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突破课件:图像和数据分析_第1页
2012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突破课件:图像和数据分析_第2页
2012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突破课件:图像和数据分析_第3页
2012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突破课件:图像和数据分析_第4页
2012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突破课件:图像和数据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图像分析第二节等值线图第三节统计图第四节表格与统计数据,一、图像分析的基本流程1先读图名。这一步常被学生忽视,他们拿到试卷,直接读图分析,这样就显得无目的性,针对性不强,所以做读图分析题时,首先要读图名,因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这样有利于我们把握考题的考查范围,在有限范围内思考问题,有利于答案准确性的提高。如读“世界铁矿分布图”,就应该把握名称中所含的知识要素:范围世界,内容铁矿分布。2细辨图例。图例是地图的特殊语言,是地理信息的载体。,专题二图像和数据分析,第一节图像分析,只有阅读图例后方可去把握图中所包含的内容,这样才会提高图表分析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但学生们要注意的是图中所给的图例既有常规习惯性图例,此图例只靠平时记忆掌握,又有可能是设定的新图例,要因题而异,不可一概而论。3挖掘信息。前两点是该步骤的前提,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是图表分析的关键所在,也是解题的根本。其基本的方法是:第一,了解图示展示的地理位置。掌握位置是解题的关键,具体分析方法是:地理坐标法。即根据图中的经纬度确定地理事物所在的位置和占据的空间。海陆相对位置法。就是根据大陆内部、大陆东部、西部和海洋之间的相对位置来确定,如某大陆西岸为太平洋,东岸为大西洋且位于南半球,,就可以确定为南美大陆。区域轮廓形状法。如法国形状像六边形、中国的形状像公鸡、智利国土狭长等。区域特征法。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特征(气候特征、地形特征、水文特征、动植物特征、土壤特征、自然带等)和人文特征(建筑风格、地方风俗习惯、文化古迹、工农业生产特征等),根据已掌握的特殊性区域特征确定区域位置。第二,从图示中挖掘自然地理信息: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土壤等。第三,分析图中显现和隐含的人文特征。如资源、工矿企业、城市、乡村居民点、交通枢纽和线路等。第四,分析图表中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值特征。如比例尺大小、数值的极值、所占份额、数据的增减状况等。4图文转换。这是读图分析的最后一关,也是最难的关卡,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思维能力的反映。学生根据图表中地理信息,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论证和陈述的过程,即为答题过程。,二、地理示意图的综合分析示意图是用简明而形象的图形来表示某种地理事物的概念和结构,或说明内容复杂的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运动过程、分布规律和发展演变规律。示意图将文字内容图形化、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内容细节化、静态内容动态化,同时突出重点,常见的示意图有以下三种。1地理原理示意图常见的有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气旋和反气旋示意图、季风成因示意图、背斜和向斜示意图等等。解读步骤是:,(1)认真读图审题,了解题意。(2)针对题意提取相关知识,并据此回忆已有知识,寻找解题的切入点。(3)认真分析推断,动手做题。2地理模式示意图指利用某种模式反映某种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空间分布规律)、地理事物发展变化(演变规律)和地理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的图形。常见的有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模式图、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如下图为洋流模式图,与世界洋流分布图相比,该图更简洁易懂。读图时,要掌握模式图内地理要素的名称、地位、作用以及理解其形成原因。,3地理过程示意图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常见的有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城市化过程示意图、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等。如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显示了岩浆、各类岩石等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揭示了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的关系。解读该类示意图的一般步骤是:,(1)了解图意,进行图文转换,读图包括读图名、读图例、读内容、读功能等环节,从图中获取做题的信息。(2)回顾知识,寻找依据。就是在读图了解图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整理与题目要求相关的内容。(3)紧扣题意,准确答题。,三、地理分布图的综合分析按照地理事物在图形中分布的范围和形状,将分布图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点状地理分布图点状地理分布图表示的地理事物是标定在图上离散的点。