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儿推拿,绿色 安全中医特色疗法 易惺钱,小儿推拿,概述小儿推拿手法常用穴位儿科常见病的推治,1,2,3,小儿推拿简史,小儿推拿的一般知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小儿推拿概述,一,小儿推拿简史,小儿推拿概述,小儿推拿的定义,推拿,古称“按摩”、“按跷”、“乔摩”、“乔引”、“案杌”等; 是人类最古老而又年轻的一门医术; 推拿的防治手段主要是手法治疗与功法训练。,小儿推拿简史,小儿推拿,又称“推惊”、“摩惊”、“掐惊”等; 是以各种推拿方法为主要治疗手段,达到防治疾病目的 的一种方法的总称,属于祖国医学外治法范畴。,二,小儿推拿的一般知识,小儿推拿概述,主要内容,小儿推拿的优点,小儿推拿的适应症及注意事项,小儿推拿的作用,怎样学习小儿推拿,一、小儿推拿的优点,不用针,不用药,见效快,1.经济简便2.易于掌握3.安全可靠4.疗效显著,小儿推拿的一般知识,经济简便,不需任何医疗设备,不受过多场所条件的限制。,易于掌握,Text in here,只要刻苦练习,反复实践就能熟练掌握。,安全可靠 疗效显著,用实践去证明,小儿推拿对感冒、夜啼、泄泻、疳积等疗效显著,小儿推拿的作用,调整脏腑的功能,增强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疏通经络,活利关节,畅通气血,扶正祛邪,小儿推拿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推拿治疗小儿疾病的范围较广,一般的小儿常见病证都能治疗,如小儿泄泻、便秘、脱肛、呕吐、感冒、咳嗽、遗尿、惊风、肺炎喘咳、疳积、积滞、夜啼、癃闭等病症,如能配合其他治疗,更能提高疗效,缩短病程。,1、室内应保持一定的温度。2、医者要修减指甲,每次操作前要洗手。 3、操作时要用润滑剂。4、推拿后注意避风,尤其是发汗后。 5、一般每日一次,必要时每日推2-3次。,如何学习小儿推拿,三,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小儿推拿概述,概述,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生理特点,病因特点,病理特点,外感, 食伤, 先天因素,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一、生理特点,(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娇弱,不耐攻伐,柔嫩,形体结构、四肢百骸、精血津液,充实旺盛,各种生理功能,两有余,三不足,心常有余、肝常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颅囟经脉法中说:“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稚阴稚阳,纯阳之体,(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的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的方向发展。年龄愈小,生长发育的速度愈快。(体重、身高、动作智能发育及脏腑功能),颅囟经脉法中说:“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将小儿这种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概括为:“纯阳”之体 。 纯-小儿先天所禀的元阴元阳未曾耗散。 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犹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是对小儿生机蓬勃、迅速发育生理特点的概括。并非指小儿有阳五阴和阴亏阳亢。,二、病因特点,外感,小儿自身的群体中,不同年龄对不同病因的易感程度也不同,如年龄越小对六淫邪气的易感程度越高,年龄越小因乳食而伤的情况越多等。,乳食,其他,1.喂养不当2.初生缺乳3.未能按期添加辅食4.任意纵儿所好5.饮食营养不均衡,1.风邪(风热、风寒)2.燥邪、暑邪,3.疫疠,1.先天因素2.情志因素3.意外因素4.环境、食品污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三、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 易趋康复,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年龄愈小,发病率越高,变化越快,且以肺脾两脏的疾病较为多见,肺脏娇嫩,脾常不足,神志怯弱,三、病理特点,神志怯弱,肝常有余,三、病理特点,病情单纯,反应灵敏,易于治愈,脏器清灵,易趋康复,对于儿科病轻浅证要有信心,重病顽证也不气馁,应用各种治疗手段,调动机体自身抗病能力,争取最佳疗效。,小结,一、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稚阴稚阳”学说、“纯阳”学说)二、病因特点-外感, 乳食, 先天、情志、意外及其他因素。三、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易寒易热、易需易实),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点,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特定穴位小儿推拿专用多分布在四肢的肘膝关节以下,以手掌与手背为多,-“小儿百脉汇于两掌”点、线、面形状特定穴的命名,一、 常用特定穴(常例) (一)头面部 (二)胸腹部 (三)肩背腰骶部 (四)四肢部,(一)头面部1.