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60页 Cognitive Linguistic1_第1页
认知语言学60页 Cognitive Linguistic1_第2页
认知语言学60页 Cognitive Linguistic1_第3页
认知语言学60页 Cognitive Linguistic1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文库Lecture 1认知语言学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troduction1. What is Cognitive Linguistics?Cognitive linguistics (CL) refers to the branch of linguistics that interprets language in terms of the concepts, sometimes universal, sometimes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ongue, which underlie its forms. It is thu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semantics but is distinct from psycholinguistics, which draws upon empirical findings from cognitive psychology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mental processes that underlie the acquisition, storage, produc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speech and writing.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characterized by adherence to three major hypotheses as guiding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 approach to language:1) Language is not an autonomous cognitive faculty; (语言不是自主的认知能力)2) grammar is conceptualization; (语法是概念化)3) knowledge of language arises out of language use.(语言知识来源于语言的使用)Cognitive linguists deny that the mind has any module for language-acquisition that is unique and autonomous. This stands in contrast to the stance adopted in the field of generative grammar. Although cognitive linguists do not necessarily deny that part of the human linguistic ability is innate, they deny that it is separate from the rest of cognition. They thus reject a body of opinion in cognitive science which suggests that there is evidence for the modularity of language. They argue that knowledge of linguistic phenomena i.e., phonemes, morphemes, and syntax is essentially conceptual in nature. However, they assert that the storage and retrieval of linguistic data i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storage and retrieval of other knowledge, and that use of language in understanding employs similar cognitive abilities to those used in other non-linguistic tasks.Departing from the tradition of truth-conditional semantics, cognitive linguists view meaning in terms of conceptualization. Instead of viewing meaning in terms of models of the world, they view it in terms of mental spaces.Finally, cognitive linguistics argues that language is both embodied and situated in a specific environment. This can be considered a moderate offshoot of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The linguistic relativity principle , also known as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is the idea that the varying cultural concepts and categories inherent in different languages affect the cognitive classification of the experienced world in such a way that speaker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think and behave differently because of it.)in that language and cognition mutually influence one another, and are both embedded in the experiences and environments of its users.2. 