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第六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ppt_第1页
06第六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ppt_第2页
06第六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ppt_第3页
06第六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ppt_第4页
06第六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讲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南朝陈重新统一中国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政治:国家大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盾交织。经济:江南迅速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民族关系:五胡内迁,民族大融合。文化:科技继续领先,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三国,两晋,南北朝,一、魏晋南北朝之历史,建安四年(199年)时,全国大的割据势力便剩下孙策(据江东)、刘表(据荆州)、刘璋(据益州)、韩遂与马腾(占用凉州)、公孙度(盘踞辽东)等六七股,其中势力最大的是中原地区的袁绍和曹操。,一、魏晋南北朝之历史(一)三国鼎立1、汉末军阀混战2、官渡之战与曹操统一北方3、赤壁之战4、三国鼎立,水,河,水,濮,水,济,水,鸿,沟,白马,黎阳,(浚县东),(滑县东南),白马津,延津,(延津北),阳武,(原阳东南),乌巢,(延津东南),官渡,(中牟东北),袁军进攻路线,曹军进攻路线,曹军撤退路线,曹军偷袭路线,袁军追击路线,袁军败退路线,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襄阳,江陵,乌林,夏口,樊口,柴桑,(襄樊),(荆州),(洪湖东北),赤壁,(赤壁西北),(九江西南),(鄂州西),(汉口一带),刘备,孙权,曹军进攻方向和驻屯地,刘军退却方向,孙、刘联军驻屯地和进攻方向,曹军败退方向,主要战场,孙、刘联追击方向,水,水,汉,江,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魏蜀吴,(220265),(221263),(222280),一、魏晋南北朝之历史,西晋,建立(265316),统一(280316),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222年,孙权建吴国,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魏蜀吴,(220265),(221263),(222280),一、魏晋南北朝之历史,西晋,建立(265316),统一(280316),太康之世:司马氏集团重视农业生产,开河渠、尽地利,“广田积谷”,出现了“牛马被野,余粮委亩”的景象,史称“太康之世”,三国,两晋,南北朝,魏蜀吴,(220265),(221263),(222280),一、魏晋南北朝之历史,西晋,建立(265316),统一(280316),八王之乱:自惠帝继位到怀帝即位的16年间,由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囧,长沙王乂,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东海王越发动的政治权力争夺,史称“八王之乱”。,三国,两晋,南北朝,魏蜀吴,(220265),(221263),(222280),西晋,建立(265316),统一(280316),十六国,东晋,(304439),(317420),一、魏晋南北朝之历史,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等十五个政权,连同西南氐族建立的成汉,总称十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魏蜀吴,(220265),(221263),(222280),西晋,建立(265316),统一(280316),十六国,东晋,(304439),(317420),北魏,建立:386,统一:439,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十六国,一、魏晋南北朝之历史,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魏蜀吴,(220265),(221263),(222280),西晋,建立(265316),统一(280316),十六国,东晋,(304439),(317420),北魏,建立:386,统一:439,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宋,齐,梁,陈,589,十六国,东晋,一、魏晋南北朝之历史,一、魏晋南北朝之历史,一、魏晋南北朝之历史(一)三国鼎立1、汉末军阀混战2、官渡之战与曹操统一北方3、赤壁之战4、三国鼎立(二)西晋的短期统一(三)东晋与十六国(四)南朝和北朝的兴替(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一)深层的分裂局面。既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争衡、内外的对抗,也进一步加深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局面下的地区割据与对抗倾向。,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二)复杂的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历史实际是由北方边疆民族(重要者先后有鲜卑、羌胡、高句丽、柔然、高车、突厥等)、中原地区(曹魏、西晋、十六国北朝)、南方六朝三大地域所构成的。,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三)频繁的人口迁移特别表现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四)特殊的社会结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级性、宗法性、民族性、宗教性四个特征尤为强烈与明显,可以称之为该时期社会结构的四大特征。,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门阀世族成为统治阶层。,士族制度:魏晋以来,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了士族制度。东晋时期得到充分发展。东晋南朝时,士族在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南朝末年,士族势力逐渐衰落。,士族地主的特征是:政治上享有特权,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私人隐匿人口,军事上拥有私人武装,并建立堡垒自保,在地方上鱼肉乡里,称王称霸。由于他们世代为高官,所以也称为“世族地主”。又由于他们是当时的文化阶层,所以又称为“士族地主”。还由于他们组成一个又一个以血缘为核心的家族团体,所以亦称“氏族地主”。,士族门阀是指以特殊的等级形式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贵族特权集团。,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220年制定,西晋渐趋完备,隋朝时被废除。先在各郡、各州设置中正。