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医药知识类】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分享_第1页
【培训课件-医药知识类】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分享_第2页
【培训课件-医药知识类】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分享_第3页
【培训课件-医药知识类】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分享_第4页
【培训课件-医药知识类】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分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分享,中药材资源管理模块郑芝銮,中医学基本特点,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的一门医学学科。,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将全身各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功能活动。人与环境,包括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通常,人能适应自然界有规律的变化。当环境变化适应能力,或自我调节能力环境变化时,就会发生疾病。,中医学基本特点,辩证论治辩证论治系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候;再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同病异治”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时间、地点以及病人的反应性不同,或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故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不同。“异病同治”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性质相同的证,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中医学基本特点,阴阳五行,阴阳五行,一、阴阳概念,阳: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阴:相对静止的、内收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灰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阴阳五行,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相互转化,消长平衡,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对立即相反,如上与下.天与地.出与入.升与降.动与静。阴阳制约的结果,使得事物取得动态平衡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事物中阴阳所含的量和阴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消长变化的。例如:一年之内,春季阳长阴消,夏季阳盛于阴,秋季阴长阳消,冬季阴盛于阳。,三、阴阳学说基本内容,阴阳五行,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相反方向转化(质变。即所谓“物极必反”。(“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五行,阴阳学说在中医的应用,五行,阴阳五行,一、概念五木火土金水行运动变化与阴阳的关系:中国古代认为“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即五行本源于阴阳之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五行。,木,火,土,金,水,水曰润下: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寒凉、滋润、向下之意。,木曰曲直:指树木的生长形态能曲能直,舒展柔和。生长、升发、条达舒畅之意。,火曰炎上: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温暖、升腾之意。,土爰稼穑:“稼穑”泛指人类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农事活动。生化、承载、受纳之意。,金曰从革:指金属的产生源于变革。肃杀、收敛之意。,二、五行特性,阴阳五行,阴阳五行,五脏情志五季五方五化五色五味五气木肝怒春东生青酸风火心喜夏南长赤苦暑土脾思长夏中化黄甘湿金肺悲秋西收白辛燥水肾恐冬北藏黑咸寒,三、五行分类,阴阳五行,四、五行制化:相互制约、生化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平衡协调。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相乘相克太过即以强凌弱之意乘虚侵袭太过,不及木旺乘土,土虚木乘相乘规律:木土水火金木相侮反克木亢侮金木虚土侮相侮规律:木金火水土木相乘相侮均为破坏相对协调统一的异常表现。,阴阳五行,五、五行相乘相侮,阴阳五行,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左归饮、加减复脉汤,温肾阳而补脾阳。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附子理中丸、真武汤,补脾益气和补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肺虚脾弱。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滋养肺肾阴虚。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百合固金汤八仙长寿丸,六、相生关系指导中医治法,阴阳五行,六、相生关系指导中医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用于木旺克土证。柴胡疏肝散痛泻要方,以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药治疗水湿停聚。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金贵肾气丸,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化肝煎,泻心火滋肾水。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黄连阿胶汤,藏象学说,脏:隐藏于体内的脏腑器官象:1、脏腑形态结构2、脏腑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人体内脏的总称:五脏、六腑、奇恒之府,广义: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机体组织狭义:五体,皮肉筋骨脉,脏象,脏腑,形体,一、相关概念,二、脏象学说的特点,藏象学说,一、气的含义: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精微)物质。其生成与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2、后天之精气1)自然之清气:由肺主吸入,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2)水谷之精气:来自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与饮食营养密切相关。,气血津液,气的分类,气血津液,二、血的基本概念:即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也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的生成来源1、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根本,营气、津液、精等皆根于水谷精微。