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解读《夜雨寄北》_第1页
郦波解读《夜雨寄北》_第2页
郦波解读《夜雨寄北》_第3页
郦波解读《夜雨寄北》_第4页
郦波解读《夜雨寄北》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郦波解读夜雨寄北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共存诗六百一十四首。作为进士出身的传统士大夫阶层,李商隐当然要关心政治,关心时事,他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和咏史诗,留存下来的大约有一百首左右。除了政治诗和咏史诗,还有很多咏怀诗和咏物诗,当然还有很多应酬和交际之作。这些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千古名篇和名句,在诗史中不朽地流传着。比如“历数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比如“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比如“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比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比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比如“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当然还有我个人特别喜欢的那一句“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简直就可以和他那一句“只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相媲美,可以分别成为李商隐人生与爱情里的两句宣言。除政治诗、咏史诗、咏怀诗、咏物诗、应酬交际之作,李商隐诗作中,最为典型的一类就是他的情感诗、情爱诗。我们说他面对现实的沉重,从万丈红尘里毅然转身,回到内在的精神世界,回到他挚爱的情爱世界,并不是说他完全对外在的世界就是心如死灰,不闻不问,如老僧入定一般脱离万丈红尘;我们是说他用爱情诗、用情与爱建构起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使之成为生命、情感与信仰的支撑。当然,即使是情爱诗,像无题,像锦瑟,李商隐的笔触幽深婉转,让后人如坠五里雾中,但除了这一类幽情、婉挚让人难以索解的情爱诗,李商隐也写了很多明白晓畅的情爱诗,比如我们今天要讲解的这首著名的夜雨寄北。这首七言绝句构思精巧,却又浅显晓畅,成为千古名篇。可是,只要涉及李商隐,就像他的这个名字一样,“商隐”,大概再明白晓畅的诗篇,也会引来重重地争议。比如这首著名的夜雨寄北,它到底是不是爱情诗?他到底是写给谁?是写给妻子,还是写给友人?居然都成了有关李商隐诗作争论的焦点话题之一。万首唐人绝句中是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了,如果是这个诗题的话,那毫无疑问是写给妻子的。但很多版本中又把它题做夜雨寄北,且据学者考证,李商隐原题大概就应该是夜雨寄北。所以,这北方的人里就不一定只有佳人了,北方有佳人、还有亲人、还有友人。所以我经常感慨李商隐,还不如直接把这首诗写作无题,并入他的无题系列,反倒不会有那么多争议。当年霍松林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主笔夜雨寄北一篇,明确主张这是写给妻子的爱情诗,后来还遭到有些人的质疑。霍老还曾经亲自作文一一列答,成为学界的一桩公案。当然即使到现在,也还是有人认为这首诗不是写给李商隐自己的爱人王氏,而是写给友人的,甚至有人就认为这就是写给他的好朋友温庭筠的。当时“温李”并称,两人的情诗创作又有相通之处,皆深情婉转之至,而且除了他俩还有一个段成式,三人诗文风格也非常相近,巧的是三个人在族中排行都排十六,所以他们的诗风文风在当时并称为“三十六体”。这个“三十六”是三个排行十六的人他们的诗体文风。因为李商隐和温庭筠的关系,所以有人主张这首夜雨寄北就是写给温庭筠的,甚至现在中小学教学里头涉及到这首诗,现在也开始有这样的声音,认为这首诗是写给友人的。主要论据除了诗题夜雨寄北不是夜雨寄内,还有首句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个“君”字,按道理应该指的是男人。要是女人的话就应该用“卿”了。还有一点,就是“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西窗”,主张“朋友说”的人说“西窗”就如同于“窗友”、“同窗”,这应该是西屋之书房之意,肯定不是深闺之中。既然是在书房里“何当共剪西窗烛”,那一定就是在和同窗好友在聊啊。除了这些深文周纳式的揣测,最重要的一条证据就是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因为有明确的 “巴山夜雨涨秋池”之说,像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则主张是作于大中二年的秋天,说这时候李商隐有一次游巴蜀之行,但后来作者详细考证,认为这个时间李商隐并没有所谓的游巴蜀之行。那么这样一来,考察李商隐的生平年表,大多数人认为他这首诗应该作于大中五年。