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应变理论_总_第1页
高应变理论_总_第2页
高应变理论_总_第3页
高应变理论_总_第4页
高应变理论_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波动方程的建立(一)波动方程的建立 对于桩体的动力测试是基于一维杆波动理论进行的,遵守一维杆波动理论的假定: 1材料是各向同性和线弹性的; 2变形前的杆的横截面平面在变形过程中始终保持平面; 3在横截面上除均匀分布有轴向应力外,所有的其他应力分量均为零。 (a) (b) 图 1 等截面细杆(桩)的纵向振动 图 1(a)为一等截面细直杆(桩),通过平衡条件简历运动微分方程。取杆的纵向作 为 x 轴,各个截面的纵向位移表示为ux,t微单元dx的受力及位移情况如图 1(b)所示。设杆的单位体积质量为,杆长为 l,截面积为 A,材料的杨氏模量为 E; 杆在任意截面x 处的纵向应变为x,纵向内力表示为Px。微单元的质量可以表 示为Adx,对微单元dx作受力分析,并依据材料力学可得如下关系: x=ux,t x (1) Px=A=AEx=AE ux,t x (2) 列出微单元dx的运动微分方程 PxAdx 2ux,t t 2 =Px Px x dx (3) 整理后得 2ux ,t x2 = 1 C2 2ux,t t 2 (4) 式中,C=E/,表示弹性波沿杆纵向的传播速度。 这样就建立了杆的一维波动方程。 (二)波动方程的解(二)波动方程的解 采用分离变量法来对上述方程求解,设 ux,t=X tTt (5) 代入到方程(4)中,并整理得到 T t T t=C 2X x X x= (6) 由式(6)得到以下方程组 X x= C2 X x=0 TtT t=0 (7) 为保证上述方程组的解为简谐函数,常数必须大于零,因此设 =2 ,这样方程 组(7)变成 X 2 C2 X x=0 Tt2Tt=0 (8) 解得 X x=A1sin C xB1cos C x Tt=D1sint (9) 其中,A1,B1及由边界条件确定,D1和由初始条件确定。 将(9)代入(5)式,得到 ux,t=A1sin C xB1cos C xD1sint (10) 即等值杆(桩)的主振动,它表示杆的各个质点以式(9)中第一式所示的X x为振 动形态,以为频率作简谐振动。这里的X x称为主振型或振型函数,而则 是固有频率。以下讨论各种简单边界条件下杆(桩)的固有频率和主振型。 1两端固定 边界条件为 X 0=X l=0 (11) 代入(9)式第一式,可得B1=0及A1sin C l=0,为使系统有非零解,必有 sin C l=0 (12) 由此得到两端固定杆(桩)的固有频率为 i= iC l =i l E i=1,2,3. (13) 响应的主振型为 Xi=iC l =i l E (14) 2.一端固定一端自由 设x=0处为固定端,x=l处为自由端。在x=0处,边界条件为 X 0=0 (15) x=l处,边界条件为 ux,t u x=l=0 (16) 将(15)和(16)式代入(9)式第一式,可得B1=0及, C A1cos C l=0为使系 统有非零解,则必有 cos C l=0 (17) 由此得到一端固定一端自由杆(桩)的固有频率为 i= 2i1 2l C= 2i1 2 l E (18) 响应的主振型为 Xix=Aisin 2i1 2 l xi=1,2,3. (19) 3.两端自由 边界条件为 X 0=Xl=0 (20) 代入(9)式第一式,得A1=0和 C B1sin C l=0,为使系统有非零解,则必有 sin C l=0 (21) 由此得到两端自由杆(桩)的固有频率为 i=iC l =i l E (22) 响应的主振型为 Xix=Bicos i l xi=0,1,2. (23) 特别说明的是,上面两式包含了零固有频率和响应的刚体振型,即0=0时,零阶固有 频率对应的主振型为 X0x=B0 (24) 将0=0代入(8)式的第二式,易得方程的解为 T0=axb (25) 于是得到零阶固有频率下的主振动为 u0x,t=X0xT0t=B0atb (26) 上式表明,在零阶固有频率的情况下,杆(桩)以式(26)的形式作刚体平动。 