认知语言学的诞生(The birth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A起始阶段 (The initial stage)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猛发展。1989年由Rene Driven 等人组织在杜伊斯堡(Duisburg)召开的第一次认知语言学会议(The first conferenc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以及随后认知语言学杂志(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Magazine)的创办和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the International Cognitive Linguistics Society )的成立,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正式诞生。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有:G. Lakoff, R. Langacker, L. Talmy, C. Filmore, M. Johnson, J. R. Taylor, D. Greeraert, P. Ray, G. Fauconnier, A. Goldberg 等。早期重要的认知语言学著作有:Lakoff & Johnsons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 1999年出版了基于身体的哲学体验性心智以及对西方思想的挑战(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Lakoffs 女人,火 和危险的事物(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1987) and Langackers 认知语法的基础(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1 & 2, 1987, 1991), 2000年出版了语法和概念化(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Taylors 语言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原型(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1989), and 英语中的所有格构造一项从认知语法角度的研究(Possessives in EnglishAn exploration in Cognitive Grammar)(1989),以及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2002),Johnsons心智中的身体意义、想象和推理的身体基础(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 Reason)(1987); Sweetsers从词源学到语用学意义结构的隐喻观和文化观(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1990); Dirven and Verspoors 语言和语言学的认知探索(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1998); Ungerer and Schmids认知语言学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6) 等。这些著作已经成为人之语言学的经典著作。目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在欧美异常活跃。认知语言学在美国的两个研究中心已形成了两个学派:一个是以Lakoff、Fillmore、Kay和Sweetser为首的“伯克利学派”(Berkeley School);一是以Langacker和Fauconnier为首的“圣地亚哥学派”(San Diego School)。这两个学派的理论主要包括Langacker的认知语法、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或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Lakoff的隐喻理论或认知语义学(Cognitive Semantics)、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Fillmore等人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等。此外,认知语言学还与语言类型学、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语用学、语言习得等学科的研究有关,其研究成果也斐然。3. 认知语言学的形成(The Forma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认知语言学的迅猛发展有其深厚的背景,换句话说,其发展是从多种源泉中吸收营养成分而促成的。第一个源泉是语用学。语用学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区分了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将人的因素与语境、语义研究结合起来,反对脱离现实生活和语义环境去独立地研究抽象的语义。根据赵艳芳在她的人之语言学概论的总结,语用学对认知语言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从单独研究语言到研究一定语境中的语言。语境包括语言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人的认知体系等。这样就将人的认知体系融入了语言研究。