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发展史601明代前期书法模板_第1页
书法发展史601明代前期书法模板_第2页
书法发展史601明代前期书法模板_第3页
书法发展史601明代前期书法模板_第4页
书法发展史601明代前期书法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书法,明代书法是继宋、元帖学书法的又一发展阶段。明代历朝皇帝和外藩诸王大都爱好书法,因此丛帖汇刻之风尤甚。明代书法虽然承沿宋、元帖学之路,但并未故步自封,而是能在晋、唐、宋、元帖学基础上集其大成,并能鲜明地突出书者的个性,造成了明代书法显明的阶段性和典型化的个性。,一、明代书法发展的分期二、明代书法的总体特征三、明代前期书法四、明代中期书法五、晚明书法,一、明代书法发展史的分期,第一阶段:从明初洪武时代到成化时代(13681487)(前期)第二阶段:从成化、弘治年间以后,直到嘉靖年间的八十四年(14881572)(明代中期)。第三阶段:隆庆、万历年间至崇祯年间,第一阶段:从明初洪武时代到成化时代(13681487)(前期),明初书法以“三宋”(宋克、宋璲、宋广)“二沈”(沈度、沈粲)为代表,“三宋”是由元入明、主要活动在洪武年间的书家,“二沈”是盛行于永乐、宣德年间的台阁书法的代表人物。宋克擅长真、行、草诸体,尤以章草名噪于时,作品有草书急就章、出师颂、月仪帖、豹奴帖,行书七言绝句、两来得书帖等。宋璲的小篆被誉为明朝第一,传世作品很少,小楷仅有跋周朗杜秋图,草书有敬覆帖。宋广传世作品仅有草书一体,风入松词、李白月下独酌诗为其代表作。,台阁体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与“中书舍人”有关,中书舍人隶属于中书省,是担任书写职能的官员。唐宋以后“中书省”取代了“尚书省”的部分职能,“尚书”在汉代又称“台阁”。明初,诏求四方善士写外制,又诏简尤善者于翰林写内制,故大批善书者被征入宫,如沈度、沈粲、陈登、朱孔易等人。主要职责是缮写诰敕、诏命、玉牒、册宝,以及宫殿的匾额、城坊等。产生了书法史上前所未有的台阁体和台阁书法家。台阁体书法,对有才华的书法家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束缚,有悖于帖学书法抒发性情的需要。但另一方面,由于朝廷的倡导,又促使了明代书法的繁荣。,第二阶段:从成化、弘治年间后,直到嘉靖年间的84年(14881572)(明代中期),从成化、弘治时期开始,明代书法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台阁体书法随着朝廷的腐败加剧,已失去往日雍容遒丽的风范,表现为刻板僵化,渐渐失去艺术生命力;二是朝野书家普遍地意欲摆脱台阁体束缚,故又开始崇法魏晋法帖,以畅神适意、抒发个人情感为目的的书风重新在文人书法中兴盛。由此,明中期书法以成化、弘治时期为过渡,走向正德、嘉靖时期以吴门书法为主体的又一昌盛时期。,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天下法书归吾吴,而京兆允明为最,文待诏征明、王贡士宠次之。”祝允明传世书法极多,工小楷、行、草,尤以狂草最显本色,如小楷千字文卷、赤壁赋卷等,挥毫落纸如行云流水,千变万化,奇宕潇洒。文征明善楷、行、草、隶诸体,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小楷书法,年九十仍能作蝇头小楷,人以为仙。真赏斋铭并序师法乐毅论、黄庭经,归去来辞师欧阳询,行草七言律诗四首卷师圣教序、智永等。王宠书法不如祝允明、文征明广博,而专务晋唐风韵。代表作有宋陈子龄会试诗、五言律诗、张毕励志诗等。,3隆庆、万历年间至崇祯年间是明代书法发展的第三阶段。,邢侗、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徐渭、赵宧光都是当时成就卓著者。其中最著名,影响力最大的要推董其昌。他的存世作品之多,为明代书家之冠,他曾说过:“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而懒于拈笔,但以行草行世。”