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工业化与农业发展,第一节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第二节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第三节农业的进步,第一节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一、工业化的内涵一般认为,工业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狭义的工业化。通常指一个国家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过程,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化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的发展过程。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工业化首先要看它的国民经济产值结构中工农业的比例的变化,如果工业产值的比重占50%以上的显著地位,则可以认为具备了工业化的条件之一;其次,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要超过农业劳动力的人数;再次,要建成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2、广义的工业化,指发展或现代化的涵义现代工业的产生与成长是工业化、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的进步,而且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这也正是经济发展的本意。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被看成是同一个概念,工业化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国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工业化既是个历史性的概念,也是个世界性的概念。所谓历史性的概念,是指工业化的内容和标志,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更新。所谓工业化是世界性的概念,就是说工业化的内容和标志,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各国之间的相互比较中才能确定,是指工业生产和技术必须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二、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恩格尔消费规律二元结构贸易条件恶化联系效应,1、恩格尔消费规律,恩格尔消费规律:人均收入低时,总支出中用于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比重很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支出比重下降,而舒适品和奢侈品的消费支出比重上升而舒适品和奢侈品基本是由工业提供的需求引导生产,需要实现工业化,2、二元结构,要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效率,就必须将其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工业部门,3、贸易条件恶化论,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的贸易格局会随着贸易条件恶化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情况恶化因此要发展工业,替代进口,4、联系效应,后向联系:一个产业同向它提供投入的产业之间的联系。钢铁采矿业前向联系:一个产业同向吸收它的产出的产业之间的联系。钢铁机械、汽车具有较强的前后向联系的部门作为主导部门。如汽车部门工业部门的联系效应要大于农业部门因此要拉动更多产业的发展,需要优先发展工业,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工业化使城市取得主宰地位城市化推进了工业化工业布局与城市布局的空间匹配关系城市化与工业化并非同步进行,1、工业化使城市取得主宰地位,城市的出现不是工业化的结果但工业化使资本、人口等向城市集中工业化使城市取得主宰地位,2、城市化推进了工业化,集聚效应生产企业的互补,中间投入品生产的规模经济劳动力市场的共享知识信息的外溢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和消费的规模经济,3、城市化与工业化并非同步进行,工业化前期城市化较慢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加速后工业化时期城市化减慢我国的阶段,可以说,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水平已经领先于我国,达到了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我们看到一些人口过亿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同时,导致了大量的人口成为流民,流入大城市,进入贫民窟。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城市化只不过是以空间平移了农村贫困人口进入城市,变成城市贫民窟人口,四、城市化的问题,全球面临城市化危机(1),联合国人居署最新研究表明,2007年,全球将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和城市,全球城市化率超过50%;而每三个城镇或城市居民中将有一个生活在贫民窟中,这使得全球贫民窟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全球面临城市化危机(2),根据人居署提供的数字,2005年,亚洲有贫民窟居民5.81亿,占全世界贫民窟人口总数的近60%,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有贫民窟居民1.99亿,约占全世界同类人口的20%;拉美贫民窟人口为1.34亿,占全世界同类人口的14%。1990年以来,贫民窟人口占城市化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0%左右,而贫民窟人口的绝对数量却增加了2.83亿,失地农民的困境,一些发展中国家因土地私有化,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的赤贫农民,一般都占三分之一以上,他们没有地,根本没法生存。在我国也有大量因城市建设而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没有着落。目前全国完全失去土地或者人均耕地0.3亩以下的农民多达4000万到5000万人。2003年国家统计局对其中2942户的抽样调查显示,完全失去耕地的占43%,耕地被征占后收入下降的占46%。安定失地农民、完善土地制度是个大问题,第二节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一、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停滞及其原因二、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三、农业份额的下降三、农业的基础性,一、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停滞及其原因,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停滞原因之一:传统农业原因之二:重工轻农的政策,1、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停滞,表分析农业发展停滞的后果,2、分析,19501980s,发展中国家工业有所发展(1960s甚至达到10%),但农业发展陷于停滞任何一个10年人均粮食生产和农业生产增长率都低于1%,而同期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持续增长非洲是问题最严重的地区(1960s-1980s甚至负增长),3、农业发展停滞的后果,粮食短缺,营养不良,饥荒,疾病流行,社会动荡工业化受阻(粮食和原材料缺乏;人力资本贬值;市场需求萎缩;投资下降)加剧二元结构,二、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1.