求出各阶固有频率和相应的主振型后,就得到了响应的各阶主振动 uix ,t=XixTit=XixDisinitii=1,2,3. (27) 它们都满足一维杆波动方程,因而杆(桩)的固有振动实际上是无穷多个主振动的叠加, 即 ux,t= i=1 XixDisinii (28) 对于两端自由的杆,还应增加刚体的平动(26)式。 (三)波动方程的含义(三)波动方程的含义 对于前面的纵向振动方程(4),也可以改写为 2ux ,t t 2 =C 2 2ux,t x2 (29) 由虎克定律可得 x,t=E x,t=E ux,t x (30) 将式(30)代入式(29)得 x,t x = 2ux ,t t 2 (31) 对上式两边对x求导,得到 2x,t t 2 =C 2 2x,t x2 (32) 将(29)式两边对t求导,可得 2V x,t t 2 =C2 2V x,t x2 (33) 从前面的(29)、 (32)和(33)几式可以看出,截面的位移、 应力及速度的波动方程 形式完全一样,这三种波在弹性杆(桩)内都是以相同的方式和速度传播,其解的形式也 相同。 对式(29)作坐标变换,令 =xCt =xCt (34) u,是关于、变化的函数,根据导数公式,可得 2ux,t t 2 =C2 2u, 2 2u, 2 2 2u , 2ux ,t x2 = 2u , 2 2u, 2 2 2u, (35) 将(35)式代入式(29),可得 2u, =0 (36) 从而得到解的形式为 ux,t= f g= f xCt f xCt (37) 这表明,行波可以分解为下行波与上行波,并分别同时向相反的方向传播,而任意截面的 位移应为上行波与下行波的合成,分别以“”和“”表示波的上行和下行,于是 ux,t=uu= f xCt f xCt (38) 同样,对于应力波、速度波也有 x,t= (39) Vx,t=V V (40) (四)桩的行波理论(四)桩的行波理论 1. 桩内的行波方程 前面的(37)式已经表达了一维波动方程的解,为便于分析,令 S=ux,t= f xCtgxCt (41) f xCt表示下行波,gxCt表示上行波,因此对于下行波而言,质点运动速 度V 为 V = f xCt t = f xCtC=Cf (42) 按照桩的受力特征及研究需要,现以压应力为正,下行波产生的应变为 = f xCt x = f xCt1= f (43) 下行波产生的力P 为 P = AE=AEf = AE C V (44) 若令Z= AE C ,则有 Z= P V = AE C (45) 从Z的表达式中可以看出,它的大小只与桩体本身的特性有关,反应的是行波产生的力 对行波速度的响应,依照阻抗的定义方法,可将Z定义为桩的声阻抗。 对于上行波同样有 V = gxCt t =gxCtC=Cg (46) =gxCt x =gxCt1=g (47) P= AE=AEg= AE C V =ZV (48) 从前面是(39)和(40)式可以看出,桩体任意截面处质点运动速度或力都是上行波和下 行波叠加的结果。当测出某一截面处的速度和力时(记为Vm,Pm),容易得到 V V =Vm V V =Cf Cg =C P AE P AE = Pm Z (49) 解上面的方程容易得到 V = 1 2 Vm Pm Z V = 1 2 Vm Pm Z (50) 从而得到力的表达式 P= 1 2 PmZVm P= 1 2 PmZVm (51) 下面引入边界条件分析自由端和固定端的行波速度与力。 (1) 桩端为自由端 边界条件 Pm=P P =0 (52) 带入(50)与(51)式得到 V =V (53) P =P (54) Vm=V V =2V (55) 上述表明,应力波到达桩的自由端时,会产生幅值相同而方向相反的反射波;压力波产生 拉力反射波,而拉力波产生压力反射波;桩端质点的运动速度将增加一倍,如图 2 所示。 图 2 桩的自由端 图 3 桩的固定端 (2)桩端为固定端 边界条件 Vm=V V =0 (56) 带入式(50)和(51)得到 P =P (57) Pm=P P=2P (58) 说明当应力波到达桩固定端时,将产生与入射波相同的反射波,叠加结果将使端部的反力 增加一倍;而质点的运动速度为零,如图 3 所示。 