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孙氏家谱续修方案_第1页
2017年孙氏家谱续修方案_第2页
2017年孙氏家谱续修方案_第3页
2017年孙氏家谱续修方案_第4页
2017年孙氏家谱续修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年孙氏家谱续修方案20171030家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重要的国情资料。国家有正史,地方有方志,家族有家谱。家谱是族人血缘关系的记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对于研究姓氏文化、民情民俗、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人口迁移、基因遗传等都有重要价值。孙氏族谱自年续修后,由于历史原因一直没有续修。为使这次续修族谱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方案。一、续修宗旨本次续修宗谱以“追本溯源,敬祖收族,弘扬祖德,再创辉煌”为宗旨,运用历史唯物观论述族情,做到继承与创新结合,开阔思维,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使新的孙氏族谱成为一部家族史和教科书,用以感染、影响、教育今人与后人,从中了解、认识同姓同宗,手足相连,血脉相通,进一步做到爱家、爱族、爱国,从而形成家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二、续修原则全族参与,深入挖掘,细心操作,力出精品。1承前启后,新老衔接;2力求全面,不漏不错;3立足本地,连接县外;4男女平等,一视同仁;5规范编纂,与时俱进。这次续修族谱,既有传统模式,更要有现代气息,形式多元,内容丰富,不但要印刷谱本,且要建电子档案。三、续修任务和目的1任务通过对孙氏族人的登记采访和素材收集,在老谱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印制新谱。2目的通过续修族谱使孙氏族人“不忘祖德,不舍亲谊”,弘扬炎黄文化,凝聚族人力量,做到“克勤克俭,耕读传家”;通过续修孙氏族谱,理顺孙氏家族各门支的顺序,团结孙姓族人,以诚信为本,繁荣孙氏家族,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进步。四、续谱的内容孙氏族谱续修内容包括序,原谱序、原谱辈分、世系谱表、大事记、历史及当代人物传记、捐款名录、后记等内容,集知识性、科学性、文化性、史料性、实用性、收藏性于一体。五、方法步骤本次续修共分为前期准备,中期登记收集,后期资料汇总、整理、编纂、制谱三个阶段。(一)准备阶段1搜集老谱。2成立领导机构。先成立筹备机构,在此基础上成立“孙氏族谱编纂委员会”。3设立工作机构。根据这次续修实际情况,设立秘书处、编辑委员会、普查组、财务监审组等,按岗设责,人员交叉兼职。4建章立制。界定职责范围,建立规章制度。5材料准备。设计表、图,印刷有关材料。6宣传动员。发出通知,召开会议,开展业务培训。7筹集资金。(二)登记阶段1信息登记普查组安排各工作站上门登记,要求做到不漏不错,即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普查组三大任务一是登记采访。二是搜集资料。2指导督查筹建委员会每半月一次检查,一是了解各工作小组业务开展情况,二是现场查阅、现场指导,保持沟通。3外调工作对于一些迁移居住在县外的孙氏族人一是信函联系;二是电话联系;三是网络联系;四是外调联络。对居住地在外的孙氏族人,人口较多交通方便的地方派出外调小组到居住地调查采集信息,外调小组由筹建委员会统一派出。4资料汇总,对所采集的信息,验收合格后交编委会,由专人分支开始汇总整理;对老谱部分内容校对、加注标点,繁体改简体,酝酿新谱框架,登记、收集工作。(三)编修阶段1资料整理。确定新谱框架,成立编纂班子,适时抽调专人,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分工协作,相互配合,集中精力,搞好编修。2集中编修。能否出精品,关键在编修,要全力以赴,集中人力、物力、电脑等相关设备,确保编修顺利进行。3审核校对。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确保不出差错。4定稿刊印。这次新谱在传承基础上要有创新,印刷质量要高,设计要新颖,使其真正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精品。5新谱发行。举行发谱仪式,做到既庄严隆重又不铺张浪费,参照孙氏族谱过去收藏保管办法,借鉴其它姓氏做法一是免费发放一套公谱收藏供族人查阅;二是订购新谱收藏。六、时间安排整个编修工作总体计划安排为2年,时间服从任务、服从质量。要求各工作机构以大局为重,抓紧抓实,保质保量,统一行动,不拖后腿。续谱时间安排(一)2018年1月筹备、成立理事会,印发通知,物色确定办公地址,抽调人员,制定理事会章程,工作计划。2月至3底编写印制材料、培训普查员,开展县内外募集,展开县内外普查工作。3至12月县内外信息普查基本结束;室内收集汇总工作开始;对老谱进行打印、校对、标注,新谱框架确定;整理历史及当代孙氏名人、人物传记、人物简介。(二)2019年1月至10月份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汇总、整理、编纂、审核、校对。12月份争取刊印。要求抓紧时间,保证质量,精心编修,力出精品,力争在2020年底新谱印刷发行。七、建章立制族谱编纂委员会制定实施方案,制定各工作机构等方面的工作职责,明确界定职责范围。族谱编纂委员会所有成员都要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和分工制定出具体工作计划,要加强调度,开展督查,上下联动,保持一致。工作中各负其责,不推诿扯皮,这次续修族谱是孙氏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参加续修族谱人员要精诚团结,竭尽全力参与编修,这样才能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无愧于子孙后代,向全体孙氏族人交上一份满意答卷。