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土地评价与管理(6).ppt_第1页
第七章土地评价与管理(6).ppt_第2页
第七章土地评价与管理(6).ppt_第3页
第七章土地评价与管理(6).ppt_第4页
第七章土地评价与管理(6).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章土地评价,7.1土地评价概述7.2土地评价的基本程序和方法7.3土地潜力评价7.4土地适宜性评价7.5土宜评价,7.3土地潜力评价,1、何谓土地潜力?2、土地潜力评价的主要步骤3、土地潜力评价的主要途径4、主要土地潜力评价工作评述,思考题,在对各种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其模型模拟的优势和缺陷。,4.4土地适宜性评价,1、何谓土地适宜性?2、土地自然适宜性的分类方法3、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途径4、主要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评述,何谓土地适宜性?,土地适宜性(SUITAILITY)是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对其适宜程度的评价就是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存在着定性、定量以及两者结合的评价方法。,土地自然适宜性的分类方法,土地适宜性分类就是根据土地对不同的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适宜性程度将土地进行分类,它实际上是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目标,也是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的一种直观表示。(1)根据用途分类:宜农、宜林、宜牧、宜渔;(2)根据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进行分类,如适宜、较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等。,主要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评述,FAO的适宜性评价工作中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FAO土地评价纲要,1、简介:1972年荷兰瓦格宁根会议拟定,1976年公布2、评价系统:纲(order)、级(class)、亚级(subclass)和单元(unit)四级3、系统解释(1)土地适宜纲适宜(S)和不适宜(N),FAO土地评价纲要,3、系统解释(2)土地适宜级适宜(S):S1(高度适宜)、S2(中等适宜)、S3(临界)勉强适宜;不适宜(N):当前不适宜(N1)、永久不适宜(N2)(3)土地适宜亚级:反映土地限制性的类别,一般用有帮助记忆的小写字母来表示,如m表示土壤水分的限制性,e表示侵蚀性危险的限制性。S1下面没有亚级。,FAO土地评价纲要,3、系统解释(4)土地适宜性单元为适宜性亚级的再细分,用以表征亚级单元内的土地经营管理和土地生产状况的差别,以连接号后加阿拉伯数字表示,如S2e-1。在一个压机内划分的单元数目不受限制。,FAO土地评价纲要,如何确定土地的适宜性等级匹配法(Match),土地利用要求与土地质量的匹配(1)依据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性状的分析比较得出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等级;(2)提出新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重新比对;(3)重复上述过程(4)直到得到满意的结果,如何确定土地的适宜性等级最小因子法(1),所谓最小因子法是按单因子适宜性等级最小的那个因子的等级来确定土地适宜性等级的方法。(1)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单因子的适宜性等级一般根据土地用途的要求,对该因子的值分为不同的区间段,而每一区间段对应一定的适宜性等级。,某种土地用途的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如何确定土地的适宜性等级最小因子法(2),(2)通过对照比较,确定评价单元的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3)对评价单元的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进行比较,选最小的等级作为这个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如对于U1,其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都为S1,则其评价结果也为S1;对于U2,其最小的评价因子等级为S3,则其评价结果也为S3。由于其最小因子为盐渍化,所以评价结果进一步细化为S3a,评价单元的土地性状的描述,评价单元的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FAO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与委托方初步商讨确定土地利用的种类,明确土地利用要求调查土地性状和土地质量土地利用与土地的匹配比较提交评价成果,FAO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1),与委托方初步商讨评价的目标评价地区的基本情况评价的计划(范围、边界、土地利用的种类、所需资料及可能的供给情况、评价的大致时间表、成果交付的形式、双方的责权利等),FAO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2),确定土地利用的种类,明确土地利用要求确定土地利用类型:预先确定和工作中确定两类方法确定不同土地利用的需求:不同的环境条件、耕作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FAO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2),例如1:分析雨养农业对土地的需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A.