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育原理自学考试辅导,1,考试题型分值(),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二、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三、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四、案例分析题(15分),2,一、学法指导,1.重视课堂学习,积极参加指导课,掌握知识体系做好笔记(重点、难点、热点、补充知识)2.具体知识学习和习题练习结合,熟悉具体知识3.勤学好问,加强交流和沟通,突破重点难点,树立信心,努力奋斗,一次成功,3,二、课时分配(),第一阶段:知识串讲(大约7次)1.书本知识点讲解2.历年出题形势分析第二阶段:(最后1次)1.历年出题形势分析知识等2.应考指导与考题预测,4,三、全书目录框架分析本课程的重点:德育的本质、德育主体和德育对象的关系、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课程、德育活动、德育评价开展和实施的基本途径、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学生品德评价、学校德育与社环境一、概论(1.2.3章)基本概念、学科历史、德育发展史二、德育本论(49)目的、内容、课程、过程方法、德育活动、学生品德评价三、德育环境(10-12)德育网络、德育工作者、学校德育管理,5,第一章绪论,知识提要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和特点德育原理的历史发展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和方法,6,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2-6分重要程度:,7,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德育原理研究对象和特点一、研究对象德育问题1.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德育问题具有原理属性的德育事实问题和价值问题2.德育原理的基本任务基本任务揭示德育本质及规律最终目的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8,二、德育原理的特点1.价值性与科学性相统一2.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统一3.(开放性、)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01:01,德育原理自学辅导,9,9,第二节德育原理的发展历史,一、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1、蕴涵于教育论述中(古代19世纪)1632大教学论教育学独立科学的形成,英国洛克教育漫话、绅士教育思德育科学为组成部分2.独立科学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道德教育论独立德育学产生的标志代表作:美国、杜威道德上的教育原理.等P36,10,二、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1.独立德育学在中国产生的标志梁启超德育鉴蒋拙诚道德教育论梁启超德育鉴“辩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用6篇,辑录古代先贤道德修养学说予以评析,与其”民说”一起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蒋拙诚道德教育论则在积极吸收现代伦理及欢)各国德育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道德教育思想的体系。吴俊升的德育原理可视为“德育原理”在我国产生标志。,11,2.新中国成立后引进借鉴苏联教育学叶西波夫、龚察罗夫:苏联的新道德教育苏维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纪律教育、意志力教育以及列宁和斯大林道德教育论述。凯洛夫教育学:德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乌申斯基:谈俄国教育中的道德因素把对青年一代的道德教育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夫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学校要培养道德高尚的人,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徐特立论国民公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国民公德教育20C50Y德育中国化,12,3.改革开放后(1)胡守芬:德育原理1988,新中国第一部德育原理教材(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1994,(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2000,第一本明确以“道德教育”为主线而撰写的教育学专业“德育原理”数材。“道德教育”“守一而望多”。(4)班华等。,13,第三节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德育原理的重要意义(1)学习德育原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2)学习德育原理是德育实效性提高的重要前提(3)学习德育原理是做好德育研究的理论基础,14,2.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德育原理的学习(2)坚持多学科的视角市视德育问题(3)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4)坚持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开放创新,15,1.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2.德育原理的学科特点3.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和方法(二)考核要求1.识记: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特点。2.领会: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3.简单应用:能够在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中深刻了解德育原理的学科特点。4.综合应用:在德育原理的学习中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法促进自己的学习。,16,第二章德育的概念与功能,什么是德育德育的功能,17,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3-7分重要程度:,01:01,德育原理自学辅导,18,18,第一节什么是德育,1.