产品贡献农业为国民经济提供着各种各样的产品。这些产品不是国计民生不可缺少的战略物资,就是工业经济发展原料和材料的重要来源。如果一个国家的粮食增长赶不上国民经济对粮食需求的增长,国民经济的起动和健康发展就要受到影响,城乡人民的生活和温饱就得不到保证,工业部门就会因原材料供应短缺而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严重的粮食短缺还有可能导致饥荒及人口的流动和迁徙,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社会稳定。,(1)原料贡献,在工业化初期,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在工业中占据主要地位,如食品加工(酿酒)、烟草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等工艺简单没有最低规模限制原料来源丰富,分布广泛需求收入弹性比农产品大得多,需求增长快农业的增长,使得这些轻工业可以获得廉价的原料。,(2)粮食贡献,必须有足够的农产品剩余供给非农部门。从理论上讲,可以通过进口粮食,但是高昂的价格和短缺的外汇、以及粮食安全,使得一国的粮食供给必须依赖本国,进口作为一种补充。为了防止国内粮食价格的上涨,粮食增长率必须满足d=p+ie=人口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粮食需求收入弹性若p=2%,i=1%,e=0.7,则粮食增长率必须达到d=2.7。,发展中国家对粮食需求巨大,居民的消费倾向高人口增长率高工业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城市化扩大了对粮食的需求,发展中国家对粮食需求巨大,居民的消费倾向高人口增长率高工业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城市化扩大了对粮食的需求,发展中国家对粮食需求巨大,居民的消费倾向高人口增长率高工业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城市化扩大了对粮食的需求,发展中国家对粮食需求巨大,居民的消费倾向高人口增长率高工业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城市化扩大了对粮食的需求,粮食短缺问题,美国著名学者布朗在1995年“谁来养活中国!”由于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占用耕地,造成粮食生产下降。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仅达8600亿斤,与总需求相比缺口1100亿斤,其中700亿斤是稻米,而全球的稻米贸易量只有400亿斤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和稻米,造成了国际价格的上涨。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曾承诺,中国向国际市场采购的粮食将不超过自身消费总量的10%。,2.市场贡献,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还是国内工业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农村人民所需要的服装、家电、各种日用工业品,以及化肥、农药、农机、农具等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都为本国的轻工、纺织、制造、化工等行业的发展创造着市场条件。没有农村的广大市场,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是不可能的。,3.资本贡献,自发的农业剩余积累是国家或个人通过市场渠道,根据各自的意愿所进行的资本逐步积累。在一定的政策条件下,农业剩余越多,资本积累的也越多,资本积累的速度也越快,资本积累对工业发展的推动力也就越大,就越容易调动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中国的实例20世纪50年代,资本贡献占到701992年为6.1,农业资本转移的途径,通过私人资源向非农部门投资。利用行政力量通过各种经济杠杆强制资本的非农化,如通过价格行政控制、税收、费用。两个途径市场机制自动转移(较慢)政权力量强制性转移(较快且隐蔽易形成城乡隔离)化肥换谷物制度,4.外汇贡献,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发展工业所需要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必须从国外进口,这需要大量的外汇。在工业落后、产品质量差、工业自身难以出口创汇的情况下,出口初级农产品来换取外汇收入的重任又落到农业部门身上。通过农业出口来换取外汇,可以加快外来设备和技术的引进,推动工业经济的发展。利用农业出口创汇,可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有利于本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发展。,5.人力资源贡献,发展中国家的广大农村盈育着各种类型的人才。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民具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善良正直、乐于奉献等优良素质。来自农村的广大劳动者,还是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坚力量。沿海工资上升水平,三、农业份额的下降,1.农业产值比重的下降随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出现了明显下降。由左图可以看出,在过去的50年里,农业产值的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GNP的增长速度。,2.农业就业比重的下降,随着经济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他非农产业中去,农业劳动力人数越来越少,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尽管各国农业劳动力比重的下降幅度各不相同,但下降的基本趋势是一致的。,原因:(1)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小,当收入提高后,人们倾向于只把增加的收入中,比原来较小的部分用于购买食品,而把更多的收入用于购买其他非农商品。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所产生的需求刺激,对于农产品要比其他非农产品要小得多。所以,导致农业份额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而相对下降。(2)农业比较优势的下降农业生产率在不断提高,过去需要很多人搞饭吃,才能够养活少数人的现象,逐渐不存在了,现在一个人可以养活几个人。同时,与非农产业相比,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较慢,从而在生产率上面不再具有优势。农业生产者的收入要低于其他非农产业劳动者,必然向收入高的产业流动。,四、农业的基础性,比较而言,农业经济活动有着更为突出的外溢性(Externalities)。突出表现在:健康发达的农业将会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外部效益,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1.农业巨大的外部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业的近乎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特征,农业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市场为消费者提供着丰厚的外部经济效益。