领导机构建议组成人员如下(需要征求意见)建议名单如在修谱中不作为的在成谱时取消,没有在建议名单中而在修谱中有贡献的在成谱时加入。组长孙传泽常务副组长孙传斌副组长孙传志孙传宝孙传兴孙谋国(小双)成员孙传玉孙传斯孙传霖孙传礼孙金满孙金勇李红(小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孙传志兼办公室主任,孙传斌、孙传宝兼办公室副主任,负责修谱业务工作。具体职责分工孙传泽主持修谱全面工作。孙传志负责修谱日常工作,具体做好修谱调度、编辑、审核、成书等工作。陈先玉、马荔、孙金红负责财务、会务、后勤等工作。孙传玉、孙传霖负责宣传发动、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孙传斯、孙金满负责外调工作。工作机构。设立秘书组、编辑组、普查组、财务组。(1)普查组孙传玉组长负责各支系宣传发动、资金筹集、资料普查、初审核查等工作。(2)秘书组组长孙金涛孙亢负责新增资料整理、归类、录入等工作。(3)编辑组组长孙传志负责老谱与新谱的承上启下,编辑整理,审核把关等工作。(4)财务组组长马青荔负责管理修谱启动资金和谱书征订资金管理。目录一、长辈名人题辞二、彩色照片三、序言(序言一、序言二)四、凡例五、大事记六、家谱的起源七、中国姓氏的来源八、孙氏的起源及历代名人录九、本族的起源及迁徙考十、孙氏家谱图表十一、五服图十二、字辈表十三、孙氏宗祠四言通用联十四、族规家训十五、我的家乡十六、外传十七、内传十八、家族重大节日录1、民俗节日2、结婚3、添丁4、葬礼十九、杂记二十、艺文录二十一、传家宝二十二、坟茔图二十三、族人访谈录二十四、孙氏家谱筹委会名录二十五、孙氏家谱编纂委员会名录二十六、孙氏家谱捐款一览表二十七、余庆录二十八、附录二十九、编后记凡例一、本书是孙氏家族全面的发展史,内容涵盖到每一个人和事,是鲁西北地区典型的家谱代表作。二、修谱的宗旨和作用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三、编纂原则以纪实性为主,文学性为辅、以当今为主,古代为辅、男女平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达到资料性和文学性的统一。四、时间断限原则以家族高祖迁入陈大亮村开始为上限,部分内容可上溯到迁出地,下限到2009年春节。五、写作方式以时间为纵线叙事,以人物传记为横线,一点带面。家谱以及家谱的内容一、什么是家谱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家谱、族谱的雏形。谱牒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旧有门阀势力受到重大打击。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以至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成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降,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谱、族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谱被认为是封建宗族制度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有的封建文化自然在荡涤之列,民间的修谱活动几于绝迹。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环境的日渐宽松,政府采取的是一种不支持、不制止的宽容态度,纂修家谱过去被禁止的“封建宗族活动“又“沉渣泛起“、“死灰复燃“。社会各界对新修家谱看法不一,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二、家谱的内容明以前家谱所见极少,无以考察。明以后,一种新的家族制开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下方面谱序。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谱例、谱论和目录。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恩纶录。又称恩荣录、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凡勅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传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了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盗禁赌、封山禁林等。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墓图、墓志。墓图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不少家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几卷、十几卷。派语。又称辈份诗、班行诗等,没有统一的名称,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须大家捐资,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录。家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能冒领。编号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还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等等。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清及清以后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互相参照。因此,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但世系图、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谱“了。