天门(攒竹),位置:眉中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用两手拇指侧面自印堂向神庭交替直推,称为“开天门”次数: 24次作用:祛风散寒,开窍醒脑,镇静安神主治与应用:外感。体弱者慎用,2.坎宫,位置: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操作:自眉头起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或分头阴阳次数:24次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主治与应用:外感,头痛,惊风目赤。外感,四大手法合用惊风目赤,推后加掐,3.太阳,位置:眉梢后凹陷处操作:推;揉(运),向眼运为补,向耳运为泻次数: 24次作用: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主治与应用:外感,头痛,惊风目赤,近视。推太阳多用于风热,运太阳常用于风寒外感表实用泻法,外感表虚用补法(注:发汗男左女右),4.耳后高骨,位置: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凹陷中操作:揉、掐、拿次数: 3050次,掐拿10次作用:疏风解表,镇静安神主治与应用:外感头痛,惊风烦躁多用揉法,用于外感掐拿用于惊风,四大手法,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合上掐总筋称为常例,5.天柱骨,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操作:推、刮次数:推50100次,刮至皮下轻度瘀血作用:祛风散寒、降逆止呕主治应用:外感、呕吐恶心、颈项僵痛退热效果好,可与二扇门合用治疗呕吐次数要多,(二)、胸腹部1、天突,位置:略操作:用中指端按揉20次左右或先按揉后钩点次数:推100500次,刮至皮下轻度瘀血作用:化痰平喘,顺气止呕(催吐)主治应用:痰壅气急,喘咳胸闷,呕心呕吐。,2、膻中,位置:略操作:(1)按揉膻中 (2)分推膻中 (3)推膻中 (4)按压肋间(3-5次)次数:数10次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降逆止呕主治与应用:胸闷、吐逆、咳喘、痰鸣。,推胸法,3、腹,位置:腹部操作:分推,摩、拿次数:分推24次;摩5分钟作用:消食化滞、降逆止呕、健脾止泻、通便主治与应用: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分推腹阴阳能降逆止呕、和胃消食。顺摩通便,逆摩止泻,胁肋,位置: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操作:自患儿两腋下搓摩至平天枢处,称为搓摩胁肋次数:100300次作用:宽胸理气、宣肺止咳化痰主治与应用:胸闷气喘,4、中脘,操作:调中、补中、消导,顺时钟调中 逆时钟补中 先顺时针后向下直推消导,5、丹田,位置:小腹部脐下2.5寸处(或指小腹部)操作:摩、揉、灸次数:摩35分钟;揉100次作用:培肾固本、温补下元、泌别清浊主治与应用:腹痛、遗尿、脱肛、腹泻、癃闭等用于先天不足引起以上诸症遗尿可用灸法,7、肚角,位置:脐下2寸,旁开2寸两大筋操作:拿肚角 次数:35次作用:止腹痛、止泄主治与应用:受寒、伤食引起的腹痛、腹泻,及其它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脊柱,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操作:推脊;捏脊次数:推100300次;捏5遍作用:推能清热;捏脊能培元益气、调理气血、消积导滞主治与应用: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便秘等捏脊治疗先后天不足,与三关、脾土、肾经配合推脊治疗实热证捏脊常用作保健推拿,(三)肩背腰骶,1、肩井位置: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操作:拿次数:5次作用:宣通气血、发汗解表主治与应用:感冒、惊厥、肩背部疼痛。收尾手法。,2、肺俞,操作: 揉5按2(20-30次) 推“介”子(50-100次) 盐擦“八”字(以皮肤发红为度)作用:宣肺止咳,化痰清热主治与应用:喘咳、痰鸣、胸闷、胸痛、发热等,推背法,3、脊,位置:脊柱两旁,肺俞至肾俞之间操作:捏次数:3-5次作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主治与应用:疳积、吐泻、腹痛、便秘、夜啼。,5、七节骨,位置:在第四腰椎与尾骨端成一直线操作:推上七节骨、推下七节骨次数:100300次作用:止泻温阳、通便泻热主治与应用:泄泻、便秘、痢疾、脱肛等上推止泻,实热证不用下推通便,不用于虚寒症,6、龟尾,位置:位于尾骨端操作:患儿仰卧,用中指或拇指端揉、熨次数:揉100300次作用:通调督脉,调理大肠主治与应用:泄泻、便秘、脱肛、遗尿等症作用平和,(四)、四肢部,1、总筋位置:手腕掌侧横纹中点操作:用拇指指甲或拇指端按揉(掐总筋)次数:揉24次作用:清心经热,散结止痉,通调气机主治与应用:惊风、抽搐、夜啼、口舌生疮等症 推上肢的首推学之一,2、阴阳位置:总筋两旁,小指侧为阴,拇指侧为阳操作:用两手拇指从总筋向左右两侧分推(分阴阳)次数:20-30次作用:调和阴阳主治与应用:寒热往来、腹胀、吐泻、食积,3、板门,位置:从虎口经鱼际至总筋之间的一条直线操作:推、揉次数:各30-40次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除腹胀、止吐泻应用:食欲不振、乳食内伤、腹胀、气喘、嗳气板门属胃。