作物需求(热量、温度、水分、土壤排水能力、养分的有效性、发芽条件、灾害性天气、盐渍化程度、大田病虫害等);B.管理需求(土壤耕作的难易程度、机械化潜力、土地备耕和清理状况、管理单位的规模及增长状况以及区位条件等);C.保护需求(侵蚀危险、土地退化等),FAO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2),例如2:分析用材林对土地的需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A.生产需求(辐射、温度、湿度、土壤排水能力、养分状况、根系条件、土壤毒性、森林密度、森林成熟率、森林病虫害、洪水及滑坡等灾害);B.管理需求(机械化操作、采伐操作、林区道路修建及养护、苗圃占地等);C.保护需求(土壤侵蚀、溪流影响、植物动物保护需求),FAO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3),3、调查土地性状和土地质量所谓土地性状是指可以用来量化的表征土地特质的自然属性,如坡度、降雨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所谓土地质量是指若干土地性状综合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换句话说,土地质量是“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FAO,1976)”(1)与农作物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2)与畜牧生产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FAO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3),3、调查土地性状和土地质量(3)与林业生产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4)与土地经营管理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如何评定土地质量呢?通过土地性状评价土地质量。步骤包括:A.选择适当的土地性状因子;B.排列选定的评价因子C.编制土地质量评价表,FAO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3),土地质量评价表实例对农业机械的限制,FAO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3),土地质量的综合:针对不同性状的土地属性评价若干次土地质量时,对其要进行综合:方法是:A.经验法B.指数求和法C.最小因子法,FAO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4),4、土地利用与土地的匹配比较(1)“供需”的匹配(2)土地利用对土地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3)社会经济分析(4)实地验证,FAO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5),5、提交评价成果(1)成果的表现形式文字、图表、数据(2)成果的载体形式:硬拷贝、电子文件等。,FAO土地纲要评述,FAO土地评价纲要特点(1)评价时使用了土地质量与土地利用之间的“供需”关系;(2)评价考虑了土地利用的管理水平;(3)评价方法简便易行、使用面广;(4)可在较多尺度上使用。,中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1、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工作(1)评价系统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和土地资源单位5级组成。其中:土地潜力区为零级单位,以水热条件为划分依据,共划分出:华南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区、云贵高原区、华北辽南区、黄土高原区、东北区、内蒙古半干旱区、西北干旱与青藏高原区。,中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类:在潜力区内划分,依据是土地对农林牧业的适宜程度:宜农耕地类、宜农宜林宜牧土地类、宜农宜林土地类、宜农宜牧土地类、宜林宜牧土地类、宜林畜牧土地类、宜牧土地类、不宜农林牧土地类;土地质量等:土地质量等按农、林、牧三等分类。三位阿拉伯数字表示,第一位表示宜农,第二位表示宜林、第三位表示宜牧。如101,表示1等宜农不宜林1等宜牧。233表示2等宜农3等宜林2等宜牧。,中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限制型:在土地质量等范围内按照限制性因素评定的等级。限制性因素有坡度、水侵蚀、风蚀、有效土层厚度、障碍土层、土壤质地等。强度分别用1,2,3表示。,中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2、单项性土地适宜性评价(1)宜胶用地评价(19791981余显芳)考虑的因素有:年均温23,最低月均温15,月均温20,适宜橡胶生长的时间7个月;多年最低极端温度超过3,极值0,较少寒害;年降水量超过1200毫米,年风速不超过3米秒;土层厚度超过80厘米;地下水位低于1米,排水良好。,中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2、单项性土地适宜性评价(1)宜胶用地评价(19791981余显芳)步骤:首先按风、寒、旱的限制将海南岛划分为3个大区,15个类型。然后按热量、辐射、土壤、宜割胶天数作为评价因素。将上述因素分为4级,最高事宜或最低限制的计算分数为5分,其次为4、3、2分。根据因子得分分为三级。1等胶地分布在乐东县、崖县、保亭县、陵水(南部四县);二等胶地分布在中部丘陵山地山地;3等宜胶地分布在中北部、东北丘陵台地。,中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2、单项性土地适宜性评价(2)城市建用地评价考虑因素:地貌部位、岩性、土质、土壤、水文、水文地质、小气候(日照、风向、风速);采用最小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