家谱百科华人姓氏的来源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你。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是由君主所封的地、爵位、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转变而来。所心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不同姓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氏的男女去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惧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是438年。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文章。文章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十个姓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上。第三大十个姓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句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池等等。孙氏的由来及历史名人录一、孫氏淵源孙姓主要由五大来源组成姬姓、芈姓、妫姓、子姓和外姓的改姓。第一支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称康叔。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三监联合殷王武庚叛乱,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乱有功,封为怀侯。周成王以康叔为司寇,赐卫之宝祭器,欲移康叔于卫。康叔死后,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孙考伯于卫,侯爵,XX在今河南北部淇县东北朝歌城,故史称康叔为卫康叔,乃追称之名。春秋初,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2700多年的历史。第二支源出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孙叔敖居于期思,即今河南淮滨东南。这支芈姓孙氏也有2600年的历史。第三支系自妫姓。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公元前547一前490年在位时,陈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XX在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氏。这支妫姓孙氏也有2500多年的历史。第四支血缘子姓。商朝末,朝纲混乱,纣王昏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这支子姓孙氏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第五支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其他姓改孙姓的最主要的事件有战国名士荀子的后裔在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名讳,改为孙姓;西汉滕公夏侯婴之曾孙夏侯颇,随外祖父姓而改姓孙;三国时孙坚部将俞河改姓孙。少数民族使用孙姓主要有唐朝契丹人孙姓;清朝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多数被同化成汉族孙姓。二、迁徙分布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发源在山东的妫姓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秦汉以后,妫姓孙氏成了全国孙姓的主力,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时期,孙姓已遍布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可见孙姓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明末清初,孙姓也进入了台湾。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孙姓大约有105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35,为宋朝第十一位大姓。孙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118,占安徽总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山东、江苏,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这六省的孙姓又集中了44。形成了长江以北孙姓为主力的布局,皖豫鲁苏,长江流域为两个集中分布的孙姓聚集区。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孙姓大约有1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8强,为明朝第十四大姓。宋、元、明近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孙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低,近600年中孙姓人口纯增长率只有13,净增加了1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208、山东145、江苏13、江西119,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陕西67、河北58、安徽56、山西56、河南51,这五省的孙姓又集中了29。