(2) 用含意推理解释语言理解,不仅提出了由句子意义向会话含意的推导,而且提出了会话含意的推理的原则。特别是斯珀珀和威尔逊(D. Sperber & D. Wilson)的相关理论将人类认知的相关性引入语言理解。(3) 将隐喻纳入语言研究范围,一反以前的语言学研究理论一直将隐喻当作修辞语言的现象。第二个重要源泉是以莱考夫、麦克考利和罗斯等为代表的美国。生成语义学是对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反驳。莱考夫(Lakoff)总结了三点:(1) 生成语义学反驳转换生成学派在语言研究上的形式主义传统,肯定意义在构建语言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按一定顺序排列,含义固定的符号串,语法是生成该符号串的系统。语法及语言结构只关乎符号逻辑,与具体意义无关,与语境无关,与社会功能无关。(In general, Chomsky assumed that a language was a set of such sequences of symbols and that grammar was a system for generating that set. He was claiming that a language was purely mechanical system for manipulating symbols in some regular fashion by rules and that they had nothing to do with meaning, nothing to do with communication.) 但是Lakoff 认为,具体意义、语境、社会功能等可以影响语法以及语言结构。(On the contrary, Lakoff claimed that grammar and 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 have everything to do with meaning, communication, so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so on.)Lecture 2 原型和范畴 (Prototype & Category)范畴的划分是语言研究的重点,原型理论是范畴理论的一个重点,也是认知语义学的一个基石性理论。There is nothing more basic than categorization to our thought, perception, action and speech.(“对我们的思维,感知,行动和言语来说,再没有什么东西比范畴划分更基本的了。”)Lakoff,1987:5所有的动物,即使是最低等的,都具有范畴化的能力,如区分可吃物和不可吃物,辨别有害物或有益物,判断某益生物是同类害是异类。动物如果没有这种最基本的范畴区分能力,它们将不能生存和延续物种。如果没有划分范畴的能力,人类根本不能有效地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活动。范畴划分是语言学中一个基本的问题。首先,语言学中,范畴的划分过程往往涉及事物的名称。我们通常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一个范畴的名称。笼统地讲,词汇语义学的研究就是对范畴化的研究。当我们说一小段话时,我们运用的范畴至少有几十种,涉及概念范畴、语音范畴、词汇范畴、时态范畴和从句范畴等等。其次,语言自身就是范畴的对象,我们对词性的分类、对语法成分的划分也时范畴化的过程。总的来说,在认知语言学看来,词义范畴是人类认知和概念化的结果,是人类概念范畴在语言上的反应。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极大地得益于范畴问题的探讨。范畴已成为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基本概念,范畴化理论和范畴理论则是认知语言学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原型理论就是认知语言学关于范畴的理论,是对经典范畴理论的反动,在语言学、心理学和哲学领域影响深远。了解原型理论,必须先了解范畴和范畴化。一、范畴和范畴化 (category and Categorization)1. 传统的范畴观传统的范畴观又可称之为“经典范畴观” (The Classical Theory of Categories)经典范畴观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他认为范畴应该由一套特征,一套必要的、充足的条件,也就是说,由一系列特性决定的。每一事物要么在某一范畴之内,要么在某一范畴之外。这些决定性的特征就是我们所谓的范畴的本质特征(essence)或偶然特征(accidents), 前者是指使一个个体成为某范畴的基本属性,后者的存在与否则不影响某实体是否为某范畴的成员。以人为例,亚氏认为人这一范畴的本质特征是“两足动物”,而其他诸如肤色、受教育程度、健康程度则属于偶然特征,有的人为白色皮肤、有的人为黄色皮肤,有的人受过高等教育,有的则没有,有的身体健全,有的则是残疾等等,所有这些都不能作为证明某个实体是否为人的充足条件。亚氏的范畴观主要囊括一下内容:(1) 范畴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比如,【奇数】这一范畴由两个条件决定,一个是必须是整数,另一个是不能被2整除。这两个条件单独看是必须的,合起来看又是充分的,只要满足了就一定是奇数。(2) 范畴的所有特性均为二元的(binary)。这也就是说,每一个特性在定义某范畴时或者起作用,或者不起作用;一个物体或者具有该特性,或者不具有该特性,不存在“某种程度上有、某种程度上又没有”的情况。用逻辑语言来表达的话,一个特性只可能由两个值,即/+/或/。(3) 各范畴有自己界定清晰地边界。一个范畴一旦建立起来,就将一切事物一分为二,即,要么属于某一范畴,要么不属于某一范畴,不存在某个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属于该范畴,从另外意义上说又不属于该范畴”。(4) 范畴的所有成员均地位平等。这也就是说,范畴中的成员与成员之间没有等级的差别。2. 传统范畴观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亚氏的经典范畴观对20世纪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音位学研究、句法学研究和语义学研究。