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的四大助人目标_第1页
萨提亚的四大助人目标_第2页
萨提亚的四大助人目标_第3页
萨提亚的四大助人目标_第4页
萨提亚的四大助人目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萨提亚的四大助人目标 提高自我价值(自尊)n自我价值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信念或感受。 做更好的选择n三种以上才是选择,而且更有力量。 更负责任n为自己的内在体验和外在行为负责,我们驾驭它们,为它们做出选择,并透过它们体验喜悦。 更和谐一致(表里如一)n与自己接触,兼顾自我、他人、情境,并能够驾驭自己孔子误会颜回的故事出自那里,原文是什么呀?2006-06-02 14:27htmqzz|分类:理工学科|浏览23998次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人际沟通(互动)心理的基本原理人际沟通原理任何使得对方进入我们心理的过程都不免于沟通的存在。沟通无所不在。哪怕两人不说一句话,沟通也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了。在根本不面对、不通话、不接触的状态下,我们内部的心理活动,只要涉及到他人,也可以当成是某种想象中的沟通。这其实就叫“沟通第一原理”。难以想象,两人处于同一时空,却没有沟通发生。结论是,我们不能无视,我们的回避行为、沉默、肢体语言在人际互动中的意义,不能掉以轻心。人际安全原理要趋近一个人之前,总是事先检查这个人是否对自身构成威胁,并评估威胁。直觉上对方是友善的,还是不怀好意的?会不会被控制,被吞噬?需要做出什么样的防御?在信息不明时,要如何进行试探?是被动观望,还是火力侦察?对方手里有什么杀手锏?以上这些关系到沟通安全性的考虑,在人际沟通中必然被沟通当事人所重视。为了获得安全感,人们普遍寻求的是已知信息最大化,以帮助自己拥有某种“掌控感”。而有关安全的信息不充分,不确定,都会导致沟通中的焦虑感,并由此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防御,这几乎是一种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所决定的。结论是,为了有效地进行沟通,我们要努力为对方创造一个叫对方感到充分安全可信赖的沟通环境。由于它的存在,我们需要某种“自我披露”,以显示我们对对方是不具任何威胁性的。过于保卫自己的“秘密”,封闭自我,让对方渴望了解相应安全信息的意愿落空,也就有可能阻断正常沟通,出现彼此猜疑、猜忌、不信任的隔膜。如何通过主动的自我披露来开放自我,促成对方的防御心理减少,进而同步敞开,许多时候就是打破人际僵局的不二法门。在相互不能信任的关系中,人际安全是无法实现的。人际合作原理双方安全距离内寻求利益最大化。或者寻求损失的最小化。或者两者结合。敌对的关系中合作就不再可能。至少因共同利益所在,一些本来非合作的关系,也可能达成暂时的合作关系。非合作性的关系,对个体有时候也是有意义的;但它的目标是背离人际和谐的。只有富有敌意的攻击性的人际关系,才是非合作的,如战争中的双方的关系。有些竞赛性的活动中,人际合作的意义,深究起来,也还是存在的。在竞赛中,表面的竞争性之背后,仍然是有规则的,有合作的。人际合作原理,涉及到人际沟通的合目的性。结论是,任何单方面的沟通,其效能是很成问题的。如电视广告的宣传,因合目的性的不健全,正好遇上一个适宜的信息接收者成为信宿,使得沟通变得有效,概率很低。人际距离原理等距离外交。对于自我定位为非攻击性的人而言,对边界非常在意。既不愿被侵犯,也不愿无意中侵犯他人。总是在寻找一种合适的距离,使得双方都感到相对舒宜。不断调整着自己的位置,以保证距离的合乎主观意志。或者在自身无法、难以调整时提出要求,促成对方的调整。挑战或破坏这个等距离原理的人,通常被对方感知为是具有攻击性的。结论是,为了保证人际安然相处,我们对人界边界要有相应的敏感性;要通过自我监察和管理,来保证边界的正常合理,双方都能认同接纳。而且,我们在边界发生问题时,要有相应的边界调理能力,通过沟通让彼此的边界保持动态的平衡变化,避免边界的混乱,冲突。人际亲密原理人际性行为可以造成最亲密的沟通。边界线趋于消失,是亲密的最具象征意义的信号。性行为与死亡是一体的同时,与永生也是一体的。性行为可以具有相当的亲密合作性,同时也可以具有相当的攻击性。