浙江为孙姓第一大省,占浙江总人口的16。宋、元、明期间,孙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东部地区迁移,而中原地区孙姓人口萎缩。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赣、鲁苏两大块孙姓人口聚集地区,孙姓聚集重心开始向东移动。当代孙姓的人口已达1848万,为全国第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5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孙姓人口由119万激增到1848万,增长了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孙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孙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两省,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安徽、黑龙江、河北、辽宁、江苏、吉林,这六省又集中了42。山东为当代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孙姓总人口的169,占省总人口的33。占省人口比率最高的省份是黑龙江35和吉林34。以长江为分水岭,孙姓显示了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形成了华东沿海省份连接东北三省的孙姓分布带。在最近的600年期间,孙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其特点是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劲地回迁,同时,出现了黄河下游的孙姓人群向东北地区的大量移民。三、郡望堂号【堂号】“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乐安堂“因为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他带兵西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映雪堂“晋朝时候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名。【郡望】汲郡晋置郡。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为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11世孙福。乐安郡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家之圣孙武之族所在。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四、家乘谱牒在上图、国图以及江苏、山东、山西、浙江、江西、湖北等省市的图书馆均有收藏的,另外陆允昌先生主编的“中国孙氏世系源流“一书中有大大几百部孙氏宗谱目录,并有始迁祖的迁徙的过程等介绍,需要者可索查。河北孙氏家谱四卷、宁晋孙氏族谱四卷、江苏孙氏续修宗谱二十卷、孙氏族谱六卷、映雪堂孙氏族谱十卷、孙氏家谱十三卷、孙氏世谱十卷、孙氏宗谱图咏十卷、富春孙氏宗谱十二卷、常熟孙氏宗谱不分卷浙江孙氏梅东家乘一卷、孙氏世乘三卷、姚江孙氏世乘二卷、孙氏房谱不分卷、下沈孙氏宗谱一卷、阳川孙氏宗谱十八卷安徽宣池富春孙氏宗谱十卷、新安孙氏重续宗谱不分卷、寿州孙氏支谱十卷广东孙氏族谱四卷、崖县孙氏族谱三十卷孙氏宗谱不分卷、孙氏世系不分卷、孙氏宗谱四卷、严庄孙氏宗谱二十四卷、孙氏万代世系表不分卷、竹圆孙氏宗谱十六卷五、历史名人孙阳春秋时秦国人,是最早在史书上出现的一位孙姓名人,因以善相马闻名,后世也就以“伯乐“两个字来表示一个人的知人之明。孙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齐国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编撰成孙子兵法,成为当时乃至今后的战争具有指导意义的兵学盛典。孙膑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武后裔。受庞涓暗害,受膑刑,故称孙膑,著有孙膑兵法。东汉末XX太守孙坚孙权父。孙权(182252年)吴郡富春人(今XX市富阳县)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在位二十二年,江东六郡得以有相对安定的局面,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他重视农业、设立农官、奖励农事,兴修水利,还在山越地区建置郡县,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他派遣大将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渡海开发台湾,开拓了大陆与海岛的联系。东汉末,孙权继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上表请封孙权为讨虏将军、会稽太守,他屯守江浙一带,并以此为根据地逐步收罗人才,发展势力。建安十三年(208年)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建安十九年,刘备定蜀,孙权西联蜀汉,北抗曹魏,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建安二十四年,孙权败关羽,袭荆州人,任骠骑将军、荆州牧,封南昌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自立为帝,派使者安抚孙权,封他为吴王。