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3讲·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ppt_第1页
比较文学3讲·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ppt_第2页
比较文学3讲·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ppt_第3页
比较文学3讲·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ppt_第4页
比较文学3讲·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中国的比较文学的发展,比较文学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a.必须与外来文化相接触;b.必须具备通识的眼光,即国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的立场。往往在中外文化交流达到高潮时,才产生比较研究的兴趣和需要。,中国比较文学的史前史,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萌芽于二十世纪初成长于三四十年代沉潜于五六十年代复兴于七八十年代繁荣创新于世纪之交和新世纪伊始。,(一)二十世纪初,自觉引进国外的新文化、新思潮和学术思想,探讨中外文化交流,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并无学科意识,但是无意识地从事了比较文学研究。梁启超、林纾、王国维和鲁迅。,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之亲属关系鲁迅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王国维的红楼梦研究,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文学是无国界的,研究文学,自然不限于本国。”翻译文学与佛典苏曼殊与高天梅论文学书:“拜伦足以贯灵均(屈原)、太白,师梨(雪梨)足以合义山(李商隐)、长吉(李昌谷);而莎士比、弥尔顿,田尼孙以及美之郎弗诸子,只可与杜甫争高下。”比附(世界性的眼光),王国维外界的刺激是文学和哲学发展的动力“我国人之特点,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方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红楼梦评论(1904)叔本华的美学理论来衡量红楼梦,林纾小说对中国文坛的影响:使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比较真地了解西方社会内部的情况及西方的国民性;使大家“知道欧美也有所谓文学,亦有所谓可与我国的太史公并肩的作家”;提高了小说在中国的地位,开中国近代翻译世界文学作品之先河。林纾小说的序跋,可以称之为近代中国最早的比较文学的札记。,1907年,鲁迅摩罗诗力说“别求新声于异邦”摩罗诗力说发表,标志着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的开始。,2、比较文学在20年代的兴起1919年,章锡琛翻译(日)木间久雄新文学概论1920年1月,田汉诗人与劳动1919-1925年,茅盾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俄国近代文学杂谈、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1920年,吴宓论新文化运动红楼梦新谈1923年,希腊文学史:荷马史诗与中国文章比较荷马史诗与中国弹词最相近似1924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的比较”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冰心中西戏剧比较何基中西文艺复兴之异同梁实秋歌德与中国小说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滴赵景琛鲁迅与柴霍甫(契诃夫)柴霍甫与安徒生中西童话比较中西民间故事的进化1929年,(英)瑞恰慈IARichard在清华开设“比较文学”,“如果说比较文学当初在法国和欧洲是作为文学史研究的一个分支而产生的,它一开始就出现于课堂里,是一种纯学术的学院现象,那么,20世纪伊始,比较文学在中国,却不是作为一种单纯的学术现象,也不是在学院中产生,它与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密切相关”乐黛云,(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以及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被翻译过来。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文学研究和介绍。戴望舒、陈诠、傅东华、梁宗岱,瞿孟生PDJameson比较文学1931年,傅东华翻译(法)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37年,戴望舒翻译(法)梵第根比较文学,40年代的成绩:闻一多律诗的研究(1922)文学的历史动向(1943)“文化汇合论”“真正勇于受”茅盾旧形式、民间形式与民族形式(1941)洛蚀文(王元化)鲁迅与尼采李何林中西市民社会的文学的共同点(1945),(日)长泽规矩也中国小说在日本江户时代流行之一般(日)中村光夫鲁迅与二叶亭(美)勃洛克夫人东方、西方和小说陈寅恪对文学比较中出现的穿凿附会的比附提出尖锐的批评三国志曹冲华佗与印度故事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中西诗学比较:朱光潜诗论钱钟书谈艺录伍蠡甫谈艺录李广田诗的艺术李健吾咀华二集影响研究:范存忠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流行的中国戏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流行的中国思想“DrJohnsonandChineseCulture”“WillianJonesChineseStudies”,(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1976年,台湾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古添洪和陈慧桦主编的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出版;“阐发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的李达三发表了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一书;他还同古、陈等人先后提出建立“中国学派”的设想。,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问世,被认为是中国比较文学复苏的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复兴。,宗白华美学散步(1981)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1982)金克木比较文化论集(1984)杨周翰攻玉集(1984)十七世纪英国文学1985,朱光潜悲剧心理学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范存忠英国语言文学论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建立时间不长。大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台港地区比大陆早十年左右。1967年,台湾淡江文学学院组织讨论中西文学关系的学术会议,台大的硕士班也开设比较文学课程。,香港的比较文学始于六七十年代,1964年香港大学现代语文系开设了有关比较文学的课程,迄今为止,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一直是该地区比较文学的中心。港台学者与大陆学者的比较,大陆:80年代的比较文学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比较文学的复兴。钱钟书管锥编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1981年北京大学正式成立比较文学研究会,季羡林任会长,钱钟书为顾问。,1982年,中国学者首次参加了在纽约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十届年会。1985年,深圳召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全面复兴。从此,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走上轨道,并汇入国际比较文学的洪流。,比较文学在中国复兴的主要标志:,建立了比较文学的学术团体、教学研究机构、一支研究队伍。1985年10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正式成立。比较文学课程的开设佛克玛、列文、韦斯坦因、叶维廉、李达三、奥尔德里奇,出版了一批比较文学的刊物、论著、译著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北京大学比较文学通讯、中国比较文学1985文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