中国农业仅通过农产品的市场化供给一项,每年产生的总的外部经济效益至少在2000亿元左右;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资本积累、投入水平低和缺乏就业门路的情况下,农业仍然是就业最为集中、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承担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就业负担。,2.农业巨大的外部社会效益,农业是基础产业,是人类生存之本、衣食之源,是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根基。任何形式的经济发展,都是以人力资源的再生和人们劳动能力的维持为基本条件。农业生产不发展,食物供应就会出现短缺,为获取食物人口就会流动迁徙,社会安定就会受到威胁,国民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就会被打乱。没有农业的健康发展,就没有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的健康发展;没有先进发达的农业,就不可能有先进发达的国民经济和第二、第三、第四产业。,3.农业巨大的外部生态效益,从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生态条件看,农业是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制造氧气的主要产业,没有良好农业生态系统对人类所需水、空气、氧气等基本生存条件的维系,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不可能的,人类自身的长期生存也是不可能的。农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覆盖范围最大的生态系统,农、林、牧、副、渔等各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形成健全、稳定的农业生态结构,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强大生态功能,从而为社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巨大的外部生态效益。,第三节农业的进步,一、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通过口授与示范从一代传到下一代”中国的农业兼有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特征:生产手段的原始性高产良种等生物技术的普遍运用,(一)传统农业的特点,生产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主要是自给自足以土地和劳动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技术长期停滞,(二)现代农业,1、物质投入的现代化石油农业2、生产技术的现代化3、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区域化农工贸一体化4、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利润最大化5、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收入,(三)农业发展的阶段划分,韦茨(1971)1、自给自足农业阶段生存2、混合的多种经营农业阶段收入最大化3、专业化、现代化、商品化的现代农业阶段利润最大化,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绿色革命,(一)绿色革命的产生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墨西哥、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农业地区,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新型高产小麦和水稻品种,使粮食产量比过去大幅度增加。这场种子改良运动被称为“绿色革命”。是在发展中国家人口膨胀和农业停滞的巨大压力之下发生的。,(二)绿色革命的特点,高产良种具有高化肥反应性质,高产良种与化肥是高度互补性投入品。种子化肥技术是规模中性的,大农场并不比小农场更有效率。(提高土地生产率),(三)绿色革命的影响,积极作用:大大缓和了发展中国家农村隐蔽性失业问题粮食供给的增加和粮食价格降低缓和了物价上升的程度,负面影响:收入分配不均现象恶化(大农场主、小农与佃农;地区差异)土地肥力下降与环境污染注意:绿色革命对中国的农业和粮食生产并没产生显著影响,三、对小农场的质疑和辩护,质疑辩护,质疑,按照规模报酬递增规律,小农场与大农场相比,生产效率下降,辩护,农业生产要素不可分性事实上不存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地少人多农业技术也有规模中性的贝利(1979)等的研究证明小农场的效率也可以高于大农场对农民积极性的激励,农业生产要素不可分性事实上不存在,农业投入,包括农用机械在内,是可以细分的也有适于小规模生产的农用机械和投入,效率并不会大幅下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地少人多,大农场倾向于节约劳动,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小农场有利于就业,以集约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农业技术也有规模中性的,农业技术并不全部是规模递增的也有规模中性的农业技术,如新的杂交水稻品种等,贝利(1979)等的实证研究,贝利(R.A.Berry)等1979年对巴西、肯尼亚、墨西哥、印度等20个国家的农业进行了横向比较,对巴西、哥伦比亚、菲律宾等6个国家农业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小农场比大农场更有效率,对农民积极性的激励,如果以居住所有制的小农场代替不在所有制的大农场,对农民积极性的激励是巨大的这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中国为例:19591978,农业总产值总共仅增长91.3%,19521978年人均净产值增长为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1978年仅相当于1952年的77.6%1978年开始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1984年,农业总产出增长42.2%,其中制度的贡献率是46.8%(林毅夫,1995)。,四、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一、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对农民从事生产是否有刺激作用为标准1.土地所有制形式大庄园制种植园制租佃制公有制,2.土地改革的目标、形式,A.目标社会稳定公正与公平解放生产力,B.形式地租契约期限的界定降低地租土地有偿转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二、政府的农业政策,价格政策投资政策信贷政策研究、推广与教育,第四节中国的城乡一体化,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特别提到农村改革的问题。在这份4800多字的公报中,10多次出现“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等方针。在中国农村3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中,针对推进农村改革问题,中央全会9次专题讨论、出台了10个中央“一号文件”。本次公报则是第一次提出了以“城乡一体化”的方式解决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教授曹锦清表示,城乡一体化此前几年已经在某些地方有试点,比如成都双流地区。