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史第四讲.ppt_第1页
中国翻译史第四讲.ppt_第2页
中国翻译史第四讲.ppt_第3页
中国翻译史第四讲.ppt_第4页
中国翻译史第四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我国文学翻译事业也进入了翻译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文学翻译事业有两大显著特点:其一、五四新文学翻译是继西学翻译高潮之后涌现出的又一次新的翻译高潮,与西学翻译高潮相比,无论在翻译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在其影响范围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我国新文学翻译事业的领导力量是鲁迅、瞿秋白、郭沫若、沈雁冰(茅盾)、郑振铎、郁达夫等。其二、五四前后,俄罗斯文学翻译与其他欧洲国家文学翻译相比,形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巨流,在中国翻译界出现了一个声势浩大、崭新的俄罗斯文学翻译局面。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是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翻译的另一个主要方面。共产党宣言的译文就发表在五四时期。这一时期的翻译白话文也开始代替文言文。,马列著作的翻译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合写的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于1921年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第一个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人是李大钊。陈望道(1890-1977)是第一个全文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陈望道早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后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1920年与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同年4月,由日文全文转译共产党宣言,8月出版,作为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社会主义小丛书的第一种。在此之前,1920年初,由李大钊领导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翻译室首次自德文翻译过共产党宣言,出版了节译的油印本。,马克思的资本论则是由郭大力(1905-1976)首先译介的。郭大力在大学期间就立下了翻译资本论、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志愿。为了译好资本论,他作了艰苦的理论和实践准备,系统研读和翻译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名著,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约翰穆勒的经济学原理等。等有了雄厚坚实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他才动手翻译资本论。在文革期间,又顶着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的帽子重译资本论,不愧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家。,胡适(1891-1962),现代著名学者、翻译家、作家。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期间,受梁启超维新思想和严复天演论中进化论的影响。1910年赴美留学,深受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影响。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认为文学改革必须从八件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文法四曰不做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语俗字”(郑彭年,2005:494)。这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为文学革命的发轫之作。,文学翻译,胡适还倡导诗体解放,尝试用白话文进行诗歌创作和翻译。嗣后发表一系列论文,进一步阐明文学革命主张,把白话文提到中国文学之正宗的地位。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胡适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发展史和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中心人物,是五四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贡献是极力提倡和尝试用白话文进行创作和翻译,使新的思想观念通过白话文体得以大行其道,由此白话文学对中国的社会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中国新诗史上的拓荒者,胡适对中国新诗的创立和新诗理论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胡适一生翻译了30多篇诗歌,17篇短篇小说以及其它一些作品。