黄武元年(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以后和蜀魏时和、时战。在位期间,曾四改年号,称黄龙、嘉乐、赤乌、太元,七十一岁去世,谥为吴大帝。魏国经学家兼训诂学家孙炎。西晋文学家孙楚、名士孙康。东晋文学家孙绰、无神论者孙盛。孙思邈(581682)唐京兆华原人。少因病学医,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善言老庄,兼通佛典。隋文帝尝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唐太宗时召诣京师,年已老,欲官之,不受。高宗显庆中复召见,拜谏议大夫,上元元年称疾还山。采药治病,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后世称“药王“。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朝书法家孙过庭、画家孙位。五代后周名将孙方谏、诗人孙光宪。北宋经学家孙奭、名士孙复。明朝大臣孙承宗、孙传庭。孙存(14911547)明滁州人,字性甫,号丰山正德九年进士授礼部主画,仕至河南布政使精於吏治,尝取律之全文,以大诰、会典等与律有关者次之,附以条例、诸家注解及案例,辑为一书,名大明律读法。工书法。有岳麓书院图志、丰山集。孙云球明清之际光学仪器制造家,曾创制察微镜、夜明镜等70种光学仪器,是我国民间最早独立制造望远镜的人。孙奇逢15841675明清之际学者。字启泰,一字钟元,世称夏峰先生。直隶容城(今属河北)人。万历举人。明亡隐居不仕。与黄宗羲、李顒并称三大儒。力学“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初宗陆九渊王(守仁),晚倾慕朱熹理学,终于成为两派的调和论者。提倡不拘门户,重深造自得。著作有理学宗传、读易大旨、四书近旨、夏峰先生集等。清朝直隶总督孙嘉淦、经学家孙星衍、经学家兼文字学家孙诒让、诗人孙原湘。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先籍河南陈留)。幼名象,原名文,字载之,简署载,又号逸仙,人称中山,尊称中山先生,之后,章士钊首以孙中山相称,从此也就流传开来。伟大的民主主义先行者。曾学医和行医,并留日。后组织同盟会,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后又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实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有孙中山全集等。长兄孙眉,夫人宋庆龄。孙传芳(18851935)山东城人(一作XX)。字馨远,法号智圆,外号笑面虎,影射名申烈。北洋陆军速成学堂毕业。留学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1908年冬毕业回国。历任北洋军营长、团长、旅长等职。1921年任长江上游警备司令兼第二师师长。1923年任福建军务督理。次年江浙战争爆发后,占据浙江,任闽浙巡阅使兼浙江军务督理。1925年在南京成立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自任总司令兼江苏总司令。1926年在九江被北伐军击败后,投靠张作霖,被任为安国军副司令。1927年8月纠集残余部渡江反扑,在南京又被击败。后迁居天津念佛自遣,入居士林,任理事长。后被施剑翘为报父仇刺杀。民国政府行政院长孙科。当代地质学家兼古生物学家孙云铸、地质学家孙大中、桑蚕育种家孙本忠、农业化学家孙羲、经济学家孙冶方、哲学家孙叔平。孙祖勃(19191978)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名淦,号梦园。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纵览古今名作,鉴别日精。熟稔中国书画史论,见多识广,美术界同人戏称为“两脚书橱“。亦擅山水画。曾参加辞海中国画学科的撰写修订工作。著有唐寅、米芾、米友仁等画人传记。对历代名画记作了校注。孙姓有8个来源孙姓来源关于“孙”字“孙”字未简化之前写作“孫”。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孙”“子之子曰孙,从子从系;系,续也。”即儿子的儿子叫做孙,孙字是由“子”和“系”两部分构成。“孙”在本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即子之子。孙姓的来源孙姓起源的头绪很多。由于在先秦时期,孙姓就出现“兵家祖”孙武,大军事家孙膑,“吏者师”孙叔敖,先秦时期,中国孙姓出现,不断有华夏子孙加入孙姓行列,使得孙姓源头特多,同时孙姓人口也越来越多。一般认为有以下八个来源一、孙姓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姬姓卫国,这是先秦时期孙姓来源的最主要一支。姬姓卫国王室的后代姬惠孙之后姬武仲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孙”,以纪念其祖父惠孙。姬武仲就是这支孙姓的始祖。姬姓孙氏是周文王之后。元和姓纂说“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卫康叔,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小儿子,原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州西北),史称卫康叔。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殷原来统治的地区分封给康叔,仍然以殷的旧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为都城,监管殷的余民,同时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邽氏、樊氏、饥氏、钟葵氏赐封给他,建立卫国,康叔又称卫康叔。康叔受封之后,很快把殷都改造成为周的方国。后来,康叔到宗周做了司寇,把自己的封国交由儿子伯康管理。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公元前852公元前758年),名和,春秋初年卫国国君,公元前812年前758年在位。