言外之意是现在南平巷很吵、 很闹、 喧闹,以前没有商业化,现在可能是过度商业化。 (2)“游客”说明南平巷没有依靠传统的文化资源,而是开展了旅游。此处能够看出 南平巷的问题、过度商业化、开展旅游业。 2. “可是到了占道经营” : 确实开展了商业化的发展、 过度商业化; “喧哗的酒吧” 说明环境很嘈杂,顿号连接的词语不需要都写到,是在列举琐碎的例子。 3.“人流量荡然无存”:可以发展旅游业,但“荡然无存”说明破坏了传统文化/ 历史文化。 4.“近两年聚集地”:“每况愈下”居住环境差,是负面消极表述;“商品价格攀 升”可以直接摘抄,也可以写价格贵;“老住户纷纷外迁”可以写人口外流,也可以写住户 外迁。 资料 3 第四、五段梳理: 1.过度商业化,破坏历史文化。过度开发旅游,环境嘈杂,商品价格贵,居住环境差, 人口外流。 2.题干的部分和材料有关联, “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 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前面的瑞丽小区就是片面注重美观,南平巷 是片面注重经济。只注重美观就会顾此失彼,南平巷没有考虑到经济和文化共同发展,如果 有传统文化在可以二者共同发展, 让地方的发展更长久, 现在只发展旅游经济, 忽略了文化, 就是短视的,逻辑层层递进。 在如何把握历史文化保护、 商业发展和居民人居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 业内人士 认为,彻底停止商业,或者迁走所有居民,都不是良策。因为,X 市的“根”就在这些胡同 里,在这里居民的身上。 资料 3 第六段: 1.“在如何把握历史文化保护良策”:“如何”在提示做法和对策,彻底停止商业 或者把所有人都迁走不符合实际情况, 需要协调、 平衡好居民、 商业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 可以直接写平衡、协调历史文化保护,商业发展和居民人居环境的关系。 2.积累:瑞丽花园是有景无人,而南坪巷是有经济无文化,是非此即彼的状态,把经济 和文化切割开来。 如果想建设好、 管理好城市就不能够对立、 要融合, 即打破对立, 要多元、 协调、融合、共同发展,此处可以说打破景和人,物和人,经济和文化的对立,可以积累这 17 样的表述,如果想不到也可以直接写平衡、协调历史文化保护。 资料 3 第六段梳理: 1.平衡/协调历史文化保护、商业发展和居民人居环境之间的关系。 2.打破物与人、经济与文化的对立。 最近,一则消息让 X 市居民颇为兴奋。一座包含超大的绿地,融合生态、文化、休闲等 多种功能的, 面积近 2 平方千米的文化公园将在中心城区一块被认为最具开发价值的 “潜力 板块”破土动工。专业人士认为,公园不只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实体,同时也包含丰富的人 文意义和文化价值。对一个好的城市公共场所而言, “建设”只是一个基础,其塑造和养成 不只在“造景”,更要借此“化人”。随着空间的变化,人们对城市的观感会变,对城市的 体验度会变,相应地,城市治理的思路要变。拿出黄金地块做公园,提供的是场所,面向的 是全体市民,彰显的是城市价值。每个在这里生活、工作的市民,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带给 他们的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在强调“共享”发展理念的当下,这意味着城市治理观念 的一次重大转变。 资料 3 第七段: 1.“最近,一则消息破土动工”: (1) “兴奋”说明这是好事。让大家兴奋说明文化公园建的很好很棒, 让人拍案叫绝, 文化公园是大家都能去的地方,代表的是一些公共场所、公共空间、代表的是社会,这道题 要找的是城市建设中不好的问题,这里介绍了好的文化公园、具有开发价值,这里与南平巷 和瑞丽小区做了对比。 (2)既然此处做的很好就可以像文化公园这样建设,此处给出一个反差的例子,如果 片面地注重美观和诉求会有问题, 建设的公园融合了文化、 休闲的功能, 此处不能写到意义。 (3)答疑:不能直接说注重美观和诉求能够带来意义,逻辑不通,但是可以提出对策 (逻辑顺畅)。 (4)此处讲述了要想建设好城市、避免瑞丽和南平巷的问题,在建设管理的时候就要 融合生态文化的功能, 此处可以直接摘抄在进行城市的建设、 公共空间的建设时需要融合这 些功能。 (5) “被认为最具开发价值的潜力板块破土动工”: “价值”说明具有经济功能, 商业功能,既能够赚钱又能够具有商业美景。 2.“专业人士认为文化价值”:讲述公园的特点和作用,要看想要引出什么内容。 3.“对一个好的城市更要借此化人”:通过公园的人文意义和文化价值让公共场所 和空间“化人”,当我们在材料中遇到双引号的表述词,如果后面没有具体的解释,就可以 直接摘抄,但此处可以看是否有明确的具体表述,如果有要优先写明确的表述。 4.“随着空间的变化思路要变”:此处为如何做提供了方向,在治理城市的时候不 能因循守旧,要转变治理思路,从思想上有所转变。 5.“拿出黄金地段归属感和安全感”:先讲述了转变思路再提到化人,此处强调的 核心就是城市的建设与管理都是为了市民、人,不论做什么、建造什么东西、如何转变,核 心都是要为人考虑, 可以写为 “以人为本” , 需要转变治理思路、 以人为本, 满足人的需求。 18 6.“在强调共享发展理念一次重大转变”:不仅要融合多种功能还需要共享, 共享也是建设城市的做法, 整个段落都是用比较好的文化公园建设的例子讲述如何做的更好。 资料 3 第七段梳理:城市发展要转变观念,公共空间建设要融合商业、生态、文化、休 闲等功能;以人为本;遵循融合与共享发展理念。 资料4 17世纪的巴黎,一座桥梁扮演了今天埃菲尔铁塔的角色,这就是新桥。巴黎人,无论贫 富,都很快接受了新桥。王公贵族们突破正统的束缚,在桥上纵情欢乐,贫困的巴黎人,也 来这里躲避夏日的炎热,不同层次的人在这里交流接触,新桥成为社会平衡器。 资料4第一段:本段是在夸新桥很好。 新桥就好像是一个“新闻发布中心”。当时的资料显示,只要在新桥张贴消息广告,很 快就能聚拢大批人阅览。 巴黎人可以在这里了解巴黎发生的大事小事, 各种消息都会在人群 中迅速传开。此外,一些反映社会现象的歌曲也在此广泛传播,以至于产生了许多“新桥歌 手”。作家赛维涅侯爵夫人认为“是新桥创作了这些歌”。而这些歌曲也只是冰山一角。在 17世纪30年代专业剧场诞生之前, 新桥还一直是巴黎戏剧的中心。 正如一幅17世纪60年代的 绘画所示, 演员们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表演, 各行各业的人聚集在周围, 甚至凑到舞台底下。 露天表演是造成新桥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便是桥上的购物活动, 新 桥一竣工,街头市场就出现了,各种新奇的东西这里都可以找到。没有人会预料到,这座桥 会成为各色人为不同目的而争夺的空间。 资料4第二段: 1.前两段都是在描述新桥的公共空间很好、很棒、是完美的,让不同层次的人群聚集在 这里, 虽然在讲述新桥很好, 但是和文化公园的作用差不多, 前面的文化公园能够融合生态、 文化、休闲、经济等功能。 2.这里的新桥也是,整个段落没有新的要点出现,和前面的文化要点相同,不需要再写 一遍。通过新桥举例子,讲述公共空间应该如何建设。 在十几年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