2. 行波在变截面处的反射与透射 如图4 所示,当截面发生变化,声阻抗Z1= A1E1 C1 变为Z2= A2E2 C2 , 图 4 桩截面变化的情况 变截面处的连续条件为 P1P1=P2P2 V1V 1=V2V2 (59) 式(59)又可以写成 P1 Z1 P1 Z1 = P2 Z2 P2 Z2 (60) 经移项整理可得 P1P2=P2P1 P1 Z1 Z2 P2= Z1 Z2 P2P1 (61) 解上面联立方程可得 P1= Z2Z1 Z1Z2 P1 2Z1 Z1Z2 P2 P2= 2Z2 Z1Z2 P1 Z1Z2 Z1Z2 P2 (62) 当只有下行波通过变截面时上式变为 P1= Z2Z1 Z1Z2 P1(反射波) P2= 2Z2 Z1Z2 P1()透射波 (63) 当只有上行波通过变截面时同样可得 P1= 2Z1 Z1Z2 P2()透射波 P2= Z1Z2 Z1Z2 P2()反射波 (64) 综上所述,无论是上行波还是下行波,在通过变截面时都会分解为透射波和反射波两部分 如式(62)所示;透射波的性质(拉力波或者压力波)与入射波性质一致,符号相同,大 小 为 入 射 波 的2Z2/Z1Z2; 反 射 波 的 性 质 ( 拉 力 波 或 者 压 力 波 ) 取 决 于 (Z1Z2)的符号,大小为入射波的Z1Z2/Z1Z2倍,如式(63)和式 (64)。当入射波由阻抗较小的桩段Z1进入阻抗较大的桩段Z2时,反射波的性质 (拉力波或者压力波)不改变,与入射波性质一致,透射波的幅值比入射波的幅值大;反 之,由阻抗较大的桩段Z1进入阻抗较小的桩段Z2时,Z2Z1为负值,反射波的 性质(拉力波或者压力波)改变,与入射波的性质相反,透射波的幅值比入射波的幅值小。 3.桩侧摩阻力的考虑 假设在桩侧i处有摩阻力作用,对应的 i截面上下侧的力和速度如图 5 所示。 依据在i截面处 的连续条件和平衡条件可以得到如下关系: P1=P1P1 V1=V 1V1 (65) P2=P2P2 V2=V2V2 (66) V1=V2 (67) P1P1=P2P2Ri (68) 联系式(65)(68)解得 P1=P2 1 2 Ri P2=P1 1 2 Ri (69) 式(69)表明上行波、下行波在通过摩阻力 R(i)作用的截面时,其幅值各增加或减少 1 2 Ri;可以形象的认为,从摩阻力的作用处各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波和一个向下的 拉力波,并将它们叠加到原有的行波中,叠加的幅值大小为 1 2 Ri。 图5 桩侧摩阻力Ri的作用 (五) 单桩竖向承载力高应变动测方法(五) 单桩竖向承载力高应变动测方法 目前国内单桩竖向承载力的动测方法首选高应变法,1997 年的桩基高应变动力检测 规程 对高应变动测法的应用作了明确规定。 高应变动测法的理论基础是行波理论,在前面 对波动方程及行波理论探讨之后,下面着重对高应变动测法中 CASE 法和 CAPWAPC分析法 的原理及承载力表达式进行推到,作为工程运用的理论依据。 1.CASE 法 当桩受到锤击作用时,设在距桩顶LGxi的地方产生摩阻力Ri,在距桩顶 LG的地方安装力和速度传感器,如图 6 所示。 用锤击时,假设桩体开始时仅有下行的压力波V 0=P0/Z,该波在时间 t途经传感器 时可测得(下标“m”表示是传感器实测的值) Vm 1t=1 Z Pt 1 Z Pt Pm 1t=PtPt (70) 下行波在第一次到达传感器时计时开始,并有 Vm 10=V 0 Pm 10=P0 (71) 当波传到桩底(视桩底为自由端)时产生反射波(波由压力波变为拉力波),经 2L/C又被传感器测得,此后经2LG/C又测到经桩顶反射后返回的压力波,如果不 计传递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则每隔2LLG/C时间间隔后,传感器将重复测到上述同 样信号。