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电限域效应与宏观量子隧道效应_第1页
介电限域效应与宏观量子隧道效应_第2页
介电限域效应与宏观量子隧道效应_第3页
介电限域效应与宏观量子隧道效应_第4页
介电限域效应与宏观量子隧道效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4介电限域效应与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纳米微粒的介电域对光吸收、光化学、光学非线性等会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分析纳米材料的光学现象时,既要考虑量子尺寸效应,又要考虑介电限域有效应。,纳米微粒分散在异质中由于界面引起的体系介电增强的现象通常称为介电限域效应。主要来源于:微粒表面和内部局域场的增强。,(1)介电限域效应,(1)单一颗粒的Brus公式,颗粒的介电常数连续,第一项是体相带隙第二项是电子一空穴量子限域能,导致蓝移(量子尺寸效应,是主要的)第三项是电子一空穴库仑作用能,导致红移(小尺寸效应,是次要的)第四项是有效里德伯能,随着r的减小,量子限域能的增大超过库仑能的增大而成为主要项,因而最低激发态能量向高能端移动,能级出现量子化量子尺寸效应蓝移,(2)介电复合材料:半导体纳米颗粒中的激子除了量子尺寸效应作用以外,还受介电限域效应的作用。,第二项是电子一空穴空间限域能,导致蓝移(量子尺寸效应)第三项是电子一空穴库仑作用能,导致红移(小尺寸效应)第四项是介电限域效应后表面极化能,导致红移第五项是其它因素(如与振动态的偶合和微粒的表面结构变化等)的能量修正项,Takagahara采用有效质量近似法,把不同介质中的纳米微粒系统的能量近似表述为(以有效里德伯能量为单位)(Phys,Rev.B.1993,47:4569),红移,例:介电限域效应对SnO2纳米微粒光学特性的影响物理化学学报,实验:将SnCl2加入甲苯中,再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硬脂酸(ST,介电常数为1.2)、唬拍酸一2一己脂磺酸钠(AOT,介电常数为2.0)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介电常数为2.01),然后加水水解,回流并除去HCI,便可制得3种表面包覆活性剂的SnO2纳米微拉,化学反应过程如下:,随着粒径减小,与体材料相比,红移项和蓝移项同时起作用,实际上是相互竟争的:当对半导体的纳米微拉表面进行化学修饰后,由于半和介相差较大,表面极化能增大;屏蔽效应减弱,电子-空穴库仑作用增强,从而使第三项和第四项成为影响SnO2能隙的重要因素,第二项(量子尺寸效应)变为影响能隙的次要因素。半和介差值越大,介电限制效应越强,红移越大。,核心:由于纳米微粒具有相对大的表面积,粒子周围的介质可以强烈地影响其光学性质。,纳米微粒的荧光光谱,-Fe2O3超微粒表面包裹前后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A样品在小于280nm的紫外光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吸收,吸收边为520nm,在450nm处出现吸收肩峰,说明-Fe2O3超微粒存在双激子现象。B样品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吸收边为836nm。,Fe2O3体材料的禁带宽度Eg=2.2eV,=565nm,-Fe2O3包裹在硬脂酸(r=1.2)中,例:表面包裹-Fe2O3超微粒的光谱特性研究电子元件与材料,(2)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微观粒子具有贯穿势垒的能力称为隧道效应。微观的量子隧道效应可以在宏观物理量中例如微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表现出来,称为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宏观量子所产生的隧道效应),超导宏观量子隧道效应(超导约瑟夫逊效应:1962年约瑟夫逊22岁预言Cooper电子对有隧道效应,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用两个超导体(S1和S2),中间隔着一层绝缘膜(约20埃),当电压施加于二超导体电极上时,超导的Cooper电子对可以通过隧道效应从S1移到S2,或相反,形成振荡电流,外加电场可控制振荡电流的大小。,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会是未来微电子器件的基础,它既限制了微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