故作品以行草最多,以楷书为贵。徐渭在明代是很特殊的一位书家,袁宏道称其为“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不论书法,而论书神”。他擅行草,以狂草最见本色。他曾说:“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明末的最后二位齐名的书家是黄道周和倪元璐,他们贴近碑书风格,有意识地把帖学书法变为阳刚之美的形态。综观明代书法,可知已将宋元帖学书法演为繁盛之势,表现出时代性与个性的统一,产生了一大批集大成者。同时又有一股股潜在的艺术生命力,暗示着帖学书法盛极而衰的趋势。,二、明代书法发展的主要特征,1明代初期的书法是元代书风的延续。这个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大多由元入明,如俞和、饶介、危素以及他们的弟子。三宋(宋克、宋广、宋璲)在明初书坛颇为活跃,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宋克,他的书法在承袭元人余绪之外,有鲜明的个性风格,特别是将赵孟頫提倡的章草发展到一个很成熟的境地。,2台阁体的盛行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明代的台阁体本是一种在官场应用的程式化书风,迎合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和帝王的喜好,作品大都个性不鲜明,缺乏艺术生命力。从洪武到成化,台阁体书法由中书舍人逐渐影响到整个朝野,人数之多,历时之长,覆盖面之大,确为前朝所未见,成为明朝前期皇权统治下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二沈(沈度、沈粲)是其中的代表。,3明代刻帖之风是继宋代以后的又一高潮,为帖学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明代的官帖基本上沿袭宋制,以淳化阁帖为祖本翻刻,如东书堂集法帖、宝贤堂集古法帖、肃府帖等。明代的私帖则比较丰富,是明代刻帖的一大特色,多以书家、鉴藏家个人收藏的历代名迹作为刻本的底本,规模空前,且盛极一时。著名的有华夏的真赏斋帖、文徵明的停云馆帖、吴廷的馀清斋帖、董其昌的戏鸿堂帖、邢侗的来禽馆帖、章藻的墨池堂选帖、王肯堂的郁冈斋墨妙、吴祯的清鉴堂帖等。,4书法家群体的地域集中成为明代中后期书坛的显著特征,同时承接元人的风气,书画结合的现象愈加紧密。先是吴门书派在苏州的崛起,其代表人物有徐有贞、沈周、李应祯、吴宽、王鏊、祝允明、文徵明、陈淳、王宠、陆师道、周天球等,他们一改明代前期的沉寂状况,给明代中期的书坛增添了活力。从成化到万历,就在吴门书派历经百年的兴盛而逐渐走向衰微之时,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云间书派继起,大有分庭抗礼之势,使明代江南的书坛再度振兴,两地的地域书风直接影响到明清帖学的发展。,5明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样式成熟期。明代以前,书法的样式主要是翰札、手卷、团扇、条幅等,而明代除此以外又增添了折扇、长卷、中堂等,晚期还出现了对联,样式不断丰富,至此书法上的样式大体具备。宋代虽然已有书法的装裱悬挂欣赏,但没有形成风气。由于明代将捧在手上展玩的形式逐渐变成挂在墙上欣赏的形式,并且成为一种时尚,书法幅式开始以横式为主的卷子变为以直式为主的中堂或条幅,而且特别流行超大幅,八尺、丈二、丈六,甚至更大。这种幅式前无古人,没有法书模仿,也没有前人的规矩法度的束缚,极大地刺激了明末清初书法家的革新精神和创造欲望。这种大幅巨制的大量涌现,成为这一时期书法创作的重要特征。视觉方式的改变,在增加了书法形式美的同时,因作品大而造成笔法不精、审美内涵的减弱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在作品形式上毕竟也是积极的,有着深远的意义。