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1)“德育”的词源道处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规律的综合)德合乎道和社会规范的思想和行为育-培养人的品德修养,思想、行为具有善的特质“德育”1902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最早使用“德育”专门术语。王国维1906德、智、美“心育”、体育,,19,(2)德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德育:道德教育,指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德育概念的内涵“德育转化说”:社会观点准则转化个人思想品德“德育内化说”:社会思想个体内化“德育内外化说”:社会、受教育者需求“道德建构说”:道德认知、道德实践自主建构,20,德育概念的外延外延培养人的品德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大德育观”大德育观”的利弊P45大德育观”德育概念P45,21,2.德育的本质P46,德育是一种规范化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具有特殊性;德育是一种社会化教育,即受教者所需掌握的是社会普遍价值下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情操;德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即知行合一内外相化。简言之,德育的本质是强调人的一般社会性在个体德性品质上的具体体现及综合运用。,22,第二节德育的功能,1.德育功能的定义德育功能主要指的是德育活动因其自身的结构特点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客观具有的作用。区分德育功能、德育目标、德育效果德育目标:价值期待、主观性、理想化德育效果:变化和结果三者属于不同范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23,2.德育的主要功能,(从对象角度)个体性功能、社会性功能(1)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对德育对象个体的品的发展客观具有的影响和作用德育的个体品德发展功能第一位德育的个体智能发展功能副产品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较高层次,24,品德的“三维结构”品德形式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知、情、信、意、行)品德内容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德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修养能力,25,(2)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政治功能首要德育的经济功能德育的文化功能德育的生态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26,第三章德育的历史发展,德育的是产生和原始社会德育学校德育的产生和古代学校德育近现代学校德育的特点与发展趋势,27,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5-9分重要程度:,01:01,德育原理自学辅导,28,28,第一节德育的是产生和原始社会德育,一.德育的起源德育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一)德育产生的生物学前提物质基础人类产生时具备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二)德育产生的社会现实基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本动因)劳动和交往(必要条件)P58,29,德育构成要素:产生于劳动和交往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德育活动主体教育内容(道德规范或规则)联系教育与教育者的介质语言与人际交往,30,二.原始社会的德育特征(一)德育形态是“生活式”的德育(二)德育内容以习俗传承为主(三)德育对象具有全民性(四)德育方法主要是口耳相传和榜样示范特点:融合性、生活性、全民性、非反思性习俗性德育的概念及影响P60,31,第二节学校德育的产生和古代学校德育,一.学校德育的产生奴隶社会学校产生二.古代学校德育的特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组织化程度增强(二)价值取向等级性明显(三)内容变化凸显阶段性(勇智从)(四)表现形态具有神秘性(五)实施具有明显的经验性狭隘封闭非民主,32,第三节近现代学校德育的特点与发展趋势,1.近现代学校德育的特点P65(1)规模化-班级授课制(2)民主化-民主社会(3)世俗化-与宗教教育相分离(4)科学化,33,二、现代学校德育发展的趋势(一)现代学校德育越来越强调实现个人全面且自由的发展(二)现代德育的综合系统化或整体结构化的趋势日益显著(三)现代德育内容多样化、全球化趋势加强(四)现代德育将在多种观念的交流与冲突中不断变革,寻求平衡,34,第一次作业,1.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2.德育原理的学科特点3.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和方法4.德育的概念、德育的本质5.德育的功能6.抄写p69”本章小结“全部内容,35,第四章德育的目的与内容,德育目的概论我国的德育目的德育内容,36,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论述分值分布:4-12分重要程度:,01:01,德育原理自学辅导,37,37,第一节德育目的概论,一、德育目的的内涵与功能(一)德育目的的内涵德育主要指的是社会对德育所培养的学生在品德方面达到某种总体状态的设想或要求。德育目的特征:抽象性、预期性、可能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38,(二)德育目的的功能1.对德育活动导向、调控、评价功能2.对学生品德发展引导、规范功能,39,二、德育目的确定的依据,(一)确定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1.社会发展状况影响德育目的社会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特定内容和阶级性质2.民族文化传统影响德育目的3.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及需要(二)确定德育目的的主观依据道德的理解、教育思想,40,三、德育目的的类型,(一)“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时间、代表人物、观点、核心内容)“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观点、)评价:P77(二)“精英主义”“平民主义”P77代表人物、观点、核心内容,41,四.