(1)表示分布地点:如我国水电站的分布(只表示其空间位置)。(2)表示类别:用不同图例,如我国有色金属矿的分布。(3)表示数量:用定位符号的大小来区分(或同时在符号旁边注明绝对数量)。2线状地理分布图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洋流、,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读线状地理分布图要注意事物的起止点、事物的沿途变化和事物的走向。注重同一空间不同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和相互影响的结构体系。3面状地理分布图面状地理分布图表示地形区、气候区、农业地域、工业区等地理事物。(1)表示分布范围:在地图中用封闭的界线,或一种图例表示某种呈面状分布事物的范围。(2)表示类别:在某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内,用不同的颜色或图例,在各个范围内用不同图形加以区分类别。(3)表示数量:常用散点法(点数多少)、等值线法。读面状地理分布图,要明确事物的地理范围。,例1某市泥石流易发生在下列三项条件都同时具备的地方:(1)河道;(2)陡坡;(3)大量松散土石分布。该市的地理信息(表1表3)经数字化后,处理分析得出表4。读图1,完成(1)(2)题。,图1(1)图1中,符合该市河流流向的选项是()AaBbCcDd(2)该市易发生泥石流的区域是()A甲、庚B丙、庚C乙、丁D戊、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地图应用能力,对一个区域的认识是需要调用同一区域多幅地理要素图来丰富的,而本题图像十分丰富,连同选项共有8幅图表。在众多的图像中如何调用自己需要的,考生要十分细致地甄选。第(1)题,从表3坡度分布图中看出高陡“l”在西南,低缓“0”在东北,可以推断出河流流向东北,从表2河流分布可推断河道位置,两幅图叠加可推断干支流位置与流向组合,从而做出正确判断。第(2)题,从题干材料自主学习泥石流的发生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它的发生原理是,在地形坡度较陡,并且土石充足而松散,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大量泥沙以及石块涌向河道形成特殊洪流。在上题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表1土石分布图,发现三个条件均具备地区有2个(即三幅图同一位置均要为数字1),将以上综合思维对应至表4可得出答案。答案(1)A(2)D,例2北京的王女士登录总部位于上海的M公司(服装公司)网站,订购了两件衬衣,两天后在家收到货。下图示意M公司的企业组织、经营网络。据此完成(1)(3)题。(1)王女士此次购买的衬衣,在M公司员工完成的环节是()A设计B提供面料C加工D送货上门,(2)M公司的产品销售依靠()A大型服装超市B服装专卖店C代理销售商D信息交流平台(3)在M公司的组织、经营网络中,区位选择最灵活的是()A配送仓库B面料厂C制衣厂D仓储中心,本题把时下常见的网上购物作为背景材料,给人熟悉和亲切的感觉,但此题并非考查网上购物的详细环节,而是通过所设置的结构图,考查考生的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读懂图例的基础上做以下分析:第(1)题,由题意知M服装公司的员工主要负责设计、采购、市场销售、库存管理等工作,提供面料、加工是由M公司的供应商、面料厂、制衣厂完成的,送货上门则是由物流公司完成的,故选A。第(2)题,图中M公司的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是靠实时信息流实现的,故选D。第(3)题,选项中配送仓库通过信息平台与总部联系,并且把配送的产品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中,所占空间较小,数量较多,区位选择最灵活,而其他,选项的面料厂受原料限制,制衣厂受劳动力限制,仓储中心需要空间较大且交通便利。答案(1)A(2)D(3)A,一、常见等值线的判读1地理要素等值线图类型多样,如等高(深)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压线图、等盐度线图等。其等值线共性特征表现为:(1)同一条等值线上各点的数值相等。(2)同一幅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间的数值间隔相等。(3)同一幅图中任意两条等值线的数值差为定值或零。(4)同一幅图上任意两条等值线一般不会相交(除等高线图中的陡崖外)。(5)等值线一般应是闭合曲线,但在局部图中可以不闭合。(6)等值线弯曲度越大,其弯曲处的两侧变化梯度越大。(7)等值线的性质、走向、弯曲形状、疏密等反映了地理要素的变化规律。,第二节等值线图,2无论何种等值线图,在判读时都要注意走向、弯曲程度、疏密状况、形态变化及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等。如下表所示:,二、等值线的识记方法,例1在下面的等高线图中,沟谷流水向东流,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分水岭为()A120E经线Ba线Cb线D30N纬线,(2)马尾松为喜阳植物,图中最有利于马尾松生长的地区是()Aa线南坡B30N线北坡C120E线东坡Db线南坡,第(1)题,从图中可知,a线为山脊线,b线为山谷线。第(2)题,由于a线为山脊线,在30N线地区山脊以南为阳坡。太阳辐射南坡多于北坡。故a线南坡有利于马尾松生长。答案(1)B(2)A,例2甲、乙两地点之间有三条道路相连。某地理活动小组测绘了这三条道路的纵向剖面图,读图完成(1)(3)题。(1)甲、乙两地点间高差大致为()A80米B110米C170米D220米,(2)在对应的地形图上可以看出()A道路为直线B道路经过甲、乙两地间的最高点C道路最长D道路和可能有部分路段重合(3)若使用大型运输车从乙地运送重型机械设备至甲地,最适合行车的是()A道路B道路C道路和D道路和,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形剖面图的判读能力。第(1)题,甲乙两地点间的高差甲地海拔乙地海拔260米150米110米。第(2)题,可采用如下的分析方法:第(3)题,使用大型运输车运输重型机械设备最好选择平坦的道路,故选B。