2、营气:营血互育互化。3、津液:津血互渗互化。4、精:精血同源,互育互化。,气血津液,三、津液的基本概念: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1、津与液之异同,2、津液的构成:包括以下两部分:(1)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2)各种正常的分泌物。,气血津液,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是体内纵行的主干,有路径之义。络:是经的分支,网络全身。,一、经络的概念,经脉与络脉两大部分。(一)经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附属部分经脉十二正经奇经十二经附属部分(二)络脉:十五络脉、浮络、孙络,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学说,病因,病因、病机,六淫:六种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气候变化异常人体适应能力人体抗病能力下降气候变化,病因、病机,病因、病机,风,性清扬开泄,易袭阳位。风,善行数变,病位不定,且发病急,传变快。风,性主动,动摇不定,有明显动摇症状。风乃百病之长,易与它邪相合,是外邪致病的先导。,病因、病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盛则阳病。寒,性凝滞,气血凝滞,则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寒,性收引,收敛挛急。毛窍腠理闭塞,筋脉经络拘急,拘挛作痛。,病因、病机,暑,性炎热,阳热亢盛。暑,性升散,可开泄腠理而汗多,易伤津耗气导致津气两虚。暑,多挟湿,常见胸闷脘痞,四肢倦怠,便溏不爽等湿阻症状。,病因、病机,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头重,身重,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湿,性黏滞。症状有黏滞性,且病程有缠绵性。湿,性趋下。湿类于水,水性趋下。,病因、病机,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毛发干枯。燥,易伤肺阴。干咳痰少或痰粘难咳、痰中带血。,病因、病机,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伤津耗气,生风动血。火,易扰心神。火邪夹毒,易致肿疡。,病因、病机,七情的概念:喜怒忧思悲恐惊,病因、病机,七情致病,常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病因、病机,病因、病机,痰饮的概念:系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性产物。特点:病证复杂,变化多端。痰饮可停留于人体各部,特别是痰可随气流行,无处不到一般,较稠浊者为痰,较清稀者为饮。,病因、病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认为:痰饮是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痰之病因:痰的产生多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和饮食失当,引起肺、脾、肾各脏气化功能失常所致。饮之病因: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而停聚于体内某些部位的病理性水液。,病因、病机,淤血的概念:系指体内局部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脏腑及其他部位的血液。是体内血液凝聚停滞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淤血的特点:疼痛、肿块、出血,病因、病机,阴阳失调整体或局部的阴阳失调,都会发生疾病,疾病具有相应临床症状。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但需要注意区分虚实。疾病转归:1、相对的失衡,经调整得以恢复,则好转和痊愈。2、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脱失或消耗、丢失,则恶化甚至死亡,病因、病机,正邪相争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虚实证候:邪气过盛为实,正气衰弱为虚。疾病转归:正胜邪退则不病,邪胜正衰则病,病因、病机,防治原则,既病防变的概念:系指在疾病的初期阶段,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发展与传变。内容:外感病应早期治疗,防止由表深入传里;内伤病的早期治疗。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都可发生传变,所以应早期治疗原病脏并顾护可能被传变的脏腑。,防治原则,一、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1、正治:逆其病证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即采用与病证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故又称“逆治”。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防治原则,1)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药物进行治疗,称为“寒者热之”,也即以热药治疗寒证。如风寒表证用辛温解表的方药,里寒证用辛热温里的方药等。2)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药物进行治疗,称为“热者寒之”,即以寒药治疗热证。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的方药,里热证用苦寒泄热的方药等。,防治原则,3)虚者补之:虚损病证表现虚候,用补益之类的药物进行治疗,称为“虚者补之”,又称“衰者补之”也即以补药治疗虚证。如阳气虚衰用扶阳益气的方药,阴血不足用滋阴养血的方药等。4)实者泻之:邪实病证表现实象,采用攻邪泻实之类的方药治疗,称为“实者泻之”,又称“强者泻之”,也即以祛邪泻实药治疗实证。如食滞采用消食导滞的方药,里实证采用泻下攻里的方药等。,防治原则,2、反治:是顺从疾病某些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即采用的方药属性与疾病中某些征象的性质相同,故又称“从治”。它适用于疾病部分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一致的、病情较为复杂的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一类的病证。若从治法用药的性质与病的本质而言,则仍属正治。因此,正治与反治,都是治病求本原则的具体运用。,防治原则,1)寒因寒用:即使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又称为“以寒治寒”。它适用于真热假寒证。因热盛是病的本质,故须用寒凉药物治其真热,而假寒征象自然消失。2)塞因塞用:即使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又简称“以补开塞”。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病证。如脾气虚弱,在出现纳差、体倦乏力、舌淡脉弱的同时,还可见脘腹胀满且大便不畅。此因脾弱气虚无力推动所致,故须用健脾益气法治之,脾气健运,则腹胀和大便不畅等自消。,防治原则,3)热因热用:即使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又称为“以热治热”。它适用于真寒假热证。如格阳证,因阳衰寒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