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度量古今对照_第1页
经方度量古今对照_第2页
经方度量古今对照_第3页
经方度量古今对照_第4页
经方度量古今对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代度量衡古今折算、汉代1 石 = 四钧 = 29760 克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1 斤 = 16 两 =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1 两 = 24 铢 = 15.625 克1 圭= 0.5 克1 撮 = 2 克1 方寸匙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匙 = 一刀圭 = 一钱匙= 1.5 克一钱匙 = 1.5-1.8 克一铢 = 0.65 克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 = 3.9-4.2 克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1 合 = 2 龠 = 20 毫升1 龠 = 5 撮 = 10 毫升1 撮 = 4 圭 = 2 毫升1 圭 = 0.5 毫升“石”:读sh,后来读dn “龠”:读yu 圭:读gui 匙:chi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1 分 = 0.231 厘米梧桐子大 = 黄豆大蜀椒一升 = 50 克葶苈子一升 = 60 克吴茱萸一升 = 50 克五味子一升 = 50 克半夏一升 = 130 克虻虫一升 = 16 克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栀子10 枚平均15 克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枳实1 枚约14.4 克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厚朴1 尺约30 克竹叶一握约12 克二、清代1 石 = 120斤 = 70800克1 斤 = 16 两 = 590 克1 两 = 36.9克1 钱=10分=36.9 克1石=2斛=100000毫升1 斛 =5斗 = 50000 毫升1 斗 = 10 升 = 1000 毫升1 升 = 10 合 = 1000 毫升1 合 = 10 毫升1 引 = 10 丈 =355厘米1 丈 = 10 尺 = 35.5 厘米1 尺 = 10 寸 = 3.55厘米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附:郝万山老师讲解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折算 1.度量衡制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衡重单位: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不能得到公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龠、合、升、斗、斛就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结果是:1合20ml、 1升200ml、1斗2000ml、斛。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服药量差不多。麻杏石甘汤后说温服升。本云黄耳杯。通过文物考察,黄耳杯刚好装。 度量单位: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方寸匕为正方形边长为寸的药勺。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书的话,是从其它文献引用),“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4分1两。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以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样的意思。 从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1斤从20g上升到了600g左右,1升从200ml上升到1000ml,1尺从23cm上升到了33cm。在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为什么呢?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他们的理解认为,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给扩大了,后来大家都这么作,国家就从新制定度量衡了。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了下来。没有随意扩大,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变化,地主收租,国家收税不再单纯的收粮食,而是收银子或银票,再改度量衡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就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晋、唐、宋的度量衡发生了变化,但是从晋书、唐书记载,当时国家规定,医药和天文是关系到人命和国家兴衰的大事,故度量衡均用旧制,其他行业用新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它的药物计量仍然保留的是汉制,宋朝以前的中药书都是应用的汉制。宋朝在各方面都进行了改搞,包括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药剂量,宋朝应用煮散的方法,就是把药物作成粗散,煮过后连药渣一起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一起吃的话,药量一定要减少,这样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从衡重的方面来看,宋朝用了斤、两、钱、分、厘、毫。从宋代到清代,度量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以后的方书基本用的是宋代这种度量衡制。因此说虽然度量衡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医药方面确很简单,就是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初的是宋制。 