他的新诗集尝试集和尝试后集中收录了不少译诗,他还翻译了许多西方短篇小说,试图以此改造中国小说,译有短篇小说集二集,易卜生娜拉等,选择性地翻译了都德、莫泊桑、易卜生的世界名著,为中国新文学提供借鉴。,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杰出的文学翻译家,通晓日、德、英、俄四种外语。1909年在鲁迅和周作人合作译印的域外小说集。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高尔基等一大批俄国重要作家的作品,都是通过鲁迅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中国。鲁迅翻译的死魂灵、毁灭、浊流都是其中的代表作。译著: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雨果的哀尘、编译斯巴达之魂、域外小说集、毁灭、小彼得,最后一部译作俄国古典作家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人生”,“转移性情,改造社会”是鲁迅从事文学活动包括文学翻译活动的宗旨。,鲁迅的译论:一、“易解、丰姿”双标准,“移情、益智”双功能鲁迅翻译理论的核心“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只求易懂,不如创作,或者改作。将事改为中国事,人也化为中国人。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象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的洋气。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起来,它算不得翻译。,凡是翻译,必须兼顾这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惯了。不过它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我是不主张削鼻剜眼的,所以有些地方,仍然宁可译得不顺口。”(王秉钦,2005:119)“保存着原作的丰姿”即忠实,“力求其易解”即通顺易懂,亦即“信、顺”的二字原则(杨莉藜,1993:5)。二、“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和“以信为主,顺为辅”反对顺而不信宁信不顺“这里所谓的不顺,决不是跪下译作跪在膝上,天河要译作牛奶路的意思,乃是说,不妨不象吃茶淘饭一样几口可以咽完,却必须费牙来嚼一嚼”。(王秉钦,2005:121),“不顺”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ibid)既主张“信”与“顺”,又主张“输入新的表现法,这就是他一贯主张的“直译”的思想真谛。“即使对普通的读者,也应该时常加些新的字眼,新的语法在里面,但自然不宜太多,以偶尔遇见,而想一想,或问一问就能懂为度。”(陈福康,2005:296),鲁迅虽然强调直译,但并不排斥意译,即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宾主之分,非敌我对立。他是一位直译与意译统一的成功实践者。欧化的思想:主张中国语法有加些欧化的必要。“欧化的文法的侵入中国白话中的大原因,并非因为好奇,乃是为了必要。固有的白话不够用,便只能采些外国的句法。比较的难懂,不像吃茶淘饭似的可以一口吞下去是真的,但补这缺点的是精密。”(陈福康,2005:298),鲁迅主张直译,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还要通过译文改造我们的语言。鲁迅不主张译文完全中国化。不完全中国化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他认为中国语法不够精密。“这语法的不精密,就在证明思路的不精密,换一句话,就是脑筋有些胡涂。”,周作人(1885-1967),著名文艺理论家、文艺批评家、我国最早的著名文学翻译家。曾是新文学运动的先驱,新青年战斗阵地的一员。周作人的文学翻译活动始于五四前。自白话文学运动以来,翻译界大量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其主要的翻译方法是采取直译法,周作人是直译法的代表。1917年他用白话文翻译的第一篇作品是古希腊的牧歌。他深谙古希腊文、古英文和古日文,并凭依学贯中西的文化知识和深湛的文学修养,完成了许多繁难的译作。主要译作有:域外小说集(1907年与鲁迅合译)、日本小说集、伊索寓言、希腊神话等。,二十年代初,周氏兄弟便鲜明地使用“直译”这个术语来概括他们的译学主张。1925年,周作人为其译文集陀螺写的序文中,十分精辟地阐述和总结了有关“直译”的理论,并指明了“直译”与“死译”、“胡译”等的界限:“我的翻译向来用直译法,我现在还是相信直译法,因为我觉得没有更好的方法。但是直译也有条件,便是必须达意,尽汉语的能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存原文的风格,表现原文的意义,换一句话说就是信与达。近来似乎不免有人误会了直译的意思,译文只要一字一字地将原文换成汉语,就是直译,譬如英文的Lyingonhisback一句,不译作仰卧着,而译为卧在他的背上,那便是欲求信而反不词了。据我的意见,“仰卧着”是直译,也可以说是意译;将它略去不译,或译作坦腹高卧以至卧北窗下自以为羲皇上人是胡译,“卧在他的背上”这一派乃是死译了”。周作人的这一论述,又经茅盾等人反复加以阐述,为大多数译者所接受,影响很大。他一生坚持这个观点,鲁迅也是一生坚持直译的。