答案(1)B(2)D(3)B,一、坐标图的判读与应用1二维坐标图:即直角坐标,用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两个地理事物或现象,坐标中的点、线等内容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简明地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规律。这一种应该说是最简单的一种,也好识别,但要注意横、纵坐标不唯一时的切换。2三维坐标图:它是用三维空间来反映三个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或是将之统一在一个平面内,形成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如图1、图2所示。,第三节统计图,阅读三角形坐标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第一,因为是构成现象,所以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第二,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而不可能大于或小于100%。,第三,这种图的构成要素只是三项,而不像其他构成图要素可以任意增减。第四,三项要素在数轴上比例由低到高方向一致,向上延伸方向也必须一致,而不是既可以向右上方,又可以向左上方。3多维坐标图:多维坐标图是根据坐标的一般原理,将众多且有关系的信息反映在一张图上绘制而成。如图3土壤的成分组成、图4气候的气温降水资料、图5风频玫瑰图等。对于风频玫瑰图这一特殊的坐标图而言,我们要弄懂它的绘制原理,在此基础上也就不难看懂了。它是在一个八方位(或更多)坐标图中加上气象资料绘制而成的,坐标中心点的风频概率为0,风频曲线离中心点越远说明风频越大。一般而言,要能读出一个地方的最大风频和最小风频,以此结合有关城市和工业布局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例如:在图5中有大气污染的工业要布局在该市的西南方向的郊外,以减少或避免对城市产生大气污染。,图3,二、结构图的判读与应用结构图一般用来表示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内部组成、比重变化、演变趋势等,是某一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比例关系的一种形象直观的地理图形,常采用几何图的图形比例分割手段制作而成。通常对结构图题型要,图5,图4,做以下几个方面的解读:第一,归纳总结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仔细读图,认识结构图的组成要素,认识各要素的比例及其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第二,采用对比法对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纵向上可以对比同一地理事物在不同时间的结构特征,认识其发展变化;横向上可以对比不同地理事物在结构特征上的差异或联系。第三,对地理事物结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对策。常见的结构图有扇形(饼状)结构图、柱状结构图、矩形结构图等。1扇形(饼状)结构图,扇形图适用于表示某地理事物的部分构成。以全部面积表示地理事物的整体,以各个部分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表示该部分占地理事物整体的比例。这种图形能表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事物由哪几部分组成,二是各部分的相对比例关系。如中国地形组成结构图(图甲)。饼状结构图除了可以反映扇形结构图反映的两方面内容外,还可以反映某一地理事物的量,从而可以从数量变化和比例关系两方面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状况。如某市工业结构图(图乙):既表示了工业总产值是300亿元,又,表示了各工业部门所占的比重。此类结构图的判读步骤为:(1)阅读图例和文字说明,明确图中反映了哪些地理事物;(2)分析这些地理事物的异同点,在脑中呈现相关的知识点;(3)对反映的地理事物进行排序;(4)结合其他信息回答问题。2柱状结构图适用于表示相对独立的地理事物的静态对比,一般横坐标表示相对独立的各个地理事物,纵坐标表示数量。这种图把事物数量上的差异用柱(线)的形态表现出来,具有直观性。判读柱状结构图,首先要了解横、纵坐标的含义。出现左右两个纵坐标时,更要仔细观察、辨析。例如,阅读下面的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和人口百万以上城市数柱状图,先要明确,坐标表示1800年、1900年、1950年、1990年四个年份;左纵坐标表示城乡人口所占比例,右纵坐标表示人口百万以上城市数。然后分析得出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为3%,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只有1个;到190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达13.6%,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增加到11个;1950年这两个指标仍在增长;到199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已达44%,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增加到281个。从图中可以看出,前10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只增长了约10%,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只增加了10个;后10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增长了30%,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增加了270个。这充分表明了世界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特点。,3矩形结构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某地理事物的整体,这样可以看出各部分所占比例互为消长的动态变化。