有和胃消积之功揉板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五经穴】,【位置】 五指末节罗纹面 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脾土 肝木 心火 肺金 肾水 【操作】 直推为清, 旋推为补,次数到次。【运用】 肾无实证,只补不清 脾常不足,宜补不宜清 心多有余,宜清不宜补 肝为将军,只清不补 肺为娇脏,可清可补。,常用穴(部)位,4、脾经,位置:在拇指末节螺纹面操作:推法。旋推补脾经;直推清脾经;次数:100500次作用:健脾胃、补气血;清湿热、消食积、化痰涎主治与应用:体质虚弱、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呕吐、泄泻、伤食、痢疾、便秘、黄疸、痰湿、咳嗽、便血及斑、疹隐而不透等症补脾经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各种病症宜补不宜清,体壮者方可用清,5、肝经,位置:食指末节螺纹面操作:推法次数: 100500次作用:平肝泻火、解郁除烦、镇惊熄风主治与应用:惊风、目赤、烦躁不安、五心烦热、口苦咽干、头晕头痛、耳鸣等宜清不宜补,恐动肝风。若肝虚应补则须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6、心经,位置:手中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向心推-补心经;离心推-清心经次数: 100500次。 作用:清热退心火 主治与应用:高热面赤、神昏烦躁、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惊风、惊吓本穴宜清不宜补。需补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以防扰动心火,7、肺经,位置: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推法。离心推-清,向心推-补次数: 100500次。 作用:疏风解表、止咳化痰。 滋阴益气。主治与应用:感冒发热、咳嗽痰喘;肺气虚,阴虚。寒宜清,热亦宜清,惟虚补之,8、肾经,位置:在小指末节螺纹面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肾经;直推为清,称清肾经。次数:100500次。 作用:滋肾壮阳、温养下元、强壮筋骨。 主治与应用:先天不足、久病体虚、五更泄泻、遗尿、咳嗽等。宜补不宜清,若有实证以清后溪代之。,注意事项: 脾经宜补不宜清若清则加补 肾经宜补不宜清,若要清,用清后溪代之 肝经宜清不宜补 心经宜清不宜补,9、大肠,位置:在食指桡侧缘,由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操作:推法次数: 100300次作用:温中止泻、涩肠固脱;清热利湿导滞主治与应用: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脱肛等。,10、后溪,位置:第五指关节后外则皱纹尽头(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推法。次数:100300次。作用:清热利尿、泌别清浊、滋阴补虚。 主治与应用:小便赤涩、尿闭、水泻、口舌生疮、午后潮热等。多用清法,11、内劳宫,位置:掌心中 操作:以拇指甲掐揉之,称掐揉内劳宫。 次数:揉100300次;掐35次。 作用:清热除烦、熄风凉血。 主治与应用:发热、烦渴、口疮、便血、齿龈糜烂、虚烦内热。 属心包络,为清热除烦的效穴, 善清心热,12、小天心,位置:内劳宫与总筋之间正中处操作:揉、掐揉、捣次数:揉100300次;掐揉520次;捣5001000次作用:清热、镇惊、利尿、明目主治与应用:惊风、抽搐、夜啼不安、小便赤涩、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目斜视等,13、四横纹,位置:掌面示、中、无名、小指第一指关节横纹处操作:用拇指甲掐,各掐4-5次,继加揉各5-6次。作用:行气导滞、清热除烦。主治与应用:疳积、腹胀、腹痛、烦热等。,14、老龙,位置:在中指甲后1分许操作:医者以拇指甲掐之,称掐老龙次数:掐3-5次,或醒后即止作用:开窍醒神、破结化痰。主治与应用:急惊暴死、昏迷不醒、高热抽搐等症,15、端正,位置:在中指甲跟两侧赤白肉处,桡侧为左端正,尺侧为右端正操作:医者以拇指甲掐或拇指螺纹面揉分别称掐、揉端正。次数:掐5次,揉50次作用:降逆止呕、升提止泻、镇惊、止niu。主治与应用:揉右端正能降逆止呕、揉左端正能升提。,16、二扇门,位置:在手背中指本节两旁陷中操作:揉二扇门、掐二扇门次数:揉100次;掐5次中作用:发汗、退热、镇惊、止搐主治与应用:伤风、感冒、口眼歪斜、发热无汗等发汗效穴,17、上马(二人上马、二马),位置: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掌指关节后陷中操作:掐二人上马,揉上马 次数:掐2030次;揉100150次作用:滋阴补肾、顺气散结、利水通淋主治与应用:阴虚阳亢、潮热盗汗、烦躁、小便赤涩、牙痛、久病体虚 补肾滋阴的主穴,常与补肺经、推涌泉配伍,18、一窝风,位置:手背腕横纹中央之凹陷中操作:按揉,称掐揉一窝风次数:掐35次,揉100次作用:温中行气、宣通表里、止痹痛、利关节主治与应用:腹痛、伤风感冒、急慢惊风、关节屈伸不利主要功效是止腹痛,19、三关,位置: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阳池-曲池)操作:自桡侧腕横纹起推至肘横纹处,称推上三关(男顺女逆)次数:100次作用:温阳散寒、发汗解表主治与应用:性温, 针对气虚阳虚最好,【前臂三穴】,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主治虚寒病症。