打闹中可以有性意味,可以算作是亲密行为之一种。没有一种亲密关系是不含投射的。许多时候,并非“客体”(我们所面对的对象)与我们进行沟通,而是这个客体在我们内心的投影,在与我们进行内在的沟通。这个投影,就是所谓的“自体客体”,即某种依赖于我们自己的客体在我们内心形成的影像,意象,表象。正因为这样的自体客体的存在,我们的沟通常常会发生在心理层面,一定程度地脱离现实。绝对地说,我们所感知到认识到的现实,都不可避免地有着某种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就叫“心理投射”。投射在人际互动中无处不在;但在亲密关系互动中最为显著。原因就是,在亲密活动中,个人很容易进入某种类催眠的状态,进而无法对现实信息进行准确的识别。不过,所有的艺术,包括爱本身,都因这样的心理投射(对现实一定程度的歪曲与修改),而具有别致的意味。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最具现实性与发展性的亲密人际关系,特征在于能够平静地分享“元沟通”过程。所谓“元沟通”,就是对沟通历程的分析、反思,一种导向关系改善的切实努力。永恒和谐的亲密关系只能是幻想。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动态的过程性的。终点是死亡,起点是“无中生有”,哪怕一见钟情的邂逅相遇也不例外。亲密只是体验,不是实在。亲密体验只能是一过性的,“即时消费”,稍纵即逝的,不能保鲜的。爱只能经历,不能拥有,更别说天长地久了。那些最美的时光,往往是走得最急的。(席慕蓉女士的诗句)人际镜像原理长期稳定的关系中,人际关系逐步定型化,双方在关系中的相对位置就会固定下来,形成某种角色定位。这类角色,通常是成双成对的。如管理者-被管理者;监护人-孩子;英雄-落难者;施主-受主;迫害者-受害者;虐待狂-受虐狂;指挥官-服从者;侦探-疑犯;法官-罪犯;追击者-逃窜犯;进攻者-防御者;还如,合作者-合作者;同伴-同伴;分担者-分担者;如果双方自愿,可以是很和谐的关系。(顺境)如果其中至少有一方不情愿了,角色定位就会发生变异。角色是社会学的概念,意指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我们必然寻求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而这些位置显然是要参照他人的存在而言的。他人的存在以角色加以标记,我们相对于他人的存在自然也是以相应的角色来标记的。因此角色总是在沟通中成对出现。“角色错位”,也容易引发沟通的错位。人际冲突,往往发生在相对位置的调整,角色的变迁过程中。新的令双方感到舒适的位置未能找到之前,这种冲突不会结束。它也意味着角色的变化,是关系发展的必然。人际边界原理距离意味边界。心理距离对等,边界清晰。距离不对等,边界就混乱或冲突。边界不仅要求有“清晰性”,也要求有“通透性”、“伸缩性”,高级的边界特性,还有“可融合性”与“可重建性”。人际边界的划分、确定、维护与修订的水平高低,集中反映了个体人际问题处理能力的大小。未有清晰性的边界,在相互控制型的关系中,成为疆土争夺战的焦点。未有通透性的边界,很难有亲密共享,导致生硬教条的相敬如宾的形式化关系。未有伸缩性的边界,关系中缺乏的是宽容,会产生磨合困难。未有可融合性的边界,无法抵达亲密中的高峰体验的胜境。未有可重建性的边界,显示了关系的脆弱性,难以经受磨难的考验。悲伤可以变成一种非常丰富的经验。你必须对它下工夫。逃离悲伤是容易的而所有的人际关系通常都是逃避;一个人只是在逃避悲伤而已。然而它总是隐藏在底下暗流仍然在继续着。甚至在人际关系中,它也会常常爆发出来。那时候一个人会倾向于把责任丢给别人,但是那样做是不切实际的。那是你的寂寞、你的悲伤。你尚未与它和平共处,所以它会一再的爆发出来。 你可以逃到工作上。你可以逃到某种占据你时间的事情上,逃到人际关系与社交上、逃到这里或那里、逃到旅行上,但是悲伤将不会离开,因为它是你的一部分。 每个人生来都是单独的他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却是单独的;他经由父母亲而来到这个世界上,但是却是单独的。每个人都是单独的死去,他又单独的离开了世界。而在这两种寂寞之间,我们一直在欺骗与愚弄自己。 鼓起勇气进入这种寂寞是很好的。不论在一开始它看起来有多么辛苦与困难,都非常值得。一旦你开始与它和平共处、一旦你开始享受它、一旦你不把它当成悲伤而把它当成平静、一旦你了解你没有办法逃避,你就会放松。 