(2) 音位学研究音位学家认为每一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一组充分必要特征。例如,/i:/可以分解为/VOCALIC/, /HIGH/, /FRONT/这三个特征;/u:/这一音位可以分解为/VOCALIC/, /HIGH/, /BACK/这三个特征。这些都是终极的,不可再分的;这些特征又都是所有语言共有的;这些特征又都是抽象的,因为你不可能单独发出/VOCALIC/, /HIGH/, /FRONT/或/VOCALIC/, /HIGH/, /BACK/这三个特征中的某一具体的音来。(3) 句法学研究经典范畴理论也可以用于词句的分析上。例如,bachelor一词可以分解为/HUMAN/, /MALE/, /ADULT/和/NEVER MARRIED/这四个特征。Spinster可以分解为/HUMAN/, /-MALE/, /ADULT/和/NEVER MARRIED/这四个特征。通过分解,我们便知道这两个词只在一个特征上有差异。(4) 语义学研究经典范畴理论用于某些句子的意义分析时,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请看下面三例:1) This boy is a waiter.2) This waiter is a boy.3) This boy is my sister.例1) 的正确与否需要我们比照外部世界的客观事实,如果this boy 确实是a waiter, 那么例1)为真,这种句子被称为综合性(synthetic)句子。例2)的正确与否完全不取决于外部世界的任何情况,因为它的正确性已经由boy 和waiter 这两个词的意义确保了,这种句子被称为分析的(analytic)。例3)则肯定是错误的,不是由于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而是由于boy 一词所具有的/MALE/特征和sister一词所具有的/FEMALE/特征不相容所致,这种句子被称为前后矛盾(contradictionary)。再看三组句子:4) Tom is a waiter.Tom is a boy.5) Tom is a waiter. Tom is a boy whose occupation is serving customers in a restaurant.6) Tom is a bachelor.Tom is married.7) 例4)中的Tom is a waiter 蕴含(entail)Tom is a boy,因为waiter的一个特征是/MALE/; 例5)中的Tom is a waiter 和Tom is a boy whose occupation is serving customers in a restaurant互为彼此的蕴含,也就是说它们的意义是相同的(synonymous); 例6)中的两个句子则互相矛盾,因为bachelor的一个特征是/-MARRIED/。4. 经典范畴理论的局限性以上是经典范畴理论运用到语言学研究上的情况,特别是音位学研究和语义学研究。但是随着语言学研究的反战和深入,许多语言学家发现,语言中的许多具体现象是经典范畴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它的局限性主要表在一下几个方面:(1)有的时候一个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并不一定具有共同性。比如,英语的【game】这一范畴包括football game, golf, playing cards, jigsaw puzzle (智力拼图)等等。这些成员之间没有什么共同性可言。(2)有的时候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有很多共有的特性,我们很难判断那些事必然的,那些事偶然的。比如【鸟】这一范畴包括麻雀、燕子、大雁、鹈鹕(pelican)、鹦鹉、黄鹂、鸡、企鹅等成员,它们中大多数有羽毛、有翅膀、会飞、会下蛋、会鸣叫。诸如此类的特性还可以列出很多,究竟哪些特性可以用来界定【鸟】,那些不能,很难作出判断。(3)并非所有的特性都是二元的,即或者是或者不是,有些特性存在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的情况。比如【女孩】这一范畴,它的特性除了【女性】和【未婚】外,似乎还要对年龄做一个界定,但年龄的界定不是一个是或者不是的问题,因为年龄这一特征构成一个连续体,我们很难人为地在某一点上将其砍断。(4)并非所有的范畴都有清晰的界限。比如,当你遇见一些刚刚结婚的女孩,你能对他们的【丈夫】这一范畴做出正确判断吗?她们理想的丈夫是怎样的类型,是温柔型、事业型、男子气概型,还是勤俭持家型,这些成员的界限很是模糊,很难分辨。(5)某范畴之间的成员并非都是平等的。以【水果】这一范畴为例,在苹果、梨和西红柿之间,恐怕多数人都会人为前两者比西红柿更典型的水果。正是由于上述所存在的局限性,语言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能自圆其说的范畴观。5. 维特根斯坦的“家庭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20世纪 50年代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1953)中论述了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 ,中心与边缘的区别以及隶属度 ,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lance Theory ),它是维特根斯坦 “语言游戏说”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游戏”这个词是维氏将德语中的“语言”(sprache) 与“游戏”(spiel )合并而成的一个复合词。维氏提出的“语言游戏”来自他看到的一场足球比赛而受到的启发。从创造“语言游戏”(sprachespiel)的语境和(sprachespiel)本身的造词理据来看 ,维氏明显是将语言体系比作一场游戏。这样一来 ,语言的语词便成为游戏的因素 ,而语言的规则语法或词法则对应于游戏的规则。哲学研究中有很多将语词的运用与游戏相比较的论述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维氏“语言游戏说”的基本观点:1 语言是人的一种活动 ,它像游戏一样没有本质 ,语言游戏是一种简单的语言活动;2符号、词、语句有无数种不同的用途 ,每个语言游戏又只是对语言的一种使用;3 语言使用目的的多样性是由语言游戏的多样性决定的 ,语言不必处处受到语法规则的限制。