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外侧端推向肘,称为大推三关。(次数)到次。天河水: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多用于实热、高热等症。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次数)到次。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主治一切实热病症。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次数)到次。,常用穴(部)位,20、六腑,位置: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掌根成一直线操作:自肘关节推至掌根-称退六腑。 次数:100300次(推至皮肤发凉为度)作用:清热、凉血、解毒主治与应用:高热、烦渴、惊风等一切实热证性寒大凉、善清营、血分之热 有时与三关配合,三关、六腑推法:男子顺经推,女子逆经推主治:三关表证、寒证 六腑里证、热证 (联用防副作用),21、天河水,位置:在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操作:清天河水;打马过天河。 次数:以该处皮肤发凉为度,总的原则:不超过18口气。作用:清热解表、泻心火、除烦躁、润燥结主治与应用:外感发热、内热、潮热、烦躁不安、口渴、弄舌、惊风、口舌生疮、咳嗽、痰喘、咽痛等症。 清天河水清热而不伤阴,善清卫分、气分之热,虚、实热皆可用。,肾顶,位置:在小指顶端操作:以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揉肾顶次数:100500次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主治与应用:自汗、盗汗、解颅等本穴为止汗要穴。主治各种汗证阴虚盗汗配揉二马;气虚自汗配补脾经、补肺经等,小横纹,位置:手掌面,第二至第五指指掌关节之横纹处操作:推;掐揉次数:推100300次;掐35次作用:退热除烦、消胀、散结主治与应用:腹胀、口唇破裂、口疮、发热、烦躁等主要用于腹胀及口唇破裂。善清脾胃(中焦)热结推小横纹可治肺部干性罗音,胃经,位置:在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处操作:清胃经;补胃经次数:100300次作用:清中焦湿热、消食和胃、降逆止呕应用:恶心呕吐、烦渴善饥、呃逆、嗳气、吐血衄血、食欲不振、腹胀、口臭、便秘等 单用清法多。补法多和补脾经同用,大横纹(手阴阳),位置:仰掌掌后横纹。近拇指端称阳池,近小指端称阴池操作:分推;合推次数:3050次作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行痰散结主治与应用:寒热往来、烦躁不安、腹胀、泄泻、呕吐、痢疾、乳食停滞、喘嗽、胸闷等分阴阳用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所致寒热往来等症。实热证,阴池宜重分;虚寒证,阳池宜重分合阴阳能行痰散结,主治痰结喘嗽、胸闷等症。可配揉肾纹、清天河水等清热散结的穴位,【门穴】,天门:二眉之间至 前发际成一直线。开启经穴 ,启迪智力,外感头痛。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 上推24次,开天人合一的门户。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100到300次。二扇门: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处。发汗,退热,镇惊止搐。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拇指偏峰按揉,称揉二扇门。掐次;揉100次。箕门: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利尿通淋。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部作直推,称推箕门。100到300次。,常用穴(部)位,复习提纲,常用手法,常用穴位,小儿推拿常用手法,1,2,3,常例手法,基本手法,复式操作法,小儿推拿手法,小儿推拿手法-要求,原则:轻快柔和,平稳着实练习方式:自练互练小儿多用介质冬用葱姜水夏用薄荷水常用滑石粉顺序先头面 次上肢 再胸腹腰背及下肢先轻后重先主后次五经:旋推为补,直推为清,小儿推拿的特点:,推拿按摩运搓摇揉八法1.推法,揉法次数较多;摩法时间长;掐法则重快少;2.小儿推拿的手法常和穴位结合在一起,如补脾经;3.掐拿捏等重手法多在最后使用;4.小儿推拿在操作时常用一些介质,如姜汁、滑石粉以滑润皮肤,提高疗效。5.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线状、面状;6.小儿推拿的穴位一般不分男女,但习惯上推 拿左手,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掐总筋、分阴阳、拿肩井,小儿推拿常例手法,无论治疗哪一种病症,每次推拿均使用这些方法,所以总称常例手法,即常规的例行成套手法。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掐总筋、分阴阳五法在每次推拿中开始阶段应用;拿肩井一法在每次推拿结束时应用。在推拿时,可蘸用少许清水、葱姜汁或麻油。