德育目的的具体化一般性的德育目的需要落实为具体的德育目标,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德育实践。(一)德育目标的分类学校层次和类型、德育目的的内容、德育内容、品德结构(二)德育目标的分层,42,第二节我国的德育目的,一.我国学校德育目的的历史演变(一)学校德育目的的历史演变1949-195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德育目的“五爱”、道德品质1956-1966年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政治化倾向、思想政治品质“文革时期”的德育目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教育1978-2000年德育目的21世纪以来的德育目的,43,(二)我国德育目的历史演变的特征1.社会主义是我国德育目的的根本性质所在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德育目的的基本追求3.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是我国德育目的演进的主要特点,44,二.我国德育目的的完善(一)社会本位取向与个体本位取向相统一(二)多元价值与核心价值相统一(三)时代精神与传统道德相统一(四)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45,第三节德育内容,一.影响德育内容选择的因素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一)影响德育内容选择的内部因素德育目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需要(二)影响德育内容选择的外部因索社会发展需求、民族文化传统、偶发因素,46,二.我国学校的主要德育内容(一)基本行为规范教育(二)基本道德品质教育(三)爱国主义教育(四)集体主义教育(五)民主与法制教育,47,三、德育内容的新课题(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理想信念教育(三)生命教育(四)生态伦理教育(五)媒介素养教育,48,第五章德育主体与对象,教师的育人角色与德育素养发展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与道德养成,49,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3-7分重要程度:,01:01,德育原理自学辅导,50,50,第一节教师的育人角色与德育素养发展,德育主体:德育工作者对象:学生P981、教师的育人角色(1)教师是道德教育者,也是道德学习者(2)教师是道德示范者,也是道德实践者(3)教师是道德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4)教师是德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51,2.教师的德育素养发展(1)教师的德育素养结构德育意识:德育知识:本体性知识、工具性知识P102德育能力:如何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2)教师德育素养的形成途径主要包括:教师的培训、自修和实践。,52,第二节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与道德养成,1.学生的品德发展规律与特点(1)品德的定义及其结构个体在道德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特征和态度倾向,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内化结果。(属于个人意识是个体现象)品德结构品德内容:思想、政治、法律、道德品德形式: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知、情、意、行)品德能力:,53,(2)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规律、从众性规律在认知冲突中不断发展的规律等。(3)学生品德修养的特点学生品德修养的特点有:自觉性、内省性、自主性和实践性。,54,二.个体道德发展理论与学生道德养成(一)个体道德发展理论1.认知层面: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根据对规则的理解分为四阶段:-自我中心主义阶段(2-5岁)-权威阶段(6-8岁)他律-可逆性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自律儿童道德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的过程,达到自律道德水平才能有真正的道德,55,(2)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10岁以前)外在:a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b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习俗水平(13岁以后半数以上)c好孩子定向d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30%)e社会契约定向阶段f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56,2.精神层面: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本我、自我、超我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人格发展8个阶段:P1103.行为层面: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主要研究:抗拒诱惑、赏罚控制、模仿学习主要方法:实验法1.德育应重视儿童的观察学习在道德行为养成中的重要作用2.德育要高度重视榜样的作用3.德育应着力发挥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57,(二)学生道德养成途径1.激发学生道德修养的主动倾向;2.帮助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3.启发学生制订道德修养计划,帮助学生立志自勉4.引导学生在生活践中锤炼道德品质;5.帮助学生克服道德养成中面临的困境;5.帮助学生养成道德修养习惯。,58,第二次作业,1.德育目的的功能,确定德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德育目的的类型。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德育目的演变的特征,我国德育目的完善中应注意的取向。3.影响德育内容选择的因素,我国学校的主要德育内容。4.教师的育人角色,教师的德育素养结构。5.学生品德的定义及品德发展的规律与特点6.