,瞿秋白(1899.1-1935)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批评家,同是也是卓越的翻译家。我国最早从俄语原作翻译俄国文学的几位作家之一,也是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经经典作家所写文艺论著的译家之一。瞿秋白代表译作:译有长篇小说(片断)2部、中篇小说2部、短篇小说19部、诗歌3篇、剧本2部、论文39篇。中国共产党党歌的国际歌,而最早将它翻成中文并附上简谱。翻译普希金、果戈里、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人的作品,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瞿秋白翻译理论:30年代左翼文人中,发表翻译理论影响最大的,除了鲁迅外,当推瞿秋白。坚持“信”、“顺”的辩证统一,认为“信”、“顺”并不是像鲁迅和赵景深认为的那样将其相互对立起来,“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等读者从原文得到的概念”。主张“借着翻译输入新的表达法”,“目的就在于要使中国现代文更加精密,清楚和丰富”。主张用白话文进行翻译,也帮助创造出“新的中国现代言语”,对20世纪20年代后的翻译产生过较大影响。,郁达夫(18961945)中国现代才华横向溢的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通三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与是创造社代表作家中,对译学理论贡献较多的一位。代表译作:共计32篇,其中包括春天的离别等4首诗,一女侍等11篇英、德、日小说和的序文等17篇文论,散文等。译作绝大部分自编为小家之位、几个伟大的作家、达夫所译短篇集。,郁达夫的翻译思想:于1924年发表长篇论文读了珰生的译诗而论及于翻译,是20年代十分难得的译论名篇。在其中提出“学”、“思”、“得”三个译者翻译条件。“翻译比创作难,而翻译有声有色的抒情诗,比翻译科学书及其他的文学作品更难。信、达、雅的三字,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尽人皆知不过这三字是翻译的外的条件,我以为没有翻译以先,译者至少要对原文有精深的研究,致密的思索,和完全的了解。所以我对于上述的信、达、雅三字之外,更想举出学、思、得的三个字来,作为翻译者的内的条件。”学:“是对于一种著作的深湛的研究,并不单指懂外文的程度而言”,认为,必须研究原作者所在国家的传统的思想、风俗、习惯、原作者所及的环境等,才配从事翻译介绍。,思:“我们既欲把一个异国人的思想丽句,传给同胞,我们的职务,终不是翻翻字典可以了局。原著者既费了几年的汗血,付与他的思想以一个形式,我们想传他的思想的人,至少也得从头至尾,设身处地地陪他思索一番,才能对得起作者。若看得字眼容易,拿起笔来就胡翻乱译,则不唯没有眼力的同胞,要受你的欺骗,便是原著者的死灰,也要受你的侮辱的呀!”他认为这种“思”的精神是创作和翻译都不可没有的。得:“是最要紧的一个条件。我们于动手翻译之先,至少先要完全了解原作者的精神”,或至少了解原文的真意。“学”、“思”是“得”的前提,而“得”则是“学”和“思”的结果与目的。严复的信达雅是对翻译产品的要求,而郁氏的学思得则是对翻译生产者的要求。,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翻译家郭沫若的翻译实践从1919年翻译歌德的浮士德开始,一直到1947年结束,历时约三十年的时间。雪莱诗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海涅诗选屠场战争与和平泰戈尔诗选等创作论是郭沫若整个翻译思想的灵魂翻译家不是鹦鹉名士,强调翻译中的创作精神,认为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翻译与创作等同论是他最突出的翻译理念之一。翻译方法:风韵译,理想的翻译之我见: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尤其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以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王秉钦,2005:149)郭沫若译论的另一个重要特色是“共鸣”说,也就是强调译者的主观感情的投入。,“译雪莱的诗,是要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译诗不是鹦鹉学话,不是沐猴而冠。男女结婚是要先有恋爱,先有共鸣,先有心声的交感。我爱雪莱,我能感听得他的心声,我能和他共鸣,我和他结婚了。我和他合而为一了。他的诗便如我自己的诗。我译他的诗,便如像我自己在创作一样。”(王秉钦,2005:150)强调译者对诗人创作的主观经验的感受和共鸣译者把自我融化在作品中翻译变成创作翻译的最高境界。郭沫若提出了文学翻译工作者的先决条件:一译者的语言知识要丰富;二、对于原书要有理解;三、对于作者要有研究;四、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操纵能力。,成仿吾(1897-1984),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卓越的文学家、杰出的教育家、社会科学家、马克思主义著作和诗歌翻译家。1910年在国内进步青年赴日留学风潮中东渡日本,在艰辛生活中刻苦读书。1915年与郭沫若、郁达夫结成文学好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弃工从文。在此期间创作的诗十六首和处女作小说一个流浪的新年,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名篇。