在位期间,国泰民安。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西弗等联军攻破镐京(今陕西省长安),杀周幽王。他与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合兵助周王室平定叛乱,护卫王宜臼东迁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内王城公园一带),被周平王赐给公爵。卫武公姬和有子惠孙,惠孙之子名耳,为卫上卿,食采于戚今河南濮阳市,姬耳之子名乙,字武仲,依据周制,诸侯国国君的儿子公子,孙子称公孙,玄孙(公孙之子)不能称公孙,应以其祖父的字为氏,武仲即以父惠孙的字为姓,就是孙氏。姬姓孙氏同样也是黄帝后裔黄帝玄嚣蛟极帝喾后稷(周始祖)不窟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渝公卯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文王姬昌卫康叔康伯考伯嗣伯庭伯靖伯贞伯顷侯厘侯武公和公子惠孙耳乙(始姓孙)。二、第二大来源于芈姓楚国,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一代名相。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孙叔敖使成为这支孙姓的始祖。芈姓孙氏也是黄帝后裔黄帝昌意颛顼称老童(卷章)吴回陆终(芈)季连附沮穴熊。季连为荆楚先祖,始姓芈,季连的孙子穴熊为荆楚国君。楚君蚣冒(熊眴)王子蒍章眴蒍叔伯吕臣蒍贾伯嬴蒍艾猎即茹敖(字孙叔,其子以父字为氏称孙氏)。芈姓为先周时期的南方楚国的国姓。说文解字说“芈,羊鸣也,从羊象声。”据后人考证,芈姓族人应与北方牧羊民族有关系,楚民族是中原华夏族的一支南迁后与周围土著居民不断融合而成。颛顼是黄帝之孙,根据历史传说,其后裔的一支称祝融氏,临江水与蛮族杂居。祝融后代陆终娶鬼方之女,该女怀胎十一年而不分娩,于是剖腹产,从其左右肋中各生出三人,其中第六子叫季连,其分支为芈姓,乃楚人的先祖。大约在商朝时期,季连部族逐步南迁到汉水流域,在与当地三苗土著居民不断融合后,力量逐渐强大。商后期,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该部酋长鬻熊决定投靠周族,并在营救周文王与协助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过程中立下许多功劳。在后来分封中,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周王封为子爵,建立楚国。因为鬻熊的历史功绩,及其对楚族社会的影响,从此开始,楚国国君改为以熊为姓氏。楚国是春秋时期南方的大国,其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区和江汉平原一带,后逐渐扩大,长江南北大部分地方都是楚国的领土。西周时期,楚对西周保持相对独立,往往叛服无定。周昭王曾两次率师伐楚。周夷王时,王室衰微,熊绎的后代熊渠乘机出兵攻打庸和扬粤(即扬越),至于鄂(今湖北省境内),分其土,封长子毋康为句亶王,中子挚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厉王时,熊渠畏周伐楚,去其王号。周宣王时,楚一度内乱。熊严有子四人,长子熊霜先立。熊霜卒,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亡濮,而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熊徇之孙熊仪为若敖(楚君无谥称敖,冠以葬地名),其庶支称为若敖氏,是后来楚国的显族。楚蚡冒是春秋初期的楚国国君,若敖的孙子。其子蔫章封邑于蔫他就以“蔫”为姓,蔫氏后来逐渐发展为楚国的一个望族,蔫章之子蔫吕成,字步伯,楚成王时曾被任命为令尹,其孙蔫贾,字伯赢,在楚庄王时任工正(管理王宫各类工匠之类事务的官员)。贾之子蔫敖,字艾猎,即楚国名臣孙叔敖。孙叔敖约生于公元前630年左右,少以聪明仁厚著称。其父蔫贾官至工正后被权势所杀,孙叔敖率全家避难迁至期思(今河南省淮滨)隐居,后在楚王亲信虞丘子的推荐下,出来辅助楚庄王。楚庄王因得孙叔敖辅助,国力大增,后打败晋国,一举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孙叔敖虽贵为楚相,但生活相当俭朴,没有多少积蓄。以致他死后,他的儿子回乡种田,生活贫困,不得不砍柴以补贴家用。后有宫廷艺人优孟模仿孙叔敖计说楚庄王,告之孙叔敖家后人穷困状。楚王乃召孙叔敖子,封以寝丘(今河南省固始县境内)四百户。孙叔敖后人为了纪念一代贤相,就以孙为姓,从而先秦时期的寝丘一带又出现一支孙氏族人。三、孙氏来源于妫姓古今姓氏辨证等认为孙姓出自妫姓,是齐田完的后代。齐田完的四世孙桓子的孙子,因为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田完是舜的后裔。许多孙姓族谱把虞舜视为本族的第一始祖,不过,虞舜作为孙氏第一世始祖只能是传说,并没有可靠的世系记录可寻,孙氏祖上有确切的世系是从舜的后代虞阏父开始。周武王伐纣时,虞阏父做周国陶正之官,执掌陶器的制作,管理从事制陶的百工。由于其管理有方,器用齐备,又因他是古代圣贤虞舜的后代,周武王为奖励他的劳绩和褒扬他的祖先,就把长女嫁给虞阏父之子妫满,并把他分封到今河南淮阳一带,建立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古又称胡公满。从胡公满开始,经过10代12个国君的世袭传承,到桓公时,陈国发生了内乱。桓公卒后,其弟佗杀桓公太子免而自立,是为陈厉公。太子免的三个弟弟跃、林、杵臼为报杀兄之仇,又设计杀厉公,立跃为利公。利公立5个月后去世,君位传给其弟林,为庄公庄公在位7年后卒,君位又传给其少弟杵臼,为宣公。宣公原本已立太子御寇,后又欲立宠姬所生之子款,便于公元前672年杀太子御寇。厉公之子完,字敬仲,与御寇交往甚密,因惧怕祸及自己,逃到了齐国,改姓田,称田完。由于他原是应该继立的诸侯,再加上他品德高尚,齐桓公欲命他为卿。但田完推辞卿职,当了管理百工之事的基层官吏。田完的四世孙田无宇(桓子),官为“上大夫”;五世孙、无宇之子田书在齐国攻打莒国的战斗中立了战功,被齐景公封至乐安并赐姓孙氏。