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法雨寺建筑考察报告_第1页
普陀山法雨寺建筑考察报告_第2页
普陀山法雨寺建筑考察报告_第3页
普陀山法雨寺建筑考察报告_第4页
普陀山法雨寺建筑考察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大学20122013学年 秋季学期通识课 课程论文课程名称: 营造法式与中国古典建筑语言 课程号:1300R002 学分: 2 成绩: 姓名 林*雨 学号 12*84 大类 人文大类 论文题目: 普陀山法雨寺考察介绍 论文评语:任课教师: 邹*昌 评阅日期: 目录摘要2一、引言 3二、普陀山风景区简介4三、法雨寺考察介绍5(一)历史渊源5(二)构建介绍61.九龙殿72.天王殿83.玉佛殿94.御碑殿105.大雄宝殿106.方丈院11五、结论与收获12参考文献13普陀山法雨寺考察介绍摘要普陀山岛作为佛教圣地,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很多人都知道普陀山是南海观音的道场,但在人们虔诚参拜菩萨、佛祖的同时却很少会有人关注普陀山岛上的寺庙建筑,也包括作为舟山人的我。 在双节契机,我考察了普陀山三大寺中历史较为悠久法雨寺,并结合自己在网络和书籍上所获取的资料,详细透彻地了解了它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人文价值,对我的家乡有了更为深刻透彻的认识并总结了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关键词:普陀山 法雨寺 构建格局 介绍 1、 引言普陀山岛作为佛教圣地,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普陀山是南海观音的道场,但在人们虔诚参拜菩萨、佛祖的同时却很少会有人关注普陀山岛上的寺庙建筑。作为舟山人的我,说也惭愧,平时去普陀山总是为了这样那样的宗教目的,以至于当说起“舟山古建筑”,我竟久久无法做出回答。在查阅资料后,我决定此次课程作业考察的对象就是普陀山岛上的法雨寺。 双节期间,我考察了普陀山三大寺中历史较为悠久法雨寺,并结合自己在网络和书籍上所获取的资料,详细透彻地了解了它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人文价值。考察过程与专业人员相比,虽然简单粗略,但却对我自己的家乡建筑文化有了更为深刻透彻的认识,并有了独特的收获和体会。 二、普陀山风景区简介 中国幅员辽阔,名山众多,每一座山都展现着优美的自然景观,同时也与壮丽、独特的人文景观交融辉映。在诸名山中,除了有不少文人墨客的遗迹外,大多融合有佛教、道教等文化氛围,修建有大量的佛、道建筑,并且无不对庙宇的选址、园林环境等极为重视。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东部,杭州湾以东100海里的莲花洋中,包括普陀山岛、洛迦山岛、朱家尖岛等,总陆域面积41.95平方千米。南海普陀山既有山景之幽胜,海景之辽阔,而且是历史形成的佛教圣地,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秦安其生、汉梅子真、晋葛雅川,都曾来山修炼。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开始在普陀山正式建寺,赐名“宝陀观音寺”。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指定普陀山重点供奉观音,山中各寺院内均塑观音像,于是观世音与普陀山结下不解之缘,成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解放后,国家对主要寺院和风景点继续进行了多次整修,历任中央领导人也都亲自莅临普陀山视察、指导工作。五朝恩宠,千年兴革,佛国香火,由是鼎盛,赫赫声名,广播远扬。普陀山的佛教建筑拥有悠久的历史与深邃的文化底蕴,在此次十一假期期间,我来到普陀山考察了其中历史较悠久的法雨寺,并结合网上的资料了解了它的构建格局、历史渊源等来完成这一篇考察小论文。 (普陀山游览图) (法雨寺平面图)3、 法雨寺考察介绍 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是普陀山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三座寺庙,是普陀山寺庙文化的象征。其中,法雨寺虽然是后寺,但它特有的历史文化魅力却让它在其中脱颖而出。 (一)历史渊源 法雨寺在明初时,还是一座茅棚,称“法海潮音峒”。明朝万历八年,麻城僧人真融从峨眉来,见此峰全势优胜,于是结茅其下,称为海潮庵。直到万历二十二年,由郡守吴安国改额“海潮寺”。三十三年真融的弟子卢秀增建殿宇,次年则命名为“护国镇海禅寺”,后毁于战火。清康熙二十八年,普陀山三大寺中的普济、法雨二寺领朝廷赐帑,同时兴建;后法雨寺的明益禅师又孤身入闽募资,历时三年,将所募财物用以建圆通殿,专供观音佛像,两年后又建大雄宝殿,供诸菩萨。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又赐金修寺,修缮大殿,赐额“天花法雨”,因名“法雨寺”,沿用至今。雍正九年法雨寺又进行大规模扩修、整治,光绪年间又陆续建造殿宇,从此殿堂楼阁,规模宏伟,雕梁画栋,辉煌瑰丽,遂成东南名刹。 法雨寺曾多次发生过火灾和海寇,造成无可估计的损失。文革期间全部佛像被毁。1983年开始由普陀山佛协大规模修复,重建拜经楼,大修九龙殿。1987年在天王殿外新建九龙壁和石经幢2座,1995年在莲池畔建石碑坊1座,殿堂楼阁,气势非凡。2006年5月25日,法雨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印光法师纪念堂为纪念近代高僧印光大师而设,他在法雨寺潜心著述40年,文章风行全国,被推为“净土宗第13代祖师”。1983年法雨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对外开放的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后经几代主持的努力,进行不断修复、修缮工作,成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闻名海外,四季游客络绎不绝。 (二)构建介绍法雨禅寺又称后寺,在普陀山白华顶左、光熙峰下,距普济寺2.8公里,为全山第二大寺。其规模之宏敞,建筑之新颖,房舍之整齐,树林之郁茂,比较前寺可说是有过而无不及。法雨寺占地33408平方米,建筑面积13845平方米,共有殿宇楼阁厅堂294间。寺宇庞大,有殿宇194间,计8800平方米,分列六层台基上,有天王殿、玉佛殿、九龙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方丈殿、印光法师纪念堂等。法雨寺的寺门不在中轴线上,而在东南角上,弘一法师、蒋介石等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山门主建筑为重檐方亭,也不同于一般寺庙的山门。法雨寺建筑布局依山取势,分群递升,从天王殿、玉佛殿、九龙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直到方丈殿,殿殿升高,整座寺庙宏大高远,气象超凡;不远处的千步金沙空旷舒坦,海浪声日夜轰鸣;北宋王安石曾赞之“树色秋擎书,钟声浪答回”。(法雨寺山门)1.九龙殿在法雨寺的建筑中,属主殿九龙殿最为辉煌。殿前有古树十余株,其中两棵大树(古银杏、古桧柏)高入云天西侧的银杏粗约三抱,树龄在500年以上;东侧的龙凤柏苍老劲健、蟠屈如虬螭,形状独特,是普陀山最有名的两株古柏。 大殿台前三面石栏板上分刻着二十四行孝图,取自元代郭居敬编撰的古今二十四孝子的故事(二十四孝子有:大舜、汉文帝、曾参、闵损、仲由、董永、郯子、江革、陆绩、唐夫人、吴猛、王祥、郭巨、杨香、朱寿昌、庚黔安、老莱子、蔡顺、黄香、姜诗、王裒、丁兰、孟宗和黄庭坚。孝悌本是儒学内容,但在许多佛家寺庙也有所描述)。这些浮雕构图完整,线条流畅,是明代石刻浮雕中的精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大殿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赐“法雨禅寺”额时,下发“拆金陵旧殿以赐”令,拆金陵城内琉璃瓦12万张,仿金陵明故宫九龙殿盖成,所以和一般寺院的大点格式不同。