维氏通过考查德语 spiel(game) 的所指范围提出他的“家族相似性”概念。首先列举了 spiel 语义范畴的一些成员来进行特征比较 ,以此显示建立语义范畴的基础是相似性 ,而不是共同性 ,即相似关系,类似于人类社会家族成员之间的那种相似关系 , 而不是基于亚里士多德范畴理论的共同语义特征 ,维持了人类语言语义范畴的存在。“游戏”这个范畴并不支持经典范畴理论,因为不是所有的游戏都具有共同的特性(attributes)。一些游戏仅仅为了娱乐,有的具有竞争性,涉及技巧,还有的完全靠运气。维特根斯坦说:“我想不出比家族相似性更好的表达式来刻画这种相似关系:因为一个家族的成员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相似之处:体形、相貌、眼睛的颜色、步姿、性情等等也以同样方式互相重叠和交叉。所以我要说:游戏形成一个家族。”(维特根斯坦,1953:47 48)Rosch & Mervis将“家族相似性理论”定义为:A set of items of the form AB, BC, CD, DE. That is, each item has at least one, and probably several, elements in common with one or more other items, but no, or few, elements are common to all items. (一组形式为AB,BC,CD,DE的项,每一项都同一个或几个其他项有至少一个或几个相同的要素,但是没有或者几乎没有一个要素是所有项所共有的。)(Rosch & Mervis 1975:575)6. 罗施(Eleanor Rosch) 的原型及基本层次理论在维特根斯坦之后,20世纪60至70年代之间,一个非常短的时期内,人们对范畴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69年 , Berlin和 Kay调查了98种语言 , 设计了一系列关于颜色词光谱性质和人类视觉神经系统对颜色词范畴感知的实验 ,并用模糊集合论(fuzzy set theories)和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categories)来处理和阐释所获得的数据,发现了在人类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语(基本颜色范畴)和我们对颜色的划分是以焦点色(focal colors)为基础的(焦点色现象)。说明人们使用的语言不同 ,但对最典型的颜色的认知却是一致的。该理论主张颜色并不像客观主义所宣称的那样 ,明白地摆在客观世界中,独立于任何存在。在焦点色之上的颜色概念部分是由人类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不仅颜色的范畴化要利用人的生物学特性 ,而且颜色范畴也不只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生物学特性的产物,颜色范畴是客观世界、人类生物特性和认知机制共同作用的产物。(Lakoff ,1987:29)。到了 70年代 ,罗施(Rosch)扩展了对焦点色的研究,对焦点色的心理背景进行了探索 ,证明焦点色是源于前语言的认知(pre - linguistic cognition),发现焦点色比非焦点色在感知中更为突显,更容易被儿童习得,在短时记忆中能被更准确地识别,也有利于长期记忆。因为焦点(focal)这个词有中心位置的含义,在研究中Rosch使用了“原型”( prototype)这一术语替换了Berlin和 Kay使用的“焦点”。Rosch还对鸟、水果、交通工具、蔬菜等十个范畴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在总结其他学者的范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和基本层次范畴理论,简称为“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该理论认为大多数认知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的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同一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予以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和“麻雀”常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鸵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应该说 ,Kay和Berlin的研究第一次将模糊集合论引入颜色词语范畴的原型研究 ,展示了原型理论在认知语言学研究 ,尤其是模糊语义研究上的广阔应用前景。1)“原型”的定义: 原型这一术语是Eleanor Rosch于1973年研究“自然范畴”中确定的。起初,原型被定为一种刺激物(stimulus), 这种刺激物在范畴的形成过程中处于突显位置。后来才被重新定义为某一范畴的最中心成员。(The term prototype has been defined in Eleanor Roschs study Natural Categories (1973) and was first defined as a stimulus, which takes a salient posi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a category as it is the first stimulus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at category. Later, she redefined it as the most central member of a category.)在认知心理学中,“原型”被解释为“一个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或者几个成员”,“认知的参照点”。原型的认知观认为原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依赖于存在于我们心中的认知模式,而认知模式由最终依赖于文化模式(culture model)。