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一)深层的分裂局面。(二)复杂的民族关系。(三)频繁的人口迁移。(四)特殊的社会结构。(五)变动的典章制度。,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三、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一)农业,1、工具的改进:三国时,马钧改进翻车。,三、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一)农业,1、工具的进步:三国时,马钧改进翻车。2、大土地所有制和寺院经济。3、江南的开发: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南北差距缩小。4、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5、耕作技术:实行轮作和推广绿肥种植。,南方的开发和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秦汉:黄河流域关中地区是全国经济中心南方开始正式开发(迁徙、灵渠、设郡、派官)(2)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开始发展;西晋末年,南方经济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开始赶上北方;(3)隋唐:经济中心仍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已与之接近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4)南宋:江南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江浙)经济重心南移完成(5)明清:江南成为农业、工商业中心,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三、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一)农业,1、工具的进步:三国时,马钧改进翻车。2、大土地所有制和寺院经济。3、江南的开发: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南北差距缩小。4、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5、耕作技术:实行轮作和推广绿肥种植。,三、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二)手工业,1、冶铸业:南北朝时期发明了灌钢法。2、制瓷业:南方盛产青瓷,扩大到北方;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3、丝织业:曹魏设有专门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汉生产了闻名的蜀锦。4、造纸术进步明显:取代简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5、吴国造船业发达。,三、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三)商业,(四)租调制,北魏的租调制: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租调制主要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匈奴、羯、羌、氐、鲜卑五族,历史上称为“五胡”。,北方、西北游民民族被汉族统称为“胡人”,他们受汉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影响,从东汉开始逐渐向内地迁徙。内迁各族留居在陕西、山西、甘肃等地,与汉族杂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内迁各少数民族建立了许多政权,如十六国时期的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和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等等,而且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如前秦的苻坚、北魏孝文帝等。,(一)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和入主中原,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为了加强统治,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改革官制,采用魏晋官制。颁布均田令,农民须向国家交纳租调,服徭役和兵役。为接受汉族文化,迁都洛阳;改革鲜卑旧俗着汉服,学说汉话,采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孝文帝的这些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五、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魏晋风度,五、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1、胡汉文化的交相辉映,游牧文化的特点是缺礼少仪、粗犷豪放、野性十足,同时又活泼好动和虚心好学;农耕文化的特点是先进、发达、稳重,富裕,但缺少灵气。,五、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1、“二学二教”的争衡融合,“二学”即儒学与玄学,“二教”即佛教与道教。,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政权更替频繁,使统治者无心也无力维护儒学独尊的地位。这一时期儒家的“谶纬之学”泛滥,经学也进入极盛时代,使儒学独尊地位遭到动摇,从而给其他学说的兴起及传播提供了思想空间,促使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多元特征的形成。,嵇康,五、魏晋南北朝的文化,(1)玄学的兴起及其基本内容玄学,就是玄虚之学,主要盛行于魏晋时期的士人中,是以道家唯心主义理论解释儒家经典易为中心形成的思想流派,属于唯心主义哲学。其哲学宗旨是“贵无”,其思想特点是糅合儒道,儒道并蓄,如宣称“名教出于自然”,并推崇老子、庄子、周易为“三玄”等,不过其最崇尚的还是老庄的“轻人事,任自然”之学。,“玄”“远”“清”“虚”,五、魏晋南北朝的文化,(1)道教的兴起及其基本内容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秦汉时期的神仙方术和黄老道家思想,主张人经过修炼可以使精神、肉体两者长生永存,成为神仙。它以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基本追求是羽化成仙,长生不老,行为表现是禳灾求福,服丹修炼。其酝酿于东汉末年,发展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各个道派统一起来正式形成道教。,道教初创阶段,有东西两支教派。西支是东汉顺帝时张陵创制的“五斗米道”,流行于汉中、巴郡一带。因受道者需出米5斗,故名。东支是东汉灵帝刘宏时张角创制的“太平道”,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一带。,五、魏晋南北朝的文化,道教,佛教的传入路线,道教的传播地区,大,月,氏,天,竺,(身毒),东,汉,疏勒,喀什,莎车,于阗,和田南,鄯善,若羌,龟兹,库车,葱岭,西,域,敦煌,敦煌西,长安,汉中,蜀郡,成都,青城山,洛阳东,洛阳,河,水,河,黄,长,江,江,水,佛祖释迦摩尼像,道教太上老君像,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五、魏晋南北朝的文化,(3)佛教的传播与兴盛佛教传入中国是在公元前后,即西汉末年的时候。