当时,西川节度使柳仲郢向李商隐发出邀请,李商隐最终接受了邀请,入川做柳仲郢的参军,也就是入了柳氏的幕府。其后他在四川的梓州度过了四年的幕府生涯。李商隐应该是大中五年的秋冬入川的,但是关键的问题是,他心爱的发妻王氏在大中五年的春夏之间就病逝了,所以“朋友说”的人主张说,李商隐再悲伤、再痛苦,寓居“巴山蜀水凄凉地”的他,也不可能写给已然逝去的妻子,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首先诗题,历史上既有夜雨寄内的诗题,又有夜雨寄北。事实上我也认为李商隐原来应该写的是夜雨寄北,而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里头,大概、有可能是根据诗意改成了夜雨寄内。为什么呢?因为李商隐写给他的爱妻王氏的诗里头,从来几乎都不用“寄内”这样的标题。比如他的摇落、他的凤,这两首其实都是写给他的发妻王氏的,可是他都不用所谓的“寄内”诗这样的诗题。我们前此反复说过,李商隐的情感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向来幽婉深挚,他甚至为此创出了无题系列,所以他在写诗的时候,尤其是在诗题上经常是不走寻常路的。常人喜欢写“寄内”,他可能就要写一个“寄北”,又怎知这个“北”不就是指的北方的家人与爱人呢?第二,说“君问归期”的“君”只能指男人,这就比较可笑了,难道这些人没有读过元稹的诗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再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还有“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元稹略长于李商隐,但毕竟也还同时代生活,元稹既然可以“半缘修道半缘君”,比之深情犹有过之的李商隐,他的“君问归期未有期”怎么就不能说是他的发妻,他的爱人呢?第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西窗,非要把他和同窗联系起来,这也让人感觉有些无厘头。西窗就是西面的窗户嘛,闺阁里的窗户就不能说西窗和东窗吗?如果这样的话,秦桧和他那个歹毒老婆的东窗密谋、东窗事发,又如何说呢?还有就算是在书房里,深情的丈夫和他深爱的妻子,难道就不能红袖添香,就不能“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了吗?最后最关键的也就是时间证据,洪迈说这首诗应作于大中二年,说李商隐有巴蜀之游,但后来学者考证,力辨李商隐并无此次巴蜀之游。于是根据他的生平,所谓“朋友论”者认为只能是大中五年,他随西川节度使柳仲郢至巴蜀,也就是秋冬之际进入巴蜀,加入了柳仲郢的幕府。而这一年春夏之际,李商隐的妻子王氏已然病逝,所以持“朋友论”者认为是不可能写给他的妻子。这个论据看上去好像铁证如山,但关键的问题在于,李商隐一定要入川任职才能算是去了巴蜀吗?如果他不是任职,只是经过、只是暂留呢?像有许多学者就认为,李商隐大中元年的时候,被桂管观察使郑亚辟为掌书记,也就是加入了郑亚的幕府,远赴广西。大中二年的三、四月间,他离桂北返,到江陵之后,又溯江至夔州。当时正是七月中旬前后,恰逢孟秋苦雨季节,长江流域江水猛涨,李商隐为此稽留月余,所以很多学者认为他的夜雨寄北、摇落、凤、因书、过楚宫,这些特别有名的代表作品其实都创作于这段时间。像摇落诗中明确说道:“结爱曾伤晚,端忧复至今”,就是很明确写给他的妻子的。而摇落的诗题,只不过因为是首句,是“摇落伤年日,羁留念远心”,头两个字是“摇落”便以摇落为题。这就像很多人主张的锦瑟、碧城这些都是无题之题,李商隐随手写来,尤其是他的情感与主旨不愿意像向来的文以载道创作那样在诗题中显现,所以要么名曰“无题”,要么便以诗经的传统,拈首字为题。既然此时的摇落是可以明确的写给妻子的,那么夜雨寄北又为什么不可以呢?其实最最重要的证据还是诗本身,还是诗里的情感,还是诗背后李商隐那颗纯粹的诗心,最能说明问题。你看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如果是朋友之问,即便有情感在,但也一定有礼节性的问候成分在。那么诗人“未有期”的回答,就一定有程式性的嫌疑存在。如果这样一来,这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它的情感味道,尤其是其中的深情的味道一下子就降低了。以李商隐这样的诗作大家,唐诗三百首中选他的诗作仅次于杜甫啊,他要写朋友之情,怎会如此程式性地寡然无味地写起呢?但能品得诗味的人,独此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内心便不禁生出深情缱绻之感。只有至亲之人之间的问与答,虽然只是问归期、虽然只是答“未有期”,这样平常的问答之间才会饱含深情。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一句平淡问答里的深情无处宣泄,继而才会有“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所见与所感。请注意,首先是一个音韵问题,这个“涨秋池”的“涨”是个多音字,在这里不能读“涨(zhng )秋池”。“涨”则是膨胀之意。“涨(zhng )秋池”就是说秋池要膨胀了、被胀开了,这种感觉和深情的意境完全不相符。你看这巴山蜀水凄凉之地,暗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猛涨,孤独袭来,在诗人的身边,没有一个可以相伴相处的人。所以猛涨的只是秋夜的池水吗?巴蜀在下雨,而我在想你;雨越下越大,思念越来越深。