学生道德养成的途径,59,第六章德育课程,德育课程概述德育学科课程德育活动课程,60,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3-7分重要程度:,01:01,德育原理自学辅导,61,61,第一节德育课程概述,一.德育课程的内涵及特点(一)德育课程的内涵德育课程主要是指学生获得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及学习历程。学校德育课程分类:学科课程、德育活动课程、德育隐性课程(二)德育课程的特点德育课程的目标主要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德育课程的学习必须以学生主体性的高度唤醒为条件;德育课程的实施应最大限度地丰富和改变学生的道德体验。,62,二、当代德育课程发展的趋势(一)德育课程日益受到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二)德育课程的生活化取向日益突出(三)当代德育课程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63,第二节德育学科课程,一.德育学科课程概述(一)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受教育者发展水平以及教育科学规律而编排的课程。具有结构性,系统性,清晰性。忽略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二)德育学科课程的定义德育学科课程是指学校专门开设的以介绍道德价值规则的原理与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程。,64,二.关于专门德育学科课程的争论反对:1.2.3赞成1.2.3.总结三学科课程与德育的关系学科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德育学科课程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德育任务都包揽。(2)学科课程蕴含巨大的德育价值,是进行间接德育的重要载体。(3)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本身也是重要的德育资源。,65,四、德育学科课程的实施(一)直接德育课程的实施。1.上升到学校德育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的高度来认识。2.实施要牢牢把握其价值属性,避免其知识化。3.提升实效的关键点是突破学生内在的情感障碍。4.保障直接德育课程的实施所需要的条件(二)学科课程德育的实施。1.知识与价值相统一。2.挖掘与渗透相结合。3.显性和隐性相一致。,66,第三节德育活动课程,一.德育活动课程的含义(一)活动课程含义P124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等。是指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代表人物:杜威。主张课程应该以儿童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把儿童的态度动机和兴趣等因素与各门科目的事实和真理之间联系起来,强调儿童通过各种活动来获得社会经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要相互补充。,67,(二)德育活动课程的内涵及功能1.内涵德育活动课程是指学校从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设计各种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以增进学生的道德理智和道德实践能力,改善学生道德生活的课程类型。2.德育活动主要特点:(1)实践性根本特征。(2)体验性。3德育活动课程的功能。1.激活学生的道德动机。2.强化学生的道德责任感。3.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感。,68,二.德育活动课程的实施原则(1)教育性原则及实施(2)主体性原则及实施(3)系统性原则及实施,69,第四节德育隐性课程,一.隐性课程的概念P127二德育隐性课程的意义与内涵(1)隐性课程的德育意义(2)德育隐性课程的内涵(3)德育隐性课程的类型P128三.德育隐性课程实施的优化(1)学校课程中的德育隐性课程优化(2)学校制度中的德育隐性课程优化(3)学校文化中的德育隐性课程优化低感(4)教师的行为、教学和领导方式中隐性课程的优化,70,第七章德育过程与方法,德育过程与德育过程模式德育过程的组织德育方法及其应用,71,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论述、材料分析分值分布:3-7分重要程度:,01:01,德育原理自学辅导,72,72,第一节德育过程与德育过程模式,一.德育过程的内涵及特点(一)内涵:德育过程: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能动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二)特点:德育过程组织的计划性德育过程的引导具有正面性德育过程的实施具有复杂性德育过程的引入具有多端性德育过程的展开具有生成性,73,二.德育过程的主要模式(一)传统德育过程模式“教师中心说”赫尔巴特兴趣四阶段:注意、期待、探究、行动教学过程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五步教学法:预备、提示、联想、概括、应用(二)现代德育过程模式“学生中心说”杜威思维五阶段,74,(一)传统德育过程模式涵义:P134代表:康德儿童道德教育三环节:约束、教化、陶冶。强调教师成人的主体地位巴拉诺夫儿童个性发展五阶段:刺激、动机、行为纲领和形式选择、动机成为行为和变成行为习惯、习惯的行为形式变成个性。评价:看到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价值引领重要作用,突出外界环境因素,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二)现代德育过程模式代表:拉思斯、西蒙,价值澄清理论模式科尔伯格:,75,第二节德育过程的组织,一.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矛盾学生现有的道德发展水平与德育目标所要求的理想状态之间的矛盾(一)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二)学校德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谷说共(三)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二.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一)方向性原则(二)教育性原则(三)最近发展区原则(四)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相统一原则,76,第三节德育方法及其应用,一、德育方法的内涵及影响因素(一)德育方法的含义主要指的是师生为了实现特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2)德育方法的影响因素:教师的德育观念和德育能力、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他因素德育目标是德育方法选择的最根本的依据。