,开天门,小儿推拿常例手法,推坎宫,小儿推拿常例手法,运太阳,小儿推拿常例手法,掐总筋,小儿推拿常例手法,分阴阳,小儿推拿常例手法,拿肩井,小儿推拿常例手法,常用穴(部)位,正面穴位图,常用穴(部)位,背面穴位图,常用穴(部)位,头面颈部穴位分布图,常用穴(部)位,上肢内侧及掌面穴位分布图,常用穴(部)位,上肢外侧及掌背面穴位分布图,一、基本手法,1 推法(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亦可用食中二指面着力作直线推动。(2)旋推法: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3)分推、合推法,双手拇指罗纹面或其桡侧缘,自穴位或部位的中间向两旁作“.”直线或八字 推动。,小儿推拿基本手法,【推法】(直推;分推;旋推),1直推法 以拇指端外侧缘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腹,或以掌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直线向前推动。2分推法 用双姆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分向推动。 3旋推法 用拇指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频频旋转推动。,动作要领轻而不浮,快而着实,直推法操作时宜作直线推动 不宜歪斜,同时配用适量介质;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150一200次分;用力均匀,始终如一。作分向推动时,两手用力一般要均匀一致,用力勿忽大忽小;应从穴位中间作分向或“八”形操作。,旋推法操作速度较运法快,用力较指揉法轻。 合推法操作方向与分推法相反,用力一般要均匀,轻快柔和,平稳着力于皮肤,每分钟200300次。,【应 用】,合推法主用于大横纹的操作,有行痰散结等作用 ; 其它主要用于线穴、面穴等小儿特定穴的操作; 推以通之,二、揉法,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大鱼际,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称揉法。 亦可分别称之为大鱼际揉、掌根揉、指揉法 。,【动作要领】柔而均匀,不离皮肤,操作时压力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每分钟大约200次。,【应 用】,本法能消肿止痛,祛风散热,亦可调和气血,理气消积。指揉法常用于“点”状穴,根据病情需要,可二指并揉或三指同揉。 如揉二扇门以发汗解表,揉天枢以调理大肠。鱼际揉和掌揉法适用于面状穴。 揉以散之,【引文】,保赤推拿法:揉者,医以指按儿经穴,不离其处而旋转之也。 厘正按摩要术:揉以和之。揉法以手宛转回环宜轻宜缓,绕于其上也,是从摩法生出者。可以和气血,可以活筋络,而脏腑无闭塞之虞矣。,三、按法,以拇指或掌根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按法。 可分为指按法与掌按。,【动作要领】,按而不动,逐渐向下用力必须缓和渐进,切忌粗暴,本法常与揉法配合应用。 【应 用】 本法多用于点穴、面穴等部位的操作,具有通经活络,祛寒止痛作用。 按以止之,四、摩法,以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称摩法。 可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动作要领】轻柔不浮,重而不滞,本法操作时手法要轻柔,速度均匀协调,压力大小适当,频率大约每分钟120次左右。,【应 用】,本法多用于头面部、胸腹部“面”状穴,如摩中脘、摩腹以治疗肠胃疾患,对急性扭挫伤,温中健脾作用。文献中有缓摩为补,急摩为泻之说。可用摩法消肿。 具有理气活血,消肿退热,消积导滞的作用。 摩以解之,引文,石室秘录:“摩法不宜急,不宜缓,不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意施之。” 医宗金鉴:“摩者,谓徐徐摩揉之也。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 厘正按摩要术:急摩为泻,缓摩为补。,五、掐法,用拇指甲重刺穴位称掐法 。,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掐时要逐渐用力,达深透为止,注意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局部,以缓解不适之感,故临床上常与揉法配合应用,称掐揉法。,【动作要领】既快又重、深透为止,【应 用】,本法适用于头面部、手足部点状穴位,以救治小儿急性惊症,如掐人中、掐端正等。 具有定惊醒神、通关开窍的作用。 掐以醒之、止之,引文,幼科推拿秘书:掐者,用大指甲将病处掐之。 厘正按摩要术:掐由甲人,用以代针。掐之则生痛,而气血一止。随以揉继之,气行而经络舒也。,六、捏脊法 (1),患儿俯卧,医者双手呈半握拳状,拳心向下,拳眼相对,用两拇指指面在后用力,顶住患儿龟尾穴旁的肌肤,食、中两指的指面前按,三指用力将该处的皮肤稍提起,然后双手交替用力,自下而上,一紧一松挤捻向前移动至大椎穴处,捏脊法(2),双手半握拳,拳心相对,拳眼向前,食指半屈,用中节的桡侧缘着力,顶住患儿龟尾穴处的肌肤,拇指端前按,两指同时用力将该处的皮肤稍提起,然后双手交替用力,自下而上,一紧一松挤捻向前移动至大椎穴处,【动作要领】,操作时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不可拧转。捏得太紧,不容易向前捻动推进,少了则不易提起皮肤,捻动向前时,需作直线前进不可歪斜。