,例如,阅读上图,首先需明确该图横坐标表示的是1925年至1989年的时间段,纵坐标表示各种能源消费所占的百分比。各种能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然后分析每种能源在各年的消费构成状况。由图可知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煤炭是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能源,但消,费量呈下降趋势,与20年代相比,70年代的消费量下降了近50个百分点;而50年代后,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逐渐取代煤炭居于首位。作为新能源的核能自20世纪60年代在能源消费中出现之后,消费比重不断上升。水能的消费变化较小,自50年代起有所增加。最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图示时间段内,世界能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4金字塔图金字塔图多用于人口的年龄结构统计上,又称人口百岁图,是用几何图形来描述人口年龄结构状况的一种图示,一般表示方法是将总人口按性别分成左右两栏,再按一定的年龄段分组,以图中的纵轴表示各年龄组,横轴分别表示年龄组中男、女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它具有说明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分析由人口年龄特征反映的人口生产类型以及未,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作用。人口金字塔的基本类型分三种,如下图所示。(1)为增长型:下宽上窄。表示年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预示着未来人口的发展将呈增长趋势。(2)为稳定型:底部与中部的宽窄几乎相近,预示着未来人口的发展将呈稳定趋势。(3)为收缩型:上宽下窄。表明年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小,预示着未来人口的发展将呈减少趋势。另外由于人口生育、死亡水平的变化以及迁移、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人口金字塔存在着一些变形和过渡形态,如纺锤型、葫芦型、圣诞树型等。,例1下图是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关于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及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1937l999年,泰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B19611999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下降C1999年,两国均以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D1999年,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2)19801999年泰国产业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的是()A农业B工业C商业D旅游业,本题对统计图读图能力要求很高,此为高考出现频率较高的平面正三角坐标图,图中由多点组成了两条折线,分别代表德国和泰国的产业人口构成变化情况。因此,解答此题就必须知道这两国的产业构成特点。根据正三角坐标图的读图方法可以读出图中上面一条折线第一产业比例最大但呈降低趋势,第二产业比例较低,第三产业比例1980年后有明显增加,这当然表示泰国的产业人口构成情况。下面一条折线第一产业从1882年后不断下降,1999年比例很低,第二产业呈先升后降趋势,第三产业比例则不断上升并成为主导产业部门,这肯定是德国的情况。由以上分析对照四个选项,便可以做出正确选择。关于泰国三产业人口构成,的变化情况是:在19801999年间,第一产业约下降了23%,第二产业约上升了7%,第三产业约上升了16%。由此可见,此阶段泰国农业部门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答案(1)B(2)A,例2E市位于内蒙古西南部,自然资源丰富,以羊(羊毛和羊绒制品)、煤(煤炭)、土(稀土)、气(天然气)著称。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19902005年E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材料二2008年E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构成,(1)该市2005年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_,19902005年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_。该市主要的自然带类型是_。(2)与1990年相比,2005年该市建设用地面积_。对此变化合理的解释是_。(3)影响该市“羊”产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_。2008年该市的支柱工业部门是_。(4)该市规划一个工业园区,拟引进材料二中的三类工业部门,从产业链构建的角度考虑,你认为应选择哪三类?为什么?(5)据报道,该市在距老城区22千米的地方,建成了一个可以容纳100万人的豪华新城区,现入住人口不足3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和材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考查本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工业区位和选择和工业产业布局的影响以及当地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E市位于内蒙古,煤、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丰富,为了充分利用优势自然资源,减少中间环节运输成本,获得规模效益,该市工业园区应当引进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供应业、炼焦及石油加工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新城建成后,入住人口没达到预期目标,原因是规划超前;距城区远,交通不便;新城以豪华住宅区为主,当地居民购买力不足。