曹锦清认为,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取消当前的户籍制度,实行根据工作入住的户籍政策,第二是社会保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障)在全国范围内达到均衡。但是这两个问题又会衍生一系列的难题。由于各大城市之间的差异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所以城乡经济一体化将会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工业反哺农业,到了反哺的阶段了吗我国目前工业反哺农业的主要内容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注意点,到了反哺的阶段了吗,国外的经验我国的现状反对者的声音,国外的经验(1),工业反哺农业比较典型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和日本为先行工业化国家,而韩国和中国台湾省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它们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便开始调整剥夺农业的政策。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各国反哺农业以工补农的政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都在不断进行调整,由此可划分为转折期和大规模反哺期。到了工业化后期,工业反哺农业进入高级阶段,政策目标、手段、力度和范围都将发生质的变化,国外的经验(2),转折期的始点就是刚跨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时间。以钱纳里和赛尔昆等设计的标准国家模式为基准,按照从最不发达国家到最发达国家变化过程完成1/3时界定为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这时国民经济结构的“阈值”为:人均GNP超过200美元(注:为1964年按汇率换算的美元。);人口城市化率超过30.5;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农业低于39,工业超过21,服务业超过32.9;就业结构:农业低于52,工业超过17.5,服务业超过30;初级产品出口占GDP比重低于10.5,制成品出口占GDP比重超过5.1,国外的经验(3),按照这一标准模式及内含的国民经济结构的定性特征,一些国家和地区大致在以下年代就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美国1900年、德国1913年、日本1936年、韩国1970年、中国台湾1968年,国外的经验(4),在以工补农的大规模反哺期,主要国家和地区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发生了明显变化,此时国民经济结构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人均GDP在欧美先行工业化国家,在50007000美元(购买力平价,下同)之间,而在亚洲先行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则在35004500美元之间。二是农业GDP的比重在欧美国家一般低于10(法国例外),而在亚洲国家则低于15。三是工农业的GDP比重一般在31左右。四是农业就业比重在欧美先行工业化国家一般低于27,而在亚洲先行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则在30以上。五是人口城市化率一般在50以上,我国的现状(1),GDP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城镇化水平国家财政能力外贸结构结论区域间差距,GDP,到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365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约为1265美元。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即可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这说明我国从经济规模上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较强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持续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由1978年的28.1%,持续下降到2004年的15.2%,26年间下降了12.9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产业的比例关系已经演变为15.2:84.8。农业份额的不断下降,表明我国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工业反哺农业从经济结构上看,已经具备了现实的可能性,劳动力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转折性变化,非农产业取代农业成为就业主体。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非农产业就业迅速增长,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出转折性变化,1997年非农部门劳动力占全社会就业比重首次上升到50%以上,2004年已经上升到53.1%。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过半,表明其已成为就业主体,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比重逐年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1978年-1998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从17.9%提高到33.4%,年均提高0.775个百分点;到2004年,仅用了6年时间,城镇人口比重就提高到41.8%,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国家财政能力,财政收入保持连年高速增长态势,国家财政能力不断增强。2000年以来,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结构效益不断改善的基础上,国家财政收入连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00年为13395.23亿元,2004年达到26396.47亿元,年增长率21.6%。国家财政收入规模的迅速扩大,说明我国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财力基础。此外,2004年农业各税在全国各项税收中仅占3.4%,这也说明了曾经对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农业税,对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对财政的贡献已经微乎其微了,外贸结构,国家对外贸易对农业的依赖程度显著降低,依靠农业出口创汇支撑工业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1980年,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为16.5%,到2003年已降低为4.0%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创汇能力显著增强,为反哺农业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1978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为49.9%,到2004年,迅速提高为93.2%,结论,通过对2003年我国人均GDP、农业GDP比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率、恩格尔系数、农业税占财政收入比重等主要指标的测算,并与国际上可比的参照指标进行比较,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阶段而就业结构、城市化率等少数指标就业结构、城市化率等指标与参照值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还没有完全进入达到全面、大规模反哺期。