拿 提 捏不可拧转 捏拿肌肤过多,则动作呆滞不易向前推进;过少则易滑脱疼痛。用力过重易疼痛,过轻不易得气捏三提一,小儿推拿基本手法,【捏法】,1捏脊法 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作捏物状手形,自腰骶开始,沿脊柱交替向前捏捻皮肤;每向前捏捻三下,用力向上提一下,至大椎为止,然后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端沿着脊柱两侧向下梳抹;每提捻一遍随后梳抹一遍。在操作时,所提皮肤多少和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捏法正位手势,2. 挤捏法 用双手拇指与食、中、无名指指端自穴位或部位周围向中央用力挤捏,使局部皮肤红润和充血为止。,【应 用】,本法主要沿夹脊“线”状部位,因为能在脊背部治疗癌积等,故称为“捏脊疗法”,治疗小儿积滞、疳积、厌食、腹泻、呕吐等症有特效。,操作时,可捏三下提拿一下,称之为“捏三提一法”。本法具有调和阴阳,健脾和胃,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作用。根据病情需要,在捏脊过程中,可以提拿膀胱经的有关俞穴,则可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七、运 法,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被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动作要领】,运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要在体表旋绕摩擦推动,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用力宜轻、宜缓,频率一般每分钟次为宜。,【应 用】,运法是小儿推拿手法中最轻的一种,常用于点状穴、面状穴、线状穴等小儿头面及手部特定穴的操作。具有理气和血,舒筋活络作用。在某些穴位上运法的方向与补泻有关,使用时应根据不同部位与穴位而定。 运以祛之,引文,厦正按摩要术:“运则行之,谓四面旋绕而运动之也。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俾血脉流动,筋络宣通。” 小儿推拿广意:运太阳,经耳转为泻,经眼转为补。,八、捣 法,用中指指端,或食、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作有节奏的叩击穴位的方法,称捣法。实为“指击法”或“叩点法”。 腕关节放松。 取穴要准确,而且要有弹性。,【动作要领】,操作时指间关节要自然放松,以腕关节屈伸为主,捣动时位置要准确,用力要有弹性。,【应 用】,本法常用于点状穴,如捣小天心等以安神宁志。,小儿推拿基本手法,【搓法】,用双手掌心相对用力,挟住一定部位,然后双手交替或同时用力快速搓动,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的移动,称为搓法。,小儿推拿基本手法,【擦法】,用拇指外侧缘或用食、中、无名指面在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来回摩擦。擦法又分指擦、掌擦和鱼际擦三种。,小儿推拿基本手法,【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拇指面紧贴皮肤,作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移为抹法。,小儿推拿基本手法,【捻法】,用拇指、食指面,捏住一定部位,作对称的用力捻动,称为捻法。,思考题,旋推与运法、摩法的区别?揉法与摩法、运法的区别?,三、小儿推拿复合手法(黄蜂入洞、开璇玑、按弦走搓摩、水底捞明月、大推天河水、运水入土、运土入水),一、黄蜂入洞:操作:以一手轻扶患儿头部,使患儿头部相对固定,另一手食指、中指的指端着力,紧贴在患儿两鼻孔下缘处,以腕关节为主动,带动着力部位做反复操动。次数:100次 作用及主治:发汗解表,宣肺通窍:适用于风寒感冒,急慢性鼻炎,鼻塞流涕,上呼吸道不畅等。,黄蜂入洞,操作:医者以左手扶患儿之头部,右手食、中二指入患儿鼻孔下缘,上下揉之次数:2050次作用:发汗解表,宣通肺气开鼻窍主治与应用:鼻塞不通,急慢性鼻炎,发热无汗。本法大热,复式操作法,【黄蜂入洞】,【位置】 两鼻孔即是此穴。【操作方法】 用食指、中指两指指端在小儿两鼻孔下缘揉按10-20次。【作用】 宣肺气,通鼻窍【主治】 鼻塞不通,发热无汗,二、双凤展翅,操作:医生先用两手食、中指夹患儿两耳,并向上提数次后,再用一手或两手拇指端按、掐眉心、太阳、听会、人中、承浆、颊车诸穴。次数:每穴按、掐各35次,提35次。作用及主治:祛风寒、温肺经,止咳化痰:适用于外感风寒、咳嗽痰多的上呼吸道感染。注意:本法集 提、按、掐四法一体,要按序操作。,三、揉耳摇头:,操作:以双手拇指食指螺纹面着力,分别相对捻揉患儿两耳垂,再用双手捧患儿头部,将患儿头颈左右轻摇。次数:揉耳垂2030次,摇儿头1020次作用及主治:开关镇咳,调和气血:用于惊风抽搐。,四、开璇玑,操作:1、医者先用两手拇指自患儿璇玑处沿胸肋分推,并自上而下分推至季肋部(第5肋);2、从胸骨下端之鸠尾穴处(剑突下)向下直推至脐部;3、再由脐部向左右推摩患儿腹部(天枢);4、并从腹部向下直推至小腹部(中极)。次数:各法各50-100次作用及各主治:宣通气机,消食化痰。适用于痰闭胸闷,咳喘、食积,腹痛,呕吐,泄泻,五、按弦挫摩,操作:患儿坐位或家长将患儿抱坐怀中,将患儿两手交叉在对侧肩上,医者坐其身后。用两手掌面着力,轻贴在患儿两侧胁肋部,呈对称性搓摩并自上而下搓摩至肚角。次数:250次作用及主治:理气化痰,健脾消食:适用于痰多咳嗽,腹胀痛,饮食积滞,肝脾积滞,肝脾肿大。