你没办法对它做什么,所以为什么不干脆享受它呢?为什么不深入它、品尝它、看看它是什么呢?为什么要不必要的害怕呢?如果它注定会存在而且是一种事实存在性的、而不是意外的事实那么为什么不和它做好朋友呢?为什么不进入它,然后看看它是什么呢? 当你觉得悲伤的时候,静静的坐着,然后让悲伤来到;不要试着逃避它。让你自己尽可能的悲伤。不要躲避它那就是要牢牢记住的事情。大哭大叫、暗自饮泣要完全的品尝它。哭到快要死掉为止倒在地上滚来滚去让情绪自己宣泄出来。不要强迫情绪出来;它会出来,因为没有人可以停留在一种持续的情绪当中。 当它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如释重负、完全没有负担,好像所有的重力都消失,而你可以没有重量的飞起来一样。那就是进入你自己的那一刻。首先要把悲伤带出来。一般人的倾向是不让悲伤出现,然后去找某种方法或手段,以让你自己可以去看别的地方上馆子、去游泳、找朋友、看书或看电影、弹吉他做一些事情,以让你自己被占据,然后你就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别的地方。 要记住当你觉得悲伤的时候,要把握这个机会。关上门、坐下来,然后尽可能的去感觉悲伤,好像整个世界是一个地狱一样。深入它沉浸于其中。让每一个悲伤的想法穿透你,让每一个悲伤的情绪刺激你。然后大哭一场并且把事情讲出来大声的讲出来,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所以一开始要先在悲伤当中生活几天,然后当悲伤的冲动过去的那一刻,你会觉得非常平静、安详好像暴风雨过后的感觉一样。在那一刻,要静静的坐着,然后享受那个自己来到的寂静。你没有把它带过来;你是把悲伤带过来。当悲伤远离,随之而来的,就是安定下来的寂静。 仔细的听那个寂静。闭上你的眼睛。感觉它感受它的品质那种芬芳。如果你觉得快乐的话,就唱歌、跳舞。 摘自奥修每日分享 女人喜欢用接触表达亲密感自我价值或自尊是一个人赋予自己的价值,是他对自己的爱和尊重,独立于别人对他的看法,低自尊的人非常的焦虑对自己不确定,过度关注别人的看法,对其他人的依赖损害了他的生活。低自尊不同于情绪低落,一个人可以感到沮丧、悲伤和绝望,而不具有低自尊。然而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但却不能或者害怕承认这些感受的时候,情绪低落就变成了低自尊,换句话说,低自尊与个体对这类情绪的看法有关,自我价值感低的个人体需要掩藏此类情绪而不是承认他们。 沟通的模式。当发言者清晰、直接地陈述了某事,或者提出某项要求时;当发言者和倾听者可以澄清和证实他们说话时;当其他人可以做出反馈时,沟通就是有意义的。 功能不良的沟通:沟通是间接和模糊的,而且很少得到澄清;名词化:是指用静态的词汇来呈现一个体验的动态成分。说话者会谈到”困惑体验”,而不是说我感到困惑”这将一个感到困惑的过程(动词)变成了一个静态的事件(名词),去名词化。从新发现和体验运动、流动的感觉,让其认识到改变的可能性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对等:个体将某个行为的一部分等同于整个沟通过程,然后标定为自己的内部体验。当一个人看向别处,另一个人觉得他没注意自己,并感到受伤。 表征系统的差异导致沟通不畅。四处张望的人可能是听觉型的人,对他来说,目光接触实际上会妨碍他集中注意力。然而,对方可能是一个视觉型的人,没有目光的接触就无法进行交流。用积极的态度来理解各自的特性。沟通方式体现了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体现了家庭的不和谐和功能失调的进一步信息。沟通的目标变成了从他人那里确认自己,低自尊的人关注自身的情感生存,因此与他人沟通时,他主要关心的是对暴露自己的恐惧,当他用沟通来隐藏和保护自己是,他的感受和行为之间就会缺乏一致性。讨好:通过努力迎合他人来隐藏自己的脆弱,点头说“是”不是由于自己这样认为,而是他的情感生存依赖于此,他认为自己不好,但通过迎合别人,之少可以感到自己没有被决绝。指责:通过努力控制别人,不加区别的反对别人来掩盖自己的脆弱,因此不管自己内心感到多么的孤独和失败,他们都要赋予自己某种重要性。超理智: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属于理性层面,他们忽视内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