,6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对书法产生很大的影响,使得晚明书坛异军突起,这是继元代回归晋唐书风之后,书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改革。王阳明心学的提出,给程朱理学以沉重打击,禅宗思想的流行,加上以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明代以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三兄弟为代表的一个诗文流派。因三袁为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主张“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对清代神韵派、性灵派诗歌有影响。)力主变古创新,独抒性灵,这些思潮都强烈地冲击着书坛,于是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革新精神的书家和充满强烈个性色彩的书法作品,其代表人物有徐渭、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三、明代前期的书坛,1、三宋与元代书风的延续2、二沈与台阁体的盛行3、明代前、中期书法的交叉点,宋克其人,宋克(1327-1387),字仲温,一字克温,号南宫生,吴郡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处元末明初,少年英俊,磊落清爽,常以李太白、苏东坡自比,任侠使气,闻鸡起舞。其聪慧过人,宋克自幼争强好胜,小时候乡里流行斗鸡之俗,他精心蓄养九斤黄、芦花雄等名贵鸡种,串街走巷、寻衅挑斗。游戏既久,玩物丧志,遂至学业荒废。一天晚上,因酷暑难眠,宋克独步于庭院小径。皓月当空,叶影斑驳,花草一秋,人生几何?宋克俯仰长叹,唏嘘不已,我仲温年已弱冠,沿一事无成,大丈夫虽不能名标青史,又何苦沉湎于斗鸡之戏?难道早年寒窗苦读,满腹诗书,尽付之东流?遥想当年,太白西越蜀道,东坡遨游赤壁,四海为家,浪迹天涯,不亦其乐无穷?翌日,宋克佩剑走马,毅然北上。,宋克书法,擅长小楷、行草、尤精于章草。章草是汉初出现的一种新书体,即隶书的快写体或草体。在一定程度上,它打破了隶书的严整的间架结体,而运笔书写仍保留了隶书的一些明显特征,尤其是字的起笔、收笔还保留了较浓郁的“波”隶意。到了汉、唐间,继章草后又出现了今草、狂草等草体,精于章草者,寥寥无几。赵孟頫号称多能,也涉猎过章草,如果说赵氏是元代复苏章草的第一人,宋克则可谓是这种复苏以后将章草写得最好的一位。所以,汉晋之后在论及章草大家时,宋克名列榜首。他一生中尝写章草急就章许多本,其中以60岁所作急就章最为杰出,用笔浑厚华滋。,宋克草书特征及书史地位,宋克以章草糅入狂草而创造了一种个性鲜明的书风,显然也来自元人,尤其是受到康里的影响。赵孟頫的绝交书中曾出现章草、今草、楷书、行书的混合书写,但四体的特征尚能分辨,康里子山的李白古风卷则已无法区别章草与今草的用笔特征。章草与今草的糅合发展到宋克更是达到更高境界,他不仅将章草与狂草的用笔、结体完全混融无迹,而且较之康里在用笔上更加丰富,并完全脱去了康里气息上的局促寒俭。其代表作杜甫游诗卷,气势磅礴、绵延不绝,既有狂草的豪放,又见章草的生辣。不仅是历史上将不同书体糅合的成功尝试,也增加了书法的观赏层次,可视为元末明初书法创新之路最为重要的一页。,宋克杜甫游诗卷,宋广,字昌裔,生卒年不详,河南南阳人。擅行、草书,与宋克、宋璲并称明初“三宋”。元代的书法主要宗魏晋,而宋广的草书师法唐人张旭、怀素,喜欢作连绵大草,因为新鲜被人们接受。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广草书宗张旭、怀素,章草入神。”有些人认为其书风瘦劲婉畅。他的书法虽在当时享有书名,但不及宋克的书法成就。代表作李白月下独酌诗,宋璲,宋璲,字仲珩,浙江浦江人,宋濂次子。