D.A.Cruse (1990:389)指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范畴典型理论显然受到熟悉程度和经验的影响;在南极长大的人对于鸟的认识跟在亚马逊河流域或者在撒哈拉沙漠第七长大的人就不一样。”随着原型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发展,“原型”这个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2)“原型理论”的基本内容综合Rosch(1978), Lakoff(1987), Taylor(2003)以及Ungerer和Schmid(1996)的论述,原型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如下:(a) 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依据它们具有这个范畴所有特性的多寡,具有不同的典型性(prototypicality)。原型是范畴内最典型的成员,其他成员有的典型性显著,有的具有非典型性、处于范畴的边缘位置。例如:Rosch的试验结果表明在“鸟”这个范畴中,知更鸟是最典型的成员,因为它具有这个范畴的所有特性。麻雀、鸽子、金丝雀等属于典型性较高的成员,它们和知更鸟共有的特性相对较多;而鸵鸟、企鹅、蝙蝠则处于“鸟”的范畴的边缘位置,它们和知更鸟共有的特性非常少。(b) 范畴内部的成员由“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家族相似性”意味着在一个集合中,所有成员都由一个相互交叉的相似性网络联结在一起。例如:在“鸟”的范畴中,成员具有的特性包括:有羽毛、生蛋、有喙、会飞、短尾、体形小、重量轻、红色胸脯等等。知更鸟无疑具备所有的特性,但是鸵鸟和企鹅就不具有会飞、体形小、重量轻、红色胸脯等特征,它们和范畴中别的成员共有其他一些特征。(图1)(c) 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相邻的范畴互相重叠互相渗透。例如:以色彩为例,在众多的色彩中,中心色彩,如典型的红色、黄色、黑色容易被识别,但是如果我们让人们指出紫红是属于红色范畴还是紫色范畴,可能人们就不容易作出判断或者不同人的答案各异,原因在于各个颜色范畴的边缘并不清晰,紫红处于红色和紫色交叉的边缘位置。拉博夫(W.Labov,1973:1978)用一组杯子做实验也证明人之中原型的存在及其范畴边界模糊性(fuzziness)的存在。拉博夫让受试者辨认一组大小、高矮不同的杯子(图2),并允许受试者选择不同的名称(cup,bowl,mug,etc)。实验结果表明,对杯子的“原型”的认同率(consistency,即认为是杯子的百分比)为100%,对离“原型”越远的成员,其认同率越低。对当杯子认同率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他范畴(bowl)的认同率开始上身,并且出现交叉。这就说明范畴的边界不仅是模糊的,而且是重叠的。(图3)3)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原型理论为范畴化提供了解释。范畴出现在不同的包含层次上,也就说,在更具包含性的范畴中包含有一些独特的范畴成分,请看下列实例:a. vehicle-car-hatchback(装有向上开口的后车门小轿车)b. friut-apple-Granny Smith(率苹果,较酸)c. living thing-creature-animal-dog-spaniel(长耳垂毛狗)d. object-implement-cultery-knife-bread knifee. object-item of furniture-table-card table上面各组中都有一个独特的项目(斜体单词),它有着特别的地位和重要性,比其他范畴层次的项目具有更高的显著度(salience),人们通常在这个层次上进行概念化活动或称呼事物,这个层次就是基本层次。除了基本层以外,还有两个带有其不同特点的层次,即上位层次和下位层次。经典范畴理论认为,每一个范畴都具有它的上位范畴的所有特性,同时具有一个或几个自身的区别性特征。同一层次上的所有范畴都具有它们紧邻的上位范畴的所有特性,但又因为各自具有的特性而互不相同。4)基本层次范畴的区别性特征:()它是最具包含性的层次,在该层次上显现出行为的相互关系方式。(It is the most inclusive level at which there are characteristic patterns of behavioral interaction)关于这一特征,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比如,当要你模仿人们是怎样和狗玩耍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均能做出轻拍、抚摸等行为。但是当要你模仿怎样和动物玩耍的时候,许多人就不知所措了,除非知道这是什么种类的动物。()它是最具包含性的层次,在该层次上可以形成清晰地视觉意象。(The most inclusice level for which a clear visual image can be formed)当人们问及要描绘某一范畴的某一成员时,很容易在心里形成基本层次上范畴(狗、椅子或苹果)的意象,而难以形成非基本层次上范畴(动物、家具或者水果)的意象。()它是最具包含性的层次,在该层次上可以呈现部分-整体信息。(The most inclusive level at which part-whole information is represented)绝大多数上位范畴,比如“工具”、“刀具”、“衣服”、“家具”等,对其成员按理说不存在普遍的部分-整体结构,唯有在基本层次上方显出其部分-整体关系。()它是日常中心所指的层次。(The level used for everyday neutral referrence)上面例句中有许多潜在的用作所指单个实体的范畴层次。比如,特别的狗可以使a spaniel,a dog, 和 an animal。但是,除非有其特别的交际需要,基本层次成员将用作所指。(see Cruse 1977 for more details)关于这一点,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对话:A:Ijust hear something outside.B.Its a just a dog/?spaniel/?animal基本层次范畴常常被说话者当成所指“真实” 的名称。跨语言研究表明基本层次名称常常比其他层次短,常常是单语素,因而,常常被母亲用来跟孩子交流,是孩子学习的第一词汇。