妫姓孙氏远古始祖虞舜,系黄帝后裔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牛鼓叟虞舜虞阏父胡公满申公犀侯相公皋羊孝公突慎圉戎幽公宁厘公孝武公灵夷公平公燮文公圉桓公鲍厉公佗公子完(奔齐)山巨孟夷泯孟庄文子须无桓子无宇田书(赐姓孙)。四、孙氏出自子姓,为比干之后。比干之后,避难改姓孙氏。比干是殷末纣王叔父,官至少师。纣王淫虐无度,国势危殆,却不听劝谏,他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连续三天进宫劝说纣王,希望他能改过自新。纣王恼羞成怒,下令如若有人敢再犯颜直谏者,一律斩首。可比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继续劝说纣王。纣王暴跳如雷,让人当庭剖开比干的胸取心。比干被纣王杀害后,其子孙纷纷避难隐姓,有的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改为孙姓。五、孙姓在汉代时,苟子后人因避讳而改孙姓。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姓苟,名况,又称苟卿,是苟姓家族人的骄傲。但到汉代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苟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之讳,他下令苟姓子孙不得姓苟,改为孙,并将战国时代的苟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苟姓也成为汉代“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战国策楚策、韩非子显学、汉书艺文志、儒林传及刘向孙卿新书叙录、韩诗外传等书篇中称荀子为“孙卿”、“孙子”,荀卿自己的著作荀子中的儒效、议兵、强兵、尧问等篇中也多见“孙卿子”。六、汉书夏侯婴传载,夏侯婴之后也有一支改姓孙。夏侯婴(公元前172年),西汉沛县人,与刘邦是少时的朋友,从刘邦起义,立下战功,后封为汝阴侯。书中说“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滕公。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更为孙氏。”此话大意为,当初因为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所以号滕公。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从此夏侯婴的后代中便有一支成为孙氏。七、赐姓和改姓孙姓在两汉以后,还有其它姓氏因多种因素不断地加入到耿姓行列之中。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而被赐姓孙,因称孙河。孙河家族兴旺,为是南方孙姓的一大支派。孙河,官拜东吴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镇守皖城(今安徽省潜山县)。孙河,本姓俞,字伯海,和东吴孙氏同乡,也是吴郡人。俞河年少时即随孙坚征讨沙场,典领亲兵,常为前驱,孙坚视作心腹。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孙策爱之,赐姓为孙,因而改姓。孙河有四子长子孙助,在东吴官任曲阿长次子孙谊,官在海盐长;第三子孙桓,任安东中郎将,曾与大将陆逊共拒刘备,后以功拜建武将军,封丹徒侯;少子孙俊,为定武中郎将。孙子辈还有孙建、孙慎等,也都为将军。曾孙辈有孙丞,官为黄门侍郎,略有文采,作萤火赋行于世。孙河之侄子孙韶,亦少年从军,为广陵(今江苏省扬州以北)太守。其子孙也较多,且官位显。另外,有因政治避难而改姓孙氏。今山东郓城县志据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载,李氏原姓轩辕氏,先祖轩辕斌,明初在朝为官,奉命往梁山平乱,便落籍郓城。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将轩辕氏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明史本传载,明朝中叶的士人孙一元,字太初,原是安化王宗族,应姓朱,因为安化王犯法被诛,作为其宗族怕受株连,所以变姓名而避难人太白山中隐居,又号太白山人。孙姓的明朝又有不少新的支派加人。明朝初年,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为二字复姓,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之类复姓也在被禁之中,这类含“孙”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姓。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为二字复姓,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之类复姓也在被禁之中,他们都改复姓为单姓孙氏,这些家族于是又成为孙姓族的又一庞大来源。除以上带孙的复姓改为孙姓外,另外还有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大孙、唐孙、县孙、颛孙、臧孙、扬孙诸姓氏,估计在明初省字改姓的过程中,亦应大都改为“孙”姓。八、少数民族中的孙姓在古今少数民族中,也有不少孙姓,其中有些孙姓是汉族融入者,有些是各族中自行改姓者。唐代安禄山部将孙孝哲,官至大将军,安禄山僭位后拜殿中少监,就是契丹族人。满族建立清朝之后,把八旗统治制度推行天下,在原来的八旗中,有部分汉人沦为满人奴隶,后多与满族融合。如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孙氏,孙天保,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抚顺地方,任护军参领。又台尼堪姓孙氏,猷;尚,正黄旗人,世居盖州地方,国初来归,其孙梦柯,任三等侍卫。清朝,满族仿汉姓已成普遍现象,孙佳氏取其首音,选“孙”作为姓。另有鲁布哩氏改姓孙氏,如历顺治、康熙两朝的护军统领、太子太傅孙达哩,本来就是姓鲁布哩氏。