1921年与郭沫若、郁达夫成立著名的创造社,创办三个新文学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和创造日,为建造唤醒世人的“创造工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郭沫若、郁达夫并称该社三杰。他们的作品影响了当时的一代青年。,成仿吾除精通日语、德语外,还通晓英、法、俄,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翻译家。1915年成仿吾开始翻译外国诗歌,首篇译诗为法国象征派诗人领袖魏尔伦的月明。但成仿吾翻译的诗歌主要是18与19世纪之交的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如歌德的湖上、少年与磨坊的小溪、牧羊者的哀歌、弹竖琴者等,海涅的幻景,施托姆的秋,华兹华斯的孤寂的高原刈草者,雪莱的哀歌,魏尔伦的月明、秋之歌等。成仿吾译诗数量不多,但质量精湛,成为译诗的典范。成仿吾的诗歌翻译思想:“理想的译诗,第一,它应当自己也是诗;第二,它应传原诗的情绪;第三,它应传原诗的内容;第四,它应取原诗的形式。这样的译诗可不可能?我们以为第一个条件的“是诗”,要看译者的天分;第二的情绪,要看他的感受力与表现力;第三的内容,要看他的悟性与变现力;第四的诗形,要看他的手腕。”,耿济之(1898-1947),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杰出的俄国文学翻译家、我国早期著名的俄国文学研究专家。与瞿秋白为同窗挚友,1918年开始从事俄国文学翻译,处女作为托尔斯泰的家庭幸福。1919年投身于伟大的五四运动,曾与郑振铎、瞿秋白等创办新社会、文学旬刊等进步刊物,积极推进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耿济之在中国翻译史上被誉为产量最多、态度最为严肃的俄国文学翻译家。从1918至1924年七年间翻译了十余位俄国著名作家的三十余部文学名著,主要译有:托尔斯泰的复活(1921),契诃夫的犯罪、侯爵夫人(1921),果戈理的疯人日记(1922),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父与子(1922),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死屋手记(1921),奥斯罗夫斯基的雷雨(1921),高尔基的马特威克日米亚金的一生、家事(1923)。此外还有莫泊桑的遗产(1923)等。,三四十年代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翻译事业放慢了发展的脚步,进入了现代翻译史上一段芜滥沉寂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五四新文学时期的继续,从整个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看,较五四时期有所缓慢。关于译论的研究仍在继续,代表人物:林语堂、朱生豪等著名翻译家。林语堂(1895-1976)文学家、翻译家、语言学家兼用中英两国文字写作蜚声世界文坛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译著:浮生六记老残游记中国之智慧印度之智慧编译孔子哲言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是长篇论文论翻译(1933年发表),文中涉及诸多翻译问题。,在论翻译一文中,他对审美主体即译者提出三个条件,翻译艺术所依赖的三条:“第一是译者对原文文字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相当的见解”。(手术即技术方法。)并提出翻译的三重标准:忠实的标准,通顺的标准,美的标准。又是译者的三种责任:对原著者的责任,对中国读者的责任,对艺术的责任。,他在论翻译中,详尽地阐明了所提出的译文要“达意传神”的论旨,认为忠实有四义(王秉钦,2005:177):“忠实的第一结论就是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译者所应忠实的,不是原文的零字,乃零字所组成的语意。”“所谓字义,不能看作死的,固定的,分立的,须当作活的,有连贯的,不可强为分裂的东西。”“忠实的第二义,就是译者不但须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译文须忠实于原文之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字神是什么?就是一字之逻辑意义以外所夹带的情感上之色彩,即一字之暗示力”,“论忠实的第三义,就是绝对忠实之不可能。译者所能谋达到之忠实,即比较的忠实之谓,非绝对的忠实之谓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决不可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完全同时译出。”“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不可不注意文字之美的问题”(王炳钦,2009:197)。,坚决反对字译,提倡句译,指出,翻译只能以句为主体的句译,不能以字为主体的字译。一句中的字义是互相连贯互相结合而成一新的总意义,此总意义须由活看字义和字的连贯上得来。其对于译文方面,是取一种态度,先把原文整句得意义明白准确的体会,然后依此总意义,据本国语言之语法习惯重新表达出来若此总意义在本国文不能用同样之辞字表出,就不妨牺牲此零字,而别求相当的,或最近的表示方法。倘或一成语,在本国语中果为最准确翻译原义的,就是不与原文所用的相同,也可不顾;与其求守原文逐字意义,毋宁求达原文语意,这就是字译与句译的区别。(陈福康,2005:328),朱光潜,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也是卓有贡献的学者型翻译家。