在孤寂的暗夜里,在孤独的命运里,思念与情感一时间如潮水袭来,不也如那涨秋池的秋水一般吗?你可知道,此时此刻潮湿的思念一下子淹没了暗夜里的我,可是这种思念如何才能让你知道呢?“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剪烛”是为了“夜话”。古代那个蜡烛点的那个时候啊,时间长了之后,它的那个灯芯啊,就会变长而且分叉,所以一分就分出这个紫霞仙子与青霞仙子来了。当然是开玩笑。为了保证这个烛火的明亮,所以要不停地去剪烛。为什么要让烛火明亮呢?是因为要让暗夜不暗,是因为要和你西窗夜话,是因为要在那一晚的重逢之夜,和你说尽今晚我在巴山夜雨中的不尽的思念。所以,因为思念,诗人竟然可以穿越时光,从这一晚望到“共剪西窗烛”的那一晚。这就是孤独中的一丝温暖、黑暗中的一缕光明啊!只要有那一晚,有可以“共剪西窗烛”的深情倾诉的那一晚,那么这一晚,今夜“巴山夜雨”中的凄苦、孤独、思念与深情都算有了寄托,都算有了回报,都是值得的。这样的深情与痴念,这样的细腻与婉转,如果是写给友人,则实在是与情景不合。如果是写给恋人、爱人,才是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对于李商隐,我们反复分析过他的人生历程,所谓要“知人论事”、“知人论诗”,李商隐早年夹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进退失据,他以进士出身,却一生“官不挂朝籍”,大多数时间不得不加入他人的幕府以此谋生。虽然在“牛李党争”中犯了政治选择上的错误,但李商隐并不后悔。他作为牛党领袖令狐楚的得意门生,最终却加入了李党核心人物王茂元的幕府,并娶了王茂元的女儿王氏为妻,李商隐虽然因此在政治上备受打击,但是他却并不后悔。他与王氏感情深笃,一生相互扶持。不论是在王氏的生前还是身后,李商隐的笔端他的诗里、他的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对王氏的深深地眷恋。事实上,李商隐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他在政治上并不像投机分子小人那样首鼠两端。他虽然以站错阵营被人所诟病,但其实他在政治上的选择,终其一生来看,都是有着自己坚定的坚持与坚守的。而李党领袖李德裕失势之后,他还能坚定地颂扬李德裕的政治抱负,并充分理解李党的政治理想,其实这体现了他本人作为庶族知识分子对李党代表下层知识分子重新崛起时政治理念的完全地理解与支持。而他之所以跟随郑亚远赴广西,不惜以进士出身的身份加入郑亚的幕府,也是因为郑亚是李党的重要的成员。所以内心中有坚定的人,在俗世的生活中,甚至在政治的喧嚣中,也一定自有其坚守。我们说李商隐长于建构他自我精神的世界,并不是说他完全放弃了外在的生活与世界。可是现实毕竟沉重,李商隐空有一腔抱负却只能以进士出身徒居幕府,所谓一生“官不挂朝籍”,仕途偃蹇,不仅屈居下僚,还要受官场党争的排挤、嘲笑。本来就少小孤苦、内向而深情的李商隐,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所谓“商隐”,有人理解是殷商之旧臣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饿死不食周粟。所以其所居之地也显忠义,所以李商隐又字“义山”,这其中应该有一种面对外在世界的自我坚持与操守。当然也有人认为,商隐源自于“商山四皓”,同样体现了大隐风范。除了名与字,知道李商隐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这个玉溪,当然肯定不是云南的玉溪。清人考证说:“玉溪,永乐水名,唐李商隐尝隐居之,号玉溪生”,说他曾经隐居在山西永乐的玉溪,一条河流之旁。不论在哪里,同样体现了他的隐逸思想。另外,他又号“樊南生”,这个“樊南”应该指的是樊川之南。“樊川”是长安城南少陵塬与神禾塬之间的一片平川,汉高祖刘邦把这个地方封给了樊哙,所以樊川由此得名。樊川之地,风光秀美,崔护“人面桃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而唐代华严寺、兴教寺等著名的八大寺,也林立在樊川之间。这是历代文人所钟爱的一片地方,在繁华的长安城南,独有幽静,独有风光,代表着文人士大夫的隐逸追求。与李商隐齐名的杜牧晚年就隐居此地,并自号“樊川翁”,所以杜牧的诗集,所以杜牧的集子又叫樊川集。而杜甫也以此自号,杜甫号“少陵野老”嘛,少陵就在樊川。宣帝的墓也在樊川,叫杜陵,汉宣帝的墓叫杜陵,汉宣帝许后之陵规模比杜陵小,所以叫“少陵”,就在樊川。杜甫、杜牧虽然都姓杜,杜甫却置杜陵于不顾,号“少陵野老”,杜牧则自号 “樊川翁”,其实都和李商隐的“樊南生”一样,借樊川之地表现他们不苟合于世的人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是性格即人,讲杜甫、杜牧、李商隐,他们彼此之间性格必然天差地别,杜牧因对现实的不满与失望转而走向生活上的放荡不羁,而李商隐则因现实的沉重与艰难转而寻找内心的深情与缱绻。正所谓“深知身在情常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又所谓“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所以,即便人生羁旅,即便“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即便在一片潮湿阴暗的秋夜里,即便在巴山蜀水的凄凉之地,只要举眸远望,内心深处有一灯如豆,“何当共剪西窗烛”,与你“却话巴山夜雨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