解放后一斤克,钱克 个别地方,如黑龙江把钱克,一两克2. 经方药量的折算 如麻黄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折算过来就是:45g 30g 15g 28g。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余药不再服用。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仲景对中药只煮一次。现在煮两次,有效药量几乎是煮一次的两倍。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样的。 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 15g 15g 15g 10g 4枚 我们在换算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这样折合才能准确。这样记起来就有点麻烦,再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10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0g、6g、4g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即符合的当地的用药习惯,又符合经方的用量。 以容量来计算的药物:有的药物我们现在仍用容量来计量,如水。但是许多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用容量来计量了,如半夏半升,粳米一升。那么我们今天如何折算呢?可以先折算为现代的容量然后再称重。粳米是旱地长的稻子,就是旱稻子。有些人在开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的时候,药房没有粳米,他就告诉病人,回去抓把大米放进取。从理论上来讲大米不能代替粳米,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是热盛伤津,津液不足的证候,用粳米在这里是养胃气的,要用大米的话,它除了保胃气的作用之外,还有一点利尿作用,所以对于一个热盛伤津的病人,严格的来说用大米是不科学的。 用数量和容量来计算的药物,我们今天还有用数量来计算的如大枣等。但是这种方法已经不常用了,都改成了称重的方法。粳米(旱稻米)升()克半夏升()克五味子升()克杏仁100粒去皮尖是40g,桃仁100粒称重是30g,枳实一枚是18g(中等大小),附子一枚20g,大的附子一枚25g,野乌头枚克五苓散用一方寸匕,我用一个2.3cm见方的纸板来取五苓散,称重大概是56g。医心方引小品方麻子仁丸厚朴长尺,即、宽寸半、后分,现代将中等厚度长,宽.的厚朴称重为克,一钱匕,说法很多,没有考察清楚,大概是11.5g。仅供参考。 临床还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还要考虑药柴是否道地。 按:此文为我发表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的论文,是讨论经方的量值的,贴在这里,欢迎讨论。试论汉唐时期的药用衡制及量值 摘要:东汉至隋唐,药用衡量单位采用斤、两、分、铢制,与唐以后采用斤、两、钱、字、分制不同。在量值上,隋唐时期通行大小两套衡制,大两是小两的三倍,医药用小升小两,小两的量值与汉魏时期相同。经方中的一两,折合今制约13.8克。关键词:汉唐衡制;衡值;经方剂量 汉唐时期的药用衡制关系及其量值,特别是汉方剂量古今的折算,是个长期困扰学界的问题。自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古今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今天医家在汉方剂量的折算上多因之,把仲景方的一两折为3克更有主张折为11.6克者,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12期发表柯雪帆等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折东汉一两约15.6克。搞清汉方的真实剂量,对于澄清明清以来在汉方剂量上的错误认识,很好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特别是继承以张仲景伤寒论为代表的汉方医学成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从新莽至唐末的的几百年间,存在着一个相对稳定的药秤衡制,这是汉唐医家代代相传,虽经多次朝代的变迁而沿用不变的药用衡量单位,其衡值也是相对稳定的。汉唐时期的一两折合今制约13.8克。 一、自汉至唐,均采用斤、两、分、铢制从度量衡发展的历史来看,汉代是我国度量衡的完善时期。汉书律历志首先明确了五量制,即铢、两、斤、钧、石。律历志:“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二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其衡量关系为:24铢 =1两16两 =1斤20斤 =1钧4钧 =1石其后,南朝梁著名医家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在本草经集注中说:“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虽有子谷秬黍之制,从来均之已久,正尔依此用之。”与汉书律历志所记载的衡制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陶弘景的药秤在铢两之间多了“分”,其衡量关系是:6铢 =1分4分=1两16两=1斤;其次,他提出了“分”这个衡量单位的起源,即“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即南北朝时期才有“分”这个衡量单位。斤、两、分、铢制是不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东汉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在其伤寒杂病论中已经使用了陶弘景所说的斤、两、分、铢制,如:金匮要略中“侯氏黑散”。比张仲景晚约一百多年的晋?葛洪(约公元283363年)肘后备急方也使用这个衡制。隋唐时期的医家沿用汉魏的衡制,外台秘要、医心方引六朝、隋、唐医家方皆采用斤、两、分、铢制,孙思邈也如此。唐末宋初,衡制发生了变化,医家逐渐采用新的斤、两、钱、字、分制,如北宋?钱乙(约公元10351117年)的小儿药证直诀,刊于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都出现了汉唐时期没有的衡量单位“钱”、“字”。那么,张仲景方使用斤、两、分、铢制,是不是现今所见最古的例证呢?