殿分7间,高22米,面阔35.35米,进深20.31米,面积近1000平方米。大殿内无一梁、一钉,堪称一绝,是目前国内寺院建筑中规格最大、建筑艺术水平最高的佛殿。九龙殿内最有名的当属普陀三宝之一的“九龙藻井”:藻井按古朴典雅的九龙戏珠图案雕刻而成,一条龙盘顶,八条龙环八根垂柱昂首飞舞而下,八根金柱的柱基是精致的雕龙砖,正中悬吊一盏琉璃灯,宛若一颗明珠,组成九龙戏珠的立体图案,造型优美,刀法粗犷,成于明初,九龙殿之命名便因此而得。殿的正中供奉6.6米高的毗卢观音坐像,后壁为大型海岛观音群塑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群像,两旁列十八罗汉。观音立于鳌鱼背上,左手托净瓶,右手执杨枝,四周塑观音救七难群像,在观音像两旁有善财童子和龙女相侍,大小百数人物,造像各显特色,画面浑然一体,气势雄壮威严。 (殿内佛像) (九龙藻井)2. 天王殿 方亭西是影壁,原为砖雕三龙壁,上书梵文:嘛呢叭咪哞,意即神力不可思议,文革期间被毁损。1987年这里建立了九龙壁一座,正对着天王殿。九龙壁宽12米,高6米,厚1米,与故宫、北海、大同三处陶制九龙壁不同的是其全部由青石浮雕砌成。它是用60块70厘米见方的优质青石精雕细凿拼接而成,有的石板上是半个龙头,有的石板上是一只龙角,有的是一只龙爪。这么多石块拼接,竟然不露隙缝,看上去像是在一整块青石上雕刻而成全壁雕刻镶嵌精致,群龙飞舞,栩栩如生。九龙壁对面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建筑,檐间额题“天王殿”,现有的两座五层石经幢塔为1988年重建时设立。天王殿前古樟成林,甬道两侧竖有旗杆两根,这也有别于山上其他寺院。据说,其中一根已变换过七八次,而另一根虽常被香客当作神物,剥皮作药,但仍然巍峨高耸,故有“后寺活旗杆”之称。殿内四大天王的位置排列与众不同,据说是为了避免与普济寺重复。(九龙壁)(乾隆手书:法雨禅寺)3.玉佛殿天王殿后的玉佛殿是一座小巧玲珑雕艺精致的建筑,面阔三间,外加围栏,黄琉璃顶,是一座小巧玲珑的重檐歇山式建筑。大殿东西有钟楼和鼓楼各一,月台上有古柏一株,苍老劲健,西侧植罗汉松一株,围粗3米多,颇为罕见。法雨寺寺内的盆景玉佛殿原供有清光绪八年(1882年)普陀山僧人慧根赴印度礼佛,途经缅甸时请得的释迦牟尼玉佛像一尊,像高2米,玉色皎洁,雕琢极工,后来被毁。现在供奉的玉佛高1.3米,是1985年从北京永乐宫移来的。 (玉佛殿全景)4. 御碑殿殿宇五间,黄瓦盖顶,西侧楼屋内有门可通上佛顶山的香云路。大殿面宽五间(宽约32米),进深四间,前有外廊,斗拱承担,殿中供三世佛。殿东耳殿三间,为“三圣殿”,供三圣立像。西耳殿三间为“关帝殿”,供关公金坐像。两侧配房(客堂)各五间。5.大雄宝殿殿中供释迦、药师、阿弥陀佛三尊像。殿东耳殿三间,为“三圣殿”,供三圣立像。西耳殿三间为“关帝殿”,供关公金坐像。(大雄宝殿的檐角)6. 方丈院 方丈院为全寺最高处,二层檐楼房一排共27间,分隔为五个院。中间七间过去为印光法师方丈室,后改为纪念堂。 印光法师(18611940年),俗名赵绍俨,被称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生于陕西,21岁在终南山莲花洞出家,光绪十九年(1893年),印光随僧人化闻赴普陀山法雨禅寺,遂在此研究佛经,长达40余年。后到苏州灵岩寺建立净土道场。 印光法师著有印光法师文钞等佛学名著,在中国佛教界影响深远。五、总结与收获在十一期间人群密集的普陀山考察建筑,确实有些艰辛与不易,一是拥挤的人群激起的烦躁情绪,二是专业工具的缺乏带来的不清晰的图像,三便是缺乏合适的导游只凭借自己的瞎摸乱索。但是,考察也确实按照自己的意愿走了下来,也认识到了自己对家乡了解程度的不足。但是需要反省的不只是我一个。在写这篇论文的时候,我问了不少同龄人,很多人都像我一样只是在普陀山游览过,但对它背后所蕴含着的历史文化价值完全一无所知。这不能只推咎于我们青少年的“知识匮乏”,更应质问当权者对自身文化缺乏的必须的认同感。平常的不注重宣传和推广,致使我们这一代甚至舟山人对家乡的了解的匮乏。举行知识竞赛、挑选青年志愿者或是制作宣传手册种种方法都能使青少年对自己的家乡认识更多一些,骄傲更多一些,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