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后考取官费留学英国,1933年获得博士学位,在英法留学八年,精通英、法、德等多种文字。朱光潜熟练掌握英、法、德语,几十年来,翻译了3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他对黑格尔110万字的巨著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历史性的崇高声誉。钟爱翻译事业,遵循研究什么,翻译什么的指导原则,因此他的译作既忠实又传神,成为译事的典范。早期译作主要有艺术是什么等。1947年,经过十五六年的酝酿和准备开始翻译意大利美学大师克罗齐的美学原理,这是他的第一部美学译著,为我国译介西方美学开创了先河。朱光潜的翻译思想:1.译文只得原文的近似,绝对的“信”只是一个理想1944年,发表谈翻译一文,提出“信”是第一位的,“信”里包含“达”、“雅”,力主一个“信”字,而非“信达雅”并列或对等。,“严又陵以为译事三难:信、达、雅。其实,归根结底,“信”字最不容易办到。原文达而雅,译文不达不雅,那还是不信;如果原文不达不雅,译文达而雅,过犹不及,那也还是不“信”。所谓“信”是对原文的忠实,恰如其分地把它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必是完整的有机体,情感思想和语文风格必融为一体,声音与意义也必欣合无间。所以对原文忠实,比仅是对浮面的字义忠实,对情感、思想、风格、声音节奏等必同时忠实。大部分文学作品虽可翻译,译文也只能得原文的近似。绝对的“信”只是一个理想。”(王炳钦,2009:209)这说明,译文对原文的信,应该是指对原文整体的信,即对原文的情感、思想、风格、声音节奏的信,因为原文本身就是表达某种意念、情感的语言实体。2理想的翻译是文从字顺的直译。3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这是朱光潜翻译艺术论的核心。认为翻译是一种再创造,不是简单的改造和模仿。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与机械的死译毫无共同之处。翻译带有创造性,不但要貌合,而且要神似,要把原著的精神实质,忠实地用本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艾思奇(1910-1966),我国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杰出的翻译家,最早提出翻译的哲学思想。直译、意译的哲学认识“如果直译并不是被曲解做一字一句翻着字典来移植,那么我是赞成直译的。如果所谓意译不是指译者用自己的意思随意给原作一种解释,而是指译者对愿意要做正确的融会贯通,那么,就在直译的时候,这种“意”的成分也是需要的。直译的目的不外是要尊重原著,译者不应该有自己的成见加进去但以为一字一句地死搬过来,那却是再笨也没有的事。要用最适当的字句表现原意,就同时要正确地理解和融会原意。意译和直译,不能把它们看做绝对隔绝的两件事。把任何一方完全抹杀了,都会出毛病的就翻译的根本原作来说,我们要的还是准确的直译。”,朱生豪(1912-1944),中华莎学天才的翻译家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莎学的伟大翻译事业,他是用热血和生命翻译了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莎士比亚全集。当时的中国没有一种外国作家的全集,在这种背景下决定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他决定译莎,除了个人兴趣等其他原因之外,在日本帝国主义肆意欺凌中国的压力下,为中华民族争一口气是重要的动力”。他在莎士比亚喜剧全集译者自序中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范围内,保存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每译一段竟,必先自拟为读者,察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上演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之是否调和。一字一句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王炳钦(2009:225)认为朱生豪翻译思想的核心即“全局论”和“神韵说”,将他翻译每一部莎剧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反复研诵原作,咀嚼原作“精神”,直至“会心”。即在全局了然于心后再落笔,心中随时要有“全局”。第二,动笔翻译过程中,严格把握翻译标准:保持原作之“神韵”,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第三,遵循“段本位原则”,每译毕一段,以段为单位,自拟读者和演员,察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上演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全局论”和“神韵说”是朱生豪翻译思想的精华与核心。,贺麟(1902-1992)杰出的西方哲学翻译家,贺麟开创了我国译介黑格尔哲学的艰巨事业,他是黑格尔全集这套世界哲学名著的名誉主编论翻译的“言意”之辨:1940年,贺鳞发表论翻译,论述了关于翻译的哲学基础问题。“意与言或道与文是体与用、一与多的关系。言所以宣意,文所以载道今翻译之职务,即在于由明道知意而用相应之语言文字以传达此意表示此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