东汉早期汉墓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中相对完整的方计36个,除了用斤、两、升等衡量、容量单位外,大量用到了“分”,如简4243:麻黄三十分大黄十五分厚朴、石膏、苦参各六分乌喙、付子各二分,凡七物皆并冶这里的“分”是估量单位“份”,还是衡量单位,尚需研究。 二、汉唐时期医方中的一两相当于13.8克 隋唐药用衡量单位沿用旧制不变,其量值是不是也随着朝代的变迁,而是汉魏的二倍三倍呢?从苏敬、孙思邈、李时珍到今天的医家,一直对这个问题有争议。我们认为,自汉至唐,药用衡量单位未变;如从新莽始建国(公元9年)起,至唐末昭宗天祐年(公元904年),其间近900年药用单位的量值,也未发生明显的变化。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1、南朝依古制,隋唐通行两套衡制,医药用小升小两 隋书?律历志在讲到衡量时指出:“梁陈依古称,齐以古称一斤八两为一斤。”“梁陈依古称”这句话很重要,郭正忠指出,李淳风提到的“梁陈”,应泛指南朝的宋齐梁陈。“既云梁陈依古,其梁陈之前的宋齐,自必更为依古。”也就是说,南朝衡制已发生了变化,而药秤则依陶弘景古秤。 隋唐时期衡量的量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药秤沿用古制不变,通行大小两套衡制。在社会上通行大斤大两的时候,小斤小两即古药秤在金银玉帛及合汤药中运用,两者并行不悖。旧唐书卷48“食货上”:“权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为铢,二十四铢为两,三两为大两,十六两为斤。合汤药及冠冕,制用小升小两,自余公私用大升大两。”通典、唐六典、唐会要等书也明确记载医药用小升小两,其余公私用大升大两,大小衡制之比是三比一,即大两的一两是小两的三两。孙思邈(公元581682)备急千金要方:“隋人以三两为一两,今依四分为一两称(秤)为定。”孙思邈是生活在隋代和唐高宗时期的医家,他指出,隋人已通行大两,其大小两之比为三比一,他开方用药“依四分为一两称(秤)为定”,即依陶弘景以来医家共用的斤、两、分、铢制,亦即小升小两。 2、唐代医家对药量的标注 唐代医家王焘于天宝十一年(752)完成的外台秘要卷31乌麻地黄酒方:六月六日曲四升 忘斯油麻六斗五升 生地黄四斗,前三味并用大斗大升丹参生石斛牛膝杜仲萆薢生姜各二斤人参八两,以上并药秤秤之。在“代茶新饮方”,中,要求将“右十四味并拣择,取州土坚实上者,刮削如法,然后称大斤两”这里提到了“大斗大升”、“药秤秤之”、“秤大斤两”。为什么要特别标出来呢,因为合汤药用药秤,药量皆为小升斗,小斤两,若需用通行的大斤大两,则需标出。 3、宋代医家对古方剂量的注解 大约以唐末宋初为界,前后的医家开方用药使用的衡制及量值都有很大的差别。汉唐时期用斤、两、分、铢制,宋元以来使用斤、两、钱、字、分制。前者用的是小两,唐末宋初以后用的是相当隋唐时期的大两,两者相差约三倍,所以唐以后的医家读古方时多对剂量加以注释,以示古今的不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隋唐医家用小升小两。如:庞安时(约公元10421099年)伤寒总病论:“按古之三两,准今一两。古之三升,今之一升。”成书于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朱肱类证活人书:“古之三两,即今之一两也;二两即今之六钱半也。古之三升,即今之一升也。”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引金?李杲曰:“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二十四铢为一两。古云三两,即今之一两;云二两,即今之六钱半也。”这些医家非常准确的解释了古今衡量的演变,汉唐时期 4分等于1两,唐以后 10钱等于1两,古今衡制相换算,则 4分 =10钱,一分等于二钱半。宋之一两约等于汉唐之三两,六钱半乘以三,即朱肱所谓“二两即今之六钱半也”。4、自然科学史家的考证卢嘉锡主编,丘光明等著中国古代科技史?度量衡卷对汉唐时期各代的衡量值考证结论如下:朝代 斤 升 两新莽 245克 200毫升 15.3克东汉 222克 200毫升 13.875克曹魏 220克 200毫升 13.75克晋 220克 200毫升 13.75克隋 660克 600毫升 大:41.25克小: 13.75克唐 662672克 600毫升 大: 41.442克 小: 13.814克宋 661克 41.3克 从上表可以看出,汉魏至隋唐时期一两的衡值,没有大的变化,与文献所记隋唐沿用旧制相符。西汉到唐,一两的平均值是 14.05克,新莽一两最大,为15.3克,与最小的13.75克相比,相差1.55克。考虑到经方出自东汉,则东汉与隋唐只有0.025克的细微差别,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汉唐时期的一两折为13.8克应符合实际。 三、经方药量的比较及药与水的比例 1、唐代医家用经方药量与仲景同 隋唐医家用的是小升小两,剂量和汉魏时期没有大的不同。孙思邈千金翼方所录伤寒论方和张仲景使用的剂量基本一样。这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孙思邈认为古今剂量一样,毋须改动,完全可供当前临床实践用;一是古今剂量虽不一样,但为了存古,不能改动。我们认为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医家所录方剂是供临床使用的,如果剂量不能作临床使用而不作任何交代,那是不可想象的。唐以后,药用衡制及量值都有很大的变化,所以,宋元的医家,在供临床使用的方书中录用张仲景方的时候,基本上是两种情况:一是交代古今剂量的不同,而后直接录用汉方,如明?许宏金镜内台方议:“伤寒方中,乃古分两,与今不同,详载之。铢:曰铢,二十四铢为一两。两:曰两,古之三两为今一两。分:曰一分者,即今之二钱半也。”他交代了古今剂量的不同之后,照原剂量录用仲景方而不加改动。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交代了古今剂量的不同之后,也照原剂量录用仲景方而不加改动。而陈修园等医家在书中未交代古今剂量的不同,则按当时的用量改动仲景方的药量。 2、一两折 13.8克,药和水的比例恰当 分析汉唐医家汤方药量与水的关系,说明汉唐药用一两折今约13.8克,药量与水的比例关系是合理的。从千金翼方中随便抽一汤方看其药量和水的比例。防风汤八味计19两,“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小两小升则:13.8克19 = 262克水1800毫升,药水比例合理;如是大两则一副药798克,药量太大,不合理。王焘外台秘要卷十五载南朝宋齐间医家深师的防风茯苓汤方,七味计21两,“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分三服”。小两小升则药水为:290克,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