生于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卒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终年37岁。洪武九年(1376)官中书舍人,后因胡惟庸案株连被杀。其书工篆、隶、真、草各体,尤精小篆,被评为“国朝第一”,与宋克、宋广等人齐名。由于宋璲年轻时就遭诛杀,因而尽管极有书法天赋,但存世的书法作品绝少。我们这里欣赏到的是故宫博物院所藏宋璲的一通草书信札敬覆帖。草书札,是宋璲传世作品中仅见的草书墨迹。,宋璲敬覆帖,我们在欣赏这件手札时,首先感受到的是龙飞凤舞、一气呵成的流畅韵律。明李东阳说:“仲珩草书,出入变化,不主故常,又非株守一格者比,真翰墨之雄也。”另一体悟就是此札气势大,虽是一手札,却有着“大作品”的感觉。此札开始尚拘谨,愈写愈放松,到后来简直是“得意忘形”了,明方孝孺评宋璲草书时说:“金华宋仲珩,草书如天骥行中原,一日千里,超涧渡险,不动气力。虽若不可踪迹,而驰骤必合程矩。直可凌跨鲜于、康里,使赵公见之,必有起予之叹。”应是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宋璲敬覆帖,“燧敬覆:别来数日,便觉鄙陋顿生。第未如何时可见耳。昨日会令侄叔亭还。伏审尊侯纳福为慰,恐失落难寻也。诅楚文,何时可睹。游五泄之兴浓甚,不知几时可遂否,此亦有定数耶。呵呵。灯下草草,不能详尽,尚容面既。四月三日,璲敬覆”。,文何时可睹。游五泄之兴浓甚,不知几时可遂否,此亦有定数耶。呵呵。灯下草草,不能详尽,尚容面既。四月三日,璲敬覆,二沈与台阁体的盛行,沈度(1357-1434)字民则,号自乐。明成祖称“我朝王羲之”,受几代帝王推崇。书法以楷书著称,尤工小楷,笔画工稳而姿态婉丽。常为宫廷制诰,颇合帝王口味。但因作品主要为满足皇室所需,只能端雅雍容,不敢追求意趣。台阁体从沈度始。代表作:敬斋箴,沈度敬斋箴,沈粲,沈粲,字民望,号简庵,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官太常少卿。与兄沈度并称“二沈先生”、“大小学士”,沈粲与其兄沈度不同,沈度擅楷书,而沈粲书法以草书名世,师法宋克一路。就风格而言,沈度以婉丽取胜,沈粲以遒逸见长。王世贞评价其草书:“行笔圆熟,章法尤精,足称宋南宫(宋克)入室。代表作梁武帝草书状.也是台阁体代表。他的草书也属于宫廷台阁一脉,用笔圆熟,无高古意趣。应制楷书也与沈度相似,属宫廷书法。,沈粲梁武帝草书状,解缙,解缙(13691415),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江西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是中国第一部最大的综合性类书永乐大典的主编。自幼颖悟绝人,其文雅劲奇古,诗豪放,书小楷精绝,行、草皆佳。台阁体书家的两面性在解缙身上也有典型表现。他擅长作大幅狂草立轴,书风狂放不羁,有一种极端倾向。,解缙作品,解缙生平逸闻趣事:,他自幼聪颖好学,三岁时,一张口说话就能认出“个”字,四岁即能呀呀诵读诗文,五岁时有人问他:“小儿何所爱?”,解缙当即吟诗答到:“小儿何所爱?夜梦笔生花。花根在何处?丹府是吾家。”真的语出不凡,令人赞叹!到了七岁,便能赋诗联对,出口成章,文不加点。十五岁那年,解缙由县令出题面试而获“秀才”,成为他家乡有名的“神童”。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缙在江西洪都(今南昌)参加乡试高中“解元”(头名举人);次年参加会试丶殿试,高中第七名进士,被朱元璋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又被任命翰林院大学士。永乐元年(1403年)编撰明太祖实录丶烈女传,之后即开始编撰永乐大典。永乐帝朱棣因此升他为翰林院大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参与最高政务。后遭诬陷被贬交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