()基本层次上成员比上位范畴或者下位范畴的成员更容易范畴化。(Individual items are more rapidly categorized as a members of superordinate or surbordinate categories)照片中一只长耳垂毛狗(a spaniel),当人们把它当成基本层次上的“狗”时就容易范畴化。所有这些特点都被看成是Murphy和Lassaline (1997:106-7)对基本范畴特性的“区别性解释”(differentiation explanation)。基本层次范畴代表最佳范畴。其中上位层次范畴可以根据以下几点来划分:a. 某一范畴的成员与邻近范畴的成员之间不同程度;(the degree of difference between members of the category and members of neighboring categories)b. 内在同质性,譬如,某一范畴成员彼此相似的程度;(internal homogeneity,i.e. the degree to which members of the category resemble one another)c. 信息度,譬如,在上位范畴之上可以获得多少额外信息。(informativeness, i.e. how much additional information can be accessed over and above what the superordinate term gives access to)考虑到动物范畴的层次性(animal, dog and spaniel),animal 范畴与邻近范畴(BIRD, FISH 和INSECT)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同时具有信息度的,但是,成员之间的相似性程度比DOG范畴低。Spaniel范畴具有较高程度的相似性,但是与邻近范畴成员有区别,且额外信息度也低。5)基本层次范畴:心理因素(Basic level categories: psychological factors)Brent Berlin 与植物学家Dennis Breedlove和Peter Raven采用民间分类法(folk taxonomy)对南墨西哥说玛雅语的一个Tzeltal族群进行了研究,证实属层次(generic level),也即基本层次(basic level)的存在。Berlin等学者的人类学证据虽然可能是晚辈而详细的,但毕竟只源于单个民间分类法的个案研究。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属层次,或者心理学上所谓的基本层次(basic level)的心理学背景。第一,属层次或基本层次是我们感知世界上的生物体和物体之间最明显差异之所在。我们先看看范畴的较低层次和较高层次,这一点就会更清楚。ALSATIAN(阿尔萨斯狗)、COLLIE(牧羊狗)、GREYHOUND(灰狗)这些下位层次范畴,每个都包括与相邻范畴中的项目非常相像的范畴项目。例如有,阿尔萨斯狗、牧羊狗、灰狗中所有的狗在高兴的时候都要摇尾巴,都吠叫,也都喜欢追赶猫和邮递员。而它们的上位范畴ANIMAL(动物)包括迥然不同的许多项目(大象、老鼠、鲸鱼),它们之间的相似确实很少。因此我们说基本层次的DOG(狗)显示出与其他种类的狗的大量相似性,但是所有的狗都因那些看似“狗性”的特征(吠叫、摇尾等)而与猫、狮子等区别开来。从属性来考虑,基本层次是这样一种层次,在这个层次上,可以得到最多的分类所需要的自然的相互联系的属性集束(例如,表示“狗性”和“椅子”的属性)。这些属性集可以说被指派给某一认知范畴(如,DOG(狗)和CHAIR(椅子)中的成员,并根据这些成员的样本合适性地位,与现实世界中像狗的生物和像椅子一样的物体对号入座;同时,这些属性集束吧这些范畴与其他范畴区别开来。如图2.1所示,图中基本层次范畴CHAIR(椅子)和TABLE(桌子)所具有的属性都是用线条化地表示出来了。 从2.1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认知范畴都各自拥有一个很大的属性集束,这些属性集束各自是英语大多数椅子和桌子。因此,所有种类的椅子(厨房椅子、客厅椅子、花园椅子)都会符合“有座位、有靠背、用于就做”这些属性。只有某些属性会为两个范畴共有,例如“有腿”、“木制”(图中这种属性以箭头连接),而大部分属性不是这样,这也反映了我们区分椅子和桌子时用意的程度。然而,因为属性传达信息,另一种看法也似乎可能的。如相关性属性概念所暗示的那样,在基本层次上得到的属性集束已被预先分类,并且已经被很方便地连接起来,因而更易于理解。因此,可以说,基本层次是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而能去的一个项目的最大信息量的地方。这种原则称为认知经济性(cognitive economy)原则,这一原则有可能完全地解释为什么基本层次特别适合于满足我们的认知需要。另两个被认为与基本层次的优先地位有关的因素,则可以更简要的作出说明。一是共同的整体形状,它被整体感知,并被看作是完型感知的一种重要指标。如果在基本层次上对生物体和物体进行范畴化,所有范畴成员(例如范畴DOG(狗)中的所有成员)显然都拥有一个特定的形状。这种形状不但把所有种类的狗统一起来,并且也把它同别的基本层次范畴的成员如ELEPJANT(大象)、MOUSE(老鼠)、WHALE(鲸鱼)区别开来。如果我们开始考虑上位层次,即MAMMAL(哺乳动物)、REPTILE(爬行动物)、INSECT(昆虫)层次上的生物体和物体,就不存在这个范畴的共同形状。以MAMMAL(哺乳动物)为例,“真实”世界中的具体物体 认知范畴 a b c 图2.1 基本层次范畴CHAIR(椅子)和TABLE(桌子)的属性图示椅子(a) 个性“有座位”“有靠背”“用于就做”等等 桌子 (b)共有属性“有腿儿”“木制或金属制”“桌/椅配合使用” (c)个性 “有平面” “在上面写东西” 等等 它没有适用于狗、大象、老鼠、鲸鱼的共同形状。犹豫哺乳动物这个范畴的成员不粗表在共同形状,当然就不能用以把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和昆虫区别开来。相反,下位层次即ALSATIAN(阿尔萨斯狗)、TERRIER(小猎犬)这些层次上的范畴,正像基本层次范畴一样,的确拥有共同的区别性形状,并且这些形状为所有阿尔萨斯狗或所有小猎犬所共有。但是这些形状在区别阿尔萨斯狗和小猎犬时帮助较小,因为二者都是狗,其形状的差异不像狗与大象或鲸鱼之间的相撞差异那么大。第三个有关的因素与行为有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