到了魏晋时期尤其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突然兴旺发达起来。,(4)“二学二教”的冲突与融合,五、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一)文学1、建安文学:建安(196220年)是东汉献帝的年号。这一时期的文学很盛,史称建安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建安诗人的代表有曹操父子、建安七子和蔡琰等。,蒿里行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曹植,五、魏晋南北朝的文化,2、田园、山水诗东晋时期,田园诗产生并有发展。陶渊明的作品是田园诗的代表。山水诗派的开创者是谢灵运。,陶渊明,五、魏晋南北朝的文化,3、民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歌相当发展,出了许多传世之作。建安时期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著名的敕勒歌原为一首鲜卑语诗歌。木兰诗大约写成于北朝后期,是汉族民歌。,“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五、魏晋南北朝的文化,4、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成长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是在文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形成的。其内容包括了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代表作有刘勰的文心雕龙。,5、志怪小说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五、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二)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家很重视修史,私家修史之风也很盛。最著名的史学著作有范晔的后汉书和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五、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四)哲学范缜,唯物主义思想家,著有神灭论。,范缜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无神论思想,对佛教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斗争。明确提出了人生富贵、贫贱的偶然性,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学说。著有神灭论,论证了“形与神”的关系问题。他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五、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五)天文历法、地理与科技1、北魏郦道元撰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名著。2、圆周率和“大明历”:南朝祖冲之求得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是世界首创,比西方早了l000多年。463年,祖冲之创造了新历法“大明历”。“大明历”与近代科学所测定的日数只差50秒。,五、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六)艺术1、雕塑:主要成就反映在石窟寺艺术上。其中以甘肃敦煌、山西大同云冈、河南洛阳龙门三大石窟最为著名。2、书法:从东汉末年开始,书法逐渐成为了我国独特的一种艺术,字体也由篆书、隶书转变到了楷书。东晋时期的王羲之被人们称为“书圣”,其子王献之人称“小圣”。父子合称“书圣二王”。,女史箴图,顾恺之,五、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六)艺术3、绘画:三国东吴的曹不兴,被誉为中国佛像画的鼻祖。顾恺之“以形写神”,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东晋南朝时期有三大画家,即东晋的顾恺之、刘宋的陆探微、萧梁的张僧繇。,一、名词解释1、九品中正制2、士族制度3、南北朝,作业,二、问答题1、试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伟大历史意义2、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时代特征。,(1)官渡之战197年春,曹操先灭袁术,接着又消灭了吕布等,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l0多万大军在官渡决战。曹操亲率5千精兵夜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军粮,并乘胜追击,大败袁绍。这一战役史称“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后,企图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208年,曹操率20多万大军南下,与孙权、刘备5万联军在赤壁决战。孙刘联军用火攻曹,曹军大败退守北方。这一战役史称“赤壁之战”。此后,孙权势力在长江中下游得以巩固,刘备占据了湖北、湖南地区,又进占四川。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三国鼎立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222年。孙权建吴国,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4)西晋的短期统一三国后期,随着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魏国力量逐渐强大,而吴、蜀日趋衰落。263年魏灭蜀。265年,魏权臣司马炎发动宫廷政变夺取魏政权,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发兵灭吴,重新统一南北。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亡。西晋的统一前后仅36年。(5)东晋与十六国;西晋灭亡后,汉族在江东建立东晋政权。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到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共享国103年历4代11帝。十六国即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该时期自304年刘渊及李雄分别建立汉赵(后称前赵)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众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他们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北魏史学家崔浩取其中十六个国家来代表这段时期称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