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新课标地理二轮复习方案课件:专题1-地球、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_第1页
2012届高考新课标地理二轮复习方案课件:专题1-地球、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_第2页
2012届高考新课标地理二轮复习方案课件:专题1-地球、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_第3页
2012届高考新课标地理二轮复习方案课件:专题1-地球、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_第4页
2012届高考新课标地理二轮复习方案课件:专题1-地球、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地球、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专题一地球、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专题一考情报告,专题一考情分析预测,专题一考情分析预测,专题一知识网络构建,专题一重点要点探究,探究点一方向的判断与纬度高低的判定,专题一重点要点探究,专题一重点要点探究,例12011海南卷读图11,判断图示岛屿的山脉主体走向大致为()图11A南北B东西C东北西南D西北东南,专题一重点要点探究,B【解析】根据河流的分水特点确定山脊位置,根据经纬网确定山脉的大致走向为东西方向。,【点评】高考试题考查的立意在于其综合性,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必须充分调用所学知识求得答案。解答本题的最大失误多在于不能准确判断出山脊的位置而造成失分。,专题一重点要点探究,专题一重点要点探究,(1)C(2)D【解析】第(1)题,北半球夏半年日出东北,日落西北,从而确定图示的南北方位,标注出图示的指向标。第(2)题,结合指向标可以确定出图示河流的流向。,专题一重点要点探究,【探究点一点拨】探点方向是指以某一地理事物为中心,其他地理事物相对中心事物的空间方位;纬度高低指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的大小。认知明确确定方向的方法,知道经纬线(度)的作用并通过生活经验加以落实尤为重要。关键建立空间概念,把握经纬网的作用和意义。,专题一重点要点探究,探究点二经纬网的判读与应用要重“四定”,1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坐标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表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常见的有方格状经纬网图和极地经纬网图两种。其中,极地经纬网图的判读方法如下:确定南北纬(见图14中a、b、c);确定东西经(见图14中d、e)。,专题一重点要点探究,2利用经纬网定“最短航线”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为球面最短距离,即经过两点的大圆劣弧长度(注:所谓大圆指过地心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1)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经线上(如图15中弧A)。(2)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向较高纬度凸(如图15中同一条纬线上MK之间的最短航线是弧MP,而不是弧MQ,赤道上除外)。(3)晨昏线上的两点,由于晨昏线本身就是一个大圆,故两点最短航线就是两点之间的较短晨昏线(即劣弧线)。,专题一重点要点探究,3利用经纬网定距离(1)任一经线上:纬度1的间隔长度都相等,约为111千米。(2)任一纬线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的计算公式为111千米cos(为该纬线的纬度数)。(3)不同经线和纬线上:计算两点间距离时可进行估算。一是可以先假设两点的经度相同或纬度相同,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或缩小;二是可以先算出比例尺,进而算出两点间距离。,专题一重点要点探究,4利用经纬网定“范围”(1)相同纬度且跨经度数相同的两幅图,其所示地区的面积相等。(2)跨经纬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3)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专题一重点要点探究,例2011安徽卷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图16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完成下题。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Aa、b、cBc、b、aCc、a、bDb、c、a,专题一重点要点探究,B【解析】19782005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均向西向南移动。能源生产总量重心位置最为偏北且移动幅度最大,能源消费总量重心次之,GDP重心位置最为偏南且移动幅度最小。,专题一重点要点探究,专题一重点要点探究,(1)C(2)B【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经度的确定和板块构造学说理论。第(1)题,当地时间22日11时51分,北京时间为7时51分,故当地位于东十二区,经度范围介于172.5E180之间,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A符合。第(2)题,图示岛屿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结合两板块的分布特点可知,两板块相互碰撞时,西侧的板块主要移向东南。,专题一重点要点探究,【探究点二点拨】确定地理坐标是地理事物空间定位的最主要方法。定“最短航线”结合数学方法,建立“大圆”概念,具有“劣弧”思想。定距离记住特殊数据,巧妙运用公式,是地理计算考查的常见形式。定“范围”是由“点”“线”考查转向“面”的考查具体体现。,专题一重点要点探究,探究点三“3S”的特点与应用,专题一重点要点探究,专题一重点要点探究,例32011北京卷图18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该图的制作与应用借助于()A遥感技术获取道路网信息,测定监测点分布B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预测交通流量C地理信息系统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D数字地球技术,实现道路与监测点的互换,专题一重点要点探究,(2)根据图中交通网络,可以推断该城区()A甲地是城市中心商务区所在地B乙地适宜建大型地面停车场C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在西北方向D商业网点密度东部大于西部,专题一重点要点探究,(1)C(2)D【解析】第(1)题,此题要求学生熟悉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题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现在城市交通领域,侧重在交通事故的数据检测后,利用电子计算机分析处理数据并进行城市交通信息系统的建立,以便于城市交通的管理。因此正确选项为C项。第(2)题,根据交通事故次数分布,可知虽然西侧部分地段事故很多,但是彼此分离。东侧虽然没有很突出的事故高峰,但是形成了南北向连贯的事故多发区。说明东侧南北道路周边交通运输量较大,由此推断应该是城市居民活动频繁的区域。因此中心商务区应在东侧分布,商业网点也是东侧密度更大,A项错误,D项正确。B项中乙处事故少,推测交通空间比较大,但是距离东侧经济活动集中区域较远,不适合建大型停车场。图中快速干道应该是对外联系主要干道,根据指向标可知C项错误。,专题一重点要点探究,专题一重点要点探究,(1)D(2)A【解析】第(1)题,RS技术即遥感技术,它可以从高空或外层空间快速获取地面信息,对上海的土地利用状况的了解就是靠RS技术来完成的。第(2)题,GIS技术可以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分析,是其他地理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的,要实现就近网点配送,就必须通过GIS分析。,专题一重点要点探究,【探究点三点拨】探点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事物进行远距离感知;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专门处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认知“3S”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现代工具,在现代地理研究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关键把握各种地理信息技术的特点,能够针对不同的生产生活需要,选择不同的地理信息技术。,专题一教师备用习题,【备选理由】本专题所考查的地球仪和地图、地理信息技术都是中学地理的基础知识,是学习以后各专题的前提,在高考试题中往往以选择题或者综合题的某一设问出现。该备选题组所选试题,第一组结合地理事物的分布与经纬网的复合图示,考查学生对主要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掌握情况,既要求有扎实的读图能力和知识储备,更要有分析、整合地理事物相互联系的能力;第二组主要考查地图三要素,特别是比例尺的运用和计算,为地图的核心知识点;第三组以灾害监测和防治为背景,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展示了地理信息技术考查的常见形式。,专题一教师备用习题,2011北京卷读图,回答第1题。1.图中各点最可能表示世界()A主要能源矿产产地B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C自然和文化遗产地D近10年7级以上地震震中,专题一教师备用习题,【解析】D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定位,可以判断点比较集中的区域是世界两个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因此选D项,可能是近10年7级以上地震震中。,专题一教师备用习题,2010年11月11日12日,代表全球最重要国家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在韩国首尔聚会,举行第五次首脑峰会。读图,回答23题。2朝鲜半岛的实际面积约为20万km2,在比例尺110000000的地图上绘出来时,图上面积为()A2cm2B20cm2C200cm2D21015cm2,专题一教师备用习题,3右图为朝鲜半岛某地的人口密度图,若将其中图A放大成图B,地图所表达的内容不变,则图B中可能出现的变化有:比例尺变为12000000;每点代表2000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0人。以上说法正确的有()A一项B二项C三项D四项,专题一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