此时 Pm 1t=P0P2L C P2L C 2LG C P2L C 2LG C 2L C P2L C 2LG C 2L C 2LG C P2L C 2LG C 2L C 2LG C 2L C (72) 图 6 波在桩中的传播 可以从中找到规律,写为 Pm 1t=P0 j=1 N P 2L C 2LG C j1 2L C j=1 N P 2L C 2LG C j (73) 若以时间倒序统计,上式可以改写成 Pm 1t=Pt j=1 N Pt 2L C 2LG C j1 2L C j=1 N Pt 2L C 2LG C j (74) 带入式(70)可得 V m 1=1 Z Pt j=1 N Pt 2L C 2LG C j1 2L C j=1 N t 2L C 2LG C j (75) 对于式(74)、式(75)及以后公式中的Pt及Ri ,t都约定 Pt=0 Ri ,t=0 当t0时 (76) 在考虑摩阻力时,由前面的论述可知,当行波经过时必定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波和一 个 向 下 的 拉 力 波 。 对 于 向 上 的 压 力 波Ri ,t/2来 说 , 在 时 刻2xi/C及 2xi/C2LG/C将被传感器测到,此信号每隔2L/C2LG/C时间间隔又被传感器 测到。依照前面的分析方法,任意时刻 t,任意位置 i向上的压力波可以用如下的表达式来 描述 Pm 2=1 2 j=0 N Ri ,t2L C 2LG j2xi C 1 2 j=0 N Ri ,t2L C 2LG C j2xi C 2LG C Vm 2i ,t=1 Z (1 2 j=0 N Ri,t2L C 2LG C j2xi C 1 2 j=0 N Ri ,t2L C 2LG C j2xi C 2LG C ) (77) 由此,对存在多出摩阻力Ri ,t时, Pm 2t= i=1 M Pm 2i ,t Vm 2t= i=1 M Vm 2i,t (78) 同理,对于下行拉力波 1 2 Ri ,t,可以描述成 Pm 3=1 2 j=0 N Ri ,t 2L C 2LG j 2L C 1 2 j=0 N Ri ,t 2L C 2LG C j Vm 3i,t=1 Z 1 2 j=0 N Ri ,t 2L C 2LG C j 2L C 1 2 j=0 N Ri ,t 2L C 2LG C j (79) 对于多出存在摩阻力Ri ,t时 Pm 3= i=1 M Pm 3i ,t Vm 3= i=1 M V m 3i ,t (80) 实际情况传感器实测的力和速度值是上述三部分的叠加,即 Pmt=Pm 1tP m 2tP m 3t Vmt=V m 1tV m 2tV m 3t (81) 上述公式均是在不计能量损失的条件下推导的,在较短的时间内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小, 时间越长误差越大。如在0t4L/C范围内考虑,任取时间间隔为2L/C的两个时 刻t1=t*和t2=t*2L/C,则可算得V mt * ,V mt *2L/C 及Pmt*, Pmt *2L/C ,可得上面四个值的关系 Pmt *P mt *2L C ZV mt *ZV mt *2L C = j=1 n Ri,t * j=1 n Ri ,t*2L C 2xi C (82) 上式列出了桩测摩阻力与两个时刻测得的力与速度件关系,只需测出力和速度即可求 得桩测摩阻力。当各点摩阻力是常量时,即 Ri ,t*2L C 2xi C =Ri,t *=Ri (83) 由式(82)和(83)可知锤击时作用在桩身上的总摩阻力RT为 RTt *=1 2 Pmt*Pmt* 2L C ZVmt*ZV mt *2L C (84) 由此推及普遍,在任意时刻 t,桩身上的总摩阻力可写为 RTt= 1 2 PmtPmt 2L C Z 2 V mtVmt 2L C (85) 这就是CASE法的基本公式。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公式的推导中,由于利用了行波的周期性 (周期为2L/C),才得到式(85)的简洁公式,因此使用公式时必须对2L/C判断 准确,否则会带来较大误差。 式(85)得到的是土对桩的总阻力,总阻力应等于静阻力Rst和动阻力Rdt 之和,上文所描述的单桩竖向承载力实际上值的是这里的静阻力Rst。