或者说,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从“工业反哺农业”起步阶段向全面、大规模的“工业反哺农业”阶段迈进的转折时期,区域间差距,国内不同的区域条件也不一样东部沿海地区具备率先高水平反哺的条件(以上海为例)而中西部地区还处于转折期,以上海为例(1),上海人均GDP已经从1978年的2498元增长到2005年的51400元(超过6000美元)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4.1%下降到2004年的1.3%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41.3%下降到2004年的18.8%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数占总从业人员人数的比重从1978年的34.4%下降到2004年的8.0%,以上海为例(2),2005年,上海的城市化水平达到85%,郊区城镇化水平接近60%,郊区农村全面小康程度达到87.8%,郊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到85%,工业财政收入已占到郊区财政收入的40%以上,郊区250万农村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已达180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非农收入已占到83%上海毫无疑问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和大规模反哺期,仅仅反哺市郊农业,已经充分具备了率先实现类似于发达国家高水平反哺均衡的条件,反对者的声音(1),林毅夫认为,中国还没有达到工业反哺农业阶段,而且增加农业补贴对促进农民增收的意义不大,甚至可能造成农产品严重剩余和农民对农业补贴的高度依赖仲大军指出: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旦其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工业利润往往会反哺农业,但就目前我国的情形看,工业化还处在一个大肆掠夺农业资源的过程。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还远未到来孟雷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本身的现状还是疲软的而且薄弱的,不仅无力反哺农业,而且还有着对剪刀差的现实需求,反对者的声音(2),不过,不主张“反哺农业”说法的,并不意味着不注重解决“三农”问题,而是通过取消农业税费、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业科研支持、建立统一农产品市场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手段和方式来进行,反对者的声音(2),不过,不主张“反哺农业”说法的,并不意味着不注重解决“三农”问题,而是通过取消农业税费、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业科研支持、建立统一农产品市场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手段和方式来进行,我国目前工业反哺农业的主要内容,反哺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目前我国反哺的重点,反哺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来看,工业反哺农业是一个长期的动态演进的过程,反哺在不同的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反哺初期,因财力所限,反哺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为主,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为辅,反哺力度不大、范围较小。随着反哺逐渐成为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反哺,到了大规模反哺期,政策目标以提高长效性的农业生产能力为主、兼顾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环境,反哺政策种类和资金投入越来越多。到了工业化后期,反哺政策目标进一步转向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自然环境为主,我国目前反哺的重点,少取多予放活配套地区间协调,少取,在免征农业税的基础上,根据现有财力和可持续原则,如何进一步降低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负担,列入考虑的包括增值税返还、农产品流通和加工环节的税收减免等如何逐步阻断农业剩余向工业的流动,比如防止农村资金的净流出(实际上吸引农业剩余回流比吸引工业剩余向农业流入更重要)、扭转农村土地及其价值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不断流失、改变仍然存在的价格剪刀差和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限制和低报酬等,多予的主体,政府干预和主导,吸引多元主体(包括农村集体企业、大型工商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合作组织、中介机构、个人投资者等)共同参与,多予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中央和市区财政。除中央财政资金外,政府资金来源重点在市区两级,进一步加快完善市区财政对乡镇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使乡镇的事权与财权对称主要依靠增量资金。存量和增量方面则坚持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多予的侧重,在有限的财政投入条件下,首先应着眼于提高农业发展竞争力。因此资助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农村教育和农民科技培训、农业科研开发和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逐步扩大到建设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农村文化设施、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农村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多予的方式,逐步由间接补贴改为直接补贴,放活(1),对于农业生产介于公益性和竞争性之间或竞争性相对较强、但政府应该鼓励的领域,政府应更多的依靠放松管制和体制机制创新,更多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税收、担保等经济杠杆工具,引导和鼓励多元社会资源支持农业,一方面让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更好地发挥“种子”或“乘数”作用,另一方面,也为了避免政府直接介入竞争性领域导致竞争环境不平等或对产业发展起到矫枉过正的作用,放活(2),比如在金融领域可以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政府贴息或担保等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把更多的资金留在农村,另一方面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积极稳妥地支持民间金融、特别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