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问题的思考_第1页
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问题的思考_第2页
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问题的思考_第3页
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问题的思考_第4页
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问题的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问题的思考 语文学科作为传播知识、传递情感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尤其是入选的那些古今中外名著,多是情感的喷涌结晶,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文章时,通过情感的内化过程逐步提高学生内心情感体验的素质和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达到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主人公同欢乐、共命运,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美好情感。 一、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中充满了大量美好的情感内容,如自然美、心灵美、人情美、语言文字美等。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必然要进行情感教育。 写进语文教材中的自然景物,实际上是情化的自然,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复合体。情化的自然充满着感情,因而最容易以情动人,引起读者强烈的美感,当我们随着茅盾去感受大西北白杨树的伟岸身姿,和朱自清一道体会荷塘月色之美时,怎能不与作者陶醉于美好的大自然里,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呢! 教材中有许多具有美好心灵的光辉形象。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常常看到不同侧面的美好心灵,或舍已为人,或威武不屈,或无私奉献。我们读过零丁洋能感受到文天祥身上的浩然正气;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体现到保尔身上所具有的钢铁般的意志 人们常说,“文学即人学”。教材中的一些文学作品描写出了大千世界,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这种人情美常常表现在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一个笑容上,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在惨淡、凄凉的情境中,父亲那斜身吃力攀援,为儿子买橘子的细节,刻画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疼爱父亲的情意,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作者抒发感情、刻画人物、描绘形象、阐发观点、说明事物、议论事理都必须借助语言这一载体,特别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富有美感的。朱自清在荷塘月夜中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一“泻”字,看似平常,但由于和“流水”般的月光相配,也就绘声绘色地描摹出月光的清幽。在一些说明文议论文中也不乏极富情感和表现力的句子;如在苏州园林中,“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中的标本。”中的“标本”一词,精确地概括出了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 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自己能体验教材的情感外,更要善于表达,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引导学生一起进入教材中的情感世界,共同感受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与作品中的情感共鸣,实现陶冶情操的目的。 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充分挖掘出美的因素,引导学生理解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对人情美的追求,使学生成为一个追求心灵美,具有人情味的人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创设情境入手。师生共同理解情感美,教师从上课一开始,就应通过各种方式来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兴趣骤生。在课堂上,教师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教师应先“情动于已”,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贬,释放自己的情感,然后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想象,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产生感情共鸣。例如社戏所描绘的是以双喜为代表的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我作为客人来到偏僻的鲁镇,得到这群少年的热情款待。”“伴我游戏”“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也不会犯上”“陪我钓虾,虾照例是归我吃的”显示出这群少年的好客,不拘礼教。更具诗意的是“我”和双喜他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尤其是归航中偷豆、吃豆的情景,随着双喜:“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的询问,阿发无私地表示:“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在那些洋溢着豆麦的三香的乡间夜景中,这群少年是多么可爱。如果此时教师用精湛的语言,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作品描写的特定情境中,自己就是夜航去看戏中的一员,那偷来的豆就是如此特别的好吃。通过入情入境的体悟,学生深刻认识到作品的感情倾向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便会不禁从心里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时势必要精心地构思,合理巧妙的剪裁、组材,且总是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如果教师这时有讲述,品析这种思考,引导学生探索思路,就能解开作者的情感线索。 2、从分析语言入手。文学作品总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从语言入手,动之以情。教师在教学时要抓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理解作品中词语的含义及感情色彩。教师要揭示自己在备课时被深深感动的最贴切生动、富有感人力量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仔细品味作品中所表达的与形象密切相关的感情,使学生与作品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进入作品的境界中。如石壕吏的结局。“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个“独”字把当时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造成的“妻离子散”的悲惨景象深刻地提示出来了。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这个“独”字,就可以使学生内心产生巨大的震动,沉浸于深切的悲愤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渲染气氛,或恬静或紧张;描绘场景,或开阔或幽僻;抒发议论,或慷慨或委婉。使学生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表达中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当然,中学教材中的说明文,议论文大都语言准确、鲜明而且不乏生动形象、富有感情。教师可用具有感召力的语言去点燃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奥秘和铸造灵魂的烈焰。 3、从朗读教材入手。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都需要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其蕴含的情感。一方面,通过朗读来理解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另一方面,在准确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多读、多诵、用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与作品中的感情交流、共鸣。 教材中的古代诗文需要高声朗诵,读出李白将进酒中黄河东流的浩荡气势,读出苏轼含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宏大气魄。现代作品中的许多文章同样要读出声来,才能领悟文中的情感。 4、从启发学生想象入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艺术性很强的课文时,要运用形象思维,从形象入手,由景到情,由物及志,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理解课文的感情东西。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事,让具体的形象在他们头脑中“活起来”。我在教枣核一文时,在文章结尾总结时,我教了歌曲我的中国心,歌声中学生们感受到了远隔千里、侨居海外的华人的浓浓爱国情,拳拳赤子心。这种淋漓尽致的表达,还会有什么语言比它更充实呢? 以上四点是课堂上通过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另外,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课外活动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选择一些优秀的古今中外经典名篇,在自己充分把握所选作品的感情前提下,选择一些朗诵水平较好的同学进行朗诵指导,朗诵的形式应灵活多变(朗诵比赛、分组对抗、集体朗诵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把握学生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著名的朗诵家的录音作品,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