,77,2.常用德育方法(1)讲授法形式:讲述、讲解、讲演。运用:略(2)榜样示范法形式:典范、示范、典型。运用:略(3)情感陶冶法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4)奖励与惩罚奖励:赞许、表扬、专门形式的奖励。惩罚:批评、处分。通过积极和消极的强化方式去影响学生道德行为。运用:略,78,第三次作业,1.德育课程的内涵、特点、类型及发展趋势。2.德育学科课程、德育活动课程、德育隐性课程的内涵及各自特点。3.德育过程的基本内涵和特点。4.学校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过程的组织原则5.实践中的常用德育方法。,79,第八章德育活动,德育活动概述。具体德育活动。,80,第一节德育活动概述,1.德育活动的含义与特征(1)德育活动的含义德育活动指那些有目的地设计和组织的,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活动。(2)德育活动的特征:实践性最关键特征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生成性,81,2.德育活动的分类与功能(1)德育活动的分类:内容、形式、活动频率(2)德育活动的功能:提供实践场所、激发学习动机、增强自我教育3.德育活动实施原则(1)德育活动要凸显主体性(2)德育活动要与德育课程相配合进行(3)德育活动要与社会生活相统,82,第二节具体德育活动,一.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一)共青团组织的活动1.学校共青团的基本任务是,在党的领导下,配合学校行政、教学,以共产主全体团员和青年学生,充分发挥团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全体同学,开展以“三好”为目标,以学习为中心的各项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2.典型的共青团活动品德教育活动、学习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公益志愿活动、共青团自身的组织活动。3.学校共青团活动的德育作用。,83,(二)少先队组织的活动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少先队的创立者和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委托中国共青团直接领导少先队。活动形式:156典型活动:少先队入队仪式、少先队队会仪式。,84,二、德育仪式与游戏(一)仪式教育的内涵及其实施1.仪式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活动,维系并发展的人类社会和群体生活2.仪式的类型:家庭仪式、学校仪式、社会仪式、朋辈仪式、媒介仪式。3.仪式的原则与内容。4.仪式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道德关系。1.2.3.4.5.5.仪式促进学生各层面的品德养成:行为层面、情感层面、精神层面。,85,(二)游戏的含义及其德育价值1.游戏是学生从学习义务中抽身而出,放松身心,并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完全随意的活动。2.游戏种类:静态游戏、动态游戏。3.游戏中的德育因素。P1634.改良游戏的三种策略:筛选、改造、再造。,86,第九章学生品德评价,学生品德评价概述学生品德评价的参照模式。学生品德评价的常用方法。,87,第一节学生品德评价概述,一.学生品德评价的内涵(一)学生品德评价的定义及内容学生品德评价是依据一定品德要求和目标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所搜集到的品德信息进行实事分析和价值判断的活动。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家长、校外教育工作者。(二)当前学生品德评价的发展趋势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科学化、评价结果的客观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88,二.学生品德评价的基本功能(一)导向功能(二)诊断功能(三)强化功能三.学生品德评价的基本原则(一)注重发展评价突出评价教育性(二)突出过程评价,推进评价日常化(三)实施多元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四)调动学生自主性,共同建构评价(五)发挥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发展,89,第二节学生品德评价的参照模式,一、泰勒模式(1)目标的确定(2)经验的选择(3)经验的组织(4)结果的评价二、决策模式CIPP决策模式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三、应答模式应答评价模式强调根据所关注的问题和评价目标来决定,而不是预设的搜集工具或手段。四、CSE评价模式四个活动阶段:问题的选择;计划的选择阶段:形成性评价阶段;总结性评价阶段。,90,第三节学生品德评价的常用方法,一、学生品德发展的评价方法(一)国外关于学生品德发展的评价方法(量化、质性)1.国外量化的品德评价方法主要:自陈量表法、限定性争端测试法、道德判断测验;2.国外质性的品德评价方法主要有:投射法、对偶故事法、道德两难故事法。,91,(二)国内关于学生品德发展的评价方法国内量化的品德评价方法主要有:评定量表法和12种性格因素量表法等;国内质性的品德评价方法主要有:操行评语法、成长记录袋评价法、行为观察法、情境测评法和个案研究法。,92,二、学生品德评价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注重多元评价,摒弃片面以学业成绩评价学生的品德发展(二)强调综合评价,避免用认知评价取代学生品德的整体发展(三)突出过程评价,防止片面追求“科学化”的量化评价(四)强化评价的教育性,淡化品德评价的评比和筛选功能,93,第十章德育资源,德育环境概述。学校内部德育环境。学校外部都有环境。德育环境建设。,94,第一节德育资源概述,一、德育资源的概念德育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形式,是指对培养人的德性起作用的一切因素,也指构成德育活动和满足这一活动需要的一切因素是得以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和精神的条件,具体包括知识、经验、信息等资源,也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二、德育资源的分类(一)素材性德育资源和条件性德育资源(二)隐性德育资源和显性德育资源(三)校内德育资源和校外德育资源(四)传统德育资源和现代德育资源(五)自然德育资源和社会德育资源(六)现实德育资源和网络德育资源,95,三.德育各要素与德育资源的关系(一)德育目标与德育资源(二)德育主体与德育资源(三)德育内容与德育资源(四)德育方法与德育资源,96,第二节德育资源意识的确立,一、德育资源意识的定义德育资源意识是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的而积极关注具有德育价值的事物,并主动而敏锐的进行捕捉和利用的主观意向性思维活动。