,按弦走搓摩,操作:用双掌从儿两腋下至胁肋处自上而下直行搓摩 次数:50100次作用:行气破结,理气化痰主治与应用:胸闷气促,咳嗽痰滞虚症慎用,复式操作法,【按弦走搓摩】,【位置】 两腋下胁肋处。【操作方法】 医者在小儿身后,用双手掌在小儿腋下胁肋处自上而下搓摩50-100次,又称搓摩胁肋。【作用】 理气化痰【主治】 胸闷,气促,咳嗽,积滞等,六、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操作:1、揉脐:患儿仰卧位,医者坐其身旁,用一手中指或食、中、无名指之螺纹面着力揉脐。2、揉龟尾:患儿仰卧位,医者再用中指或拇指螺纹面揉龟尾穴(长强穴)3擦七节骨:用拇指螺纹面自龟尾穴向上推至命门为补,或自命门向下推至龟尾为泻。次数:250次作用及主治:通调任督,调理肠腑,止泻导滞:适用于泄泻,便秘。注:推上七节骨为补止泻推下七节骨为泻通便,七、龙入虎口,操作:患儿仰卧位,或坐位。医者一手扶住患儿掌指,使掌心向上,另一手叉入虎口,拇指螺纹面着力,在板门穴处按摩或推。次数:100次作用及主治:退热,泌别清浊。适用于发热,吐泻,四肢抽搐。,八、二龙戏珠:(五种操作方法),操作:用一手拿捏患儿食指,无名指的指端,用另一手按捏患儿阴池、阳池两穴,并由此边按捏边缓缓向上移动按捏至曲池穴,寒证重按阳穴,热证重按阴穴。最后拿捏阴阳两穴。次数:5次作用及主治:调理阴阳,温和表里,通阳散寒,清热镇惊,适用于:寒热不和,四肢抽搐,惊厥。,九、双龙摆尾:(二龙摆尾),操作:医者一手托扶患儿时处,用另一手拿住患儿食指与小指,向下扯摇,并左右摇动,似双龙摆尾之状。次数:10次。作用及主治:行气,开通闭结。适用于气滞,大小便闭结不通。,十、乌龙摆尾,操作:用一手托住患儿肘部,用另一手拿住患儿小指摇动。次数:30次。作用及主治:开闭结,通二便。适用于大小便不爽。,十一、苍龙摆尾,操作:用一手拿住患儿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另一手自患儿总筋穴至曲泽穴来回搓揉5遍后,拿住肘处,前手拿儿三指摇动。次数:30次。作用及主治:开胸顺气,退热通便。适用于胸闷发热,躁动不安,大便秘结等病症。,十二、丹凤摇尾,操作:患儿仰卧位或坐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拇指、食指按捏患儿内、外劳宫穴,另一手先摇患儿中指端,然后再拿捏中指摇动。次数:20次。作用及主治:调和气血,镇惊。适用于治疗惊症。,十三、凤凰展翅,操作:用双手握住患儿腕部,两手拇指分别按捏在患儿阴、阳穴上,然后向外摇摆腕关节;再用一手托拿患儿肘部,另一手握住患儿手背部,上下摆动腕关节;最后一手托住,另一手握住手背,大指掐住虎口,来回屈曲,摇动腕关节。次数:30次。作用及主治:祛寒解表,调气消食,行痰散结。适用于治疗感冒身热、咳喘痰多、胃寒呃逆、呕吐腹泻等病症。,十四、凤凰单展翅,操作:用一手拿捏住患儿内、外一窝风穴,用另一手拿捏住患儿内、外劳宫穴并摇动。次数:100300次。作用及主治:顺气化痰,温经补虚。适用于治疗虚热,寒痰,肺虚胸闷短气等病症。,十五、凤凰鼓翅,操作:用一手托住患儿肘部,另一手握住患儿腕部,并用拇指、食指分别按掐住患儿腕部桡、尺骨头前陷中,同时摇动患儿腕部。次数:30次。作用及主治:调和气血,豁痰醒神,除湿消肿。适用于治疗喉间痰鸣、肌肤黄肿等病症。,十六、赤凤摇头,操作:用一手捏住患儿肘处,另一手依次拿患儿五指摇动,然后摇肘。次数:30次。作用及主治:通关顺气,补血宁心,定喘。适用于治疗上肢麻木,惊症、心悸、胸满胀痛,喘息短气等病症。,十七、猿猴摘果,操作:用两手拇指、食指捏患儿螺蛳骨上皮,一扯一放。次数:1020次。作用及主治:健脾胃,化痰食。适用于治疗食积、寒痰、疟疾、寒热往来等病症。,十八、孤雁游飞,操作:用一手捏住患儿一手,使掌面与前臂掌侧向上,另一手大拇指罗纹面着力,自患儿脾经穴推起,经胃、三关(沿手掌外缘、前臂桡侧至肘部),向下经六腑(再沿前臂尺侧)推至内劳宫穴,再推至脾经。次数:20遍。作用及主治:和气血,消肿胀。适用于治疗黄肿、虚胀等病症。,十九、水底捞明月,操作:医者先以左手持患儿之四指,再以右手食、中二指固定患儿之拇指,然后以拇指自患儿小指尖,经坎宫推至内劳官轻轻拂起。 次数:3050次。 作用:清热凉血,宁心除烦。 主治与应用: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性大凉而清热。善清三焦之热。,复式操作法,【水底捞明月】,【位置】 内劳宫周围。【操作方法】 医者左手拿住小儿左手四指,掌心向上,用冷水滴入掌心,接着医者用右手中指在内劳宫周围旋运之,并结合吹气,边吹气,边旋运之,速度宜慢不宜快,以不超过18口气为限。【作用】 清热凉血,宁心除烦【主治】 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二十、打马过天河,操作:用一手捏住患儿四指,将掌心向上,用另一手的中指指面运内劳宫后,再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由总筋起沿天河水打至洪池穴,或用食指、中指沿天河水弹击至肘弯处。次数:30遍。作用及主治:用于治疗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上肢麻木抽搐等实热病症。,二十一、引水上天河,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捏住患儿四指,将患儿前臂掌侧向上,将凉水滴于腕横纹处,用另一手食指、中指从腕横纹中间起,拍打至洪池穴止,一面拍打一面吹凉气。次数:30遍。作用及主治:用于治疗一切热病发热。,二十二、大推天河水,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握住患儿四指,使患儿掌面与前臂掌侧向上,另一手食指、中指罗纹面并拢,蘸水自内劳宫穴经总经沿天河水穴向上直推至洪池穴止。