答案(1)草地林地温带草原带(2)增加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3)原料煤炭开采业(4)三类工业部门: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供应业)、炼焦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理由: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考虑工业部门之间的前后向联系,增加产品附加值;共同利用技术及基础设施,降低成本。(5)城市规划超前;配套设施不足;交通不便;居民住房购买力不足。,一、地理表格分析方法解读表格题,要能解释或说明表格中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变化原因,要能总结或类比表格中不同地理事物的特征与差异。解读表格题要注意以下要点:1抓主线要素,综合分析地理规律:表格题中虽然展示了多项地理要素,但有主次、轻重之分,主线要素往往体现了命题意图,是多项地理要素中的主要因素。2对统计数据定性、定量分析研究:解读表格题重在认识表格统计中映射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即从理论上作定性分析。,第四节表格与统计数据,多数表格题可直接观察分析到地理事象的强弱、大小、多少等相对数量变化规律。若题目要求做精确定量计算,就必须整理并计算数据,做出定量分析。解读表格题,是作定性、定量分析,还是仅作定性分析,因题而异,要准确把握。3注意对表格中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类比分析:类比分析地理事物的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点,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二、地理数据特征与分析1地理数据可分为三种类型:空间特征数据(定位数据)、时间属性数据(尺度数据)和专题属性数据(非定位数据)。对于绝大部分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来说,时间和专题属性数据结合在一起共同作为属性特征数据,而空间特征数据和属性特征数据统称为空间数据(或地理数据)。,(1)空间特征数据记录的是绝对位置(经纬度、海拔)、相对位置(海陆位置、毗邻关系)和轮廓形状等几何特征,这是地理数据区别于其他数据的标志。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是地理或空间信息系统所独有的。人类对空间目标的定位一般不是通过记忆其空间坐标,而是确定某一目标与其他更熟悉的目标间的空间位置关系。(2)时间属性是指地理实体的时间变化或数据采集的时间等。严格地讲,空间数据总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或时段内采集得到或计算产生的。由于有些空间数据随时间变化相对较慢,因而有时被忽略;有些时候,时间可以被看成一个专题特征。(3)专题特征指的是地理实体所具有的各种性质,如地形的坡度、坡向、某地的年降雨量、土地酸碱类型、人口密度、交通流量、空气污染程度等。专题属性特征通常以数字、符号、文本和图像等形式来表示。,(4)以气候类型的地理数据为例,气温和降水是表明大气状态、气温降水组合形成的气候特征等是气候类型的“专题特征”;季节的分配和变化是大气状态的“时间特征”,更大尺度的则是气候变化的一部分;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及与其他气候类型的位置关系,则是其“空间特征”。2解答地理数据题,要把握以下关键点:第一,提取有效信息,针对问题寻找答案。地理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表格信息等。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不仅指出现的相对独立的文字材料,而且还包括图、表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地理数据只是地理信息中的一部分。因此,读懂材料只是解答地理试题的第一步,考生必须仔细阅读数据,对文字说明、表格数据以及统计图进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排除干扰信息,综合整理,以获得有效信息。数据题的问题,设计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和范围,考生必须依据题意去研究地理数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找到正确答案。第二,地理数据正确的归纳分类。地理数据有两大特点:一是地理数据量大,二是地理数据分散。学习时要对地理数据进行归纳分类。(1)将地理数据分级归纳。将地理数据分级的目的是便于记忆。例如,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可将全球性的划为第一级,如世界最高山脉、最长河流等。将地区性的划为第二级,如亚洲最大平原、非洲产石油最多的国家等。将国家性的划为第三级。(2)分清地理数据的主次。中学地理知识有重点与一般之分,地理数据也有主次之分。因此,在学习地理数据时,一定要突出重点数据。哪些是重点数据呢?一般说来,反映中学地理中重要地理事物特征且不,经常变化的数据就是重点数据。如黄赤交角、春分、秋分、冬至日、夏至日的日期等。当前高考命题已从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故对地理数据要求记忆的数据减少。但适当掌握并记忆重要的数据还是必要的,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掌握这些重要的地理数据对解题十分有用。第三,地理数据的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