在今朝鲜族人的一百多个姓氏中有孙姓。高丽学者金富轼撰著的三国史记中记述了孙姓的起源。新罗初期,朝鲜遗民分居山谷之间,分别为阏川杨山部、茂山大树部等六部,均以朴为姓。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名称,并赐姓,茂山大树部改名渐梁部,并赐姓孙。清朝通志卷八氏族略满州旗分内高丽姓孙氏,世居望京地方。玉兰,镶蓝旗包衣人,国初来归,其子谢秘,任郎中,其孙杭爱,任头等护卫。在景颇族26个大姓中,格亮姓是起源最早的,是景颇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它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汉化为孙姓。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汉姓也为孙。明清时云南临安府方容甸长官司副长官孙氏,就是傣族人。佤族中的木依库氏音译为孙姓。苗族、阿昌族、哈尼族中都有孙姓孙姓迁徙史两汉至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连年战乱,孙氏族人大举南迁,使孙氏的分布更加广泛。孙姓的第一次南迁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战乱,中原河淮地带的世族和民众纷纷举家南迁,孙吴凌家组织流民屯田开荒,江南世族也纳流民于自己的庄园内,孙姓氏族跟富春孙氏是同宗,自然会随着南迁的民众南下,寻找安身之地。孙姓的第二次南迁始于永嘉年间。西晋末年,持续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尚未完全止息,内迁各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集团,也乘机起兵建立割据政权,相互之间展开了争夺地盘的血腥厮杀,北方陷入空前的灾难,即永嘉之乱。大批北民被迫离开故土,逃亡异乡形成历史上空前的移民浪潮。很多孙姓族人也随着南迁的大军渡江南下避乱,如中都割、氏举家移居江左,至孙盛时定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东莞孙谦侨居历阳(今安徽省和县)。隋唐至宋元明清时期1、四川孙氏唐朝后期,黄巢起义,中原百姓四处逃难,其时孙氏家族有不少迁入四川的。如唐代大散文家孙樵。孙樵,字可之,一作隐之。关东人。宣宗大中九年(855年)进士,官中书舍人,僖宗广明元年(880年),诏赴岐陇行在,迁职方郎中、上柱国,赐绯鱼袋。后因唐末战乱而举家避住四川遂州。2、广西孙氏广西孙氏多尊宋代的孙沔为先祖,孙沔,世籍山东XX府乐安郡白马县人,官至湖南、江西按抚史,曾随狄青入广西平侬智高叛乱,爱其山水,遂定居广西,子孙繁衍,遂成广西大姓之一。3、上海孙氏娄邑枫泾乐安孙氏支谱尊明代孙太和为本支始祖。孙太和为新安休宁始祖孙万登之后裔,明万历年间,由新安休宁(今安徽省休宁县)迁娄邑(今上海市松江县),遂为娄邑孙氏始祖。子孙主要散布松江及上海市区。上海一带,包括嘉定,青浦,松江等地在历史上出现的孙姓名人较多。五代有孙汉英家族,明代有孙元化家族。五代宋时就出了孙汉英家族,孙汉英为吴越国昆山镇防遏使,家居练祁(今嘉定城厢),儿子孙称为通议大夫,孙子孙载为北宋朝议大夫,孙临为大理寺评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中进土的孙岳,是当地孙姓最早的进士及第者。据史书记载,孙载一生曾举荐百余人为官,其侄、子却大多为布衣、小吏。元代有孙道明,号清隐居士,博学好古,书房称映雪斋,藏书万卷。明代嘉定出了孙元化家族,孙元化为一代儒将,其祖父孙抬是明给事中孙浚的后裔,居江东XX镇今上海浦东,有子3人。父亲孙继统,致力于诗作,不愿为官,后迁居嘉定。孙元化累官登莱巡抚;于辽东镇守有功,后因兵变而被枉杀。有三子孙和鼎、孙和斗、孙和京。孙和斗,屡次谢绝父亲部属的举荐。不愿为官,潜心整理父亲的文稿,编成水一方人集。孙和京,牺牲在嘉定抗清的战役中。孙子孙致弥,清康熙年间任出使朝鲜副使,后为大型类书佩文韵府总纂。后裔孙思曾,著有杖左堂自怡草,其子孙宝仁,著杖左堂自娱集等,后自嘉定迁居月浦。4、山西孙氏解梁孙氏族谱其支派始祖由宋代时迁居于解梁今山西临猗县。代州孙氏家乘支派始祖是明洪武初年迁居山西,其始迁祖孙成受在洪武年间命为振武卫百户,由河南光山祖籍地迁居山西代州,后遂安家于此,自后子孙繁衍,被尊为迁代始祖。5、海南岛孙氏宋、元时迁移而来的,其来源地主要是从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等地区。崖县孙氏族谱载,其祖籍是福建莆田,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因先祖任官琼山而来海南定居,历元、明朝,后裔繁衍为四支,分迁岛内各地,其中一支即迁居今三亚的崖县。海南孙氏主要聚居于黄流、梅东诸地。移居台湾的孙氏早在三国时期孙吴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曾命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浮海远航至夷洲(今台湾岛),这是大陆人民首次大规模到达台湾。明末清初,沿海居民为生计所迫,纷纷渡海到台湾谋生,孙姓移居台湾也在此一时期。台湾省通志说,早期移居台湾的孙姓有2Z起,如乾隆年间(17361795)广东镇平县(今广东蕉岭县)人孙其貌移居新竹新埔;陆丰(今广东陆丰县)人孙明山移居新竹新埔;海阳(今广东省潮安县)人孙为发移居苗栗通霄;潮阳(今广东潮阳县西北)人孙理移居高雄大社;揭阳(今广东省揭阳县西北)人孙永帝移居台南白河。福建同安(今福建省同安县)明清以来,特别是近现代,孙姓成员更有大批人员迁入,使台湾成为今日孙姓人口分布较多的地区。1954年,国民党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湾姓氏进行的一次不完全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台湾当时828804户居民、737种姓氏之中,孙姓有3273户,居第50位。在台北、宜兰、新竹、嘉义等12县中,以嘉义为最多,有599户,台南次之,为320户。其他较多的地区还有台北277户,新竹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