次数:100200次左右。作用及主治:用于治疗热病发热。,二十三、飞金走气,操作:用一手握住患儿四指,使掌面与前臂掌侧向上,将冷水滴于内劳宫穴处,用另一手中指罗纹面着力,自内劳宫穴始,用中指将冷水引火上天河穴,复用口吹气,跟水上行,直至洪池穴,为一次。次数:一般可操作2040次。作用及主治:用于治疗失音,咽痛,臌胀等病症。,二十四、飞经走气,操作:用一手拿住患儿四指,使掌面与前臂掌侧向上,用另一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罗纹面着力,从曲池穴起向下弹击至总经穴处,如此反复数遍,然后拿住患儿阴池、阳池二穴,前手将患儿四指屈伸摆动。次数:30次。作用及主治:用于治疗外感寒症,气逆,咳喘,痰鸣等病症。,二十五、肘走气,操作:用一手拿住患儿之手摇动,另一手托拿住患儿肘,两手协同,运摇肘关节。次数:作用及主治:用于治疗痞症。,二十六、黄蜂出洞,操作:用一手拿患儿四指,使掌面向上,用另一手拇指甲先掐内劳宫穴、总经穴,再用两拇指分手阴阳,然后再用两大拇指在总经穴处一撮一上至内关穴处,最后用拇指甲掐坎宫、离宫穴。次数:10次。作用及主治:用于治疗小儿外感,腠理不宣,发热无汗等病症。,二十七、天门入虎口,操作:用一手捏住患儿四指,使食指桡侧向上,另一手拇指罗纹面的桡侧着力,蘸葱姜水自食指尖的桡侧命关处直推向虎口处,然后再用大指端掐揉虎口穴。次数:30次。作用及主治:用于治疗腹胀、腹泻、食积等病症。,二十八、老汉扳缯,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拇指掐住患儿拇指根处,另一手拇指端掐捏患儿脾经穴并摇动患儿拇指。次数:40次。作用及主治:用于治疗食积痞块,疳积等病症。,二十九、运土入水,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握住患儿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使掌面向上,另一手拇指外侧缘着力,自患儿脾土穴推起,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掌小横纹,推运至小指端肾水穴止。次数:300次。作用及主治:用于治疗泄泻痢疾、小便频数等病症。,三十、运水入土,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握住患儿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使掌面向上,另一手拇指外侧缘着力,自患儿肾水穴推起,沿手掌边缘,经掌横纹,小天心,推运至拇指端脾土穴止。次数:300次。作用及主治:用于治疗消化不良、便秘、腹胀、泻痢、疳积等病症。,复式操作法,【运水入土】,【位置】 用手掌面,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一条弧形曲线。【操作方法】 医者左手拿住小儿四指,掌心向上,右手拇指端由小儿小指根推运起,经过掌小横纹,小天心至大拇指根止,推运50-100次。【作用】 健脾助运,润燥通便【主治】 泻痢,疳积,消化不良,便秘等,复式操作法,【运土入水】,【位置】 用手掌面,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一条弧形曲线。【操作方法】 医者左手拿住小儿四指,掌心向上,右手拇指端由小儿拇指根推运起,经过小天心,掌小横纹至小指根止,推运50-100次。【作用】 利尿,清湿热,补肾水【主治】 小便赤涩,尿频数,少腹胀满,三十一、老虎吞食,操作:患儿坐于家长怀中,医者坐或蹲于患儿足旁。用双手握住患足与小腿部,将干净丝绢盖在患足昆仑穴与仆参穴上,以嘴隔绢咬之,以苏醒为度。作用及主治:用于治疗急惊风,癫痫发作,高烧惊厥等病症。,一、退热的常用手法和穴位,退热 脏腑之热 里实热证 阴虚发热,发汗解表类,退五脏之热,清里热,退虚热,发汗解表:运太阳、掐总筋、揉内劳宫、推三关、拿肩井。退五脏热:五经(心热清后溪、肺热清大肠)清里热:手部三大退热手法、大椎、脊柱骨退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意识培训资料试题及答案解析
- 数字印刷员理念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软件水平考试(中级)强化训练题及答案
- 2025年药品法规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儿童急救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职高语文会考试题及答案
- 四川省达州市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
- 2025年海洋能发电与海水淡化项目经济效益分析报告
- 2025年海洋能发电市场潜力分析与海岛生态可持续发展报告
- 选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4乡村医生考试题库(含答案)
- (详尽多条款)地形图保密协议模板
- 无损检测VT-PT作业指导书SOP
- 煤矿架空乘人装置安装检验报告
- 王慧文清华大学《互联网产品管理课》
- GB/T 6725-2017冷弯型钢通用技术要求
- GB/T 26006-2010船用铝合金挤压管、棒、型材
- GB/T 19867.6-2016激光-电弧复合焊接工艺规程
- 建筑工程防火墙脚手架搭设施工方案
- 无生上课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 植物生理学第十三章植物的逆境生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