动阻力确定一 般用阻尼法,即假设动阻力集中在桩底,且与桩底的速度成正比,有 Rdt=J V toet (86) 式中, J 为桩底阻尼系数,Vtoet为桩底处的运动速度。 当锤击开始到行波传至桩底时力波的幅值为 Ptoe=Pt1 2 i=1 m Ri ,t=Pt 1 2 RTt (87) Vtoet=2V= 2Ptoe Z = 2 Z Pt 1 2 RTt= 1 Z 2PtRTt (88) 若令 J=J /Z ,称之为CASE 阻尼系数,并由 RTt=RstRdt (89) 可得CASE法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表达式 Rst= 1J 2 PtPt 2L C Z 1J 2 VtV t 2L C 2JPt (90) 式中 CASE 阻尼系数是需要认为选择的,实质上是一种经验修正系数,国外资料推荐的系 数值见表1. 2. CAPWAPC 法 CASE法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测试较简单,能实时分析,传感器能重复使用,其测 试精度与静载实验比较误差一般不超过 20%。 但CASE法的计算公式是建立在均匀杆件的基 础上的,所以要事先选定土的阻尼系数,这一系数是地区性经验数据,给其应用增加了局 限性。对于以摩阻力为主的长桩,CASE法误差较大,更不能计算桩侧摩阻力较精确的分布 规律。而 CAPWAPC是结合 CASE 方法并借助数值计算的方法,将桩抽象为离散质弹性体系, 通过差分解法,进行反复比较、 迭代,修改原先假设参数,直到使之符合收敛标准,从而求 得土阻力及其分布规律。 表 1 CASE阻尼系数建议值 土的类型取值范围建议值 砂0.050.200.05 粉砂和砂质粉土0.150.300.15 粉土0.200.450.3 粉质粘土和粘质粉土0.400.700.55 粘土0.601.101.1 CAPWAPC 法将桩离散为N个弹性杆件单元,桩的截面积和弹性模量即为单元的截 面和弹性模量,各单元的长度可以不等,但波通过单元所需时间t必须相等,一般单 元长度为1m 左右,如图 7 所示。 规定每单元的土阻力都作用在单元底部,单元的阻抗仅在 单元的界面处发生变化,波在单元内部传播时不发生畸变。 每个单元界面上的力均可分解为上行波压力和下行波压力。 为方便起见,以Pui , j、 Pdi , j分别表示上、下行波压力,其中 i 表示第 i 个单元,j 表示时间经历的段数 t= jt。如图8 所示,上行波Pui , j1经t从i单元底部传到单元顶部,成 为Pui1, j;下行波Pdi1, j1从单元顶部传到底部成为Pdi , j,且不 发生变化。于是有如下关系 Pui1, j=Pui , j1 (91) Pdi , j=Pdi1, j1 (92) 图 7 CAPWAPC法中桩单元划分示意图 图 8 CAPWAPC法各单元力波示意图 若设相邻的三个单元的声阻抗分别为Zi1、Zi和Zi1,且定义 Tui=Tdi1= Zi ZiZi1 (93) 则在t= jt时刻上行波Pui ,t经过单元 i与i+1 间变截面时,透射的上行波为 Pu1=2TuiPui, j (94) 下行波Pdi ,t在变截面处反射产生的上行波为 Pu2= Zi1Zi Zi1ZiPd i , j=T diTuiPdi , j (95) 土阻力Ri ,t产生的上行波为 Pu3=TuiRi , j (96) 由式(91)、(92)以及式(94)(96)可得,在t= jt时刻,i截面处的上行波为 Pui , j=Pu1Pu2Pu3 =Tui2Pui1, j1Pdi1, j1Ri , jT diPdi1, j1 (97) 同理,在t= jt时刻,i截面处的下行波为 Pdi , j=Pd1Pd2Pd3 =Tdi2Pdi1, j1Pui1, j1Ri, jT uiPdi1, j1 (98) 式(97)和(98)是除桩顶和桩底两个截面外的其他截面行波的递推公式,下面分别讨论 桩底和桩顶两个截面处的行波表达式。 对于桩底(将桩底视为自由端),下行的压力波经过桩底截面反射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