二、确立德育资源意识的意义和作用(一)确立德育资源意识是德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必然选择(二)确立德育资源意识是构建和优化德育环境的前提条件(三)确立德育资源意识能为提高德育实效开辟现实路径三、教师形成德育资源意识的观念基础先进的德育理念、德育主体意识、德育生态意识、德育创新意识,97,第三节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原则开放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安全性原则二、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途径(一)学科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充分挖掘(二)教师德育专业素养的切实提升(三)少年儿童组织及社团德育职能的系统发挥(四)家校德育共同体的有效构建(五)校外教育机构德育效能的深度挖掘,98,三、不同类型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学校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校园精神文化,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校园物质文化,熏陶学生的言和行。校园活动文化,陶冶学生心灵。整合德育人力资源,构建全方位德育格局。(二)家庭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增强家校联系,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德育观念。指导家长搞好家庭德育资源建设,建立良好的家庭价值观和家风。,99,(三)社区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四)媒介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五)其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00,第十一章德育环境,德育环境概述。学校内部德育环境。学校外不得与环境。德育环境的建设。,101,第一节德育环境概述,一、德育环境的特点环境主要是指生物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德育环境是指学生道德成长以及道德活动开展具有影响作用的各种社会条件的总和。特点:普遍性、建构性、历史性、价值性二、德育环境的类型(一)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二)正面环境与负面环境(三)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四校外环境与校内环境,102,三、德育环境的作用(一)德育环境对于个体道德的作用:导向作用、示范作用、资源供给(二)德育环境对于学校德育的作用:指导作用、引导作用、补充作用、阻碍作用,103,第二节学校内部德育环境,学校内部德育环境:学校整体环境、班级、同辈群体一、学校整体环境的基本要素及德育影响(一)学校整体环境的构成要素:物质、制度、精神(二)学校整体环境对于个体道德的影响导向规范道德行为、培育完善道德观念、陶冶激励道德情感(三)学校整体环境对于学校德育的影响学校德育活动能否正常开展;左右德育目标能否有效实现;制约德育基本方式的运用。,104,二、班级的基本要素及德育影响(一)班级的构成要素人际互动特征。集体风气。(二)班级对于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个体道德发展状态和速度。(三)班级对于学校德育的影响:宽度和深度。具体方法。三、同辈群体的基本要素及德育影响(一)同辈群体的构成要素P217:共有的价值体系,特定的表达体系。(二)同辈群体对于个体道德成长的影响:个体的道德观念、情感和行为层面。(三)同辈群体对于学校德育的影响影响学校德育的形式与内容。学校德育的基本过程。学校德育的理念。,105,第三节学校外部德育环境,一、学校宏观外部德育环境的构成及影响(一)学校宏观外部德育环境的构成要素:经济、政治、文化(二)学校宏观外部德育环境对于学校德育的影响二、学校中观外部德育环境的构成及影响:社区、大众传媒(一)社区及其德育影响:社区的物质发展程度,社区的价值观。(二)大众传媒及其德育影响:技术层面,生活层面,社会层面。三、学校微观外部德育环境的构成及影响:学生成长的家庭间接:孩子学校德育直接:家长学校德育主体沟通,106,第四节德育环境的建设,一、学校内部德育环境的建设(一)学校内部德育环境建设应合理调动多方力量(二)学校内部德育环境建设要把握四项基本原则特殊性原则,过程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艺术性原则。二、学校外部德育环境的建设(一)学校宏观外部德育环境的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二)学校中观外部德育环境的建设:完善社区的物质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建立适宜的管理制度。(三)学校微观外部德育环境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构建良好的家庭风气及家庭德育方式。,107,第十二章当代西方主要德育模式,价值澄清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关怀模式,108,第一节价值澄清模式,1、价值澄清模式的理论主张(拉思斯-价值与教学(1)价值观的定义:是指导人们如何生活的一套准则,它反映了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中是如何行事的问题。(2)价值澄清的四大要素:以生活为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gre阅读解析题目译文及答案
- 销售合同审核流程表风险控制要点版
- 写景作文冬日滇池400字(13篇)
- 我家的端午节作文350字15篇范文
- 重游故地高三作文600字14篇
- 业务谈判策略模板与场景应对方案
- 红楼梦之黛玉之死:文学名著深度解读教案
- 状物作文美丽的桂花400字(7篇)
-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课件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 商务活动策划与执行服务协议条款书
- 钢材月结合同协议
- 委托律师签署协议书模板
- 医院传染病上报处理流程
- 阿尔茨海默患者的护理
- 连锁药店质量管理制度
- 农产品销售公司岗位职责及团队架构
- 【仲量联行】2024年重庆商业地产市场报告
- 解读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
- 2024年重庆沙坪坝区社会选拔社区专职工作者后备人选笔试真题
-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课件
- 货物运输合作协议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